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夜幕降臨 鄉幹部趕著去小山村開會 什麼會這麼特殊

距離正式開會還有半個多小時, 人卻到得差不多了。

鄉里15人、村裡18人。 麗水市蓮都區黃村鄉人大副主席劉麗娥稍稍留意了下,

發現大家是用好幾種方式趕來的:鄉幹部多半開私車或拼車, 村裡人有的搭鄉里的車, 有的坐公車, 有的騎電動車, 還有人是走路來的。

這是一個特別的會。 黃村鄉的幹部們打算晚上深入走訪轄區各村, 面對面為村民解決難題, 探討未來發展的路子。 3月16日他們走訪的和垟村, 全村660多人中, 95%外出務工, 大部分人不住在村裡。

劉麗娥是和垟村的駐村幹部, 她及時向鄉里反映了這個情況。 鄉里決定在外出村民比較集中的地方開會。 於是, 劉麗娥等人找蓮都區紫金街道蘆埠村借了會議室。 蘆埠村位於蓮都城區東南郊, 緊靠麗水高鐵站。 對外出打工的和垟人來說, 這裡交通便利, 租房便宜, 找工作相對方便, 離和垟也只有約20公里路。

“謝謝大家趕來。 今天有些冷, 但還好沒下雨。 我們早點開始吧。 大家先談問題。 有什麼要鄉里解決的, 請大家直說。 我們能解決的現場解決, 現場解決不了的, 鄉里分管領導一個個認領回去想辦法解決。 ”會議由劉麗娥主持, 開場話很直白。

“我們村公路通了這麼多年了, 但除了村頭和村尾, 村裡面還是爛泥路, 政府什麼時候幫我們解決?”

“是啊, 路燈也要裝, 晚上黑燈瞎火, 路又不好走。 ”

“聽說我們和垟村到陳坑村的路要修了, 我們比較關注政策處理問題。 ”……

群眾提問直接甚至有些尖銳, 劉麗娥事先已到村裡把可能遇到的問題摸過一遍, 但現場還是讓她和其他鄉幹部有些吃驚。

會議桌兩邊, 一邊是拿著筆記本、面前放著材料, 邊聽邊記的鄉幹部,

一邊是拿著茶杯邊喝水邊侃侃而談的村民。 村民裡面有村幹部、黨員、村民代表。 56歲的村民劉元龍會後說, 大家心裡都有一本“賬”, 村裡要做哪些事記得清清楚楚。

劉元龍首先提起了修路的事。 記者觀察到, 說話時, 他把雙手放到桌面上, 十指交叉。 坐在桌子前的幾位村民不約而同擺著這個姿勢:大家都覺得會很嚴肅、很正式, 也有些緊張。 就如村黨支部書記陳如平說的, 他當村支書20多年了, 第一次看到有這麼多鄉鎮幹部在大晚上約好了來村裡聽大家談問題。

這種心情, 鄉幹部更強烈。 黃村鄉黨委書記魏俊在開會前就跟記者說, 去年9月黃村鄉完成黨政班子人員調整, 13名鄉班子成員中, 有10名是從其他地方調過來的。

要快速轉變角色, 又要急著妥善解決群眾的難題, 抓好當地的發展, 大家其實“也很焦慮”。

“我最初想通過組團夜訪來儘快熟悉村情民情。 5個月下來, 夜訪得到大家的認可, 也就變成了向群眾問計問政問需、掌握第一手資料最好的途徑。 我們原則上每週四晚上走訪一個村, 行政村走完後再走自然村。 ”魏俊說, 自己原在區機關工作, 夜訪讓自己對鄉村有了更接地氣的認知。 第一次夜訪, 會開了不到30分鐘, 其後兩個多小時, 各班子成員分頭到村民家中走訪。

19時, 19時30分, 20時……會議室外汽車喇叭聲漸漸稀少, 高鐵鳴笛越來越“響”。 鄉組織委員徐科提醒說, 大家可以提提村莊發展的想法。

“我們村裡有300畝土地, 荒在那裡蠻可惜的。 希望鄉里能夠幫助利用好,

讓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可以在村裡做點事, 賺點錢。 ”村監會主任孫春友把想了很久的問題提了出來。

和垟是個典型的浙南山村:村子分散在不同的山頭, 平均海拔在550米以上, 交通不便;村裡現在除了一幢水泥房, 其他都是黃泥房。 但和垟又有特殊的“優勢”: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黃村鄉, 村裡有一片兩三百畝的山壟地, 自然條件相對較好。

剛來黃村鄉工作不久, 魏俊和鄉班子成員就商議黃村全鄉發展要先讓處於地理上的前、中、後3個村“先開花”, 而寄託著“中部崛起”希望的和垟村可從發展高山蔬菜和民宿兩個點發力。 “但這要村民的支持, 讓和垟重新煥發活力。 ”魏俊在會後說, 很高興看到村民們認可這一思路。

“老孫的提法好。我們也一直在幫村裡找合作商。年初找了一家,因交通問題沒談成。這次我們把完善交通一事放在一起考慮。”分管農業的副鄉長楊裕斐當場把孫春友的問題“攬”了過去。

楊裕斐主動“攬了活”,陳如平也不客氣。這位老村支書也想著幫村裡致富,承包了20多畝地種高山茭白,但發展比較慢,現在全村只種了50多畝。“我們缺技術,希望鄉里幫忙對接下區裡、市里農技部門。到種植基地的路也不好,也希望能幫忙修一下。”陳如平說,搞種植見效要快,這樣對村民才有吸引力。

從歷史問題的調解,到現實困難的化解,再到未來發展的想法,村民的問題一個個被鄉幹部領走。

散會時,已近21時30分。寒冷的夜色中,有濕潤的泥土味道。

“老孫的提法好。我們也一直在幫村裡找合作商。年初找了一家,因交通問題沒談成。這次我們把完善交通一事放在一起考慮。”分管農業的副鄉長楊裕斐當場把孫春友的問題“攬”了過去。

楊裕斐主動“攬了活”,陳如平也不客氣。這位老村支書也想著幫村裡致富,承包了20多畝地種高山茭白,但發展比較慢,現在全村只種了50多畝。“我們缺技術,希望鄉里幫忙對接下區裡、市里農技部門。到種植基地的路也不好,也希望能幫忙修一下。”陳如平說,搞種植見效要快,這樣對村民才有吸引力。

從歷史問題的調解,到現實困難的化解,再到未來發展的想法,村民的問題一個個被鄉幹部領走。

散會時,已近21時30分。寒冷的夜色中,有濕潤的泥土味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