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讀劉胡蘭泣不成聲 媒體:讓英雄之光照亮孩子

前些天, 一段視頻和一封回信刷爆了“朋友圈”。 視頻是課堂上一名小學生聲情並茂朗讀課文《劉胡蘭》, 讀到動情處竟情不自禁哽咽落淚了,

可能是表情略顯誇張, 令身邊童心未泯的同學們大笑。 那封“家長來信”裡, 有家長明確反對孩子學習劉胡蘭, 認為那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 學校不該在下一代心裡埋下“血腥、殘忍和仇恨種子”。 視頻和來信的關係不得而知, 但引發的議論卻值得思考:英雄主義教育真的“違背人性”嗎?現在的少年兒童到底該不該學習劉胡蘭?又該怎麼學?

對此, 網上一封“老師的回信”贏得了無數點贊。 回信鮮明地指出, 劉胡蘭和王二小等少年英雄誕生于特定年代, 沒有“天真爛漫的追逐嬉戲”, 只有山河破碎、血雨腥風, 是被迫、無奈地捲入殘酷的戰爭, 想躲也躲不了, 只能依靠抵擋的勇氣去義無反顧地迎擊。 今天我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曲直,

不僅是為了祭奠英靈, 更是為了傳承精神, 告訴他們童話與溫室外邊還有疾雷閃電、冰雹颱風。 這封義正辭嚴的回信告訴我們, 不僅應該讓少年兒童學習革命歷史, 並且要學好、學透, 對當時的血腥、殘忍也不應簡單回避。

從根本上說, 崇尚英雄是人性中天然的光芒。 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士盜取火種給人間帶來光明, 卻遭受老鷹啄食肝臟的無盡痛苦, 被馬克思稱為“最高尚的聖者和殉道者”。 大破匈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 “悲歌慷慨千秋血”的夏完淳, 搏擊暴風雪的草原小姐妹, 在烈火中奮戰獻身的賴甯……一個個少年英雄的名字, 從未遠去。 說到底, 敬仰英雄既因為英雄的言行、品格超越常人, 更是人們追隨效仿、掙脫“小我”的願景,

這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與人心向善並行不悖。

有人認為, 和平年代有和平年代的偶像, 孩子們的選擇亦應更多元、更自主。 事實上, 志存高遠、無私忘我、敢於犧牲等英雄的優秀品質穿越千載而歷久彌新, 無論何時、何地、何境, 都是下一代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 當下的孩子們可以有更多元的追求、更豐富的精神生活, 但拳拳愛國心、悠悠中華魂, 必須要代代承繼, 不畏強暴、不怕犧牲, 為捍衛正義而英勇鬥爭的品格永遠不會過時。

那些辯稱今天的孩子不應接觸血腥和暴力的人可能已經忘記了, 正是當年劉胡蘭、王二小們的鬥爭、流血與犧牲, 才讓今天的孩子們遠離了血腥、殘忍和仇恨。 “老師的回信”裡有一張照片,

一個中國嬰孩被日本兵用刺刀高高挑起。 另一張照片記錄的是美軍觀察組成員在晉察冀邊區地道躲避日軍, 同在地道裡的八路軍司令員愛人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哭聲暴露地道, 堵嘴時抱得太緊, 孩子不幸窒息。 沒有敵人的暴行, 何來先烈的壯舉?把歷史的真相原原本本告訴孩子, 教育他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乃是對英靈最好的告慰、對和平最好的捍衛。

正如那封“老師的回信”中所言:“讓孩子遠離自己民族的英雄, 這是可恥的!”每一年的國際兒童節, 慶祝的不止是童年的祝福與禮物、遊戲與歡樂, 還要紀念那千千萬萬捨棄自身幸福快樂的少年英雄們, 要讓孩子們在紀念碑前知曉“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寄語去努力學習英雄人物、先進典型。

當在家中講述英烈風範時, 孩子會坐下來昂首傾聽, 當“牛兒還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歌曲唱起時, 仍令人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孩子們的星空定會更純淨, 國家的未來定會更開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