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孫雲曉:如何讓孩子釋放恐慌和壓力|名家

今天很多孩子存在童年恐慌, 面臨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的巨大壓力, 導致強烈而持久的焦慮心態。

日常生活中, 兒童面臨的最主要壓力與學習有關,

且呈現逐漸增長趨勢。 巨大的學習壓力扭曲了兒童的學習動機和人格發展, 導致兒童認知需要缺乏, 競爭需要強烈, 人際關係不良, 使童年失去快樂, 對未來產生不可預知的疑惑和恐懼, 致使厭學甚至厭惡生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的調查資料顯示, 在非週末, 僅1.6%的少年兒童沒有課業負擔, 33.3%的少年兒童用一到兩個小時做作業, 花3個小時以上做作業的占13.8%。 而在週末, 用3個小時以上時間做作業的少年兒童占23.6%。

中小學生主要的事情無疑是學習成長, 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閒暇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而只是忙著完成家長、老師或輔導班佈置的課業, 那他們的好奇心與創造性就可能會被抹殺,

學習只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 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自由與和諧發展。

少年兒童全面發展需要有自由時間用於自由活動。 閒暇時間不足, 會影響到睡眠時間不足。 另外, 各種課外培訓、學科輔導給兒童增加了額外的壓力, 兒童參加補習班的年齡也呈現下移趨勢。 有孩子回答記者採訪時說:“雖然耽誤了玩的時間, 但是在現在這個社會體制之下, 這樣的事情沒辦法違抗, 只有適應社會。 ”可見孩子的學習動力已經從學習知識本身轉化為自身發展的需要。

心理學研究發現, 在人的學習過程中, 以學習知識本身為目的的認知需要, 是最穩定、最持久也最重要的內在需要, 而把學習作為競爭的手段從而提高自己在群體中地位的競爭求勝需要,

是最消極的需要, 也是一種外在的需要。 競爭需要較強的學生攻擊性也較強, 他們很難體驗到和諧與快樂, 甚至無法接受別人的成功。

沉重的學習壓力和激烈的升學競爭扭曲了兒童的學習動機, 強化了兒童學習的競爭需要, 弱化了認知需要, 使大部分兒童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內在持久的動力, 陷入焦慮之中。

當兒童感到太多壓力而又無法回避時, 就會產生心情不好、煩躁、睡不著、不想學習、自卑甚至絕望的情緒體驗。 隨著年級增高, 這種情況也呈現增加趨勢。

導致童年恐慌的原因很多, 社會上熱捧狀元、追逐成功等功利的價值觀和輿論導向是深層原因, 教育評價指標單一、學校過度追求升學率是重要原因,

父母不合理的期望和不當的教育方式是直接原因。 大部分父母對子女人際交往、自理能力、性格養成、興趣愛好、情緒情感等發展性因素關注度較低, 只關注孩子的學業, 而且期待和要求過高, 大多數兒童難以做到, 成了“失敗者”, 喪失了自信, 陷入恐慌和絕望的痛苦之中。

面對同樣的壓力, 並非每個人都恐慌, 關鍵在於能否理解和承受。 比如, 作業過多的壓力是硬指標, 父母的態度就是軟指標。 父母如果善於緩解孩子的壓力, 孩子可能不會恐慌。 實際生活中, 那些擁有現代教育理念和良好親子關係的家庭, 孩子一般不會產生童年恐慌, 依然可以享受童年的快樂。 可見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方法非常重要。

孩子是在體驗中成長的, 要有很多鍛煉機會才能堅強, 內心才能建立起一種行為反應機制, 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不慌張, 立刻弄清怎麼回事, 選擇恰當的解決方案。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擔心的事情, 讓孩子明白表達情緒不是軟弱的表現, 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讓孩子對自己保持信心, 積極、樂觀地面對壓力。

父母尤其要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只有表揚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負責的教育。 父母要經常和孩子討論人生大事和人生經驗, 比如將來做什麼人, 從事什麼職業等, 在交流中滲透價值觀的引領。 要讓孩子知道, 每個人都能成功和幸福, 讓孩子相信,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預防童年恐慌, 父母是主角。家庭教育要將立足點從子女“成才”轉向“成人”這一終極目標,舉起捍衛童年的旗幟,改善家庭教育微環境,引導孩子理解和承受壓力,不給孩子過多的壓力,讓孩子擁有幸福而完整的人生。(作者孫雲曉,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父母是主角。家庭教育要將立足點從子女“成才”轉向“成人”這一終極目標,舉起捍衛童年的旗幟,改善家庭教育微環境,引導孩子理解和承受壓力,不給孩子過多的壓力,讓孩子擁有幸福而完整的人生。(作者孫雲曉,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