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央行行助:近期金融市場波動 MPA考核不“背鍋”

5月在金融去杠杆、監管政策持續加碼之下, 貨幣、債券市場再次風聲鶴唳。 進入6月, 除了監管因素之外, 月末金融機構將迎來二季度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 市場對於流動性的擔憂並沒有減少。

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日前在《中國金融》雜誌撰文表示, 近期貨幣和債券市場出現了一些波動, 有一種看法認為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有關, 這並不準確。 她進一步強調, MPA並非金融市場波動的源頭, 而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有力工具, 央行也將繼續探索和組織實施好宏觀審慎評估工作。

MPA並非金融市場波動源頭

將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指標範圍的傳言自去年10月開始在市場流傳, 並于當年的12月19日最終落下實錘, 央行稱2017年第一季度起將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指標範圍, 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 更為審慎地開展業務。

自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的消息傳出後的第二個交易日, 債市經歷激烈的多空博弈, 貨幣市場利率全線上漲。 當時, 有分析人士認為, 此舉體現出監管層去杠杆、嚴監管的政策意圖非常明確, 未來可能進一步將表外理財加杠杆納入到監管考核中去, 後續風險不容小覷, 對債市而言是重要的利空。

隨後, 在金融去杠杆全面趨嚴的大背景下, 國債收益率、貨幣市場利率不斷上漲, 截至目前,

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逼近3.7%, 5月22日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一年期報價4.3024%, 創兩年來最高, 已經首次高於4.30%的上海銀行間市場的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 和央行一年期貸款利率4.35%只有一步之遙。

對此, 張曉慧在上述文章中指出, “MPA並非金融市場波動的源頭, 而且恰恰相反, 它有利於提醒金融機構全面加強風險管理, 穩定和控制杠杆率水準, 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有力工具。 ”

央行自2016年起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升級為MPA, 從資本和杠杆、資產負債、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品質、跨境融資風險、信貸政策執行情況七大方面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多維度的引導。

張曉慧稱, MPA正式實施後, 廣義信貸增長較為平穩有序, 但未納入MPA考核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

潛藏風險。 一是表外理財底層資產的投向主要包括類信貸、債券等資產, 與表內廣義信貸無太大差異, 同樣發揮著信用擴張作用, 如果增長過快會積累宏觀風險;二是目前表外理財雖名為“表外”, 但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 出現風險時銀行往往不得不表內化解決, 並未真正實現風險隔離。 因此, 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衡量風險, 引導金融機構審慎經營, 需要加強對表外理財業務的宏觀審慎評估。 事實也是, 在被納入MPA考核後, 表外理財業務增長過快的現象得到了明顯遏制。

對於近期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波動, 張曉慧在文中解釋稱, 一方面, 市場發生波動的原因很多, 物價走勢、國際利率環境、監管加強、財政收支等諸多內外因素都會影響流動性供需。

在流動性總量保持充足、穩定的前提下, 結構性的、局部的流動性波動往往是其他事件的“果”而並非“因”。 對正常的市場波動應增大容忍度, 這也是價格調節發揮作用的一種表現。 另一方面, 人民銀行在將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指標之前, 在2016年就開始進行類比測算和多層次溝通, 還在《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公開披露並給予一定的過渡期, 直到2017年第一季度評估時才正式納入, 這使得整個過程較為平穩有序, 市場主體普遍評價2017年第一季度末是近年來“最好過”的一個季末。

MPA要在抑泡沫、去杠杆、防風險等方面發揮作用, 這本是宏觀審慎政策的應有之義。

在控制杠杆率、促進資金脫虛向實的過程中, 部分前期加杠杆冒尖的機構自然會感受到一些壓力, 面對臨時流動性衝擊時, 常常使用諸如“跪求資金”“錢荒”“斷糧”“崩盤”等聳人聽聞的字眼, 這也是一種本能反應。

張曉慧表示, 下一步, 央行將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 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落實好“三個統籌”的工作要求。 繼續組織實施好宏觀審慎評估工作, 循序漸進、穩步推進, 在條件成熟時把更多金融活動納入宏觀審慎管理, 達到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加強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準的目的。

不能簡單理解為信貸規模控制

此外, 為什麼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對MPA約束的感受較強?張曉慧亦對此作出回應。

她表示,金融機構的信貸增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MPA的考核結果,但MPA絕非簡單的信貸規模管控或者限制。在穩健經營的前提下,中小金融機構並不會比大銀行受到更多約束。

文章指出,資本金是金融機構損失吸收能力的保證,是衡量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能力更為合適的標準,國際上對此也有共識。當金融機構的信貸增長超過其資本能夠支撐的水準時,其必然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儘快補充資本,以支持其更多的信貸增長;二是適當控制信貸增速,以便與現有的資本水準相適應。這在本質上有別于傳統的以基數增長為依據的、簡單化的信貸規模管理。除此之外,MPA還有很多其他考察指標,是一套全面、系統的考核體系,不能簡單理解為對信貸規模的控制手段。

張曉慧稱,從實際情況看,一些中小金融機構感覺受到MPA約束較多,多數是緣於其過度追求利潤、過度增加杠杆,導致資產擴張速度遠超其資本承受能力。例如,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中2017年3月末貸款增速超過25%(約為全國水準的兩倍)的分別有35家(占25.9%)、157家(占14.2%)和154家(占14.5%),其中貸款增速超過35%的共有182家,占三類機構總數的7.9%。

據瞭解,有的資產規模超過5000億元的城商行2017年貸款增長目標甚至高達60%~70%。同時,一些中小金融機構的資產擴張也超過其穩定負債的能力,不得不過度依賴同業負債,隱藏的風險不容小覷。若這些機構延續資產過快擴張勢頭,維持高杠杆或過度加杠杆等不審慎行為,當然會感受到較大的MPA約束。這正是宏觀審慎政策發揮作用的表現。

張曉慧強調,實際上,MPA對中小銀行在宏觀審慎參數設置方面已有較多的傾斜支持,而且專門針對信貸政策執行情況設立考核指標,考察金融機構的貸款投向,對落實涉農和小微企業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較好的機構採取正向激勵,深耕“三農”、小微等薄弱環節的中小型金融機構會得到更多政策傾斜。此外,設立不滿三年的金融機構可不參與MPA評估。因此,在穩健經營的前提下,中小金融機構並不會比大銀行受到更多約束。

“無論是2016年之前實施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還是從2016年開始實施的MPA,其核心理念都是信貸投放要與宏觀審慎要求的資本水準相聯繫,核心指標是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同時考慮了各金融機構的系統重要性、穩健狀況以及經濟景氣狀況。”張曉慧指出。

她表示,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與巴塞爾協議Ⅲ提倡的逆週期資本緩衝思想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調節資本緩衝來抑制信貸順週期的過快擴張和收縮,但在具體設定方法上略有不同。一是在考察信貸偏離程度時,中國更重視信貸增長要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合理需要;二是國際上逆週期資本緩衝的比例對所有金融機構都是一樣的,而中國還要考察每個金融機構對總體信貸偏離的影響,對總體偏離程度影響大的金融機構要求更多的逆週期資本緩衝。

張曉慧稱,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央行將合理設置過渡期,循序漸進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她表示,金融機構的信貸增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MPA的考核結果,但MPA絕非簡單的信貸規模管控或者限制。在穩健經營的前提下,中小金融機構並不會比大銀行受到更多約束。

文章指出,資本金是金融機構損失吸收能力的保證,是衡量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能力更為合適的標準,國際上對此也有共識。當金融機構的信貸增長超過其資本能夠支撐的水準時,其必然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儘快補充資本,以支持其更多的信貸增長;二是適當控制信貸增速,以便與現有的資本水準相適應。這在本質上有別于傳統的以基數增長為依據的、簡單化的信貸規模管理。除此之外,MPA還有很多其他考察指標,是一套全面、系統的考核體系,不能簡單理解為對信貸規模的控制手段。

張曉慧稱,從實際情況看,一些中小金融機構感覺受到MPA約束較多,多數是緣於其過度追求利潤、過度增加杠杆,導致資產擴張速度遠超其資本承受能力。例如,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中2017年3月末貸款增速超過25%(約為全國水準的兩倍)的分別有35家(占25.9%)、157家(占14.2%)和154家(占14.5%),其中貸款增速超過35%的共有182家,占三類機構總數的7.9%。

據瞭解,有的資產規模超過5000億元的城商行2017年貸款增長目標甚至高達60%~70%。同時,一些中小金融機構的資產擴張也超過其穩定負債的能力,不得不過度依賴同業負債,隱藏的風險不容小覷。若這些機構延續資產過快擴張勢頭,維持高杠杆或過度加杠杆等不審慎行為,當然會感受到較大的MPA約束。這正是宏觀審慎政策發揮作用的表現。

張曉慧強調,實際上,MPA對中小銀行在宏觀審慎參數設置方面已有較多的傾斜支持,而且專門針對信貸政策執行情況設立考核指標,考察金融機構的貸款投向,對落實涉農和小微企業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較好的機構採取正向激勵,深耕“三農”、小微等薄弱環節的中小型金融機構會得到更多政策傾斜。此外,設立不滿三年的金融機構可不參與MPA評估。因此,在穩健經營的前提下,中小金融機構並不會比大銀行受到更多約束。

“無論是2016年之前實施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還是從2016年開始實施的MPA,其核心理念都是信貸投放要與宏觀審慎要求的資本水準相聯繫,核心指標是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同時考慮了各金融機構的系統重要性、穩健狀況以及經濟景氣狀況。”張曉慧指出。

她表示,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與巴塞爾協議Ⅲ提倡的逆週期資本緩衝思想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調節資本緩衝來抑制信貸順週期的過快擴張和收縮,但在具體設定方法上略有不同。一是在考察信貸偏離程度時,中國更重視信貸增長要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合理需要;二是國際上逆週期資本緩衝的比例對所有金融機構都是一樣的,而中國還要考察每個金融機構對總體信貸偏離的影響,對總體偏離程度影響大的金融機構要求更多的逆週期資本緩衝。

張曉慧稱,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央行將合理設置過渡期,循序漸進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