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勞資”太自命不凡?青少年的自戀現象:追求特別和追求獨一無二區別在哪裡

心理學裡充滿了各種有趣的話題, 其中很多都為了描繪出人類的本性。 然而, 有部分話題似乎會相互矛盾。 舉個例子, 對個人能力的研究和對自戀的研究就對立的厲害, 實在讓人費解。

目前已有確切的證據表明自戀情緒正在社會上蔓延, 且在青少年群體中尤為突出。 有些科學家甚至說自戀情緒正像疫病一樣傳播, 已經有約25%的年輕人有自戀癖的症狀。 自戀一代的自我膨脹在參加電視真人秀、崇拜偶像、過度消費、打聽八卦、拜金等行為中都表現了出來。

對這種情況憂心並沒有錯。 但是由於我們過分擔心孩子變成自戀狂,

我們對能建立孩子的自信的育兒方法有了抵觸情緒, 這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

在我一項關於自信育兒法(strength-based parenting)的研究中, 我發現人們大多認為這種方法會讓孩子變得自負。 他們的論點是, 如果孩子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多強後, 他們自然而然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棒。 他們說, 來源於認識自己, 並通過應用自己優勢帶來的自信會讓孩子變得自大自私, 不關心他人。 在這裡, 真自信變成了過分自信, 認識自我變成了過度的自我崇拜。

為什麼會這樣呢?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對能力的認識沒有對自戀的認識來的多。 關於能力的心理學研究一直以來只在學界流傳, 而關於自戀的研究卻能在大眾媒體上傳播,

融進我們的意識中。 《紐約時報》寫道, 自戀是人們喜歡談論的話題, 而且各地的人都熱衷於診斷其他人有沒有自戀現象。

我們之所以擔憂建立自信的方法會造成自戀, 是因為我們不知不覺被二元思維束縛了。 我們錯誤地認為人不可能在自信的同時保持謙遜。 我們的目光都放在了特朗普和金·卡戴珊的身上, 而忽略了甘地和特蕾莎修女。 如果甘地和特蕾莎對自己的能力不夠自信的話, 他們是不可以有如此成就。 然而, 他們同時還是謙遜和無私的豐碑。

當我們把關注自我能力等同於關注自我的話, 我們就無法接受這樣一個觀點:瞭解自己能力的人更可能親近社會, 幫助他人。

“每個年輕人都有風險會變成自戀狂。

”這種說法很有市場。 但我要站出來, 為和我一起工作的上千的年輕人發聲。 他們善於表現自己的能力, 但他們同時也很熱心, 很體貼, 很謙虛。

聖達戈州立大學的珍·溫格教授是研究自戀癖的專家。 她指出, 自戀癖和自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成為一個鼓勵孩子表現能力的父母不是要讓孩子沉浸在自誇中, 而是要讓他們瞭解到自己的內在, 自己的才華和品德。

一個鼓勵孩子表現能力的父母也不意味著要讓孩子忽略掉自己的弱點和壞習慣。 事實上, 自信育兒法給孩子帶來的可靠的自我認識, 能讓孩子認識並說出自己的弱點, 因為他們已經知道自己的父母能看到他們的能力。

換句話說, 孩子的能力沒有被誇大,

而他們的缺點也沒有被忽視。 這和基本自戀的定義相反。

自信育兒法的核心在於幫助孩子培養自我意識, 這是建立幸福生活的關鍵。 自我意識, 即“認識你自己”, 可以讓孩子在尋找興趣、培養友誼、學校選課、規劃職業生涯等方面做出符合自己性格和能力的更好選擇, 而不是自我膨脹做出的誇張選擇。

最後反駁一下一些人的論點。 自信育兒法讓孩子覺得世界上惟我獨尊的可能很少。 如果有什麼區別的話, 那就是鼓勵孩子自信的父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比其他人特殊, 因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獨特能力。

擁有才能一點都不特別。 特別的地方在於我們怎麼學習運用這些才能,

讓其造福自己和他人。 鼓勵孩子自信的父母的孩子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的確不能忽視自戀的危險趨勢, 這是我們長期面對的問題。 但我們因此認為不應培養孩子的自信就不對了。

事實上, 我們扭轉自戀趨勢的最好方法是培養出一代和善、自信而謙遜的孩子。 他們了。 解自己的能力, 知道如何運用他們來為社會建立更美好的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