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北丁:對標杭州“追趕超越”,西安可以這麼幹

【編者按:本文選自美篇, 作者不詳, 文中“對標”的是陝西西安和浙江杭州, 但提到的問題具有一定普遍性, 所提觀點也較為新穎,

分析問題的思路具有一定借鑒價值, 智庫原文收錄。 】

5月8-19日, 北丁參加了"弘揚時代精神, 建設文化之都"專題研討活動, 活動節奏緊、內容多, 但感受很多, 受益匪淺。

一、研討活動基本情況【略】

二、印象:西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杭州高地集聚效應明顯

研討活動先後在西安、杭州進行, 兩地所見所聞, 令人印象深刻。

西安印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作為有3100多年建城史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西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令人震撼, 無論是漢唐長安城、小雁塔還是關中書院、碑林、關中民俗博物院, 處處都見證著燦爛的中華歷史文明, 也賦予了西安在全國乃至全球不可複製的獨特優勢, 近幾年來, 西安市委、市政府投入鉅資對重點人文景觀進行開保護和開發,

讓一大批景觀獲得了新生, 成為聞名全國的旅遊景點和城市形象名片, 有力帶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杭州印象:高地聚集效應明顯。 作為區位優勢明顯, 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對外開放高地, 近年來, 開放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和優良的生態環境讓杭州體現出越來越明顯的集聚效應, 產業、資本、人才、人流、物流從全國乃至全球加速向杭州集聚, 互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等高新產業更讓杭州“如虎添翼”, 帶動杭州的經濟社會全面步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成為形象和內涵兼具的“世界名城”。

三、反思:對標杭州, 西安的差距在哪裡?

根據研討所得和自身所見所聞, 對比西安和杭州,

感覺四個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

(一)經濟社會發展存在明顯差距。 據西安市統計局發佈的《西安與杭州主要經濟指標對比簡析》, 2016年, 西安實現生產總值6257.18億元, 杭州為11050.49億元, 西安為杭州的56.6%;投資上, 2016年, 西安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91.36億元, 比杭州少651.06億元, 相當於杭州的88.9%;收入上, 2016年, 西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30元, 為杭州的68.3%。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1元, 為杭州的54.4%;進出口上, 2016年, 西安實現進出口總值1828.46億元, 為杭州的40.8%;工業上, 2016年, 西安實現工業增加值1396.69億元, 為杭州的39.0%。 2016年年末, 西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1153家, 杭州為5857家, 相當於杭州的19.7%。

(二)幹部隊伍建設存在明顯差距。 據浙江省委組織部組織二處處長徐仲儀“鍛造‘浙江鐵軍’的舉措和實踐”的專題報告,

2015年以來, 浙江著眼實幹優選完善“上”的機制, 著眼倒逼比選完善“下”的機制, 著眼強化嚴選, 完善嚴“管”的機制, 著眼有人可選完善“育”的機制, 著眼激勵促選, 完善“愛”的機制, 全力打造敢擔當善作為的浙江鐵軍, 在這一進程中, 杭州市委出臺了《關於從嚴加強幹部隊伍建設 打造勇立潮頭鐵軍排頭兵的決定》, 全面開展“三提一爭”主題活動, 全市幹部隊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為經濟社會加速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 對標杭州, 西安幹部隊伍建設存在較大“歷史欠帳”, 如, 3月上旬, 知名自媒體“粉巷財經”舉辦的座談會上, 原杭州奧普浴霸CEO, 現任西安三花良治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悅表示, 上世紀90年代末, 在西安“很多時候,
你需要更多的精力游走於各個職能部門之間, 看他們打太極, 最後逼得你要通過走關係去辦事”, 而到了杭州則感覺“這裡每個人都想幹事, 我接觸的政府部門, 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企業上, 為其保駕護航乃至開疆擴土”, 2002年, 他回到西安, 感覺“政府和企業在很多時候是分開的。 做企業的老想著去投機, 政府不願意去輔導企業, 說了也沒用。 久而久之, 各行其是, 成了陌路人。 這種巨大的差異感在我回到西安十多年後, 仍能明顯感覺到。 ”

(三)開放共贏格局存在明顯差距。 唐代後期, 隨著航運業的發展,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心逐漸南移, 杭州沿江近海, 早在北宋時期就成為全國四大商港之一, 此後的1000多年來, 杭州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開放口岸, 因此,可以說開放意識是杭州的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用大視野“算大帳”,求多贏、共贏的做法體現在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如在西湖景區的運營上,早在2002年,杭州西湖部分景區就開始向市民遊客免費開放,到2012年,取消了130多個景點的門票,占景點總數的70%,免費開放的景區面積達到了2000多公頃,免費使景區失去了門票收入,但通過補助和拍賣、出租景區商業網點經營權得到了彌補,杭州市的旅遊人數、收入則在此帶動下從2002年的2757.98萬人次、294億元增長到到2011年的7487.27萬人次、1191億元。同樣,在麗水古堰畫鄉考察期間,經瞭解,雖然古堰畫鄉由政府投資包裝打造,但卻並未向景區內經營土特產的商家和農戶額外收取任何費用。反觀西安,雖然近年來不少景點實現了免費,但標誌性景點仍在繼續收費,如明城牆、鐘樓、碑林等均被“市場化”,“畫地為牢”因小失大,類似現象在其它各領域也屢見不鮮。

(四)城市品牌形象建設存在明顯差距。杭州是個什麼樣的城市?為回答這個問題,近十年來,杭州圍繞“東方休閒之都,品質生活之城”主題,頂層設計、系統推進,全力打造城市品牌,建立了城市品牌研究推廣和管理工作指導委員會,由市委書記親自擔任主任,市長為第一副主任,並成立了獨立的品牌辦負責城市品牌建設工作的指導、協調,先後制定了《關於“生活品質之城”城市品牌研究推廣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檔,將“生活品質之城”城市品牌建設貫穿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建設各個領域,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配置,品牌聯動、立體行銷,取得了顯著成果,到今天,杭州不但成為全國各地群眾求學、工作、生活、旅遊的上選之城,先後贏得“聯合國人居獎”、“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等榮譽稱號,也是唯一一個獲“國際旅遊聯合會”頒給“國際旅遊金星獎”的中國城市。反思西安,雖然在國內國際有一定知名度,但在人們的印象中,“千年古都”伴隨封閉、保守和霧霾,不倫不類的“關中十大怪”在全國知者甚眾,精心規劃、全力打造城市品牌已經刻不容緩。

四、建議:發揮優勢,鍛造鐵軍,打響品牌,創優環境,建好大西安

不可否認,對標杭州,西安存在明顯差距,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只要能夠差距為壓力,化壓力為動力,全力以赴“補短板”,“追趕超越”就一定能夠實現。市十三次黨代會立足西安實際,確立了未來五年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和“聚焦‘369’,振興大西安”的目標任務,當前,全市上下在會議精神的指引下,攻堅克難,闊步前進,成效已初顯,令人振奮鼓舞,對西安的未來充滿信心。

結合西安當前實際,考慮現實性、可行性原則,根據研討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對西安“對標”杭州“追趕超越”提出如下建議:

(一)用好用活歷史文化資源,破除人文景觀“門票經濟”,打造歷史文化名村,推動人文優勢加速向發展優勢轉化。

一是盤活沉澱,深挖內涵,用好用活歷史文化資源,全面提升西安“核心競爭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長期以來,我市許多歷史人文景觀有“山”有“仙”,但資源未能有效盤活,因而不“名”。一些人文景點則在開發、運營中重“山”不重“仙”,基礎設施建設與人文內涵發掘力度、深度不相匹配,導致其“名”不顯,張力不強。如,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陝西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雖已複建,但已成為西安文理學院的校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未能有效利用,建議可予以項目資金支援,引導高等院校、學術研究機構深度發掘其人文內涵,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相關全國性的學術研討、交流活動,或參考央視“百家講堂”恢復關中書院的“名師講堂”,立足西安主講漢唐歷史文化,實現人文優勢的“跨代”互補,打造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品牌”。再如,在旅遊產品的設計上,當前多數旅遊線路均把市內人文景觀作為單純的“景點”對待,忽視了對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致品位不高、影響力不強,建議可策劃、包裝如“夢回大唐”、“尋秦記”等主題人文旅遊專案,推動西安獨有的人文資源與旅遊產品的創意、行銷結合,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把西安打造成全球知名的“人文旅遊聖地”,提升西安在全國乃至全球“城市圈”中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樹立開放共贏意識,破除景區、景點“門票經濟”,讓人文資源成為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倍增器”。當前,全域旅遊的發展趨勢已不可阻擋,景區、景點的“門票經濟”之路將會越走越窄,甚至成為發展的桎梏。據瞭解,2002年,杭州西湖景區免費開放之初,業內給出了著名的“241”演算法,即每個遊客在杭州多留24小時,杭州年旅遊綜合收入便會增加100億元,如今,這一演算法早已為杭州旅遊產業發展的現實所證明!此外,2017年元旦開始,濟南大明湖也開始實行免費開放,再次印證了杭州的成功經驗,濟南旅遊界人士認為,“大明湖免費一年將減少6000萬門票收入,但不僅能賺回來,而且還會帶來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旅遊行業增值”,這都對西安人文景區、景點發展提供了極為生動的借鑒。因此,建議對西安尚“市場化”運營,依賴“門票經濟”的重點人文景區、景點,在切實加強財政扶持的基礎上,積極引導運營單位創新機制發展旅遊配套服務產業,拓展增收途徑,在此基礎上推動收費景區從全天候變分時段免費,進而向全面免費平穩、有序過渡,打破“圈地收錢”的封閉、短視做法,以開放共贏的意識和運營方式讓寶貴的人文資源成為西安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倍增器”。

三是打造歷史文化名村,讓歷史文化資源成為帶動城鄉統籌、農民增收的新引擎。數千年的歷史沉澱讓我市郊縣鄉鎮、村莊存在大量歷史文化資源,如鄠邑區西晉村因晉惠公曾住在此地後形成村莊,長安幸家坡村因明神宗曾途經此地歇息得名,藍田李後村因村莊在瓦崗寨領袖李密墓後得名,高陵縣古城村為漢左馮翊城所在地,但長期以來,這些寶貴的歷史人文資源並未得到足夠重視,如同散落鄉村的蒙塵明珠,和杭州形成鮮明對比,如,杭州市桐廬縣環溪村因北宋哲學家周敦頤(《愛蓮說》作者)第14代孫遷居于此而主打“蓮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民宿業,讓農民足不出村便能獲得遠超外出務工的收入,浙江則為了充分挖掘、利用農村文化資源,在全省開展了““千鎮萬村種文化”活動,甚至“無中生有”找優勢培植人文資源。因此,立足我市實際,建議整合幸福新農村、美麗鄉村和鄉村旅遊等涉農建設、產業項目,按照“有史實,有故事,有景觀,有內涵”的標準,精心選擇100個歷史人文資源突出的村莊打造歷史文化名村,大力發展鄉村人文休閒旅遊產業,讓豐富、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強大動力。

(二)打好“組合拳”,啟動“關鍵點”,“換血”和“換腦”並舉,鍛造奮發有為的“西安鐵軍”。

一是全面借鑒浙江經驗,打好 “上、下、管、育、愛”組合拳。浙江創新制度機制和方式方法,打出了幹部工作“上下管育愛”系列組合拳,打造一支堅定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敢擔當善作為的浙江鐵軍,成功經驗對我市極具借鑒價值,其中的一些創新性做法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如奉化實施領導幹部“負面清單60條”;德清、嘉善等地建立實施“反向提名”制度,由幹部群眾等“推薦提名”不適宜擔任現職幹部;規定公務接待一律禁酒,上下班實行“掐飯點”管理;通過“日考勤、周紀實、月對賬、季考評、年運用”方式,全面推行公務員日誌式管理平時考核;明確對鄉鎮幹部落實“兩個20%”政策:鄉鎮幹部經濟待遇一般高於縣級機關同職級幹部20%以上,鄉鎮(街道)公務員年度考核優秀等次的比例可提高到20%等等,上述做法打破常規,行之有效,作用顯著,均可在打造“西安鐵軍”的過程中加以運用。

二是全面推行處級領導幹部競爭上崗,啟動幹部隊伍建設“關鍵點”。處級領導幹部在幹部隊伍結構中處於“兵頭將尾”、承上啟下的位置,是幹部隊伍建設的關鍵所在,通過對處級領導幹部實行競爭上崗,首先,可以讓幹部隊伍選拔任用的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得到充分體現,激發幹部隊伍活力。其次,有利於形成新的用人機制,讓幹部憑真才實學競爭,靠群眾投票舉薦,由黨組集體決定用人,較好地解決能上能下的問題。第三,打破了論資排輩,擯棄親疏好惡,以素質論人才,重實績用幹部,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有利條件。第四,樹立了正確的用人導向,讓幹部從“找門路”、“托關係”求進步變“創業績”、“提素質”贏得組織和群眾認可,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第五,強化了競爭意識,引導幹部由安於現狀到奮發進取,由循規蹈矩到競相超越轉變,全面啟動幹部隊伍內生動力。

三是“換腦”和“換血”並舉,培育開放共贏、爭先創優的西安鐵軍“軍魂”。市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全市各級幹部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開放共贏、創先爭優的意識顯著增強,但不可否認的是,幹部隊伍建設上的歷史“欠帳”不容忽視,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等現象仍然廣泛存在,應堅持“換腦”和“換血”並舉,循序漸進加以解決。所謂“換腦”,即過培訓學習、交流研討、異地掛職等方式教育引導幹部轉變思維方式,破除思想桎梏,變故步自封為追趕超越,變因循守舊為勇於創新,變“畫地為牢”為開放共贏。所謂“換腦”,即打破幹部選拔任用的常規,圍繞開放開發前沿重點工作的開展,拿出部分重要崗位,面向全省乃至全國、全球公開競聘,大膽使用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全新思想理念、德能兼備的優秀人才,示範帶動全市各級幹部解放思想,奮勇爭先。

(三)擦亮打響城市品牌,以全球化視野做好城市品牌行銷。

一是高層級啟動城市品牌研究推廣。西安打造城市品牌起步較早,但合力不強、“同曲不同聲”等現象長期存在,參考杭州經驗,建議由市委、市政府牽頭,組建機構專門城市品牌研究和推廣工作,從戰略高度研究、規劃,統籌,推動城市品牌建設工作的落實。

二是系統性推進城市品牌形象建設。首先,系統性做好城市品牌形象規劃。即運用品牌行銷的科學理念,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立足西安的核心優勢和特色,系統性的解決城市品牌定位、品牌核心價值、品牌延伸、品牌傳播策略等問題。其次,系統性構建城市品牌識別體系。即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統一設計、創作和運用城市品牌標誌、形象宣傳片、主題口號等,形成統一、立體式的品牌形象識別體系,如杭州的城市形象體系十分規範,城市標誌及主題口號運用十分廣泛,形成一個完成的城市形象識別系統,政府部門的電話也都統一採用“東方休閒之都、品質生活之城”鈴聲。第三,系統性推進品牌形象“落地”。即圍繞打響西安城市形象品牌,逐步從局部到整體,把城市品牌落實到城市發展實踐中,體現在城市標識、物產文化、行為規範、政府服務、市民素養等各個方面。

三是以全球化視野做好城市品牌推廣。立足我市人文資源稟賦、城市影響力和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必須堅決摒棄在八百里秦川內“自娛自樂”、“自我陶醉”的封閉、半封閉式城市品牌推廣理念和方式,而是應堅持以全球化的視野、科學的理念和創新的方式,在做好國內推廣的基礎上,以大氣魄、大手筆、大事件持續性的面向全球推擦亮打響“西安品牌”,重點宣傳好西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活力迸發的現代城市生活和優質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提升西安在全球的知名度、美譽度,引導全球優質資源向西安彙聚。

(四)創優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讓西安成為生活和投資創業的“樂園”。

一是堅定不移推進“鐵腕治霾”,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西安地處於半乾旱地區,全年降雨量在500-600毫米,僅為南方城市的四分之一,加之地處盆地,輸入性污染嚴重難以擴散,治霾難度遠超其它城市,當前,要進一步深化、細化、強化“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燒、增綠”六項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堅定不移的採取“鐵腕治霾辦+督查考核辦+專項工作組”工作模式,不斷提升和鞏固治霾成效,同時應及時啟動關中城市整體聯防聯控,做到關中主要城市同步減排、同步治霾,同步受益。

二是全面推進“美麗西安”建設,創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首先,以建設“園林城市”為目標,建好“美麗城市”。把開發建設與生態發展理念有機結合,加快實施以昆明池為重點的“八水潤西安”工程,恢復西安“八水”勝景,讓長安“八水”滋潤古城、惠澤市民,同時,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意識和行為教育,宣導節能減排,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其次, 堅持推進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建好“美麗鄉村”。進一步建立完善農村污染防治機制,全面推行“村收集、鄉運輸、縣(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方式,加強農村工業、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不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第三,加快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為“美麗西安”建好“生態屏障”。秦嶺是西安的“守護之山”,必須要切實保護好,利用好,全力以赴抓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同時加大新老沿山路斷面改造和重點峪口、重點景區建設力度,打造秦嶺北麓生態景觀長廊,以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優化保障“美麗西安”建設。

三是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強力推進行政效能革命,為投資創業創造優質環境。針對當前幹部隊伍中仍然存在的服務意識、執行力不強和“庸、懶、散、慢”思想,要持續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引導幹部隊伍牢固樹立宗旨意識,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同時牢牢抓住“思想革命”這個關鍵,強力推進行政效能革命,首先,全面提升優化政務服務。切實抓好“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推進權力清單“瘦身”、責任清單“強身”,明晰企業投資負面清單,改革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推動西安政務服務水準再上新臺階。其次,不斷擴大“最多跑一次”事項的覆蓋面。引導幹部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事不過夜馬上就辦”和“實幹立身”觀念,認真梳理、持續增加“最多跑一次”事項範圍,為企業“鬆綁”,為創業“加油”,讓群眾和企業辦事創業更便捷、更舒心。第三,進一步清理妨礙發展的制度障礙。堅決落實中、省、市簡化行政審批事項促進創業就業的各項規定,打通“最後一公里”,如在商事改革中,目前居民家庭住址已經可以作為企業註冊位址,但部分區縣要求註冊人在提交住宅物業公司證明的同時提交住宅物業公司營業執照,而很多物業公司不願意提供營業執照,導致無法完成註冊,政策“紅利”不能兌現,此類屬於“最後10米”的障礙必須堅決清除。

因此,可以說開放意識是杭州的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用大視野“算大帳”,求多贏、共贏的做法體現在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如在西湖景區的運營上,早在2002年,杭州西湖部分景區就開始向市民遊客免費開放,到2012年,取消了130多個景點的門票,占景點總數的70%,免費開放的景區面積達到了2000多公頃,免費使景區失去了門票收入,但通過補助和拍賣、出租景區商業網點經營權得到了彌補,杭州市的旅遊人數、收入則在此帶動下從2002年的2757.98萬人次、294億元增長到到2011年的7487.27萬人次、1191億元。同樣,在麗水古堰畫鄉考察期間,經瞭解,雖然古堰畫鄉由政府投資包裝打造,但卻並未向景區內經營土特產的商家和農戶額外收取任何費用。反觀西安,雖然近年來不少景點實現了免費,但標誌性景點仍在繼續收費,如明城牆、鐘樓、碑林等均被“市場化”,“畫地為牢”因小失大,類似現象在其它各領域也屢見不鮮。

(四)城市品牌形象建設存在明顯差距。杭州是個什麼樣的城市?為回答這個問題,近十年來,杭州圍繞“東方休閒之都,品質生活之城”主題,頂層設計、系統推進,全力打造城市品牌,建立了城市品牌研究推廣和管理工作指導委員會,由市委書記親自擔任主任,市長為第一副主任,並成立了獨立的品牌辦負責城市品牌建設工作的指導、協調,先後制定了《關於“生活品質之城”城市品牌研究推廣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檔,將“生活品質之城”城市品牌建設貫穿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建設各個領域,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配置,品牌聯動、立體行銷,取得了顯著成果,到今天,杭州不但成為全國各地群眾求學、工作、生活、旅遊的上選之城,先後贏得“聯合國人居獎”、“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等榮譽稱號,也是唯一一個獲“國際旅遊聯合會”頒給“國際旅遊金星獎”的中國城市。反思西安,雖然在國內國際有一定知名度,但在人們的印象中,“千年古都”伴隨封閉、保守和霧霾,不倫不類的“關中十大怪”在全國知者甚眾,精心規劃、全力打造城市品牌已經刻不容緩。

四、建議:發揮優勢,鍛造鐵軍,打響品牌,創優環境,建好大西安

不可否認,對標杭州,西安存在明顯差距,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只要能夠差距為壓力,化壓力為動力,全力以赴“補短板”,“追趕超越”就一定能夠實現。市十三次黨代會立足西安實際,確立了未來五年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和“聚焦‘369’,振興大西安”的目標任務,當前,全市上下在會議精神的指引下,攻堅克難,闊步前進,成效已初顯,令人振奮鼓舞,對西安的未來充滿信心。

結合西安當前實際,考慮現實性、可行性原則,根據研討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對西安“對標”杭州“追趕超越”提出如下建議:

(一)用好用活歷史文化資源,破除人文景觀“門票經濟”,打造歷史文化名村,推動人文優勢加速向發展優勢轉化。

一是盤活沉澱,深挖內涵,用好用活歷史文化資源,全面提升西安“核心競爭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長期以來,我市許多歷史人文景觀有“山”有“仙”,但資源未能有效盤活,因而不“名”。一些人文景點則在開發、運營中重“山”不重“仙”,基礎設施建設與人文內涵發掘力度、深度不相匹配,導致其“名”不顯,張力不強。如,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陝西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雖已複建,但已成為西安文理學院的校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未能有效利用,建議可予以項目資金支援,引導高等院校、學術研究機構深度發掘其人文內涵,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相關全國性的學術研討、交流活動,或參考央視“百家講堂”恢復關中書院的“名師講堂”,立足西安主講漢唐歷史文化,實現人文優勢的“跨代”互補,打造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品牌”。再如,在旅遊產品的設計上,當前多數旅遊線路均把市內人文景觀作為單純的“景點”對待,忽視了對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致品位不高、影響力不強,建議可策劃、包裝如“夢回大唐”、“尋秦記”等主題人文旅遊專案,推動西安獨有的人文資源與旅遊產品的創意、行銷結合,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把西安打造成全球知名的“人文旅遊聖地”,提升西安在全國乃至全球“城市圈”中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樹立開放共贏意識,破除景區、景點“門票經濟”,讓人文資源成為西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倍增器”。當前,全域旅遊的發展趨勢已不可阻擋,景區、景點的“門票經濟”之路將會越走越窄,甚至成為發展的桎梏。據瞭解,2002年,杭州西湖景區免費開放之初,業內給出了著名的“241”演算法,即每個遊客在杭州多留24小時,杭州年旅遊綜合收入便會增加100億元,如今,這一演算法早已為杭州旅遊產業發展的現實所證明!此外,2017年元旦開始,濟南大明湖也開始實行免費開放,再次印證了杭州的成功經驗,濟南旅遊界人士認為,“大明湖免費一年將減少6000萬門票收入,但不僅能賺回來,而且還會帶來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旅遊行業增值”,這都對西安人文景區、景點發展提供了極為生動的借鑒。因此,建議對西安尚“市場化”運營,依賴“門票經濟”的重點人文景區、景點,在切實加強財政扶持的基礎上,積極引導運營單位創新機制發展旅遊配套服務產業,拓展增收途徑,在此基礎上推動收費景區從全天候變分時段免費,進而向全面免費平穩、有序過渡,打破“圈地收錢”的封閉、短視做法,以開放共贏的意識和運營方式讓寶貴的人文資源成為西安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倍增器”。

三是打造歷史文化名村,讓歷史文化資源成為帶動城鄉統籌、農民增收的新引擎。數千年的歷史沉澱讓我市郊縣鄉鎮、村莊存在大量歷史文化資源,如鄠邑區西晉村因晉惠公曾住在此地後形成村莊,長安幸家坡村因明神宗曾途經此地歇息得名,藍田李後村因村莊在瓦崗寨領袖李密墓後得名,高陵縣古城村為漢左馮翊城所在地,但長期以來,這些寶貴的歷史人文資源並未得到足夠重視,如同散落鄉村的蒙塵明珠,和杭州形成鮮明對比,如,杭州市桐廬縣環溪村因北宋哲學家周敦頤(《愛蓮說》作者)第14代孫遷居于此而主打“蓮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民宿業,讓農民足不出村便能獲得遠超外出務工的收入,浙江則為了充分挖掘、利用農村文化資源,在全省開展了““千鎮萬村種文化”活動,甚至“無中生有”找優勢培植人文資源。因此,立足我市實際,建議整合幸福新農村、美麗鄉村和鄉村旅遊等涉農建設、產業項目,按照“有史實,有故事,有景觀,有內涵”的標準,精心選擇100個歷史人文資源突出的村莊打造歷史文化名村,大力發展鄉村人文休閒旅遊產業,讓豐富、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強大動力。

(二)打好“組合拳”,啟動“關鍵點”,“換血”和“換腦”並舉,鍛造奮發有為的“西安鐵軍”。

一是全面借鑒浙江經驗,打好 “上、下、管、育、愛”組合拳。浙江創新制度機制和方式方法,打出了幹部工作“上下管育愛”系列組合拳,打造一支堅定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敢擔當善作為的浙江鐵軍,成功經驗對我市極具借鑒價值,其中的一些創新性做法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如奉化實施領導幹部“負面清單60條”;德清、嘉善等地建立實施“反向提名”制度,由幹部群眾等“推薦提名”不適宜擔任現職幹部;規定公務接待一律禁酒,上下班實行“掐飯點”管理;通過“日考勤、周紀實、月對賬、季考評、年運用”方式,全面推行公務員日誌式管理平時考核;明確對鄉鎮幹部落實“兩個20%”政策:鄉鎮幹部經濟待遇一般高於縣級機關同職級幹部20%以上,鄉鎮(街道)公務員年度考核優秀等次的比例可提高到20%等等,上述做法打破常規,行之有效,作用顯著,均可在打造“西安鐵軍”的過程中加以運用。

二是全面推行處級領導幹部競爭上崗,啟動幹部隊伍建設“關鍵點”。處級領導幹部在幹部隊伍結構中處於“兵頭將尾”、承上啟下的位置,是幹部隊伍建設的關鍵所在,通過對處級領導幹部實行競爭上崗,首先,可以讓幹部隊伍選拔任用的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得到充分體現,激發幹部隊伍活力。其次,有利於形成新的用人機制,讓幹部憑真才實學競爭,靠群眾投票舉薦,由黨組集體決定用人,較好地解決能上能下的問題。第三,打破了論資排輩,擯棄親疏好惡,以素質論人才,重實績用幹部,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有利條件。第四,樹立了正確的用人導向,讓幹部從“找門路”、“托關係”求進步變“創業績”、“提素質”贏得組織和群眾認可,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第五,強化了競爭意識,引導幹部由安於現狀到奮發進取,由循規蹈矩到競相超越轉變,全面啟動幹部隊伍內生動力。

三是“換腦”和“換血”並舉,培育開放共贏、爭先創優的西安鐵軍“軍魂”。市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全市各級幹部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開放共贏、創先爭優的意識顯著增強,但不可否認的是,幹部隊伍建設上的歷史“欠帳”不容忽視,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等現象仍然廣泛存在,應堅持“換腦”和“換血”並舉,循序漸進加以解決。所謂“換腦”,即過培訓學習、交流研討、異地掛職等方式教育引導幹部轉變思維方式,破除思想桎梏,變故步自封為追趕超越,變因循守舊為勇於創新,變“畫地為牢”為開放共贏。所謂“換腦”,即打破幹部選拔任用的常規,圍繞開放開發前沿重點工作的開展,拿出部分重要崗位,面向全省乃至全國、全球公開競聘,大膽使用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全新思想理念、德能兼備的優秀人才,示範帶動全市各級幹部解放思想,奮勇爭先。

(三)擦亮打響城市品牌,以全球化視野做好城市品牌行銷。

一是高層級啟動城市品牌研究推廣。西安打造城市品牌起步較早,但合力不強、“同曲不同聲”等現象長期存在,參考杭州經驗,建議由市委、市政府牽頭,組建機構專門城市品牌研究和推廣工作,從戰略高度研究、規劃,統籌,推動城市品牌建設工作的落實。

二是系統性推進城市品牌形象建設。首先,系統性做好城市品牌形象規劃。即運用品牌行銷的科學理念,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立足西安的核心優勢和特色,系統性的解決城市品牌定位、品牌核心價值、品牌延伸、品牌傳播策略等問題。其次,系統性構建城市品牌識別體系。即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統一設計、創作和運用城市品牌標誌、形象宣傳片、主題口號等,形成統一、立體式的品牌形象識別體系,如杭州的城市形象體系十分規範,城市標誌及主題口號運用十分廣泛,形成一個完成的城市形象識別系統,政府部門的電話也都統一採用“東方休閒之都、品質生活之城”鈴聲。第三,系統性推進品牌形象“落地”。即圍繞打響西安城市形象品牌,逐步從局部到整體,把城市品牌落實到城市發展實踐中,體現在城市標識、物產文化、行為規範、政府服務、市民素養等各個方面。

三是以全球化視野做好城市品牌推廣。立足我市人文資源稟賦、城市影響力和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必須堅決摒棄在八百里秦川內“自娛自樂”、“自我陶醉”的封閉、半封閉式城市品牌推廣理念和方式,而是應堅持以全球化的視野、科學的理念和創新的方式,在做好國內推廣的基礎上,以大氣魄、大手筆、大事件持續性的面向全球推擦亮打響“西安品牌”,重點宣傳好西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活力迸發的現代城市生活和優質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提升西安在全球的知名度、美譽度,引導全球優質資源向西安彙聚。

(四)創優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讓西安成為生活和投資創業的“樂園”。

一是堅定不移推進“鐵腕治霾”,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西安地處於半乾旱地區,全年降雨量在500-600毫米,僅為南方城市的四分之一,加之地處盆地,輸入性污染嚴重難以擴散,治霾難度遠超其它城市,當前,要進一步深化、細化、強化“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燒、增綠”六項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堅定不移的採取“鐵腕治霾辦+督查考核辦+專項工作組”工作模式,不斷提升和鞏固治霾成效,同時應及時啟動關中城市整體聯防聯控,做到關中主要城市同步減排、同步治霾,同步受益。

二是全面推進“美麗西安”建設,創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首先,以建設“園林城市”為目標,建好“美麗城市”。把開發建設與生態發展理念有機結合,加快實施以昆明池為重點的“八水潤西安”工程,恢復西安“八水”勝景,讓長安“八水”滋潤古城、惠澤市民,同時,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意識和行為教育,宣導節能減排,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其次, 堅持推進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建好“美麗鄉村”。進一步建立完善農村污染防治機制,全面推行“村收集、鄉運輸、縣(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方式,加強農村工業、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不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第三,加快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為“美麗西安”建好“生態屏障”。秦嶺是西安的“守護之山”,必須要切實保護好,利用好,全力以赴抓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同時加大新老沿山路斷面改造和重點峪口、重點景區建設力度,打造秦嶺北麓生態景觀長廊,以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優化保障“美麗西安”建設。

三是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強力推進行政效能革命,為投資創業創造優質環境。針對當前幹部隊伍中仍然存在的服務意識、執行力不強和“庸、懶、散、慢”思想,要持續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引導幹部隊伍牢固樹立宗旨意識,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同時牢牢抓住“思想革命”這個關鍵,強力推進行政效能革命,首先,全面提升優化政務服務。切實抓好“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推進權力清單“瘦身”、責任清單“強身”,明晰企業投資負面清單,改革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推動西安政務服務水準再上新臺階。其次,不斷擴大“最多跑一次”事項的覆蓋面。引導幹部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事不過夜馬上就辦”和“實幹立身”觀念,認真梳理、持續增加“最多跑一次”事項範圍,為企業“鬆綁”,為創業“加油”,讓群眾和企業辦事創業更便捷、更舒心。第三,進一步清理妨礙發展的制度障礙。堅決落實中、省、市簡化行政審批事項促進創業就業的各項規定,打通“最後一公里”,如在商事改革中,目前居民家庭住址已經可以作為企業註冊位址,但部分區縣要求註冊人在提交住宅物業公司證明的同時提交住宅物業公司營業執照,而很多物業公司不願意提供營業執照,導致無法完成註冊,政策“紅利”不能兌現,此類屬於“最後10米”的障礙必須堅決清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