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贛南瑤村:小蓮子破解脫貧大難題

新華社南昌6月4日電初夏時節, 蓮田裡一一風荷舉, 幾尾鯉魚在蓮葉下自由穿行。 從所在鄉鎮驅車12公里, 記者來到了眼前這個名為瑤村的贛南山村。 村口的一大片蓮田中, 幾位村民忙碌不已。

“兩年前, 這片蓮田還是撂荒地, 現在已經是村子的產業基地了。 ”村民鄭小燕和記者分享著村子的變化。

瑤村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吉埠鎮, 位置偏遠, 全村303戶1326名村民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45人。

“脫貧攻堅”——談及這項工作, 已經擔任村支書16年的劉道贈直言“責任很大, 困難不少”。

瑤村群山環繞, 不過於當地人而言, 青山綠水卻曾是令人絕望的窮山惡水。 “我們的水田都是梯田, 很分散, 機器開不上去, 全靠人工。 現在市場上水稻價格不高, 算上農藥、肥料一年一畝地還要虧不少。 ”鄭小燕說。

種植水稻費時費力又虧本, 村裡又沒有什麼致富項目。 在這種情況下, 瑤村的年輕人們陸續走出大山,

不少老人也隨著子女在外安家。

行走在瑤村, 道路兩旁的房屋大多關門閉戶。 “現在住在村裡的村民多是五六十歲的留守老人。 ”劉道贈說。

由於缺少勞動力, 村子的100餘畝土地就此撂荒, 這一荒就是近十年。 “村子總得有人守啊, 我們年紀大了,

當家的又常年生病, 種不了地, 只能養幾隻雞鴨。 賺錢從不想, 日子能過下去就可以了。 ”61歲的貧困戶蔣九秀說。

一邊是土地撂荒, 一邊是留守村民無事可做——這成了瑤村脫貧的大難題。 千頭萬緒如何著手, 讓全村上下傷了不少腦筋。

“其實村子裡的撂荒地是很優質的水田, 水源充足、水質較好, 落差小、便於蓄水, 也不受周圍水庫洩洪的影響。 ”劉道贈說。

用什麼把“荒田”轉化為“良田”?在對周邊市場進行調研之後, 瑤村決定將蓮子種植作為特色產業來培育。

“蓮子是很健康的食品, 清心解熱。 在家樂福這種連鎖超市, 一斤蓮子的批發價就有30多塊錢, 就連一斤蓮蓬也能賣到3塊錢, 價值比水稻高很多。 ”種植大戶、蓮子產業帶頭人廖振榮說, “種植蓮子只需要簡單的下肥和拔草就可以了, 也比較適合年齡大的‘老表’們做。 ”

得益於產業扶貧政策的落實和鎮村的牽線搭橋, 在廖振榮的帶動下, 2016年底, 蓮子產業基地在瑤村落成。 基地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流轉閒置土地, 103戶農戶從中受益。

“一畝地種水稻的話一年虧50塊錢, 租給基地一年租金就有400塊錢收入。 ”蔣九秀說。

更重要的是, 蓮子產業基地的落成也為蔣九秀和不少留守鄉親在家門口提供了一份工作。 現在, 蔣九秀在照顧家庭的閒暇之餘也常常來到蓮田做些農活, 下肥、拔草、採蓮子這些工作並不繁重, 一名女勞力出一天工可以領到80元工資。

“上個月去的比較多, 賺了2000塊錢, 很滿意。 沒想到六十多的人了還能賺錢。 ”蔣九秀說。

為了提高蓮田的產出效益,產業基地引入了“蓮田養魚”的立體種養模式,投放了6000尾鯉魚和鯽魚。“蓮子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可以作為魚飼料,魚糞也為蓮子提供了有機肥。”廖振榮說。

作為產業帶頭人,廖振榮還計畫著在村裡成立蓮子產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蓮子養殖,一起耕作致富,目前已有幾戶村民回鄉操起了種植的老本行。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連接瑤村的出村公路已在修繕和拓寬之中,交通的改善使得蓮子能夠更快地出現在城裡人的餐桌上,為瑤村人脫貧致富提供了更多的信心。

“目前,瑤村已退出貧困戶16戶63人,2018年將實現全部脫貧。”劉道贈說。

六月,蓮田中青翠的蓮蓬已漸成熟,縷縷清香沁人心脾;蓮田外,廖振榮和蔣九秀等幾位村民正在為修築一條機耕道而忙碌著。

“月底就可以採摘蓮子了,今年會是一個豐收年。”廖振榮笑著說,“等合作社成立後,會有很多‘老表’們回到村裡,到時候瑤村就更熱鬧了。”

為了提高蓮田的產出效益,產業基地引入了“蓮田養魚”的立體種養模式,投放了6000尾鯉魚和鯽魚。“蓮子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可以作為魚飼料,魚糞也為蓮子提供了有機肥。”廖振榮說。

作為產業帶頭人,廖振榮還計畫著在村裡成立蓮子產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蓮子養殖,一起耕作致富,目前已有幾戶村民回鄉操起了種植的老本行。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連接瑤村的出村公路已在修繕和拓寬之中,交通的改善使得蓮子能夠更快地出現在城裡人的餐桌上,為瑤村人脫貧致富提供了更多的信心。

“目前,瑤村已退出貧困戶16戶63人,2018年將實現全部脫貧。”劉道贈說。

六月,蓮田中青翠的蓮蓬已漸成熟,縷縷清香沁人心脾;蓮田外,廖振榮和蔣九秀等幾位村民正在為修築一條機耕道而忙碌著。

“月底就可以採摘蓮子了,今年會是一個豐收年。”廖振榮笑著說,“等合作社成立後,會有很多‘老表’們回到村裡,到時候瑤村就更熱鬧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