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曹衛星:從國家戰略高度推動土地整治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曹衛星:從國家戰略高度推動土地整治

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

從大學教授到副省長, 再到中央部委官員, 全國政協常委曹衛星履新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僅一年時間, 但他已經跟“土地”打了近40年交道。

曹衛星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他一直關注“三農”問題。 從江蘇省政府到國土資源部的工作調動, “給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調查研究‘三農’問題的平臺和直接參與政策制定的機會”, 曹衛星說。

資料圖 俯瞰甘肅莊浪百萬畝梯田。 楊豔敏 攝

耕地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基命脈。 今年兩會期間, 曹衛星在耕地保護問題方面關注哪些重要工作?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中國要如何做到“飯碗端在自己手上, 碗裡主要裝著中國糧”?曹衛星表示,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護好耕地,

“堅守耕地紅線絕不能有閃失”。

官方公佈的資料顯示, 近年耕地淨減少放緩。 不過,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推進的巨大壓力, 耕地保護形勢不容樂觀。

要守住耕地紅線, 從源頭看無疑是努力減少佔用耕地, 曹衛星說。 為減少侵吞城市周邊耕地, 去年中國在城市周邊範圍內共劃定永久基本農田9370萬畝。 這些一經劃定就不能隨意更改的永久基本農田與森林、河流、湖泊、山體等共同成為城市開發的實體邊界。

除了對佔用進行管控外, 曹衛星指出, 中國的耕地保護方式逐步轉向“用途管制、占補平衡、土地整治、補償激勵”綜合施策。 一旦耕地被佔用, 那麼核心的補救措施就是占補平衡(建設佔用耕地必須補充數量和品質相當的耕地),

而落實這一措施的基礎是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的“1+N”效應

在部署發展現代農業方面,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推進土地整治, 大力改造中低產田。 土地整治, 通常指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曹衛星看來, 能發揮出的“1+N”的綜合效益是土地整治的真正價值所在。 比如, 土地整治能提升耕地生產能力, 助推脫貧攻堅。 “十二五”期間, 中國60%的高標準農田是通過土地整治建成的, 這讓農田產出率普遍提高10%-20%, 新增糧食產能約370億公斤。 各地農民參加土地整治勞務所得超過1100億元人民幣, 讓1億多農民得到實惠。

此外, 通過田塊的平整歸併、田間灌排渠系的完善等, 土地整治能解決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農田灌排“最後一公里”卡脖子等突出問題,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與此同時, 農村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也能通過整治得到改善。 土地整治投入還能直接拉動社會投資, 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曹衛星直言, 當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發展動能不足、生產結構不合理、經營方式不適應、基礎建設滯後等挑戰。 同時, 還受到農村資源環境“底板”和農業補貼“黃箱”政策“天花板”的雙重擠壓, 難度很大。

通過土地整治加大農業基礎投入, 是世界各國農業補貼政策應對“黃箱”約束的通行做法。 曹衛星說, 鑒於此, 現在更需要確立土地整治多功能目標定位, 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認識、謀劃和推動土地整治, 這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工程。

曹衛星透露, 今後將在多元化投入機制和多樣化實施模式上尋求突破, 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土地整治, 確保完成“十三五”期間通過土地整治建成2.3至3.1億畝高標準農田目標任務。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