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原來在古代讀書交學費還可以這樣讀書!

現代教育系統比古代精密複雜, 出錢、評考、課程發展毛等等不同部門分工都很清楚。 在古代也有教育機構, 但是他們是如何運作?大眾關心的學費究竟是多少?

早在周朝, 中國就有學校, 那時叫做庠。 從夏商到西周, 學生幾乎都是貴族, 也就是所謂當時流行的學在官府。 既然是官學, 學生的學費由政府出錢, 不用交學費;到了春秋時期, 體制敗壞。 不少的官學開始流入民間。

孔子像(網上圖片)

孔子大膽提出有教無類、天子失官, 學在四夷的理念, 身體力行創辦私塾。 既有私塾的誕生, 維持老師生計的責任就落在學生的家長身上, 從此上學就要交學費了。 《禮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 一犬賜人或獻人。 這裡的乘壺酒和束修, 就等同于學生入學時的學費, 即是需要酒四壺、初次見面奉上禮物表示敬意就可以, 上學門檻其實很低, 是典型的平民學校。

到了秦朝,

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私塾受到打壓。 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 因政權更迭頻繁, 官學常受衝擊, 私塾就發展起來。 由於私塾大多招收貧困學生, 學費自然低廉, 交不起學費的學生, 畢業後可為學校打一年工, 師父不付工錢但可吃住。 學生幫師父料理學校事務, 以勞務抵償當年的學債。

《孔子聖跡圖》局部 (網上圖片)

到了隋唐時期, 科舉制度迎來的最重要的發展, 只要學生能在科舉考試中考得高分, 就可以做官。 刺激了民營學校事業的發展。 於是只要子女能上學, 家長就會想辦法湊學費。 在唐朝, 收費最低廉的學校當屬佛教寺院裡舉辦的學校。 在這裡讀書的學生只要學習刻苦, 不僅不用支付昂貴的學費, 而且還能得到獎學金。 到了宋朝財政充實, 各地官辦學校大多不收學費。 不僅如此, 國家主持的學府還補助學生。 如在太學, 學生讀書不用錢, 每月每個學子還能領到一些零用錢, 孤寒士子在校外沒有房住的, 政府提供免費食宿。 宋朝是個福利相當好的年代。

明清時期, 民辦學校經費來源分為兩部分。

硬體投資方面, 一是官辦民助;二是由當地鄉紳、義士或民眾集資。 而民辦學校教師的收入, 主要來源於學費, 多數是與學生家長們共同商議。 學生每人每年一般交80斤到120斤小麥, 一名塾師一年可得2000斤。

清代私塾 (網上圖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