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力彙聚 貧困鄉村美麗蝶變

——以黔西縣觀音洞鎮大元村為例

基層調研

近日,筆者到黔西縣觀音洞鎮大元村進行精准扶貧調研,發現當地變化巨大——短短兩年,貧困戶從215戶縮減到23戶,人均收入增加3000多元;88%的農戶完成了危房改造住上了新房;水泥路也通到了全村16個組……

通過對村幹部、村民的走訪,發現引起這一系列巨大變化的是三股重要力量。

引領力

來自上層的引領與監督

頂層“精准扶貧”的設計和政策普惠是改變的起點,給出了政策、思路與決策支持。

黔西縣委書記盧林自精准扶貧開展以來,20多次到大元村走訪貧困戶,傾聽群眾意見和建議,一起商量發展之路,現場協調解決群眾就業、創業難題。

同時對扶貧工作開展進度隨時進行監督指導,為大元村脫貧攻堅指明了方向。

引領力還體現各級領導幹部的合力。 鎮、村領導幹部蹲點幫扶,良好的作風取信於民,激發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決心和動力。

執行力

村支兩委的奮力推進

作為脫貧攻堅的具體執行力量,大元村村支兩委4名村幹部身系全村脫貧致富重任。

大元村是全鎮第一個通公路的村,為什麼?“其實就是先開了一個會,選出代表一起去隔壁的麻窩村參觀,回來後就動工了。 ”當了29年村幹部的村支書劉光明說。

原來,因為修路需要無償佔用村民的土地,群眾開始很反對。 劉光明想了個辦法,自己出資1700多元錢,帶著村民代表到了鄰鎮麻窩村。

那裡“人多地少”的情況比大元村還要嚴重,但因為修了路種植了葡萄,不少人家已經實現致富。 參觀歸來開完會,群眾積極簽字表決,扛起鋤頭就開始動工了。

在跟隨劉光明走訪的過程中,我們打算電話採訪一位元村民,他脫口而出報上了該村民的電話號碼。 “他就是村裡的電話本。 ”村民劉德元補充說。

內生力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致富”

“光講道理沒人聽,說一千遍不如親見一眼。 實際效果才是硬道理。 ”劉光明說,推廣脫毒馬鈴薯、雜交水稻等產業科技種植時,群眾嫌麻煩,工作難做通。 後來鼓勵各村民小組長先期示範,收穫季節一對比,效果明顯。

不但種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搞種養業,也採取同樣模式“先進帶後進”“先富帶後富”。

“據我統計,除了三輪車和摩托車,全村大小車輛已有76輛,好多人家都慢慢富裕起來了。 ”劉光明抬頭高興地說道。 遠處,一片土地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正忙著栽種脫毒馬鈴薯的村民。

引領,執行,內生。 三力彙聚,使這座曾經貧困的小村迅速朝著富裕文明蛻變。

作者:侯煜欣 編輯:陳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