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下開河村老楓楊樹的故事

龍山街道下開河村老楓楊

即墨龍山街道下開河村老村, 有一棵110多歲的老楓楊, 村裡人親切的稱他“馬蓮樹”。 他的樹圍約2.7米, 樹高約20余米,

冠幅直徑23米, 占了約一畝地的面積。 一百多年以來, 老楓楊樹以其特有的風姿見證了下開河村的發展歷史, 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提供活的依據。

據張氏宗族的高齡老人說, 清朝順治年間原山東雄崖所一帶(現即墨豐城、煙臺海陽一代)鬧饑荒, 張氏祖先張知遠因此帶全家遷來即墨, 行至南貢河中游, 見南貢河環抱之處有一大片的土地, 風水極佳, 便在此地立村安家, 將村命名為河南村。

約西元1900年, 清末, 村民張志順在村西老南貢河河邊的荒地上開闢一處場塭,用於曬糧、放石碾和栓驢。 因為當時南貢河經常爆發山洪, 所以上游兩岸村莊均有種植楓楊樹來保護兩岸土地和堤防的習慣, 不久便有一粒楓楊樹種子被洪水沖至場塭上,

楓楊樹在此生根發芽, 很快長得有碗口粗了。 有了這棵樹, 不僅能保護場塭邊上的土堤土堤不被沖毀, 還可以用於在這場塭上栓驢用。 因鬧饑荒沒有及時喂驢, 把驢餓了沒東西吃, 又走不開, 竟將栓它用的楓楊樹樹皮啃掉一半, 但沒過幾年老楓楊樹竟然奇跡般的把被騙啃掉的地方全部癒合了, 也算是大難不死了。 張志順之子張兆恪成年後, 在老楓楊樹下的場塭邊上搭建了新房子, 結婚生子, 安家落業。 在老楓楊樹的庇佑下, 張氏家族世代人丁興旺, 生活安逸。

距離老楓楊樹不遠的地方原先是一座張氏的祠堂, 裡面放著張氏老祖宗的神位。 抗日戰爭勝利後, 從戰場回來的戰士沒有房子住, 村裡把祠堂改成民房住。

祠堂沒有了, 人們便開始對老楓楊供奉起來, 像是神靈一樣供奉著, 老楓楊樹開始變得有靈氣了。 每逢過年過節, 都會有人上供燒香以示虔誠之心。 老楓楊樹在對村民的庇佑和守望中成為福與壽的代名詞。

每逢春天來臨, 它便生出一樹濃濃鬱鬱的新綠。 到了夏天, 他茂密的枝葉給我們家祖屋和場塭覆蓋出大片的清涼, 人們紛紛來樹下避暑納涼。 秋天, 他撒下一地黃金葉, 回饋這滋養它的土地。 冬天, 他那錚錚枝條矗立蒼穹, 頑強地迎擊風霜雨雪的侵襲。

到了九十年代, 老村的地方已經安住不下日益增長的人口, 許多人陸續遷到新村居住, 老村裡的大多的房子已經拆掉, 現在留在這裡的只有幾個搬不走老人和拆房子剩下的廢墟了,

原來雞鳴犬吠, 婦喊兒啼的熱鬧景象已沒有了, 只有堅強挺拔的老楓楊樹依然矗立在這裡, 他那舒展昂揚的枝幹, 樹冠青翠欲滴, 呈現出一派雄偉壯觀生機勃發的景象。

作者:即墨龍山街道下開河村 張克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