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回憶六七十年代,在田間地頭撿麥穗的經歷,成了難忘而永久的回憶

作者:劉明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糧食產量低, 農村生活過得很艱難。

大部分人家的餐桌上, 以玉米、高粱、紅薯為主。

即使精打細算, 有時候也會青黃不接。

為了多弄些口糧, 麥秋之後, 人們多會到地裡撿拾遺落。

小時候拾麥穗的情形, 時常會像放電影一樣, 在我腦海裡呈現。

那時候, 學校放麥假。

儘管是小學生, 也要到生產隊參加勞動。

當然, 拔麥、割麥、打場這樣的活幹不了, 主要任務就是拾麥穗。

大人們在前面收, 小孩們在後面, 把遺落的麥穗一棵棵撿起, 顆粒歸倉。

麥收季節, 烈日炎炎, 空氣幹熱, 曬得渾身冒油, 卻充滿歡樂。

大人們一邊幹活一邊調侃說笑, 我們這幫孩子則邊拾麥穗邊打鬧, 還會去逮蜻蜓、追蝴蝶。 田間休息, 大人們湊在一堆甩撲克, 小孩們便在機耕道上畫上格子, 玩“龍方”、“茅屎窖”、“三聲大炮”之類的遊戲。

中午飯家家送到地頭來吃, 在樹蔭下, 烙餅卷小蔥、臭雞蛋, 就著井拔涼水, 那是兒時最美好的舌尖記憶。

麥地清了茬, 生產隊才允許個人撿拾麥穗。

人們自是不會放過一年中這唯一能補充家裡細糧的機會, 一早一晚和歇麥晌的工夫, 大人小孩全跑到地裡, 背筐挎藍, 瞪大眼睛四處尋找。

男的無論大人小孩, 一般都光足赤背。

正晌的烈日如火, 麥茬似釘, 曬得脊背火辣辣的, 不小心踩到麥茬上, 鑽心地疼。

然而哪顧得這些, 人人心裡只想著麥穗, 眼裡只盯著麥穗。

有時候同時發現一個麥穗, 恍如獵人看到了獵物, 會爭相跑去搶, 就看誰的眼尖手快。

出來一趟, 能撿得三斤五斤便很知足。

聚沙成塔, 一個麥季下來, 也能拾到幾十斤。

今天看起來, 這似乎微不足道, 可打在那個年代, 能解決很大問題。

晚上, 後背開始針刺般地疼。 小孩子肉皮嫩, 第二天便脫掉一層皮, 但是全然不顧, 照樣會赤膊上陣。

學校也來“趁麥打劫”, 佈置的“作業”中會有一項拾麥穗, 開學時上交, 至少三斤, 超額有獎。

這是一場不是比賽的比賽, 為了完成任務, 爭取好名次, 上進的孩子會起早貪黑, 去田間地頭, 順拉麥車轍, 到麥場旁邊, 翻麥根堆垛, 只恨沒有“麥粒探測儀”, 不放過任何角落, 把遺失的麥穗一株株撿起,將散落的麥粒一顆顆攝起。

前三名的同學,能得到一張獎狀和筆、本之類的獎勵。

轉眼幾十年過去,鄉村已幾乎見不到拾麥人。

童年拾麥穗的往事,永遠封存在時光的隧道裡。

然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卻不應如沉甸甸的麥穗,遺落在人生的曠野裡。

致讀者:如果您比較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轉發、點贊、收藏……點關注,更豐富,您的支援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張潔散文 撿麥穗(名家散文典藏) ¥19.2 購買

把遺失的麥穗一株株撿起,將散落的麥粒一顆顆攝起。

前三名的同學,能得到一張獎狀和筆、本之類的獎勵。

轉眼幾十年過去,鄉村已幾乎見不到拾麥人。

童年拾麥穗的往事,永遠封存在時光的隧道裡。

然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卻不應如沉甸甸的麥穗,遺落在人生的曠野裡。

致讀者:如果您比較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轉發、點贊、收藏……點關注,更豐富,您的支援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張潔散文 撿麥穗(名家散文典藏) ¥19.2 購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