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蘇華西村堅持關停、技改、開拓“三條腿”走路 加快轉型發展

華西新傳

本報記者 李海濤

今年一季度, 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經濟“答卷”:實現可用資金比去年同期增11.9%, 比任務數增9.81%, 交稅比去年同期增11.96%。

經濟新常態下, 華西的發展依然穩健而富有活力。 這個堅持走以集體經濟為主的共同富裕道路、屢創中國農村發展奇跡的地方, 從上世紀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廠”、90年代“造城”, 到新世紀“育人”, 再到現在的“提、轉、拓”……半個多世紀以來, 每個階段迸發出的強大能量都令世人矚目和驚歎。

國家改革的浪潮正一路奔湧著向縱深推進。 進入新時期, 總是在下“先手棋”的華西如何戰略佈局?怎樣轉型發展?如何實現新的跨越?又怎樣進一步增強5萬多“大華西”人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變與不變

——變的是方式和方法, 不變的是道路和追求;變的是能力和創新, 不變的是根基和底線;變的是體制和機制, 不變的是責任和使命

走進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 綠樹掩映, 鳥語花香, 移步異景。 標誌性的塔群和別墅群間、直入雲天的龍希國際大酒店裡、金塔上、萬米長廊下、博物館中、農業園裡、報告廳內, 來參觀、學習、旅遊的人們熙來攘往, 絡繹不絕。

“家有黃金數噸, 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 一人也只占一個床位。 ”“有福民先享, 有難官先當。 ”“當官沒有終身制,

為人民服務可以終身制。 ”……村內一個個大紅標語牌標識著這裡的獨特氣質。

4月28日, 在華西幹部學院二樓的一間大會議室, 江陰市第九批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州霍城縣智力援疆“百千萬”行動計畫啟動儀式正在舉行。 華西村黨委書記、華西集團董事長吳協恩照例來講“富腦袋”與“富口袋”的經驗, 希望把華西精神和理念傳播得更廣。 “每次培訓班上, 只要能抽出時間我都會來講一講, 哪怕來的1萬個人中, 能感染帶動100個人甚至只有10個人, 他們回去後把家鄉改變了, 也是很有意義的。 ”

在被歷屆党和國家領導人稱為“希望之地”“共富之地”“幸福之地”和“不簡單之地”的華西, 吳協恩作為“二代掌門人”已經掛帥近15個年頭。 在老書記吳仁寶走後的4年多時間,

吳協恩更加堅信信仰的力量, 更加注重制度的建設, 更堅定地推動改革創新。

如今, 循著兩張產業脈絡圖, 可以看出華西的經濟發展軌跡:一張是西部以重慶為中心, 北到西藏、新疆, 南到雲南、貴州, 中部以湖北為中心, 輻射全國的產業“佈局圖”;一張是從香港到日本, 從英國到義大利, 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 從阿聯酋到莫三比克的國際“路線圖”。 華西年銷售額高達500多億元, 除傳統優勢產業外, 近幾年大力拓展的旅遊服務、金融投資、倉儲物流、遠洋海工、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礦產資源等一大批新興產業也陸續進入“收穫期”。

“老書記的思想傳承好, 華西就能持續發展好。 ”吳協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華西之所以能成為“天下第一村”,

很關鍵的一條就是有“華西精神”和“吳仁寶精神”。 這種“艱苦奮鬥, 吃苦耐勞, 永不服輸, 決不放棄”的精神已經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每一個華西人的脈搏裡, 成為華西村永續發展的健康基因。

華西有個“雙百”夢。 這個夢並不是“百億”“百強”, 而是要成為效益優良的“百年企業”和富裕幸福的“百年村莊”。 過去, 吳協恩想的比較多的是“如何讓華西更成功”;現在, 他思考更多的則是“如何讓華西更長久”。

“時代在發展, 經濟在轉型, 華西必須隨著新形勢進行改革。 按照中央精神, 有些必須變, 有些一定不能變。 ”吳協恩說, “要變的是方式和方法, 不能變的是道路和追求;要變的是能力和創新, 不能變的是根基和底線;要變的是體制和機制,

不能變的是責任和使命。 ”他認為, 不能靠“家長式”管理, 不能用“老思維”辦事, 不能憑“一刀切”用人。 他和父親的管理方式有很大差別, 發展的思路也不同, 但信仰是相同的, 帶領村莊共同富裕的目的是一致的。

轉型與調整

——在對傳統產業關停或升級改造的同時, 按照“體力轉腦力、數量轉品質、傳統轉現代”思路, 開拓國內外更多產業, 並推動產業層次變“輕”、變“高”

1985年8月19日, 天上下著大雨, 老書記帶著100多人到了雨花臺去宣誓, 誓詞是“生命不息, 衝鋒不止, 3年目標1個億”。 2003年8月5日, 吳協恩上任一個月, 也帶著華西人到人民英雄紀念碑進行宣誓, 誓詞是“有富民享, 有難官當, 3年實現可用資金50億元”。 父子倆都沒有食言。

很長一段時期內, 華西都非常注重對實體經濟的投入和提升, 其中鋼鐵和化纖是支柱產業,也一直比較紅火。而吳協恩一接任書記,就開始謀劃轉型。當時,各地已出現用工荒,人力、土地成本都大幅提高,污染加劇、環境容量問題顯現。上任伊始,他並沒有馬上接手管理企業,而是帶著黨委班子成員和企業負責人,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考察。

“轉型要趁早,調整也要快,等到行情不好再改再調就遲了。”考察歸來,吳協恩對引領華西產業轉型更加堅定。喜歡實業的老書記贊同轉型,但對他向金融領域轉的想法卻不支持。

看准了,吳協恩不想放棄。主管財務的華西村黨委副書記包麗君告訴記者:“當時吳協恩書記帶我們一起搞了一個投資擔保公司,年底盈利了約1000萬元。老書記看到財務報表上多出來的數位問怎麼回事時,協恩書記才將來龍去脈詳細彙報,也贏得了老書記的理解和支持。”截至2015年,華西金融業務淨利潤已超過10億元。

在轉型發展上,華西堅持關停、技改、開拓“三條腿”走路。

對一批能耗高、效率低的企業,下決心“關停”。十多年來先後關停了9家企業,其中包括年產值近兩億元的化工廠、年銷售收入7億多元的線材廠。最初華西內部有人擔心,關了這些效益好的廠子,經濟走下坡路怎麼辦,企業職工失業怎麼辦,甚至有村民私下議論:“協恩上來後,只會關廠啊!”

在吳協恩看來,最難的不是產業轉型,而是觀念、理念的轉型。“社會上有人講,傳統產業轉型是找死,不轉是等死。而我認為,轉得好就不會死,轉不好才會死。”為此,村黨委組織幹部村民外出考察、集中學習、充分討論……很快,大家統一了思想,明白了犧牲眼前和局部利益,是為了華西更好的發展。

對於剩下的一批傳統產業,華西加大投入,通過技術改造來提升其競爭力。見到記者時,華西化纖廠副總經理汪方能剛從外地談了一筆訂單回來。他是在吳協恩上任那年被“挖”到華西的。提到技改成果,汪方能笑著說:“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大家都搶著‘大幹快上’,當時華西的化纖產品是脫銷的,客戶要排隊才能買得到,但是協恩書記告訴我們要冷靜,大家都一哄而上的時候往往蘊藏著風險。當時有好多人不理解,但我們還是頂著壓力沒有擴產,而是引進當時國內最先進的設備,在技術和品質上提檔升級。現在,華西化纖廠在同行業裡單品業績排名第一,出口最多,一半產品出口到歐美。”

通過技改,像化纖廠這樣的一批“老產業”擁有了“新絕活”。華西棉紡廠,2013年投入1億多元引進瑞士和德國的高檔純棉精梳紗全自動生產線,對原有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華西冶金總公司,今年3月份每天利潤就達300多萬元。

“存量文章要做,增量文章也要做。”在對傳統產業關停或升級改造的同時,華西這些年按照“體力轉腦力、數量轉品質、傳統轉現代”的思路,開拓了更多產業,並推動產業層次變“輕”、變“高”。

“從天上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從東部到西部,從國內到國外,從生產醬油襪子等日用品到高科技研發,近年來,按照‘集團多元化,下屬企業專業化’的發展思路,華西產業已經涵蓋諸多領域。”華西村黨委副書記孫海燕介紹。

去年,華西僅在海外,就已賺取1億元的利潤。像遠洋公司,全年經營及租船業務運輸量達到2500萬噸,在從澳大利亞到中國的煤炭航線中,公司運輸量排名行業首位。像海工公司,目前是除中海油和交通部打撈局外最大、技術最領先的海上專案施工企業。像石材行業,在莫三比克擁有300平方公里礦山,開採出的“莫三比克黑”花崗岩銷售火爆,最近又開採出兩款接近“寶石級”的花崗岩產品“夢幻籃鑽”和“夢幻菲鑽”。

2016年,華西已擁有遍佈世界和全國各地的企業254家,資產總額達534億元。實現可用資金比上一年增3.75%,上繳稅收13.20億元,比上一年增19.68%。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的利潤貢獻率占65%,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格局。

改革與堅守

——過去股份制改革是為發展,現在的“三大改革”是為結合新形勢更好地發展。過去,“來了華西村,就是華西人”。現在,“服務華西村,就是華西人”。今後,華西村不僅是華西人的,也是屬於全社會的

隨著周邊村的併入,再加上兩萬多名外來職工,目前“華西人”已經超過了5萬。老華西人、並進來的“大華西”村民、外聘員工,三者的利益如何協調?怎樣保證大家都有獲得感和幸福感?華西從“統籌村內與村外這兩個大局,辨清集體與個人這兩種利益,兼顧民主與集中這兩大主題”入手,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

在“一村富了不算富,幫助周邊共同富”理念指引下,從2001年到2007年間,華西將周邊20個行政村,經過3批,整合成與老華西村平級的13個行政村,並創造性提出“一分五統”管理模式:村企分開,村歸村,企業歸企業;經濟統一管理,幹部統一使用,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這一創新之舉,使過去鬆散式援助,變為緊密型幫扶,納入“大華西”的村子面貌由內而外發生了變化。

大華西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中祥以前是西巷村村委會主任,並過來之後西巷村更名為華西一村。他告訴記者,並進來的20個村原來的共同特點就是不富裕,其中有4個還是江陰市級貧困村。現在的華西七村原來是龔巷村,集體收入非常低,沒人願意當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也換了14任;西巷村因為下面兩個村集體企業欠債,他這個村委會主任一直當被告。

“15個年頭,小華西建設大華西,平整了上千畝土地,打通了龍砂山隧道,修建了道路,把村莊都連接了起來。還建起了獨棟民宅3000多幢、公寓房3000多套,進行環境整治,打造民營企業園區,至今已投入資金10多億元。”張中祥說,當年大華西“山南錢莊、山北糧倉、中間天堂”的規劃已從圖景變成了現實。

如何進一步縮小併入“大華西”的13個村與華西中心村的發展差距,華西人動了不少腦筋。除每年投入9600萬元發放糧食補貼、各項福利、養老金等外,還通過吸納就業促進“大華西”村民增收。如今,“大華西”村民人均收入已從2002年的6000多元,增長到現在的三四萬元。

隨著外聘人才和外來員工越來越多,華西企業由過去的“遊擊隊”也升級為“正規軍”。“過去的鑰匙打不開現在的鎖,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吳協恩說。

去年,華西集團開始推動用人、制度、股份“三大改革”,直接觸動了老華西人的利益。直到現在,有村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雖然明確表示完全支持,但仍忍不住發出“改革就是革自己的命啊”這樣的感歎。

現在實施“三大改革”是為了夯實百年大計的基礎。吳協恩說:“按照過去的分配方式,村民每年股份滾動增加,工資獎金也多,生活水準越來越高,很容易失去創新發展的動力。現在為了激勵全體員工,就要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不分內外,一視同仁。”

華西提出村民享受集體福利和股金分紅,對於企業發放的工資獎金部分,一律同工同酬,按勞分配、按貢獻分配。為更好地激勵外聘人員,還明確對其中優秀的要給予股權,外來員工也可以掏錢購買現金股。

“走共同富裕這條道路,華西永遠不會改變。”但吳協恩也認為,共同富裕不等於一樣富裕,一樣富只能導致一樣窮。改革要兼顧各方利益,既要關心弱勢群體,又要鼓勵能人團隊。過去股份制改革是為發展,現在“三項改革”是為結合新形勢更好地發展。過去,“來了華西村,就是華西人”。現在,“服務華西村,就是華西人”。今後,華西村不僅是華西人的,也是屬於全社會的,而他自己只是為華西打工的。

“現在我們村既有企業又有社會,我既是董事長又是村黨委書記。企業追求的主要是效益,而社會則要兼顧發展與公平。村企承擔功能不同,一定不能纏攪在一起。”吳協恩表示,華西的新股改還是按照市場規律來做,今後,對於集團旗下公司,華西集體股權這一塊的比例會逐步縮小,但還保持控股。多餘的部分是為了吸引人才,包括到今後合夥人制等各種新的股權形式的投入。

現在,華西集體所占股權比例75.37%,個人所占股權比例24.63%,吳協恩一家所占的股權比例為0.43%。從2013年開始,吳協恩就宣佈不拿獎金,每月只拿3500元的基本工資,還將多年來上級獎勵給他的1億多元獎金全部留給了集體。

說起用人之道,他表示,要讓懂的人管懂的事,讓合適的人上合適的崗。特別是不要狹隘地把別人當成“打工仔”,要有智慧把他們變成“投資者”,要有眼光把他們變成“合夥人”,要有胸懷把他們變成“自己人”。

2016年度,股份公司業績同比增了6倍。現在,華西的企業高管中39%是外來的,中層幹部中57%是外來的,員工隊伍中超過92%是外來的。開放包容的華西不僅走向了全社會,而且走向了全世界。

這樣的用人理念和機制也使員工們有了很強的歸屬感。已經來華西工作14年的高層管理人才汪方能說,自己已經對華西的每一寸土地都很熟悉,也很有感情,這是個讓人“來得了,待得下,做得好,留得住”的地方。

在龍希國際大酒店做服務員的楊鵬欣來自河南夏邑,他的父母在華西的工廠做工,一家人每月收入超過1.5萬元。他說這裡包吃住,條件好,有13個月工資,有培訓,公司還組織優秀員工出去旅遊,他對工作很滿意。

去年初,村黨委改選,華西村黨委副書記從18人減至8人,這已是華西村黨委副書記第二次大幅消減名額,此前最多時達42人。此外,完善“廠紀廠規”,健全“村規民約”,傳承“家風家訓”……一系列改革相繼實施。

“改革一定會帶來陣痛,但不改革會疼死。”在吳協恩看來,華西的改革,明確的是責任,帶來的是公平,提升的是效率,保障的是共同富裕與追求效率的平衡之路。說到底,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讓華西有個更好的未來。

育人與傳授

——崗位就是華西村的“稻田”,年輕人就是華西村的“秧苗”。經營華西村,就如種田,稻禾豐則倉廩實。在人的培養方面,華西並不僅限於村內,也樂於將華西精神、華西經驗傳授給更多人

“富口袋要先富腦袋。”近年來,華西把“育人”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吳協恩說,他現在最怕人家說華西人小富即奢、目中無人,是土豪。歷史經驗告訴他,生活得再好,作為安身立身之本的艱苦奮鬥精神不能丟。

為此,從2013年開始,華西分4批選派了150名年輕人到結對幫扶的貴州省穿洞村去鍛煉。對於中年人和幹部群體,則把他們送到華西設在西藏的培訓基地去體驗,號召他們向藏區幹部看齊,以此培養奉獻和擔當精神。

認為華西發展“平臺好、後勁大”的“華三代”們,完成學業後都選擇了回村發展。29歲的朱冬宇是華西村博物館館長助理,他告訴記者,每個華西子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到一線車間鍛煉。而在穿洞村插秧苗,住農舍,讓他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祖輩們早年創業的不易和父輩們對他們的期望。

對於年輕人的培養教育,吳協恩格外重視。除了將一些人送到美國西點軍校培訓、選派骨幹人員學習EMBA課程等外,更多的是創造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增強本領。

2015年,吳協恩發現,種水稻的老祖宗是中國人,但是日本的大米卻普遍好吃。為此,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讓華西也種出安全香醇的大米,滿足“口味”越來越高的消費者。隨後他親自帶隊到日本考察了十幾個農場,最終選定了在水稻生產方面久負盛名的福井縣朝日農場作為“教練場”。

回來後,華西村貼出了個告示,要招7名35歲以下的年輕人去日本學習水稻種植技術,1年後回村進行水稻生產。告示一貼出,就有100多人報名。村裡面先初篩,再由日本老師面選,最終確定了華西鋼鐵公司副總經理梅振華、剛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葛孝通等7人。

這7個人都是大學以上學歷,都沒有務農經歷,年齡最大的梅振華當時34歲,剩下的都在23到27歲之間。去日本前他們先到江蘇各地參觀學習,大家都以為水稻從一粒種子到變成米飯的全過程都已經掌握了。臨行前的座談會上,吳協恩就問了一個問題——水稻有多少對染色體?當時7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傻了眼。吳協恩語重心長地對大夥兒說:“做農業,要沉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要用一輩子做這件事。”

原本對農業完全沒有概念,帶著一腔熱血報了名的7個人在心裡牢牢記住了這句話。在朝日農場,他們學習怎樣能“把田平得像鏡面一樣”,學會了育苗、插秧、施肥、加工、操作農業器械……每天收工後,7個人累得坐在地上都能睡著。雖然很累很苦,但他們學到了“精耕細作”的真本領,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回村後,華西都市農業高品質稻米生產基地建了起來,千畝稻田成了他們的舞臺。從農資採購、平田開始,樣樣活都親力親為。下了高檔汽車就上拖拉機,用物聯網操控灌溉,自主研發平田設備和播種自動上土裝置,自己設計包裝,用電商平臺推廣和銷售產品……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實。今年1月,在首屆江蘇優質稻米暨品牌雜糧博覽會上,“華西牌”大米廣受客戶好評,以高人氣、高口碑、高食味值榮獲“江蘇好大米金獎”。

在吳協恩眼裡,崗位就是華西村的“稻田”,年輕人就是華西村的“秧苗”。經營華西村,就如種田,稻禾豐則倉廩實。現在,華西所投資的新興產業上,擔任重任的90%以上都是年輕人。

對人的培養方面,華西並不僅限於村內,也樂於將華西精神、華西經驗傳授給更多人。

吳仁寶老書記在2006年初就提出“村幫村戶幫戶,核心建好黨支部,最終實現全國富”的思路。至今,華西已與全國20多個省市區開展互學交流活動,為全國培訓基層幹部40萬人次,僅貴州省就舉辦了58期培訓班、11560人次。

記者採訪時,正趕上青海省“萬名村幹部能力提升工程”省級輪訓示範班在華西的培訓即將結束。湟中縣甘河灘鎮下營村黨支部書記張海旺在返回的當晚輾轉難眠,他起身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學習心得:“眼前的華西村,使我感到很震撼。50多年間,從飯吃不飽、衣穿不暖、頭頂茅草屋的艱難歲月,一步步發展到今天家家住別墅、戶戶有高檔小汽車;從原來的小華西村逐步發展成今天的‘大華西’並持續做大做強,這與華西幾代人的辛勤努力、艱苦創業是分不開的。我們要認真學習華西成功經驗,找准差距,奮力追趕!”

行走在華西村的住宅區,記者見到村民朱靜菊正在給自家庭院裡的一排杜鵑花澆水。她家450平方米的別墅,裝修十分考究。客廳的一面牆壁上,整齊地懸掛著“十富讚歌、十窮戒詞”“家風家訓”和“村規民約”。朱靜菊說她正準備去村裡新建的文體中心學打太極拳,那裡還有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瑜伽教室、健身房、影城、禮堂和專為老人準備的棋牌室,“每天去活動活動,日子過得可舒心了。”一邊講一邊比劃太極拳動作的朱靜菊,眼角眉梢都掛著笑意。

剛剛旅遊回來的老年人,忙而不亂的企業職工,正在籌備“微馬”的年輕人……樂觀、向上、滿足寫在每個人的臉上。

夜幕降臨,華西村變成了色彩斑斕、流光溢彩的世界。廣場上,大型電子螢幕開啟,中心村村民、大華西村民、外來職工聚集在一起,隨著音樂節拍跳起了廣場舞,孩子們在一旁盡情地玩耍,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吳協恩說,今天的華西人,將“愛党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作為行動之魂。未來的華西,要更加堅定信仰,堅信能力,堅守底線,健康、穩步、永續地發展。

當問到他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時,吳協恩沉吟片刻,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在退休之後,鄉親們也喊我一聲‘老書記’……”

其中鋼鐵和化纖是支柱產業,也一直比較紅火。而吳協恩一接任書記,就開始謀劃轉型。當時,各地已出現用工荒,人力、土地成本都大幅提高,污染加劇、環境容量問題顯現。上任伊始,他並沒有馬上接手管理企業,而是帶著黨委班子成員和企業負責人,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考察。

“轉型要趁早,調整也要快,等到行情不好再改再調就遲了。”考察歸來,吳協恩對引領華西產業轉型更加堅定。喜歡實業的老書記贊同轉型,但對他向金融領域轉的想法卻不支持。

看准了,吳協恩不想放棄。主管財務的華西村黨委副書記包麗君告訴記者:“當時吳協恩書記帶我們一起搞了一個投資擔保公司,年底盈利了約1000萬元。老書記看到財務報表上多出來的數位問怎麼回事時,協恩書記才將來龍去脈詳細彙報,也贏得了老書記的理解和支持。”截至2015年,華西金融業務淨利潤已超過10億元。

在轉型發展上,華西堅持關停、技改、開拓“三條腿”走路。

對一批能耗高、效率低的企業,下決心“關停”。十多年來先後關停了9家企業,其中包括年產值近兩億元的化工廠、年銷售收入7億多元的線材廠。最初華西內部有人擔心,關了這些效益好的廠子,經濟走下坡路怎麼辦,企業職工失業怎麼辦,甚至有村民私下議論:“協恩上來後,只會關廠啊!”

在吳協恩看來,最難的不是產業轉型,而是觀念、理念的轉型。“社會上有人講,傳統產業轉型是找死,不轉是等死。而我認為,轉得好就不會死,轉不好才會死。”為此,村黨委組織幹部村民外出考察、集中學習、充分討論……很快,大家統一了思想,明白了犧牲眼前和局部利益,是為了華西更好的發展。

對於剩下的一批傳統產業,華西加大投入,通過技術改造來提升其競爭力。見到記者時,華西化纖廠副總經理汪方能剛從外地談了一筆訂單回來。他是在吳協恩上任那年被“挖”到華西的。提到技改成果,汪方能笑著說:“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大家都搶著‘大幹快上’,當時華西的化纖產品是脫銷的,客戶要排隊才能買得到,但是協恩書記告訴我們要冷靜,大家都一哄而上的時候往往蘊藏著風險。當時有好多人不理解,但我們還是頂著壓力沒有擴產,而是引進當時國內最先進的設備,在技術和品質上提檔升級。現在,華西化纖廠在同行業裡單品業績排名第一,出口最多,一半產品出口到歐美。”

通過技改,像化纖廠這樣的一批“老產業”擁有了“新絕活”。華西棉紡廠,2013年投入1億多元引進瑞士和德國的高檔純棉精梳紗全自動生產線,對原有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華西冶金總公司,今年3月份每天利潤就達300多萬元。

“存量文章要做,增量文章也要做。”在對傳統產業關停或升級改造的同時,華西這些年按照“體力轉腦力、數量轉品質、傳統轉現代”的思路,開拓了更多產業,並推動產業層次變“輕”、變“高”。

“從天上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從東部到西部,從國內到國外,從生產醬油襪子等日用品到高科技研發,近年來,按照‘集團多元化,下屬企業專業化’的發展思路,華西產業已經涵蓋諸多領域。”華西村黨委副書記孫海燕介紹。

去年,華西僅在海外,就已賺取1億元的利潤。像遠洋公司,全年經營及租船業務運輸量達到2500萬噸,在從澳大利亞到中國的煤炭航線中,公司運輸量排名行業首位。像海工公司,目前是除中海油和交通部打撈局外最大、技術最領先的海上專案施工企業。像石材行業,在莫三比克擁有300平方公里礦山,開採出的“莫三比克黑”花崗岩銷售火爆,最近又開採出兩款接近“寶石級”的花崗岩產品“夢幻籃鑽”和“夢幻菲鑽”。

2016年,華西已擁有遍佈世界和全國各地的企業254家,資產總額達534億元。實現可用資金比上一年增3.75%,上繳稅收13.20億元,比上一年增19.68%。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的利潤貢獻率占65%,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格局。

改革與堅守

——過去股份制改革是為發展,現在的“三大改革”是為結合新形勢更好地發展。過去,“來了華西村,就是華西人”。現在,“服務華西村,就是華西人”。今後,華西村不僅是華西人的,也是屬於全社會的

隨著周邊村的併入,再加上兩萬多名外來職工,目前“華西人”已經超過了5萬。老華西人、並進來的“大華西”村民、外聘員工,三者的利益如何協調?怎樣保證大家都有獲得感和幸福感?華西從“統籌村內與村外這兩個大局,辨清集體與個人這兩種利益,兼顧民主與集中這兩大主題”入手,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

在“一村富了不算富,幫助周邊共同富”理念指引下,從2001年到2007年間,華西將周邊20個行政村,經過3批,整合成與老華西村平級的13個行政村,並創造性提出“一分五統”管理模式:村企分開,村歸村,企業歸企業;經濟統一管理,幹部統一使用,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這一創新之舉,使過去鬆散式援助,變為緊密型幫扶,納入“大華西”的村子面貌由內而外發生了變化。

大華西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中祥以前是西巷村村委會主任,並過來之後西巷村更名為華西一村。他告訴記者,並進來的20個村原來的共同特點就是不富裕,其中有4個還是江陰市級貧困村。現在的華西七村原來是龔巷村,集體收入非常低,沒人願意當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也換了14任;西巷村因為下面兩個村集體企業欠債,他這個村委會主任一直當被告。

“15個年頭,小華西建設大華西,平整了上千畝土地,打通了龍砂山隧道,修建了道路,把村莊都連接了起來。還建起了獨棟民宅3000多幢、公寓房3000多套,進行環境整治,打造民營企業園區,至今已投入資金10多億元。”張中祥說,當年大華西“山南錢莊、山北糧倉、中間天堂”的規劃已從圖景變成了現實。

如何進一步縮小併入“大華西”的13個村與華西中心村的發展差距,華西人動了不少腦筋。除每年投入9600萬元發放糧食補貼、各項福利、養老金等外,還通過吸納就業促進“大華西”村民增收。如今,“大華西”村民人均收入已從2002年的6000多元,增長到現在的三四萬元。

隨著外聘人才和外來員工越來越多,華西企業由過去的“遊擊隊”也升級為“正規軍”。“過去的鑰匙打不開現在的鎖,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吳協恩說。

去年,華西集團開始推動用人、制度、股份“三大改革”,直接觸動了老華西人的利益。直到現在,有村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雖然明確表示完全支持,但仍忍不住發出“改革就是革自己的命啊”這樣的感歎。

現在實施“三大改革”是為了夯實百年大計的基礎。吳協恩說:“按照過去的分配方式,村民每年股份滾動增加,工資獎金也多,生活水準越來越高,很容易失去創新發展的動力。現在為了激勵全體員工,就要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不分內外,一視同仁。”

華西提出村民享受集體福利和股金分紅,對於企業發放的工資獎金部分,一律同工同酬,按勞分配、按貢獻分配。為更好地激勵外聘人員,還明確對其中優秀的要給予股權,外來員工也可以掏錢購買現金股。

“走共同富裕這條道路,華西永遠不會改變。”但吳協恩也認為,共同富裕不等於一樣富裕,一樣富只能導致一樣窮。改革要兼顧各方利益,既要關心弱勢群體,又要鼓勵能人團隊。過去股份制改革是為發展,現在“三項改革”是為結合新形勢更好地發展。過去,“來了華西村,就是華西人”。現在,“服務華西村,就是華西人”。今後,華西村不僅是華西人的,也是屬於全社會的,而他自己只是為華西打工的。

“現在我們村既有企業又有社會,我既是董事長又是村黨委書記。企業追求的主要是效益,而社會則要兼顧發展與公平。村企承擔功能不同,一定不能纏攪在一起。”吳協恩表示,華西的新股改還是按照市場規律來做,今後,對於集團旗下公司,華西集體股權這一塊的比例會逐步縮小,但還保持控股。多餘的部分是為了吸引人才,包括到今後合夥人制等各種新的股權形式的投入。

現在,華西集體所占股權比例75.37%,個人所占股權比例24.63%,吳協恩一家所占的股權比例為0.43%。從2013年開始,吳協恩就宣佈不拿獎金,每月只拿3500元的基本工資,還將多年來上級獎勵給他的1億多元獎金全部留給了集體。

說起用人之道,他表示,要讓懂的人管懂的事,讓合適的人上合適的崗。特別是不要狹隘地把別人當成“打工仔”,要有智慧把他們變成“投資者”,要有眼光把他們變成“合夥人”,要有胸懷把他們變成“自己人”。

2016年度,股份公司業績同比增了6倍。現在,華西的企業高管中39%是外來的,中層幹部中57%是外來的,員工隊伍中超過92%是外來的。開放包容的華西不僅走向了全社會,而且走向了全世界。

這樣的用人理念和機制也使員工們有了很強的歸屬感。已經來華西工作14年的高層管理人才汪方能說,自己已經對華西的每一寸土地都很熟悉,也很有感情,這是個讓人“來得了,待得下,做得好,留得住”的地方。

在龍希國際大酒店做服務員的楊鵬欣來自河南夏邑,他的父母在華西的工廠做工,一家人每月收入超過1.5萬元。他說這裡包吃住,條件好,有13個月工資,有培訓,公司還組織優秀員工出去旅遊,他對工作很滿意。

去年初,村黨委改選,華西村黨委副書記從18人減至8人,這已是華西村黨委副書記第二次大幅消減名額,此前最多時達42人。此外,完善“廠紀廠規”,健全“村規民約”,傳承“家風家訓”……一系列改革相繼實施。

“改革一定會帶來陣痛,但不改革會疼死。”在吳協恩看來,華西的改革,明確的是責任,帶來的是公平,提升的是效率,保障的是共同富裕與追求效率的平衡之路。說到底,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讓華西有個更好的未來。

育人與傳授

——崗位就是華西村的“稻田”,年輕人就是華西村的“秧苗”。經營華西村,就如種田,稻禾豐則倉廩實。在人的培養方面,華西並不僅限於村內,也樂於將華西精神、華西經驗傳授給更多人

“富口袋要先富腦袋。”近年來,華西把“育人”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吳協恩說,他現在最怕人家說華西人小富即奢、目中無人,是土豪。歷史經驗告訴他,生活得再好,作為安身立身之本的艱苦奮鬥精神不能丟。

為此,從2013年開始,華西分4批選派了150名年輕人到結對幫扶的貴州省穿洞村去鍛煉。對於中年人和幹部群體,則把他們送到華西設在西藏的培訓基地去體驗,號召他們向藏區幹部看齊,以此培養奉獻和擔當精神。

認為華西發展“平臺好、後勁大”的“華三代”們,完成學業後都選擇了回村發展。29歲的朱冬宇是華西村博物館館長助理,他告訴記者,每個華西子弟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到一線車間鍛煉。而在穿洞村插秧苗,住農舍,讓他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祖輩們早年創業的不易和父輩們對他們的期望。

對於年輕人的培養教育,吳協恩格外重視。除了將一些人送到美國西點軍校培訓、選派骨幹人員學習EMBA課程等外,更多的是創造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增強本領。

2015年,吳協恩發現,種水稻的老祖宗是中國人,但是日本的大米卻普遍好吃。為此,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讓華西也種出安全香醇的大米,滿足“口味”越來越高的消費者。隨後他親自帶隊到日本考察了十幾個農場,最終選定了在水稻生產方面久負盛名的福井縣朝日農場作為“教練場”。

回來後,華西村貼出了個告示,要招7名35歲以下的年輕人去日本學習水稻種植技術,1年後回村進行水稻生產。告示一貼出,就有100多人報名。村裡面先初篩,再由日本老師面選,最終確定了華西鋼鐵公司副總經理梅振華、剛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葛孝通等7人。

這7個人都是大學以上學歷,都沒有務農經歷,年齡最大的梅振華當時34歲,剩下的都在23到27歲之間。去日本前他們先到江蘇各地參觀學習,大家都以為水稻從一粒種子到變成米飯的全過程都已經掌握了。臨行前的座談會上,吳協恩就問了一個問題——水稻有多少對染色體?當時7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傻了眼。吳協恩語重心長地對大夥兒說:“做農業,要沉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要用一輩子做這件事。”

原本對農業完全沒有概念,帶著一腔熱血報了名的7個人在心裡牢牢記住了這句話。在朝日農場,他們學習怎樣能“把田平得像鏡面一樣”,學會了育苗、插秧、施肥、加工、操作農業器械……每天收工後,7個人累得坐在地上都能睡著。雖然很累很苦,但他們學到了“精耕細作”的真本領,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回村後,華西都市農業高品質稻米生產基地建了起來,千畝稻田成了他們的舞臺。從農資採購、平田開始,樣樣活都親力親為。下了高檔汽車就上拖拉機,用物聯網操控灌溉,自主研發平田設備和播種自動上土裝置,自己設計包裝,用電商平臺推廣和銷售產品……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實。今年1月,在首屆江蘇優質稻米暨品牌雜糧博覽會上,“華西牌”大米廣受客戶好評,以高人氣、高口碑、高食味值榮獲“江蘇好大米金獎”。

在吳協恩眼裡,崗位就是華西村的“稻田”,年輕人就是華西村的“秧苗”。經營華西村,就如種田,稻禾豐則倉廩實。現在,華西所投資的新興產業上,擔任重任的90%以上都是年輕人。

對人的培養方面,華西並不僅限於村內,也樂於將華西精神、華西經驗傳授給更多人。

吳仁寶老書記在2006年初就提出“村幫村戶幫戶,核心建好黨支部,最終實現全國富”的思路。至今,華西已與全國20多個省市區開展互學交流活動,為全國培訓基層幹部40萬人次,僅貴州省就舉辦了58期培訓班、11560人次。

記者採訪時,正趕上青海省“萬名村幹部能力提升工程”省級輪訓示範班在華西的培訓即將結束。湟中縣甘河灘鎮下營村黨支部書記張海旺在返回的當晚輾轉難眠,他起身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學習心得:“眼前的華西村,使我感到很震撼。50多年間,從飯吃不飽、衣穿不暖、頭頂茅草屋的艱難歲月,一步步發展到今天家家住別墅、戶戶有高檔小汽車;從原來的小華西村逐步發展成今天的‘大華西’並持續做大做強,這與華西幾代人的辛勤努力、艱苦創業是分不開的。我們要認真學習華西成功經驗,找准差距,奮力追趕!”

行走在華西村的住宅區,記者見到村民朱靜菊正在給自家庭院裡的一排杜鵑花澆水。她家450平方米的別墅,裝修十分考究。客廳的一面牆壁上,整齊地懸掛著“十富讚歌、十窮戒詞”“家風家訓”和“村規民約”。朱靜菊說她正準備去村裡新建的文體中心學打太極拳,那裡還有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瑜伽教室、健身房、影城、禮堂和專為老人準備的棋牌室,“每天去活動活動,日子過得可舒心了。”一邊講一邊比劃太極拳動作的朱靜菊,眼角眉梢都掛著笑意。

剛剛旅遊回來的老年人,忙而不亂的企業職工,正在籌備“微馬”的年輕人……樂觀、向上、滿足寫在每個人的臉上。

夜幕降臨,華西村變成了色彩斑斕、流光溢彩的世界。廣場上,大型電子螢幕開啟,中心村村民、大華西村民、外來職工聚集在一起,隨著音樂節拍跳起了廣場舞,孩子們在一旁盡情地玩耍,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吳協恩說,今天的華西人,將“愛党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作為行動之魂。未來的華西,要更加堅定信仰,堅信能力,堅守底線,健康、穩步、永續地發展。

當問到他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時,吳協恩沉吟片刻,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在退休之後,鄉親們也喊我一聲‘老書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