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留學分享|在倫敦大學學院做研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感謝本期素材提供者——江小年

本文配圖均為小管家在英國期間拍攝的, 特地沒有加浮水印, 如果喜歡, 統統拿走!

本期, 小管家邀請到曾在倫敦大學學院(簡稱UCL)學習期間認識的學姐江小年,

她將給大家講講, 在國內與國外做學術研究的切身體會。 此處應有掌聲!!

江 小 年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遙感專業在讀博士, 2015-2016期間到倫敦大學學院進行學術交流。

愛旅遊, 愛袒露真情於文字。 典型文藝女青。

1國外科研氛圍更輕鬆

英國人一天的工作中必有coffee break, 因為在他們看來coffee first。 他們常會在下午三四點, 精神比較渙散的時候, 去買一杯咖啡, 坐在草坪上曬曬太陽, 聊聊天, 很愜意。

讀博士, 更像是一份工作。 在國內大多數實驗室需要上下班刷卡甚至刷指紋, 但在國外工作時間可以靈活安排, 不存在週末加班之類的情況, 只要按期完成工作任務, 導師就不會找你麻煩。 英國人將工作與生活分得很清楚, 度假就是度假, 所以一到寒暑假, 系裡面就基本沒人了。

我個人更傾向於這種靈活的科研方式, 因為每個人的有效時間段不同, 依據自身情況, 靈活安排效率更高;並且科學研究需要的更多是興趣引導, 而非任務式的壓迫從而造成壓力甚至反感。

2國外科研選題更自主

國內做研究選課題, 主要依據實驗室的項目, 向碩士生和博士生分配任務, 從而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 對於碩士生或博士生而言, 研究的局限性較大, 課題的自主性較弱。

在UCL學習期間, 我會不定期跟導師進行課題討論。 每次跟導師meeting, 他闡述一通他的想法後, 總會問一句:So, what do you think?

“你覺得這個有意思嗎?可以做嗎?你可以回去先看看文獻, 想一想, 如果覺得不可行、不好玩, 或者不想做, 咱們就再討論, 畢竟是你去做, 而不是我!另外, welcome to challenge me(歡迎來質疑我)!”

導師的出發點是我, 即我是否覺得該課題有趣, 我是否認為這方向值得研究。 作為學生, 能深刻體會到這個課題的自主性, 而非實驗室項目組分配來的任務, 便有了強大的自我驅動力, 這對科研有很大的幫助。 導師也從不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對的, 組裡的博後們討論問題時也是各抒己見, 他們很歡迎出現不同的甚至質疑的聲音,整個學術氛圍都比較自由。

3國外學術討論更自由

留學期間,曾有一句話和一個舉動讓我印象深刻。一句話是:don’t suffer in silence!不要在知識面前忍氣吞聲,即便問題很傻,若不及時解決,日積月累,只會越來越傻,在學習中請自私一點!

無論多牛的教授在給學生上課或做講座期間,大家都可以隨時打斷他,無論淺顯或高深的問題都可以提,遵從學術自由、平等。

第一學期跟著碩士生在機房旁聽一門電腦程式設計課,遇到問題,請教老師。老師走到我身邊,我便習慣性地起立,打算給老師讓座,老師卻示意不用,彎著腰耐心講解。

他身材高大,可能因為彎著腰不舒服,就順勢直接跪下了,然後很自然地敲擊鍵盤。這一舉動,卻把我嚇得不輕,如坐針氈,覺得特別彆扭。

漸漸地上課便習慣了老師這種周到的“服務”。在國外上課,老師不是高高在上,老師的權威是可以挑戰的,課堂上需要不同的“聲音”。尊師重道的確應該,但平等相處卻是難得。

後來,我給本科生當了一學期助教,主要協助老師解決同學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老師依然很平和隨性,直接跪地為學生答疑。作為老師,他們習以為常,我卻深受感動,那不是一個動作,是一種心態,平等而平和。

以上便是我在UCL學習期間的點滴感悟,主要側重於最打動我的國內外研究差異,具有一定主觀性。在國內外做科研各有利弊,根據專業不同,科研情況當然也不盡相同。

學姐的留學分享,倒讓小管家想起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趣事。外籍老師在課堂上播放BBC記錄片《中國式教育》,有一幕:準備上課,學生集體起立向老師鞠躬,齊道“老師好”。外籍老師睜大眼睛對我們說:“Amazing! Why could’t you guys do this for me?”(奇了怪了!你們為啥不對我鞠躬呢?)

彼鄰|看見你海外的家留學生360°VR全景租房平臺 他們很歡迎出現不同的甚至質疑的聲音,整個學術氛圍都比較自由。

3國外學術討論更自由

留學期間,曾有一句話和一個舉動讓我印象深刻。一句話是:don’t suffer in silence!不要在知識面前忍氣吞聲,即便問題很傻,若不及時解決,日積月累,只會越來越傻,在學習中請自私一點!

無論多牛的教授在給學生上課或做講座期間,大家都可以隨時打斷他,無論淺顯或高深的問題都可以提,遵從學術自由、平等。

第一學期跟著碩士生在機房旁聽一門電腦程式設計課,遇到問題,請教老師。老師走到我身邊,我便習慣性地起立,打算給老師讓座,老師卻示意不用,彎著腰耐心講解。

他身材高大,可能因為彎著腰不舒服,就順勢直接跪下了,然後很自然地敲擊鍵盤。這一舉動,卻把我嚇得不輕,如坐針氈,覺得特別彆扭。

漸漸地上課便習慣了老師這種周到的“服務”。在國外上課,老師不是高高在上,老師的權威是可以挑戰的,課堂上需要不同的“聲音”。尊師重道的確應該,但平等相處卻是難得。

後來,我給本科生當了一學期助教,主要協助老師解決同學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老師依然很平和隨性,直接跪地為學生答疑。作為老師,他們習以為常,我卻深受感動,那不是一個動作,是一種心態,平等而平和。

以上便是我在UCL學習期間的點滴感悟,主要側重於最打動我的國內外研究差異,具有一定主觀性。在國內外做科研各有利弊,根據專業不同,科研情況當然也不盡相同。

學姐的留學分享,倒讓小管家想起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趣事。外籍老師在課堂上播放BBC記錄片《中國式教育》,有一幕:準備上課,學生集體起立向老師鞠躬,齊道“老師好”。外籍老師睜大眼睛對我們說:“Amazing! Why could’t you guys do this for me?”(奇了怪了!你們為啥不對我鞠躬呢?)

彼鄰|看見你海外的家留學生360°VR全景租房平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