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龍岩一中!

□詹鄞森 邱瑞如 徐斌斌

1949年前國立中山大學畢業照

謝冠超, 1921年生於永定下洋寨頭村, 1945年考入廣東中山大學, 因參加學潮被反動派通緝追捕, 遂由地下黨組織安排至香港躲避。

1949年9月, 他參與籌建龍岩地委創辦的“閩西公學”, 培養了300餘位領導幹部。

此後, 他曾任龍岩中學(現龍岩一中)、龍岩二中副校長以及武平一中、長汀一中等學校領導, 參與開辦及“文革”後複辦龍岩師專, 晚年擔任多年龍岩地區中學語文學會會長,1984年離休。

他把一生獻給了閩西的教育事業, 桃李滿天下,至今仍吟詩作對, 揮毫潑墨,可謂多才博學, 德高望重。

艱苦求學勤為徑

奮發圖強考“中大”

在龍岩市教育局後院的宿舍樓裡, 我們採訪了今年97歲的謝冠超, 老人家溫文儒雅, 笑說:“如果按照客家人的演算法, 我今年99歲了。 我的名字冠超, 不是自己在炫耀, 而是我在家族中屬於超字輩。 ”

謝冠超語言清晰, 邏輯清楚, 記憶還好, 講起了童年時的故事。 他說:“我在永定下洋寨頭村小學上的學, 4歲上私塾, 半耕半讀, 老師是一位從廣東請來的老秀才, 教的是老書。 我們三四百人的一個村, 從來沒有停辦過學校, 尊師重教, 教育風氣很盛。 解放後, 村裡出了9個離休幹部,

至今還剩3人。 ”

晚年, 謝冠超在回憶下洋寨頭村的詩中寫道:寨頭辦學確堪誇, 三省時中繼光華。 代代兒孫學不輟, 家鄉異域筆生花。

1938年秋, 謝冠超插班進入下洋猶興公學高小六年級下期就讀, 數學科內容多而雜, 既要強記公式, 又要靈活運用, 別人循序漸進, 而他卻要半年速成。 且時值抗戰的第二個年頭, 高年級增設軍訓課, 學校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成立抗日後援會等等, 活動多, 功課繁, 幸好他天資聰慧, 勤奮好學。 第二年, 好友曾少奇邀他與謝耀宗前往廣東大埔中學參加春季初中招生考試。 此時正值他祖父喪事未竟, 家人神傷財盡, 父親對他的升學問題深感為難, 幫他祖父築墳的梓叔資助了他兩元錢, 又得鄰村做生意的謝金濤為其安排住所,

謝冠超才得以認真備考。 待到放榜時看到榜上有名, 他自是欣喜不已。

1941年謝冠超初中畢業後, 因家庭經濟困難, 深感升學無望, 只能在家中做些農事。 新學期開學後, 一天他獨自走回母校, 不想剛進校門便遇到黃景生等昔日老師, 幾位老師關切地詢問他為何不參加入學考試, “梓木當柴燒, 可惜啊!”謝冠超如實回答後, 老師們鼓勵他說:“國難方殷, 讀書救國才是”。 回家後, 父母聽說這事十分感動, 決定有再大的困難, 也要想法克服, 切不可耽誤他的學業。 大埔中學考慮到他家中的實際困難, 決定將其學費全免。 謝冠超學習認真刻苦, 成績優異, 年年獲得獎學金, 順利讀完了高中。

高中畢業後, 謝冠超聽聞“嶺南大地尚無一出色的生物教師”,

於是決定報考中山大學的生物系。 但後來發現廣東中山大學經過不斷搬遷, 教學儀器損壞巨大, 而圖書類書籍較為齊全, 因此他決定由理轉文。 雖然時間倉促, 但幾經努力, 他同時考上兩所大學, 最後被中山大學中文系錄取。

學生運動起大潮

不顧安危勇參與

初到廣州, 彼時, 瘋狂的日寇在投降一個多月後, 才全部撤出中大石牌校舍。 待校舍完全修復後, 學生們進校入學。 文學院左側一間簡易的工人小屋, 門上“未必與草木同腐, 大抵與文學為鄰”的對聯, 其情調恰好與這位攻讀文學的農家子弟契合。

謝冠超讀書不忘救國, 積極參加學校及廣州市的各種愛國學生救亡圖存運動, 寫標語,佈置會場,撰寫20多字的長聯,十分活躍,逐漸成為愛國學生運動的骨幹。中大的地下黨組織注意到了他,將他納入發展物件,並找其談話。但是,因為他積極參與學運、學潮,國民黨反動勢力也盯上了他,所以上了廣州市警察局的黑名單。

1947年,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各地學生運動如火如荼。“五·三一”運動前一天,正在中大讀大三的謝冠超,接到工委會成員謝耀崇交給他的緊急任務,晚上要在文學院3樓舉行中大學生工委會會議,“三青團”夏某等人可能持槍來搗亂,要找幾個可靠的身強力壯的同學前來守衛,還要找些鐵器護身。

在這危急關頭,地下黨組織指示謝冠超參加保衛工委會會議安全的緊急任務,他臨危受命,沒有半點猶豫,立即行動,與“三青團”分子展開勇敢鬥爭。赤誠的愛國之心,讓他充滿了力量,那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直鼓舞著他。苦難深重的舊中國大學生,只有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會議結束後,謝冠超作為學生運動骨幹的身份完全暴露。地下黨組織從內線獲悉國民黨廣州市警察局,準備通緝包含他在內的一批學生骨幹。在這緊要關頭,組織通知他與幾位元學生立即離開大陸,去香港躲避反動勢力的追捕。為爭取時間,要求東西不能多帶,馬上就走,謝冠超因此也錯過了他在中山大學的畢業典禮。

根據組織安排,往香港避難的學生“兵分兩路”, 一路坐船,一路乘火車,到香港後再匯合。謝冠超負責帶著3名女生、2名男生一路坐船,他們有的是中學生,有的是大學生,一路輾轉奔波,躲過反動勢力的追查。到香港後,他們乘纜車來到太平山頂,心情才稍微平定下來。謝冠超組織他們學習,不讓他們隨意外出,怕被港英當局的特務發現。

半個多月後,組織上通知他們回來,一隻小船,夜黑風高,載著他們,顛簸不已,有人暈船,吐得半死,直到天亮,才抵達潮汕,登陸上岸,還要躲避廣州的特務搜查。

謝冠超他們用了10多天時間,走到梅州,途中歷盡艱辛,饑寒交迫,遇到下雨,實在走不動,才停下休息。到了梅縣,與地下交通站取得聯繫,其中3位大埔人留了下來。謝冠超遇到江西尋烏的邱建平,兩人結伴,經興寧,進入永定,回到福建。

1949年7月,他們與閩粵贛邊縱隊接上頭,組織委派張昭娣等人前來接應,此後他們就參加了閩粵贛邊縱隊的革命鬥爭。1949年8月中旬,為配合解放戰爭,迎接全國勝利,謝冠超與邊縱的同志在平和、南靖、永定一帶輾轉行動。其時國民黨胡漣兵團從福建撤退臺灣,時局依然緊張,他們隨機應變,進進退退,積極開展對敵鬥爭。有一天,突然聽上級說國民黨政府已經全面潰敗,龍岩即將解放,謝冠超與其他同志根據組織安排,從永定岐嶺趕往龍岩,並與組織從上杭派來的人員匯合,從西山進城參與接管龍岩,住在專署。9月1日,龍岩解放。

譽滿閩西幾十載

桃李芬芳遍天下

1949年9月龍岩解放後,龍岩地委決定創辦閩西公學,謝冠超和羅天、謝畢真、邱建平等人開始負責具體籌建,公學開設文化、理工、醫學、教師等多種學科,屬於速成班,主要培養幹部人才,提高幹部的綜合素質和文化水準,謝畢真任副校長,謝冠超任教務主任。

謝冠超書法作品

閩西公學僅開辦一屆,學員多數被分配到閩西地委轄下各縣,參與各縣的復興事業,後來都成為各個領域的骨幹人才,僅離休幹部就有300多人。

閩西公學辦學結束後,謝冠超被調到地區文教科,任命為龍岩專署中學督導股股長。半年後,調派到龍岩高中任代校長一職。到任後,謝冠超突出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建立起每日升降旗制度,對中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工作一個多月,專署鑒於龍岩高中、龍岩縣中兩校毗鄰,前者沒有初中部、後者沒有助學金,兩校合併,則可取長補短,建立一所更具規模的完全中學。

1950年,在龍岩專署和福建省教育廳的努力下,龍岩高中和龍岩初中合併為龍岩中學,委派謝冠超為該校副校長,代行校長職務。從此,龍岩縣結束了沒有完全中學的歷史。

兩校合併後,他和教務主任、廈大教育學士章葆真,副主任、廈大教育學士張慶隆等人,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傳播先進思想,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如唱新歌曲,跳集體舞,打腰鼓之類。還發展團員,建立團組織;租賃和借用幾家祠堂及仰山書院用來做為教室和宿舍;開通兩校區之間的校道,縮短兩校區的距離;開闢運動場地等等。

在謝冠超等校領導的努力下,龍岩中學初具規模,教育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1950年10月,為慶祝國慶,全校齊心協力舉辦了“百桌大聚餐”,辦起了簡樸而熱鬧的筵席,向師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謝冠超記憶猶新的是,1950年冬請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到校作報告一事,陳先生操閩南語,由隨行人員譯成普通話。陳先生說:我們福建目前還沒有一寸鐵路,國家將興建鷹廈鐵路,該鐵路須穿越崇山峻嶺,每公里造價極為昂貴,我願為國出力,獨資興建云云。至今,陳老先生愛國愛鄉、尊師重教的佳話,依然盛傳不衰。

1950年,各地進行剿匪、反霸、土改“三大鬥爭”運動,福建地處海防前線、對敵鬥爭前沿,又逢“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鬥爭,謝冠超等人立即組建起學校宣傳隊、文藝隊、腰鼓隊,組織人力編寫宣傳材料,編排演說、歌曲、活報劇、快板、山歌、舞蹈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在校內外表演,向青年學生發出參軍參幹的偉大號召,龍岩中學的學生們爭先恐後地報名參加,舉辦了兩次歡送大會,把經嚴格篩選,符合條件的學生,送到福州倉前山團省委處,參軍參戰。

龍岩虎嶺山南麓有3幢番仔樓,是教會辦的培德女中,解放後依靠外資津貼的培德女中失去了經濟來源,該校董事會會長李德華牧師離岩返美。1951年,龍岩專署決定將培德女中改名為“龍岩二中”,謝冠超被調至龍岩二中任副校長。

不同于龍岩中學的合併形成,龍岩二中從教會女中轉為政府接管的男女兼收的學校,困難要大得多。經過一個暑假的努力籌畫,龍岩二中正式開班授課,共設初、高中七個班,招生近百名,任教教師中有三分之一來自廈大教授們的親屬。1952年初,廈門大學從龍岩遷回廈門,任教老師突然出現了巨大的缺口,謝冠超與領導決定去廣東大埔延聘老師。當時正值大年三十,所有船隻停航,謝冠超仍決定獨身前往大埔。聽聞有老虎吃人的事,專署給謝冠超配了一把駁殼槍,他子彈上膛,就這樣義無反顧地前往聘師,最終請來鄺清昌、梁學群、羅淵源等老師。

1952年春,專署撥款給龍岩二中興建師生宿舍2棟,教學樓、禮堂兼膳廳、廚房等各一間,但虎嶺山地勢陡峭、崎嶇不平,時間短、任務重,實在棘手,謝冠超在老戰友邱建平的幫助下,克服一切困難,從快從優,按時完成了各項任務。

在龍岩二中的3年內,謝冠超建立了校內民主制度,成立校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助學金委員會;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建立起教師學習制度,提高領導和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準,促進全校德、智、體全面發展;節約建辦公樓,自行設計,他帶領員工們用廢瓦石料填實基底,建起土木混合結構的雙層兩大廳辦公樓一幢,為國家節省了一大筆費用。

在戰火紛飛、軍閥割據的年代,謝冠超作為貧苦農家子弟,不放棄學習,半耕半讀,謙虛勤勉,考上了廣東中山大學,可謂不易。在中山大學期間,又值抗戰及解放戰爭的艱苦時期,他在洶湧澎湃的革命大潮中,努力學習,一腔熱血,胸懷愛國熱情,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事業。解放後,他又以飽滿的革命熱情,全力投身教育事業,他的一生都在為閩西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任勞任怨。

如今97歲高齡的他,談起那些往事,依舊歷歷在目,激動不已。在紀念閩粵贛邊縱成立60周年時,他作《江南好》三首,其一曰:邊縱隊,愛國愛家鄉。殺敵圖存功卓著,投身建設績,六秩史流芳。

寫標語,佈置會場,撰寫20多字的長聯,十分活躍,逐漸成為愛國學生運動的骨幹。中大的地下黨組織注意到了他,將他納入發展物件,並找其談話。但是,因為他積極參與學運、學潮,國民黨反動勢力也盯上了他,所以上了廣州市警察局的黑名單。

1947年,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各地學生運動如火如荼。“五·三一”運動前一天,正在中大讀大三的謝冠超,接到工委會成員謝耀崇交給他的緊急任務,晚上要在文學院3樓舉行中大學生工委會會議,“三青團”夏某等人可能持槍來搗亂,要找幾個可靠的身強力壯的同學前來守衛,還要找些鐵器護身。

在這危急關頭,地下黨組織指示謝冠超參加保衛工委會會議安全的緊急任務,他臨危受命,沒有半點猶豫,立即行動,與“三青團”分子展開勇敢鬥爭。赤誠的愛國之心,讓他充滿了力量,那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直鼓舞著他。苦難深重的舊中國大學生,只有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會議結束後,謝冠超作為學生運動骨幹的身份完全暴露。地下黨組織從內線獲悉國民黨廣州市警察局,準備通緝包含他在內的一批學生骨幹。在這緊要關頭,組織通知他與幾位元學生立即離開大陸,去香港躲避反動勢力的追捕。為爭取時間,要求東西不能多帶,馬上就走,謝冠超因此也錯過了他在中山大學的畢業典禮。

根據組織安排,往香港避難的學生“兵分兩路”, 一路坐船,一路乘火車,到香港後再匯合。謝冠超負責帶著3名女生、2名男生一路坐船,他們有的是中學生,有的是大學生,一路輾轉奔波,躲過反動勢力的追查。到香港後,他們乘纜車來到太平山頂,心情才稍微平定下來。謝冠超組織他們學習,不讓他們隨意外出,怕被港英當局的特務發現。

半個多月後,組織上通知他們回來,一隻小船,夜黑風高,載著他們,顛簸不已,有人暈船,吐得半死,直到天亮,才抵達潮汕,登陸上岸,還要躲避廣州的特務搜查。

謝冠超他們用了10多天時間,走到梅州,途中歷盡艱辛,饑寒交迫,遇到下雨,實在走不動,才停下休息。到了梅縣,與地下交通站取得聯繫,其中3位大埔人留了下來。謝冠超遇到江西尋烏的邱建平,兩人結伴,經興寧,進入永定,回到福建。

1949年7月,他們與閩粵贛邊縱隊接上頭,組織委派張昭娣等人前來接應,此後他們就參加了閩粵贛邊縱隊的革命鬥爭。1949年8月中旬,為配合解放戰爭,迎接全國勝利,謝冠超與邊縱的同志在平和、南靖、永定一帶輾轉行動。其時國民黨胡漣兵團從福建撤退臺灣,時局依然緊張,他們隨機應變,進進退退,積極開展對敵鬥爭。有一天,突然聽上級說國民黨政府已經全面潰敗,龍岩即將解放,謝冠超與其他同志根據組織安排,從永定岐嶺趕往龍岩,並與組織從上杭派來的人員匯合,從西山進城參與接管龍岩,住在專署。9月1日,龍岩解放。

譽滿閩西幾十載

桃李芬芳遍天下

1949年9月龍岩解放後,龍岩地委決定創辦閩西公學,謝冠超和羅天、謝畢真、邱建平等人開始負責具體籌建,公學開設文化、理工、醫學、教師等多種學科,屬於速成班,主要培養幹部人才,提高幹部的綜合素質和文化水準,謝畢真任副校長,謝冠超任教務主任。

謝冠超書法作品

閩西公學僅開辦一屆,學員多數被分配到閩西地委轄下各縣,參與各縣的復興事業,後來都成為各個領域的骨幹人才,僅離休幹部就有300多人。

閩西公學辦學結束後,謝冠超被調到地區文教科,任命為龍岩專署中學督導股股長。半年後,調派到龍岩高中任代校長一職。到任後,謝冠超突出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建立起每日升降旗制度,對中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工作一個多月,專署鑒於龍岩高中、龍岩縣中兩校毗鄰,前者沒有初中部、後者沒有助學金,兩校合併,則可取長補短,建立一所更具規模的完全中學。

1950年,在龍岩專署和福建省教育廳的努力下,龍岩高中和龍岩初中合併為龍岩中學,委派謝冠超為該校副校長,代行校長職務。從此,龍岩縣結束了沒有完全中學的歷史。

兩校合併後,他和教務主任、廈大教育學士章葆真,副主任、廈大教育學士張慶隆等人,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傳播先進思想,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如唱新歌曲,跳集體舞,打腰鼓之類。還發展團員,建立團組織;租賃和借用幾家祠堂及仰山書院用來做為教室和宿舍;開通兩校區之間的校道,縮短兩校區的距離;開闢運動場地等等。

在謝冠超等校領導的努力下,龍岩中學初具規模,教育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1950年10月,為慶祝國慶,全校齊心協力舉辦了“百桌大聚餐”,辦起了簡樸而熱鬧的筵席,向師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謝冠超記憶猶新的是,1950年冬請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到校作報告一事,陳先生操閩南語,由隨行人員譯成普通話。陳先生說:我們福建目前還沒有一寸鐵路,國家將興建鷹廈鐵路,該鐵路須穿越崇山峻嶺,每公里造價極為昂貴,我願為國出力,獨資興建云云。至今,陳老先生愛國愛鄉、尊師重教的佳話,依然盛傳不衰。

1950年,各地進行剿匪、反霸、土改“三大鬥爭”運動,福建地處海防前線、對敵鬥爭前沿,又逢“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鬥爭,謝冠超等人立即組建起學校宣傳隊、文藝隊、腰鼓隊,組織人力編寫宣傳材料,編排演說、歌曲、活報劇、快板、山歌、舞蹈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在校內外表演,向青年學生發出參軍參幹的偉大號召,龍岩中學的學生們爭先恐後地報名參加,舉辦了兩次歡送大會,把經嚴格篩選,符合條件的學生,送到福州倉前山團省委處,參軍參戰。

龍岩虎嶺山南麓有3幢番仔樓,是教會辦的培德女中,解放後依靠外資津貼的培德女中失去了經濟來源,該校董事會會長李德華牧師離岩返美。1951年,龍岩專署決定將培德女中改名為“龍岩二中”,謝冠超被調至龍岩二中任副校長。

不同于龍岩中學的合併形成,龍岩二中從教會女中轉為政府接管的男女兼收的學校,困難要大得多。經過一個暑假的努力籌畫,龍岩二中正式開班授課,共設初、高中七個班,招生近百名,任教教師中有三分之一來自廈大教授們的親屬。1952年初,廈門大學從龍岩遷回廈門,任教老師突然出現了巨大的缺口,謝冠超與領導決定去廣東大埔延聘老師。當時正值大年三十,所有船隻停航,謝冠超仍決定獨身前往大埔。聽聞有老虎吃人的事,專署給謝冠超配了一把駁殼槍,他子彈上膛,就這樣義無反顧地前往聘師,最終請來鄺清昌、梁學群、羅淵源等老師。

1952年春,專署撥款給龍岩二中興建師生宿舍2棟,教學樓、禮堂兼膳廳、廚房等各一間,但虎嶺山地勢陡峭、崎嶇不平,時間短、任務重,實在棘手,謝冠超在老戰友邱建平的幫助下,克服一切困難,從快從優,按時完成了各項任務。

在龍岩二中的3年內,謝冠超建立了校內民主制度,成立校務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助學金委員會;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建立起教師學習制度,提高領導和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準,促進全校德、智、體全面發展;節約建辦公樓,自行設計,他帶領員工們用廢瓦石料填實基底,建起土木混合結構的雙層兩大廳辦公樓一幢,為國家節省了一大筆費用。

在戰火紛飛、軍閥割據的年代,謝冠超作為貧苦農家子弟,不放棄學習,半耕半讀,謙虛勤勉,考上了廣東中山大學,可謂不易。在中山大學期間,又值抗戰及解放戰爭的艱苦時期,他在洶湧澎湃的革命大潮中,努力學習,一腔熱血,胸懷愛國熱情,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事業。解放後,他又以飽滿的革命熱情,全力投身教育事業,他的一生都在為閩西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任勞任怨。

如今97歲高齡的他,談起那些往事,依舊歷歷在目,激動不已。在紀念閩粵贛邊縱成立60周年時,他作《江南好》三首,其一曰:邊縱隊,愛國愛家鄉。殺敵圖存功卓著,投身建設績,六秩史流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