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月經不調灸哪裡 艾灸穴位調理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現下女性朋友的最大的健康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中醫中有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 那就是艾灸。 那麼月經不調可以艾灸哪些穴位呢?治療月經不調有哪些中藥配方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介紹, 供大家參考。

艾灸穴位調理月經不調

對於月經時間錯後, 量少清稀, 並伴有眩暈、失眠、心慌, 面色蒼白, 神疲乏力等症狀的屬於血虛型的月經不調。 艾灸治療重點推薦以下四個穴位:

1、子宮

在下腹部, 當臍中下4寸, 中極旁開3寸。

2、三陰交

在小腿內側, 當足內踝尖上3寸, 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3、湧泉穴

在足底部, 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約當足底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上。

4、關元穴

在臍下3寸, 腹中線上, 仰臥取穴。 取穴時, 可採用仰臥的姿勢,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 將此線五等分,

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 即是此穴。

這幾個穴位不僅對月經不調、經痛有很好的療效, 對於平常的保健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常用的方法可以用隔姜灸和溫和灸, 這樣能更好緩解月經不調。 除了艾灸之外, 生活中有治療月經不調的中藥配方, 女人們不妨試試看。

治療月經不調中藥配方

當歸川芎

功能主治:活血通經, 滋補肝腎。 主治月經不調。

偏方組成:當歸9克, 川芎5克, 炒白芍6克, 熟地9克(經閉不用), 續斷9克, 制香附9克, 炒烏藥6克, 炙甘草3克, 丹參9克, 炒白術9克, 茯苓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 水煎, 早晚分服。

加減:兼有白帶者, 加黃柏6克(鹽水炒), 蒼術6克, 炒山藥9克, 芡實米9克, 炒扁豆9克, 去熟地;先期色紫患者, 加丹皮6克, 生地6克, 炒桅子6克;後期原方倍當歸。

地骨皮女貞子

功能主治:養陰涼血止血。 主治月經不調(中期出血)。

偏方組成:生地炭24克, 地骨皮12克, 炒白芍12克, 旱蓮草12克, 女貞子12克, 槐米炭30克, 仙鶴草30克, 鹿銜草30克, 薺菜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 水煎。 於中期出血前2~3天開始服用, 連用5~7劑。

柴胡白芍

功能主治:清熱養陰, 調氣理血。 主治月經先期、經量血多或非時出血(少量)。

偏方組成:柴胡6克, 白芍12克, 女貞子12克, 旱蓮草10克, 麥冬10克, 地骨皮10克, 自茅根12克, 香附10克, 地榆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 水煎服, 每劑分2次服用, 早飯前及晚飯後1小時各溫服1次。

加減:本方適宜因血熱所致之月經先期、經量血多及輕微的非時出血諸症。

實熱者, 可酌加丹皮、青蒿、黃柏;虛熱者, 宜以生地、地骨皮為主, 配滋陰壯水及阿膠等養血柔陰之品自可收功;鬱熱者, 可以本方與丹桅逍遙散合參化裁治之。

月經不調雖然很常見, 但是要注意的是月經不調的壞處很多, 長期下去勢必會傷害身體, 因此一定要及時想辦法治療月經不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