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公立學校正悄悄地被架空

公立教育正在被悄悄架空, 到最後很可能變成水準低下的老師和沒有選擇能力的學生聚集地。

幾十年後, 我們的家長, 要買更貴的學位房, 要更貴的學費, 要給學校捐款, 要名人的推薦信, 才能進入“私立名校”。

「 壹 」

在私立學校

我的孩子快樂而且勤奮

八年前, 北京人宛清托關係, 把女兒送進了北京出了名最好一所公立小學。

據說北京最牛家庭的孩子都是在這所小學讀書。 把為數不菲的人情費送出去的那一刻, 她渾身舒泰, 覺得為女兒找到了一條順理成章的成才之路。

“名校老師的素質高不到哪裡去, 也會咆哮學生, 也死記硬背, 也看人下菜碟, 跟我小時候縣城的小學沒有什麼區別”, 宛清的丈夫來自四川一個縣城, 在京從事文化行業, 對老師學校的水準自認是看得懂的。

他說:“這所學校的學生根本不愁出路, 家長都能擺平升入好學校, 學校老師沒有什麼教學的壓力,

倒是把很多精力用在協調那些大有來頭的家長上了”。

“名校不過如此”的看法, 使夫妻倆做了一個聽起來非常大膽的決定:中學直接讓孩子去了家門口的普通中學, 他們對孩子的能力心裡有數, 自己又開著業界有名的公司, 孩子的就業也不成問題。

然而, 孩子在普通中學居然過得非常痛苦。 在名校成績中上, 在普通中學卻落到班級後面十幾名, 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 孩子不但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自卑感都湧上來了。

宛清一打聽, 才知道, 原來這個中學的家長非常信奉考試出人才, 所以孩子通常暑假的時候都在提高班裡面泡著, 所謂提高班, 就是提前把下一學期的知識學了, 這樣就可以領跑同學了。

“全部的學生都去提前學, 不就等於白提前了嗎?這個學校的家長怎麼這樣傻?”我問。

“你知道嗎?我最懷念女兒小學的, 不是老師, 也不是什麼圖書館科技館啥的, 我最懷念那些家長, 那些家長有底氣看不起應試教育提前補習這一套, 這裡的家長…… 都是工薪一族, 他們不相信慢慢學、學少點、輕鬆學反而學得更好。 ”宛清說, “我去開家長會發現跟他們根本不在一個頻道, 我的孩子也跟他們的孩子不在一個頻道”。

夫妻倆趕緊把孩子轉到一所能進的國際學校過渡, 然後緊急去買了個歐洲小國身份“我們看中的那家國際學校很較真, 一定要外國國籍才能進”。

時間已經過去一年半, 女兒在這所可謂千辛萬苦才能進去的學校,

“過得快樂而且勤奮”, 孩子的父親跟我說, “她很喜歡上學, 經常查資料寫報告到深夜, 但她非常開心, 我們能夠明顯感到她在進步她在長大。

每次去學校, 聽見老師對孩子一片讚揚之聲, 但表揚得都很細, 一看就是老師特別關心學生。 ”

公立還是私立, 名校還是普中, 有餘力為孩子挑選最好學校的宛清一家, 投出了結結實實的一票:拋棄公立, 哪怕是最優秀的公立。 轉而進入年收費20多萬的國際學校。

另外一些家庭, 他們拋棄公立教育的動作可謂剛烈而瀟灑。

一個男孩已經讀上了海澱四小強, 但因為對學校的一些做法強烈不滿, 而且根本沒有辦法促成改變, 男孩媽媽憤然申請了美國訪問學者, 在半年內辦好了手續選好學校,

跟兒子一起去美國讀書。

這樣的訪問學者媽媽、還有直接考取國外學校的媽媽, 在海澱某社區幾年內湧出了十幾位。 而同時選擇去新加坡乃至清邁這些國際教育不錯的城市的家庭也越來越多。

, 一位校長朋友跟我吃飯, 喝酒喝激動了, 他冒昧地吐露真言。

去年夏天, 童書媽媽做暑假見識分享會, 就有剛從可汗的實體學校考察回來的家長, 也有在紐西蘭體驗過微留學的家長, 這些家長對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有所期盼是肯定的。 一旦出現滿足他們想法又負擔得起的學校, 他們是肯定會奮不顧身而去的。

前幾年在各地深受家長追捧的華德福教育, 這幾年在北京很火的芭學園, 一土學校、森林學校, 就是理想教育的幾種探索。

但是,以上的這些家庭,仍然是“少數派”。

去國際學校、去名額有限民辦特色學校、瀟灑剛烈地帶著孩子出國,這些條件擋住了北京90%以上想要有更多選擇的家長。

但是,如果北京出現大量像上海民辦那樣年收費在5萬以下私立學校,又不像上海民辦那樣刷題,而是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的學校,這90%的家庭會去嗎?

在發表《我不認為上海民辦是教育的進步》一文之後,有不少家長在後臺留言,告訴我:不是說上海民辦有多進步,而是公立教育不如人意的地方太多了,“兩害相權取其輕而已”。

而且,最重要的是,上海民辦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他們會根據家長的需求調整,只要有需要,就會有產品,這是上海教育市場化的一個好處。

對比下來,上海家長更加同情選擇餘地小的北京家長。

「 貳 」

每個人都很快樂的課外教育

童書媽媽讀書會的上海書友Monica在K12的所有教育形態都當過老師。

她在一次分享中說了一個讓我們都很震驚的觀點:機構教育能讓每個人都快樂。

我們常常批評機構教育綁架家長,變現社會焦慮,讓孩子刷題到半夜,這還能每個人都快樂?

Monica說,機構教育都是商業機構,提供的無非是家長需要的教育服務,你要孩子考上名校,我就全力以赴幫你達到目的,你情我願,效果顯著,算不算每個人都快樂?

除了雞血型機構,還有投合快樂教育的機構。

家長需要孩子得到關注,得到鼓勵,機構就安排最優師生比,讓孩子時時得到關注,讓鼓勵實實在在而且走心,讓課程遊戲化,體驗感好,還引進斯坦福最前沿的項目制學習——孩子開心,家長放心,能力提高,機構老師除了薪水提高之外,還倍有成就感,你說是不是人人都很快樂?

有些大受歡迎的機構,還傳授給我獨家秘方:七分靠教,三分靠拍。

啥意思呢?請專業的攝影機構來給孩子拍照片:保證每個孩子都有特寫鏡頭,每個教學活動都在家長群裡直播,告訴家長這個活動的教育目標是什麼,老師使用了什麼方法,孩子的體驗如何,孩子的能力得到了什麼樣的提高。

“這其實就是家校溝通,尤其是培養的是長久能力,而不是馬上測驗得出來的分數的時候,更加需要這樣的溝通。”一位在北京私立學校圈特別受歡迎的培訓機構的創始人告訴我。

“兩周精心設計的夏令營,比一年的學校教育還有用。”哈佛前校長查理斯·艾略特如是說,這句話激勵著這兩年如雨後春筍一般轟轟烈烈成長起來的營地教育機構。

在童書媽媽的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間又一間的營地教育機構,在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出種種努力,而這些發生在寒暑假的短則一周,長則一個月的營地教育,正在悄悄地實現素質教育,其成果會慢慢為家長所見。

我們在查閱中國營地協會的跟蹤資料時發現:一批在營地成長五年的中國少年,已經從十一二歲長到十七八歲,他們當中的很多孩子順利地拿到了跟素質教育接軌的國外大學,包括常春藤大學的offer,有些還同時手握數份。

這些把家長需求跟自己的商業目標高度結合的課外教育,這些讓人人都很快樂的機構教育做出的種種努力,公立教育會去做嗎?他們有時間去做嗎?他們有動力去做嗎?他們做了會不會反而被認為是錯的呢?

「 三 」

家 庭 教 育

我最恨公立教育霸佔我孩子的時間

下午四點半,楊爸爸在學校門口,在黑壓壓的家長人群中,等著五年級的兒子放學。

讓他特別生氣又沒有地方發洩的是,由於即將面臨“小升初”,孩子班的老師太“負責任”了,每天都給學生“加餐補習”,每次都要等到比規定時間多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才能放學。

真正讓楊爸爸搓火的倒不是家長的時間被浪費了,而是明明該他主導的孩子時間又被老師無情分走了好大一塊。

楊爸爸算是新興家長的代表,別人家的孩子從三年級就開始考慮中學了,最晚的也在四年級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準備,推優啦、才藝啦、獎項啦、考級啦,而他幾乎沒有為此進行任何的應對。甚至,他覺得專門為升學而進行的複習、刷題,都是在浪費時間!

“我有時候真覺得孩子上學是浪費時間,白天精力那麼好的時段,全浪費了。老師有時候心情不好罵整整一節課學生;為了應付各種檢查參觀人仰馬翻排演、練習;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老是被主課堂而皇之地霸佔,孩子每天最擔心忘記通知給家長簽字…… 孩子、家長把時間浪費在這些瑣務上,可想而知老師也不會輕鬆。”

楊爸爸最看重的東西,是運動、科技、閱讀和旅行,他每天特別想保證的,就是兒子的運動和閱讀、動手的時間;週末和假期他想保證的是兒子的旅行鍛煉的時間——“這些對他一輩子有用,也是一輩子的能力,我不急在這一時看見成果。”

從事IT行業、癡迷矽谷文化的楊爸爸還跟兒子一起迷上了線上教育,去可汗學院學數學、跟著科學家做化學實驗,甚至看哈佛的公開課。

“美國的很多公立學校,都採用了線上課程,老師不教學了,只負責解答”,“只要你用心找,網站上免費的好資源到處都是”,“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還可以自己掌握進度,多好啊!”

楊爸爸坦言並不需要學校有多好,但求多分一些時間給家長和孩子就好了。像楊爸爸這樣的家長,也越來越多了。

臺灣媽媽汪培挺本是個家庭主婦,卻因為在家帶領孩子閱讀而大受家長追捧,成為暢銷書作家,她的作品《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大受歡迎,網上還專門有網友整理的汪培挺中文書單和英文書單。

童書媽媽的書單文章之所以深受讀者歡迎,也在於三川玲(也就是本人)運用了多年教育出版經驗,加上無情地篩選,定期整理出科普、百科、美育等各領域最優秀的作品供家長選擇。

“閱讀就是能夠取用世界上任何一個聰明大腦的財富”,作為兒童教育作家,這些年來我一直堅持為大家推薦童書,是因為我深信閱讀能夠帶來孩子終生的學習能力,比學校教育重要得多。

“去不了芬蘭讀書,就做一個芬蘭家長”,童書媽媽讀書會在讀《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時候,不少書友提出了做芬蘭家長的主張,有些甚至細化到實施步驟。

這些年銷量達700萬冊的教育圖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也在用書名宣佈一個觀點:家庭教育在這些家長眼裡跟學校的PTA家委會是兩回事,這可不是配合學校工作的家庭教育,而是一心想在家裡把學校教育“糾偏”的家庭教育。

「 肆 」

公立教育在戴著鐐銬疲憊地舞蹈

最近二十年,教育界討論得最多的,莫過於要不要高考指揮棒。

支持高考指揮棒的,也就是應試教育者,並非是思想僵化渴望整齊劃一一統天下的老古董,而是看中高考制度的錄取標準清晰可見無可爭議——這恐怕是寒門子弟踏入高等教育之門的唯一機會。

如果取消高考,改用沒有明確清晰標準的“素質”考試,其弄虛作假會有多少,權力尋租會有多少?恐怕有權有錢的子弟會搶奪掉更多的高等教育資源。

反對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因材施教的,並非是權貴人士,而是天底下所有希望孩子不要被單一的標準、激烈的競爭而奪去童年的家長們。

他們看重那些高考未必考,但對孩子終生有用的能力,也就是素質;他們不是害怕競爭,而是不想為了競爭而失去自我的價值;他們也不是害怕孩子吃苦,但是不想吃苦去應付“一場考試”;他們真正在探索孩子是如何學習的,順應孩子們的學習規律,真正讓每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我們的公立教育,一直在這兩者中搖擺。一方面要大談給學生減負、要快樂教育、素質教育;一方面又用學業成績和升學率、高考成績來評估教學成果。這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一心一意搞應試,就應該像某些補習機構、上海某些雞血民辦一樣,挑生源、掐人尖,提前學,刷題學,不達目的不眠不休;也應該像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一樣喊著口號、舉著旗子大模大樣地應對考試,在考試中獲勝。

然而我們的公立教育卻一直在強調快樂教育,強調減負,強調要讓孩子睡夠覺,有童年。“學校連佈置個家庭作業都偷偷摸摸的,有時候為了讓學生看上去沒有做作業,但其實又做了,我們會讓他們在課間、在體育課把作業做了”一位公立小學的老師跟我說,“至於為什麼要這樣,那是因為要你減負不佈置的作業的人,同時會以學生考試成績來考核教師的績效。”

師範專業畢業的我,為所有位於夾縫中的公立學校的老師感到無比的同情。

這些老師不是不想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進度,但是現有體系之下老師根本不可能真正地因材施教;也不是非要讓學生做大量重複性的作業和練習,而是對老師的評判還是集中在考試成績上;素質教育的條件、環境等等還沒有健全,那麼也只能把素質教育也做成了像應試教育一樣的形式主義……

我們的公立學校,一方面是面對未來的大勢所趨的素質教育,一方面是面對現實困境的應試體系,公立學校雙手互搏,左右為難,兩頭不靠。

日本最近打算結束已經推行30年之久的快樂教育,因為下午三點讓孩子放學,本以為孩子們該去玩耍,該去享受童年或者發展自我,結果卻被焦慮的家長送去了補習社培訓班。不但孩子們沒有快樂減負,家長的經濟負擔也越來越重。

看電影《摔跤吧!爸爸》有一點特別讓我感觸,那就是國家體育學院擁有最多最好資源的教練,甚至不如一個小鄉村裡的草根爸爸。

為什麼,因為作為國家隊的教練,只需要完成國際運動會三塊獎牌的任務就可以了。所以,這位教練公然宣佈,“這三塊獎牌是誰獲得,我根本不在乎”。同時,當運動員有可能衝擊金牌的時候,他想的是如何保住一塊銀牌!

這位爸爸才是真正在乎自己女兒的。他不僅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孩子迎接最高的挑戰,同時,他也關心孩子的心理和生活的幸福。

家長們啊,這和我們的公立學校是何其相似啊!他們需要完成的,是每年的升學率,但是,是哪些學生去完成升學率根本就不重要。或者說,誰能夠幫助學校完成升學率,在學校和老師的眼中才是重要的。

私立學校、機構教育之所以受家長歡迎,是因為他們必須真正在乎學生的利益,不然家長就不會買單,他們也只能破產收場。千千萬萬個家庭能夠教育出出色的孩子,更是因為世界上沒有人比親爹媽更加關心孩子的前途。

而公立教育的老師們,一方面不能大模大樣地應試教育,所以,自己的成果很難得到認可;另一方面也缺乏開展真正意義素質教育的技能,因為這個公立體制幾乎沒有真正意義去這樣培訓過老師。

我在參加一個“如何用兒童心理學構建課堂”的培訓課上,遇到了培訓方的一位工作人員。這位工作人員工作非常幹練,深得各位學員的喜愛,也使課堂氣氛非常友好,課堂效果極佳。

我跟這位工作人員聊天時,才得知她曾經是上海最著名的模範教師,“接觸了兒童心理學,知道怎麼去組建課堂展開教學之後,才發現我以前的很多做法是錯的。同時,我發現在學校裡面我的做法沒有人理解,幾乎所有同行都不喜歡我,我的做法推行不下去。我在那裡再也呆不下去,只好出來。”

這位老師告訴我:“現在,我親手構建課堂,天天跟我喜歡的導師打交道,天天看見學員們學習而且受用……我的工作成就感,職業理想感,還有收入都讓我滿意,我一秒鐘也不想回到體制內了”。

讓我們都非常遺憾的是,這個一席難求的、收費不菲的、講教室裡面的兒童心理學實戰應用的課程,體制內來的老師學員一個也沒有。

我本人是從師範大學畢業的,我可以肯定地說,點燃孩子的內在動機,讓教室裡的每個孩子都得到價值感和歸屬感的實戰心理學——這些讓私立教育機構大受歡迎大賺其錢的知識和技能,在我那大學四年滿滿的課程裡面,找不到任何影子。

公立體制的老師們不但缺乏新前沿的技藝,還缺乏互相磨練的機會,在因為沒有掌握這些知識,而令學生厭學、而溝通不好家長爆發危機的時候(但凡懂得一些公關技巧、一些大眾傳播心理學,去年的中關村二小欺淩事件乃至很多校園事件會發展得那麼可怕嗎?)教師們也得不到社會的支持,教師群體的彼此支持。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公立教育非常出色,教師的地位也很高——倒推回十年前,在整個教育領域裡,中國的公立教育和公立教師的地位也是很高。但現在公立教育工作者的社會地位越來越差。

可以這樣說,公立體制下的教育工作者,在戴著鐐銬疲憊地跳舞。

「 伍 」

家長被動的選擇權

會讓教育更加美好嗎?

公立教育悄悄被架空的一個可見的後果,是體制內的優秀工作者會越來越少,有選擇能力的好生源越來越少。

最後,公立教育會像某些國家一樣,變成水準低下的老師和沒有選擇能力的學生密集聚集地。

我們熟悉的西方教育分兩種,一種是如北歐芬蘭等國一樣,有教無類,所有的孩子都接受免費而且優質的公立教育;一種是如美國這般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最好的通常是私立——我們耳熟能詳的哈佛、耶魯、斯坦福、普林斯頓、康奈爾……都是私立的。那麼,當最優資源都流向私立學校的時候,對家長來說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們可以選擇國際學校、民辦私立,我們可以去課外教育機構選擇我們需要的素質教育,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家庭中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看起來,那些高達25萬一平方的學位房綁架我們的能力越來越低下,這對於我們每個個體來說,不得不說是一件好事,起碼,我們擁有了選擇權。

但是,公立教育被慢慢架空,變為保底教育的另外一個後果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還在繼續納稅,甚至是世界上最繁重的稅賦,然而我們本應該得到的免費的受教育權卻開始形同虛設。

我們每個人,為了獲得好一點的教育,合理一點的教育的代價會越來越高。我們不僅要為高昂的房價買單,為擁堵的交通買單,為骯髒的空氣買單,我們還得永不停息地工作,因為還得為孩子的優質教育買單——很大很大的單!

我們能夠生育兩個孩子了,可是我們卻不想生了,因為每個孩子自帶了一張200萬的教育帳單。

我並不反對教育的多樣化,熟悉童書媽媽的讀者都知道,我一向積極地讚賞、推進各種各樣的新教育的改革和實踐——哪怕是這些新教育出現了一些挫折,我都是十分熱烈地進行鼓勵的。

無論是在學前階段,還是小學、中學,直到大學,一旦有真正地在教育上有創新的學校,我都是不遺餘力地進行支持。

但是,我反對“教育產業化”的提法,更反對僅僅用市場手段來做教育——基因會決定教育的走向,如果是以“金錢”為基因來塑造學校,我們會看見惡果會慢慢凸顯。

比如現在,有些民辦學校,有些機構,就是打著公立學校不敢搞應試教育的空子,把應試教育搞到極致,把家長和孩子逼迫到崩潰的邊緣。他們不是在辦教育,是在辦集中營。

也有有一些“為高端家庭服務”的學校,高傲地用金錢和身份,鑄就了另一道壁壘,讓家長去進行各種的攀比,讓孩子走進一個孤傲的城堡。他們也不是在辦教育,是在辦精英俱樂部。

我把這種潮流,稱之為“教育之惡”。而這種“教育之惡”的監管,是格外有難度的。

公立教育被這些機構悄悄架空,也意味著教育公平一寸一寸地喪失。

所以,我們不應該讓優異的教育資源從公立學校中流失,更不應該拱手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陣地一個給了民辦學校、一個給了國際學校,而作為最廣大的普通家庭,其實只能接受更少的選擇,更窄的道路。

如果我們放任公立學校的現狀而不積極進行應對的話,幾十年後:

我們的家長,要買更貴的學位房,但是,買的是“私立學校”的學位房;

我們的家長,要花費更貴的學費生活費,才能進入到高品質的私立名校;

我們的家長,要早早地辦好外國的護照,去拼進入“國際學校”的名額;

我們的家長,要不斷地給私立學校捐款,才能提高學校對孩子的錄取率;

我們的家長,要結交上有頭有臉的人士,才能拿到他們親筆寫的推薦信;

我們更多的最為普遍的家長,只能望校興歎!

其實,我想說的是,國際學校、民辦學校做的那些事情,公立學校完全可以做得到,做得更好!

我們需要做的,恰恰是給公立學校更大的自由度、更寬鬆的管理方式,讓公立的學校裡,也可以在統一的教綱下自選教材、自由授課。

也要站在“一國之本”的戰略角度,給公立學校的老師相應的待遇、尊嚴、社會地位、工作環境,讓任何的一個中學老師、小學老師,有著大學教授一樣的體面。

我們還要讓公立學校之內,建立起自主的招生體系,讓學校和學生雙向選擇。同時,讓家長和學生,企業和社會去評價學校,而不是由行政部門去進行學校的排名。

這樣的話,我們的公立學校就會進入到一個良性的迴圈之中,我們的孩子在可以自由選擇的情況下真正地去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這些,看似重重艱難的改變,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困難——只是,有沒有開始做!

我所知道的,有很多的公立學校,已經開始在行動,他們在學校裡開設了新的實驗班,實驗校,進行完全可以和國際學習、私立學校相媲美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有很多的公立學校,開始招收並非師範畢業但熱愛教育在其他行業非常有能力的人才,進入到教學的第一線擔任老師和班主任;

還有更多的公立學校,開設了體驗式、沉浸式,培養思維能力、質疑能力等等的新式課程……

我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備註:本文插圖來自于《叢 林 之 王》,這套美麗的書講述了一些被大自然選出的王者,它們生性兇猛,多數情況下都獨自活動,在大自然殘酷的生存環境下,它們依然可以存活下來,靠的不僅僅是先天體質上的優勢,更是對生命一往無前的追逐和堅持。

三 川 玲

童書出版人,兒童教育作家

教育部《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特聘專家

TEDxKids智庫專家

家庭教育第一媒體“童書媽媽三川玲”創辦人

ID:tongshuchubanmama

——END——

通 往 幸 福 的 家 庭 教 育

敬 請 聯 系

QQ 63330426

MAIL ts-mama@qq.com

分享 | 好書 | 好觀念 | 好夏令營 | 好親子行

好設計 | 好玩具 | 好文創 | 好製造

但是,以上的這些家庭,仍然是“少數派”。

去國際學校、去名額有限民辦特色學校、瀟灑剛烈地帶著孩子出國,這些條件擋住了北京90%以上想要有更多選擇的家長。

但是,如果北京出現大量像上海民辦那樣年收費在5萬以下私立學校,又不像上海民辦那樣刷題,而是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的學校,這90%的家庭會去嗎?

在發表《我不認為上海民辦是教育的進步》一文之後,有不少家長在後臺留言,告訴我:不是說上海民辦有多進步,而是公立教育不如人意的地方太多了,“兩害相權取其輕而已”。

而且,最重要的是,上海民辦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他們會根據家長的需求調整,只要有需要,就會有產品,這是上海教育市場化的一個好處。

對比下來,上海家長更加同情選擇餘地小的北京家長。

「 貳 」

每個人都很快樂的課外教育

童書媽媽讀書會的上海書友Monica在K12的所有教育形態都當過老師。

她在一次分享中說了一個讓我們都很震驚的觀點:機構教育能讓每個人都快樂。

我們常常批評機構教育綁架家長,變現社會焦慮,讓孩子刷題到半夜,這還能每個人都快樂?

Monica說,機構教育都是商業機構,提供的無非是家長需要的教育服務,你要孩子考上名校,我就全力以赴幫你達到目的,你情我願,效果顯著,算不算每個人都快樂?

除了雞血型機構,還有投合快樂教育的機構。

家長需要孩子得到關注,得到鼓勵,機構就安排最優師生比,讓孩子時時得到關注,讓鼓勵實實在在而且走心,讓課程遊戲化,體驗感好,還引進斯坦福最前沿的項目制學習——孩子開心,家長放心,能力提高,機構老師除了薪水提高之外,還倍有成就感,你說是不是人人都很快樂?

有些大受歡迎的機構,還傳授給我獨家秘方:七分靠教,三分靠拍。

啥意思呢?請專業的攝影機構來給孩子拍照片:保證每個孩子都有特寫鏡頭,每個教學活動都在家長群裡直播,告訴家長這個活動的教育目標是什麼,老師使用了什麼方法,孩子的體驗如何,孩子的能力得到了什麼樣的提高。

“這其實就是家校溝通,尤其是培養的是長久能力,而不是馬上測驗得出來的分數的時候,更加需要這樣的溝通。”一位在北京私立學校圈特別受歡迎的培訓機構的創始人告訴我。

“兩周精心設計的夏令營,比一年的學校教育還有用。”哈佛前校長查理斯·艾略特如是說,這句話激勵著這兩年如雨後春筍一般轟轟烈烈成長起來的營地教育機構。

在童書媽媽的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間又一間的營地教育機構,在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出種種努力,而這些發生在寒暑假的短則一周,長則一個月的營地教育,正在悄悄地實現素質教育,其成果會慢慢為家長所見。

我們在查閱中國營地協會的跟蹤資料時發現:一批在營地成長五年的中國少年,已經從十一二歲長到十七八歲,他們當中的很多孩子順利地拿到了跟素質教育接軌的國外大學,包括常春藤大學的offer,有些還同時手握數份。

這些把家長需求跟自己的商業目標高度結合的課外教育,這些讓人人都很快樂的機構教育做出的種種努力,公立教育會去做嗎?他們有時間去做嗎?他們有動力去做嗎?他們做了會不會反而被認為是錯的呢?

「 三 」

家 庭 教 育

我最恨公立教育霸佔我孩子的時間

下午四點半,楊爸爸在學校門口,在黑壓壓的家長人群中,等著五年級的兒子放學。

讓他特別生氣又沒有地方發洩的是,由於即將面臨“小升初”,孩子班的老師太“負責任”了,每天都給學生“加餐補習”,每次都要等到比規定時間多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才能放學。

真正讓楊爸爸搓火的倒不是家長的時間被浪費了,而是明明該他主導的孩子時間又被老師無情分走了好大一塊。

楊爸爸算是新興家長的代表,別人家的孩子從三年級就開始考慮中學了,最晚的也在四年級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準備,推優啦、才藝啦、獎項啦、考級啦,而他幾乎沒有為此進行任何的應對。甚至,他覺得專門為升學而進行的複習、刷題,都是在浪費時間!

“我有時候真覺得孩子上學是浪費時間,白天精力那麼好的時段,全浪費了。老師有時候心情不好罵整整一節課學生;為了應付各種檢查參觀人仰馬翻排演、練習;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老是被主課堂而皇之地霸佔,孩子每天最擔心忘記通知給家長簽字…… 孩子、家長把時間浪費在這些瑣務上,可想而知老師也不會輕鬆。”

楊爸爸最看重的東西,是運動、科技、閱讀和旅行,他每天特別想保證的,就是兒子的運動和閱讀、動手的時間;週末和假期他想保證的是兒子的旅行鍛煉的時間——“這些對他一輩子有用,也是一輩子的能力,我不急在這一時看見成果。”

從事IT行業、癡迷矽谷文化的楊爸爸還跟兒子一起迷上了線上教育,去可汗學院學數學、跟著科學家做化學實驗,甚至看哈佛的公開課。

“美國的很多公立學校,都採用了線上課程,老師不教學了,只負責解答”,“只要你用心找,網站上免費的好資源到處都是”,“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還可以自己掌握進度,多好啊!”

楊爸爸坦言並不需要學校有多好,但求多分一些時間給家長和孩子就好了。像楊爸爸這樣的家長,也越來越多了。

臺灣媽媽汪培挺本是個家庭主婦,卻因為在家帶領孩子閱讀而大受家長追捧,成為暢銷書作家,她的作品《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大受歡迎,網上還專門有網友整理的汪培挺中文書單和英文書單。

童書媽媽的書單文章之所以深受讀者歡迎,也在於三川玲(也就是本人)運用了多年教育出版經驗,加上無情地篩選,定期整理出科普、百科、美育等各領域最優秀的作品供家長選擇。

“閱讀就是能夠取用世界上任何一個聰明大腦的財富”,作為兒童教育作家,這些年來我一直堅持為大家推薦童書,是因為我深信閱讀能夠帶來孩子終生的學習能力,比學校教育重要得多。

“去不了芬蘭讀書,就做一個芬蘭家長”,童書媽媽讀書會在讀《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時候,不少書友提出了做芬蘭家長的主張,有些甚至細化到實施步驟。

這些年銷量達700萬冊的教育圖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也在用書名宣佈一個觀點:家庭教育在這些家長眼裡跟學校的PTA家委會是兩回事,這可不是配合學校工作的家庭教育,而是一心想在家裡把學校教育“糾偏”的家庭教育。

「 肆 」

公立教育在戴著鐐銬疲憊地舞蹈

最近二十年,教育界討論得最多的,莫過於要不要高考指揮棒。

支持高考指揮棒的,也就是應試教育者,並非是思想僵化渴望整齊劃一一統天下的老古董,而是看中高考制度的錄取標準清晰可見無可爭議——這恐怕是寒門子弟踏入高等教育之門的唯一機會。

如果取消高考,改用沒有明確清晰標準的“素質”考試,其弄虛作假會有多少,權力尋租會有多少?恐怕有權有錢的子弟會搶奪掉更多的高等教育資源。

反對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因材施教的,並非是權貴人士,而是天底下所有希望孩子不要被單一的標準、激烈的競爭而奪去童年的家長們。

他們看重那些高考未必考,但對孩子終生有用的能力,也就是素質;他們不是害怕競爭,而是不想為了競爭而失去自我的價值;他們也不是害怕孩子吃苦,但是不想吃苦去應付“一場考試”;他們真正在探索孩子是如何學習的,順應孩子們的學習規律,真正讓每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我們的公立教育,一直在這兩者中搖擺。一方面要大談給學生減負、要快樂教育、素質教育;一方面又用學業成績和升學率、高考成績來評估教學成果。這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一心一意搞應試,就應該像某些補習機構、上海某些雞血民辦一樣,挑生源、掐人尖,提前學,刷題學,不達目的不眠不休;也應該像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一樣喊著口號、舉著旗子大模大樣地應對考試,在考試中獲勝。

然而我們的公立教育卻一直在強調快樂教育,強調減負,強調要讓孩子睡夠覺,有童年。“學校連佈置個家庭作業都偷偷摸摸的,有時候為了讓學生看上去沒有做作業,但其實又做了,我們會讓他們在課間、在體育課把作業做了”一位公立小學的老師跟我說,“至於為什麼要這樣,那是因為要你減負不佈置的作業的人,同時會以學生考試成績來考核教師的績效。”

師範專業畢業的我,為所有位於夾縫中的公立學校的老師感到無比的同情。

這些老師不是不想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進度,但是現有體系之下老師根本不可能真正地因材施教;也不是非要讓學生做大量重複性的作業和練習,而是對老師的評判還是集中在考試成績上;素質教育的條件、環境等等還沒有健全,那麼也只能把素質教育也做成了像應試教育一樣的形式主義……

我們的公立學校,一方面是面對未來的大勢所趨的素質教育,一方面是面對現實困境的應試體系,公立學校雙手互搏,左右為難,兩頭不靠。

日本最近打算結束已經推行30年之久的快樂教育,因為下午三點讓孩子放學,本以為孩子們該去玩耍,該去享受童年或者發展自我,結果卻被焦慮的家長送去了補習社培訓班。不但孩子們沒有快樂減負,家長的經濟負擔也越來越重。

看電影《摔跤吧!爸爸》有一點特別讓我感觸,那就是國家體育學院擁有最多最好資源的教練,甚至不如一個小鄉村裡的草根爸爸。

為什麼,因為作為國家隊的教練,只需要完成國際運動會三塊獎牌的任務就可以了。所以,這位教練公然宣佈,“這三塊獎牌是誰獲得,我根本不在乎”。同時,當運動員有可能衝擊金牌的時候,他想的是如何保住一塊銀牌!

這位爸爸才是真正在乎自己女兒的。他不僅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孩子迎接最高的挑戰,同時,他也關心孩子的心理和生活的幸福。

家長們啊,這和我們的公立學校是何其相似啊!他們需要完成的,是每年的升學率,但是,是哪些學生去完成升學率根本就不重要。或者說,誰能夠幫助學校完成升學率,在學校和老師的眼中才是重要的。

私立學校、機構教育之所以受家長歡迎,是因為他們必須真正在乎學生的利益,不然家長就不會買單,他們也只能破產收場。千千萬萬個家庭能夠教育出出色的孩子,更是因為世界上沒有人比親爹媽更加關心孩子的前途。

而公立教育的老師們,一方面不能大模大樣地應試教育,所以,自己的成果很難得到認可;另一方面也缺乏開展真正意義素質教育的技能,因為這個公立體制幾乎沒有真正意義去這樣培訓過老師。

我在參加一個“如何用兒童心理學構建課堂”的培訓課上,遇到了培訓方的一位工作人員。這位工作人員工作非常幹練,深得各位學員的喜愛,也使課堂氣氛非常友好,課堂效果極佳。

我跟這位工作人員聊天時,才得知她曾經是上海最著名的模範教師,“接觸了兒童心理學,知道怎麼去組建課堂展開教學之後,才發現我以前的很多做法是錯的。同時,我發現在學校裡面我的做法沒有人理解,幾乎所有同行都不喜歡我,我的做法推行不下去。我在那裡再也呆不下去,只好出來。”

這位老師告訴我:“現在,我親手構建課堂,天天跟我喜歡的導師打交道,天天看見學員們學習而且受用……我的工作成就感,職業理想感,還有收入都讓我滿意,我一秒鐘也不想回到體制內了”。

讓我們都非常遺憾的是,這個一席難求的、收費不菲的、講教室裡面的兒童心理學實戰應用的課程,體制內來的老師學員一個也沒有。

我本人是從師範大學畢業的,我可以肯定地說,點燃孩子的內在動機,讓教室裡的每個孩子都得到價值感和歸屬感的實戰心理學——這些讓私立教育機構大受歡迎大賺其錢的知識和技能,在我那大學四年滿滿的課程裡面,找不到任何影子。

公立體制的老師們不但缺乏新前沿的技藝,還缺乏互相磨練的機會,在因為沒有掌握這些知識,而令學生厭學、而溝通不好家長爆發危機的時候(但凡懂得一些公關技巧、一些大眾傳播心理學,去年的中關村二小欺淩事件乃至很多校園事件會發展得那麼可怕嗎?)教師們也得不到社會的支持,教師群體的彼此支持。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公立教育非常出色,教師的地位也很高——倒推回十年前,在整個教育領域裡,中國的公立教育和公立教師的地位也是很高。但現在公立教育工作者的社會地位越來越差。

可以這樣說,公立體制下的教育工作者,在戴著鐐銬疲憊地跳舞。

「 伍 」

家長被動的選擇權

會讓教育更加美好嗎?

公立教育悄悄被架空的一個可見的後果,是體制內的優秀工作者會越來越少,有選擇能力的好生源越來越少。

最後,公立教育會像某些國家一樣,變成水準低下的老師和沒有選擇能力的學生密集聚集地。

我們熟悉的西方教育分兩種,一種是如北歐芬蘭等國一樣,有教無類,所有的孩子都接受免費而且優質的公立教育;一種是如美國這般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最好的通常是私立——我們耳熟能詳的哈佛、耶魯、斯坦福、普林斯頓、康奈爾……都是私立的。那麼,當最優資源都流向私立學校的時候,對家長來說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們可以選擇國際學校、民辦私立,我們可以去課外教育機構選擇我們需要的素質教育,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家庭中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看起來,那些高達25萬一平方的學位房綁架我們的能力越來越低下,這對於我們每個個體來說,不得不說是一件好事,起碼,我們擁有了選擇權。

但是,公立教育被慢慢架空,變為保底教育的另外一個後果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還在繼續納稅,甚至是世界上最繁重的稅賦,然而我們本應該得到的免費的受教育權卻開始形同虛設。

我們每個人,為了獲得好一點的教育,合理一點的教育的代價會越來越高。我們不僅要為高昂的房價買單,為擁堵的交通買單,為骯髒的空氣買單,我們還得永不停息地工作,因為還得為孩子的優質教育買單——很大很大的單!

我們能夠生育兩個孩子了,可是我們卻不想生了,因為每個孩子自帶了一張200萬的教育帳單。

我並不反對教育的多樣化,熟悉童書媽媽的讀者都知道,我一向積極地讚賞、推進各種各樣的新教育的改革和實踐——哪怕是這些新教育出現了一些挫折,我都是十分熱烈地進行鼓勵的。

無論是在學前階段,還是小學、中學,直到大學,一旦有真正地在教育上有創新的學校,我都是不遺餘力地進行支持。

但是,我反對“教育產業化”的提法,更反對僅僅用市場手段來做教育——基因會決定教育的走向,如果是以“金錢”為基因來塑造學校,我們會看見惡果會慢慢凸顯。

比如現在,有些民辦學校,有些機構,就是打著公立學校不敢搞應試教育的空子,把應試教育搞到極致,把家長和孩子逼迫到崩潰的邊緣。他們不是在辦教育,是在辦集中營。

也有有一些“為高端家庭服務”的學校,高傲地用金錢和身份,鑄就了另一道壁壘,讓家長去進行各種的攀比,讓孩子走進一個孤傲的城堡。他們也不是在辦教育,是在辦精英俱樂部。

我把這種潮流,稱之為“教育之惡”。而這種“教育之惡”的監管,是格外有難度的。

公立教育被這些機構悄悄架空,也意味著教育公平一寸一寸地喪失。

所以,我們不應該讓優異的教育資源從公立學校中流失,更不應該拱手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陣地一個給了民辦學校、一個給了國際學校,而作為最廣大的普通家庭,其實只能接受更少的選擇,更窄的道路。

如果我們放任公立學校的現狀而不積極進行應對的話,幾十年後:

我們的家長,要買更貴的學位房,但是,買的是“私立學校”的學位房;

我們的家長,要花費更貴的學費生活費,才能進入到高品質的私立名校;

我們的家長,要早早地辦好外國的護照,去拼進入“國際學校”的名額;

我們的家長,要不斷地給私立學校捐款,才能提高學校對孩子的錄取率;

我們的家長,要結交上有頭有臉的人士,才能拿到他們親筆寫的推薦信;

我們更多的最為普遍的家長,只能望校興歎!

其實,我想說的是,國際學校、民辦學校做的那些事情,公立學校完全可以做得到,做得更好!

我們需要做的,恰恰是給公立學校更大的自由度、更寬鬆的管理方式,讓公立的學校裡,也可以在統一的教綱下自選教材、自由授課。

也要站在“一國之本”的戰略角度,給公立學校的老師相應的待遇、尊嚴、社會地位、工作環境,讓任何的一個中學老師、小學老師,有著大學教授一樣的體面。

我們還要讓公立學校之內,建立起自主的招生體系,讓學校和學生雙向選擇。同時,讓家長和學生,企業和社會去評價學校,而不是由行政部門去進行學校的排名。

這樣的話,我們的公立學校就會進入到一個良性的迴圈之中,我們的孩子在可以自由選擇的情況下真正地去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這些,看似重重艱難的改變,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困難——只是,有沒有開始做!

我所知道的,有很多的公立學校,已經開始在行動,他們在學校裡開設了新的實驗班,實驗校,進行完全可以和國際學習、私立學校相媲美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有很多的公立學校,開始招收並非師範畢業但熱愛教育在其他行業非常有能力的人才,進入到教學的第一線擔任老師和班主任;

還有更多的公立學校,開設了體驗式、沉浸式,培養思維能力、質疑能力等等的新式課程……

我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備註:本文插圖來自于《叢 林 之 王》,這套美麗的書講述了一些被大自然選出的王者,它們生性兇猛,多數情況下都獨自活動,在大自然殘酷的生存環境下,它們依然可以存活下來,靠的不僅僅是先天體質上的優勢,更是對生命一往無前的追逐和堅持。

三 川 玲

童書出版人,兒童教育作家

教育部《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特聘專家

TEDxKids智庫專家

家庭教育第一媒體“童書媽媽三川玲”創辦人

ID:tongshuchubanmama

——END——

通 往 幸 福 的 家 庭 教 育

敬 請 聯 系

QQ 63330426

MAIL ts-mama@qq.com

分享 | 好書 | 好觀念 | 好夏令營 | 好親子行

好設計 | 好玩具 | 好文創 | 好製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