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芒種時節來到,三候六寶,整個夏天都不會生病!

芒種6月5日 19:36:33

農曆五月十一

芒種,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 是干支曆巳月的結束以及午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西曆每年6月6日前後,

太陽到達黃經75°時。

芒種的“芒”字, 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穫;芒種的“種”字, 是指穀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 “芒種”二字諧音“忙種”, 辛勤的莊稼人即將開始忙碌的田間生活。

芒種時刻

2017年6月5日

農曆五月十一 星期一

芒種三候

一候螳螂生: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

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

二候鵙始鳴:鵙(jú)即伯勞, 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 並且感陰而鳴;

三候反舌無聲: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 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民俗

芒種是和農事緊密相關的節氣, 是一年中最忙的時節, 所以, 各地風俗習慣並不多。

煮梅

在南方, 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 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 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 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 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 但是, 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 難以直接入口, 需加工後方可食用, 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送花神

民間多在農曆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 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 餞送花神歸位, 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 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 有對此民俗熱鬧場面的詳盡描述。 也正是在這一天, 黛玉吟出了“葬花詞”, 萬豔同悲, 千紅一哭。

安苗祭祀

安苗是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 始于明初。 每到芒種時節, 種完水稻, 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 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 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 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 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 作為祭祀供品, 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芒種養生

芒種時節,氣溫升高,天氣炎熱。我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

芒種時節起居宜早起,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飲食需清淡,以質軟、易消化食物為主;精神要放鬆,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芒種氣溫漸升高,人們的新陳代謝加快,能量消耗大,營養物質隨汗液丟失多,心腦血液供給不足,人們常常感到身體困乏,沒有食欲,被稱為“苦夏”,還有些人在氣候炎熱的情況下貪涼喜冷,克傷脾胃,也會出現食欲不振、腹痛泄瀉、周身酸痛等“苦夏”症狀。如何在飲食起居方面進行調理呢?

一是“吃苦”,一般苦味的食物都是具有清熱解暑、泄熱養陰、入心經、脾胃經的作用,在過了芒種之後我們可以適當的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蓮子、芥藍、蕎麥、生菜等,對人體大有裨益的,正所謂苦夏食苦夏不苦。

二是“飲酸”,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一些酸味的水果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作用,如烏梅、山楂、檸檬、葡萄、草莓、番茄、鳳梨、芒果、獼猴桃之類,因其適度進補,還能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也可以榨汁飲用,但不可以用飲料代替水,汽水、可樂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及電解質,這些物質會對胃產生不良刺激,反而會影響消化和食欲。

三是“食粥”,古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提出,粥是夏季最佳飲食,可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煮粥,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脾胃、祛暑熱的功效,此外薏米赤小豆粥清熱健脾,利濕養肝,冬瓜荸薺粥補益胃腸,生津除煩,都是不錯的搭配。

四是“清補”,“清補”並不意味著單吃素菜、水果之類,也不是追求飲食的絕對清與素。事實上,“清補”重在強調補養,只不過在補養的同時兼具解熱消暑的功用,比如鴨肉,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溫不熱,清熱去火,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再者泥鰍,其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良特性,被稱為“水中人參”,可以起到補中益氣、解毒養顏作用。

五是“靜心”,芒種季節適合調暢情志,可以適當的晚睡早起,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勤洗澡、勤換衣,以疏泄“陽熱”。保持心境平和,寧靜暢達,也可取得“心靜自然涼”的效果。

芒種季節要順應季節的變化,學會養生,對自己的作息時間要合理的安排,及時的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已經作息時間,及時調整飲食起居,放鬆精神,以養護陽氣,為健康度過夏天做準備。

芒種六寶

夏季一到,炎熱的天氣讓很多人都沒了胃口。夏天的飲食以清補為主,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到底如何清補?專家指出,夏季飲食養生必備八寶。

第一菜:黃瓜

上榜理由:夏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濕,暑濕侵入人體後會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黃瓜是涼性蔬菜中的代表,它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鉀低鈉的特點,適合夏天人們大量出汗後補充水分及流失的無機鹽。

最佳搭配:蒜泥搭配黃瓜,做法簡單,用料也很少,還有殺菌、增進食欲的功效。

最佳烹調方式:涼拌黃瓜是最好的吃法。脾胃虛寒的人可以清炒黃瓜,或者做黃瓜餡兒水餃。

第一菌:木耳

上榜理由:木耳味甘、性平,歸胃、大腸經;具有益氣、潤肺、補腦、輕身、涼血等功效;木耳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夏天多吃點黑木耳,一方面有利於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涼血、增加食欲之效。

最佳搭配:銀耳有潤肺生津、補養氣血、滋腎益精等功效。將雙耳用溫水泡發後,與冰糖和水一起,放蒸籠中蒸熟,製成雙耳湯,具有滋陰潤肺、補腎健腦的功效。

最佳烹調方式:清炒、涼拌、做湯均可。

第一穀:薏米

上榜理由:薏米性味甘淡微寒,含有維生素B1和多種氨基酸,《本草綱目》中記載:薏米能“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的食物。夏天用薏米煮粥,是很好的消暑健身的清補劑。

最佳搭配:薏米紅豆粥。既除濕,又補心,還能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

最佳烹調方式:粥類食品易於消化,既能幫助補充因大量出汗所消耗的水分,還能快速補充血糖和能量。

第一粥:綠豆粥

上榜理由:綠豆有“食中佳品,濟世之食穀”之美稱。綠豆亦食亦藥,可用以清熱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熱煩渴、水腫等。不過應注意,綠豆屬於涼性藥食之品,身體虛寒或脾胃虛寒者過量飲用,會出現腹痛腹瀉,陰虛者也不宜大量飲用,否則會致虛火旺盛而出現口角糜爛、牙齦腫痛等症狀。

最佳搭配:可以搭配大米或者黑豆等其他豆類做成雜豆粥,能補充更多的微量元素和B族維生素。

第一飲:酸梅湯

上榜理由: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種。《本草綱目》記載:“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家常做法:材料:幹烏梅(半斤)、山楂(半斤)、桂花(一兩)、甘草(一兩)、冰片糖或者紅糖。

方法:

1、從乾貨市場買回家的幹烏梅和山楂必須先加水泡開。

2、連同少量的桂花和甘草將泡開的烏梅和山楂用紗布包起來。

3、在大鍋裡注滿水,放入紗布包,大火燒開。

4、煮沸後,加入適量的冰糖或者可以起到上色作用的紅糖。

5、小火熬煮6-7小時,在水大約被熬去一半的時候,酸梅湯也就做成了。

第一瓜:西瓜

上榜理由:我國民間早有一句諺語:“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藥抓”。西瓜性寒,味甘,歸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經常飲酒的人體內偏熱,若能常吃些西瓜能清火解熱,還能加強肝臟解除酒精毒性的作用。新鮮的西瓜汁和鮮嫩的瓜皮能增加皮膚彈性,減少皺紋,增添光澤。夏天出汗多,隨著汗水的排出,丟失的營養也多,適當吃些西瓜,不僅能補足丟失的水分,更能增加營養。

最佳烹調方式:西瓜可以生吃,也可以拿來榨汁。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可以用來煮水、炒菜。

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芒種養生

芒種時節,氣溫升高,天氣炎熱。我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

芒種時節起居宜早起,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飲食需清淡,以質軟、易消化食物為主;精神要放鬆,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芒種氣溫漸升高,人們的新陳代謝加快,能量消耗大,營養物質隨汗液丟失多,心腦血液供給不足,人們常常感到身體困乏,沒有食欲,被稱為“苦夏”,還有些人在氣候炎熱的情況下貪涼喜冷,克傷脾胃,也會出現食欲不振、腹痛泄瀉、周身酸痛等“苦夏”症狀。如何在飲食起居方面進行調理呢?

一是“吃苦”,一般苦味的食物都是具有清熱解暑、泄熱養陰、入心經、脾胃經的作用,在過了芒種之後我們可以適當的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蓮子、芥藍、蕎麥、生菜等,對人體大有裨益的,正所謂苦夏食苦夏不苦。

二是“飲酸”,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一些酸味的水果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作用,如烏梅、山楂、檸檬、葡萄、草莓、番茄、鳳梨、芒果、獼猴桃之類,因其適度進補,還能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也可以榨汁飲用,但不可以用飲料代替水,汽水、可樂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及電解質,這些物質會對胃產生不良刺激,反而會影響消化和食欲。

三是“食粥”,古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提出,粥是夏季最佳飲食,可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煮粥,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脾胃、祛暑熱的功效,此外薏米赤小豆粥清熱健脾,利濕養肝,冬瓜荸薺粥補益胃腸,生津除煩,都是不錯的搭配。

四是“清補”,“清補”並不意味著單吃素菜、水果之類,也不是追求飲食的絕對清與素。事實上,“清補”重在強調補養,只不過在補養的同時兼具解熱消暑的功用,比如鴨肉,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溫不熱,清熱去火,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再者泥鰍,其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良特性,被稱為“水中人參”,可以起到補中益氣、解毒養顏作用。

五是“靜心”,芒種季節適合調暢情志,可以適當的晚睡早起,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勤洗澡、勤換衣,以疏泄“陽熱”。保持心境平和,寧靜暢達,也可取得“心靜自然涼”的效果。

芒種季節要順應季節的變化,學會養生,對自己的作息時間要合理的安排,及時的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已經作息時間,及時調整飲食起居,放鬆精神,以養護陽氣,為健康度過夏天做準備。

芒種六寶

夏季一到,炎熱的天氣讓很多人都沒了胃口。夏天的飲食以清補為主,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到底如何清補?專家指出,夏季飲食養生必備八寶。

第一菜:黃瓜

上榜理由:夏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濕,暑濕侵入人體後會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黃瓜是涼性蔬菜中的代表,它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鉀低鈉的特點,適合夏天人們大量出汗後補充水分及流失的無機鹽。

最佳搭配:蒜泥搭配黃瓜,做法簡單,用料也很少,還有殺菌、增進食欲的功效。

最佳烹調方式:涼拌黃瓜是最好的吃法。脾胃虛寒的人可以清炒黃瓜,或者做黃瓜餡兒水餃。

第一菌:木耳

上榜理由:木耳味甘、性平,歸胃、大腸經;具有益氣、潤肺、補腦、輕身、涼血等功效;木耳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夏天多吃點黑木耳,一方面有利於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涼血、增加食欲之效。

最佳搭配:銀耳有潤肺生津、補養氣血、滋腎益精等功效。將雙耳用溫水泡發後,與冰糖和水一起,放蒸籠中蒸熟,製成雙耳湯,具有滋陰潤肺、補腎健腦的功效。

最佳烹調方式:清炒、涼拌、做湯均可。

第一穀:薏米

上榜理由:薏米性味甘淡微寒,含有維生素B1和多種氨基酸,《本草綱目》中記載:薏米能“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的食物。夏天用薏米煮粥,是很好的消暑健身的清補劑。

最佳搭配:薏米紅豆粥。既除濕,又補心,還能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

最佳烹調方式:粥類食品易於消化,既能幫助補充因大量出汗所消耗的水分,還能快速補充血糖和能量。

第一粥:綠豆粥

上榜理由:綠豆有“食中佳品,濟世之食穀”之美稱。綠豆亦食亦藥,可用以清熱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熱煩渴、水腫等。不過應注意,綠豆屬於涼性藥食之品,身體虛寒或脾胃虛寒者過量飲用,會出現腹痛腹瀉,陰虛者也不宜大量飲用,否則會致虛火旺盛而出現口角糜爛、牙齦腫痛等症狀。

最佳搭配:可以搭配大米或者黑豆等其他豆類做成雜豆粥,能補充更多的微量元素和B族維生素。

第一飲:酸梅湯

上榜理由: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種。《本草綱目》記載:“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家常做法:材料:幹烏梅(半斤)、山楂(半斤)、桂花(一兩)、甘草(一兩)、冰片糖或者紅糖。

方法:

1、從乾貨市場買回家的幹烏梅和山楂必須先加水泡開。

2、連同少量的桂花和甘草將泡開的烏梅和山楂用紗布包起來。

3、在大鍋裡注滿水,放入紗布包,大火燒開。

4、煮沸後,加入適量的冰糖或者可以起到上色作用的紅糖。

5、小火熬煮6-7小時,在水大約被熬去一半的時候,酸梅湯也就做成了。

第一瓜:西瓜

上榜理由:我國民間早有一句諺語:“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藥抓”。西瓜性寒,味甘,歸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經常飲酒的人體內偏熱,若能常吃些西瓜能清火解熱,還能加強肝臟解除酒精毒性的作用。新鮮的西瓜汁和鮮嫩的瓜皮能增加皮膚彈性,減少皺紋,增添光澤。夏天出汗多,隨著汗水的排出,丟失的營養也多,適當吃些西瓜,不僅能補足丟失的水分,更能增加營養。

最佳烹調方式:西瓜可以生吃,也可以拿來榨汁。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可以用來煮水、炒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