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家深圳企業鼓搗的MR智慧眼鏡是什麼“黑科技”?

南方網訊作為目前最專注亞太市場的消費電子行業盛會, CES ASIA將於6月7日-9日在上海開幕。 此次展覽所涵蓋的產品, 包括移動設備、虛擬實境、無人機、汽車技術、機器人設備、可穿戴設備、健身及運動、智慧家居、3D列印、家庭娛樂等19種不同的品類, 其中增強現實、虛擬實境、無人機和物聯網都是新增類別。

VR/AR行業在去年實現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 吸引了無數創業公司和互聯網巨頭入局, 但消費者的態度似乎並沒有如從業者預期的那麼好, 再加上諸如顯示、眩暈等一些問題無法得到根本性解決, 很大程度上阻礙了VR/AR行業的發展。

記者注意到, 一家名叫易瞳科技的深圳初創企業, 提出了MR和AR(增強現實), 艾韜介紹, VR是將完全由電腦繪製的虛擬影像呈現給用戶, AR則是在電腦繪製的虛擬影像疊加現實圖像後呈現給使用者, 而MR是將雙目攝像頭採集到的現實圖像數位化之後進行即時渲染, 融合虛擬影像後呈現給用戶。 因此, “在技術維度上VR是AR的子集, AR是MR的子集”。

因此, MR的應?場景相對更?。 在採訪中, 艾韜向記者演示了MR在工業領域的有關應用。 戴上MR智慧眼鏡, 使用者便可與遠在異地的同事進行即時通話, 本地端視角中的資訊將會通過眼鏡同步傳輸至遠端端, 遠端端可以將指導資訊、視頻、音訊等以MR形式添加至本地端視角, 快速完成遠端溝通協作。

通過MR智慧眼鏡實現遠端協助與維修

艾韜還向記者介紹, 借助MR智慧眼鏡上感測器的成像優勢, 可增強人眼看到物體的能力, 説明人眼獲得更多的圖像細節。 例如在強光照射下和隱藏在暗處的車牌, 即使兩處明暗對比極大, 但戴上MR智慧眼鏡後, 就可同時看到高亮和暗處的圖像細節。 據悉, 這項技術或可應用於自動駕駛、數位影像、焊接建築等領域。

通過高動態範圍成像獲得焊接場景的明暗資訊

“未來取代手機的一定是智慧眼鏡”

上月, “穿戴電腦之父”Steve Mann現身深圳, 宣佈將與易瞳科技合作, 在深圳建設中國首個穿戴計算研究院。

據悉, 為了促進穿戴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 研究院未來還將在中國的其他城市佈局。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致力於介導現實的穿戴技術研發企業,

易瞳科技未來還將為其提供產業化服務。 Steve Mann教授表示, 研究院將融合穿戴電腦、介導現實、影像處理與識別、深度學習、人機交互等多種國際尖端技術的基礎研究, 這一系列技術的落地, 將使深圳發展成世界可穿戴技術產業化的中心。

針對行業標準化體制不健全導致的國內可穿戴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的情況。 Steve Mann告訴記者, 研究院還將與中國可穿戴計算產業聯盟一起, 聯合制定可穿戴行業標準。 通過引領這一新興領域的標準制定, 提升企業的技術準則, 引導消費者選擇安全優質的可穿戴產品, 推動可穿戴設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實驗室裡往往把一項技術做到80%到90%、還不完美的時候,

就轉手去研究下一項技術了。 ”艾韜說, 希望借助研究院把Steve Mann教授很多尚未產業化, 但有巨大潛力的技術引進深圳。

艾韜認為, 在可穿戴計算領域乃至整個互聯網領域, 人們將會普遍使用的、下一代最大的移動通信設備一定是智慧眼鏡。 他分析, 從桌上型電腦到筆記本再到手機, 作為“人的延伸”, 智慧設備發展的趨勢就是離眼睛越來越近, 而且目前技術能處理、模仿和傳輸的資料, 絕大部分就是滿足人的視覺和聽覺。

艾韜告訴記者, 借助語音辨識、機器學習等諸多技術, 智慧眼鏡將會產生更方便的對話模式, 不過“這個行業永遠是突變式發展的, 誰也不知道那一天什麼時候來”。

他判斷, 在一款像iphone4定義“智慧手機”那樣定義“智慧眼鏡”的“爆款”來臨之前,

會有一款設備先出現在某一個細分領域, 它將很好地滿足了行業的剛需痛點並且是一款不可替代的設備。 艾韜說, 這個行業的每個創業者, 都在尋找這樣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