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解讀腹瀉,如何用艾灸來調理

中醫解讀腹瀉

瀉在中醫稱為“泄瀉”, 是指因感受外邪(寒、濕、熱), 或被飲食所傷, 或情志失調, 或脾胃虛弱, 或脾腎陽虛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數增多,

糞便稀溏為主證的病證。

泄瀉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 其中主髒在脾, 其致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 飲食所傷, 情志失調, 脾胃虛弱, 脾腎陽虛等。 其主要致病因素為濕, 即《難經》所謂“濕多成五泄”。

1、感受外邪:六淫外邪傷人, 主要以濕為主, 常夾雜寒、暑、熱等病邪, 導致腸胃功能失調, 皆使人發生泄瀉。 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響脾胃, 使脾胃功能失調, 運化失常, 清濁不分, 而成泄瀉。

2、飲食所傷:脾胃為倉廩之官, 脾主運化水谷和水液;胃主受納, 腐熟水穀。 故飲食不結、食肥甘厚味、誤食餿腐不潔之物, 傷及腸胃;或過食生冷, 導致寒濕交阻等, 皆可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 致使脾胃失調, 水穀停滯而導致泄瀉。

3、情志不舒:鬱怒傷肝,

肝失疏泄, 木橫乘土, 脾胃受制, 運化失常, 或憂思氣結, 脾運阻滯, 均致水穀不化, 下趨腸道為瀉。 若素體脾虛濕盛, 運化無力, 複因情志刺激、精神緊張或于怒時進食, 均可致肝脾失調, 易形成泄瀉。

4、脾胃虛弱:脾主運化, 胃主受納, 若因長期飲食失調, 勞倦內傷, 久病纏綿, 均可導致脾胃虛弱, 中陽不健, 運化無權, 不能受納水穀和運化精微, 清氣下陷, 水穀糟粕混雜而下, 遂成泄瀉。

5、脾腎陽虛:久病之後, 腎陽損傷, 或年老體衰, 陽氣不足, 命門火衰, 不能助脾腐熟水谷, 水穀不化, 而為泄瀉。

6、中氣下陷:久病失治誤治, 導致中氣被損傷引起中氣下陷, 不能提升陽氣, 故而不能溫煦腐熟水谷, 水穀不化, 成為泄瀉。

艾灸秉天地之陽, 具有溫通經絡、燥脾溫腎的功效, 不失為調理腹瀉的上佳手段!

腹瀉常用穴位:神闕, 天樞, 足三裡

①神闕隔鹽或隔薑灸。 這裡介紹下隔鹽灸:取仰臥位, 暴露臍部, 取純淨乾燥的細白鹽適量, 可炒至溫熱, 納入臍中, 使與臍平。 用大艾壯5壯灸肚臍, 大約20分鐘;

②用艾條溫和灸天樞和足三裡,

每穴大約15-20分鐘, 至皮膚出現紅暈發熱;天樞在神闕左右各三橫指處。

③急性腹瀉可每日2次, 慢性腹瀉每日1次, 一般10次一個療程, 直到腹瀉停止。 當然, 以上只是基礎穴位, 各位還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酌情加減穴位。

例一 :濕寒, 濕熱引起的急性泄瀉

主穴:天樞 、上巨虛、陰陵泉、水分。

配穴: 寒濕者, 加神闕(隔薑灸);濕熱者, 加內庭;食滯者, 加中脘。 灸後熱敷:神闕穴。

天樞為大腸募穴, 可調理腸胃氣機。 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 可運化濕滯, 取“合治內腑”之意。 陰陵泉可健脾化濕。 水分利小便而實大便。

例二 :脾腎虛引起的慢性泄瀉, 五更瀉

主穴:神闕、天樞、足三裡、公孫。

配穴:脾虛者, 加脾俞、太白;肝鬱者, 加太沖;腎虛者, 加腎俞、命門。 灸後熱敷:神闕穴,

關元。

灸神闕可溫補元陽, 固本止瀉。 天樞為大腸募穴, 能調理腸胃氣機。 足三裡、公孫健脾益胃。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 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 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 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 瞭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小編推薦:

陰道瘙癢、白帶增多怎麼辦?艾灸讓你沒有發“炎”權!

中醫望診, 幫你識百病!

艾灸疏通瘀堵最管用!還你一個健康體魄!

養生保健:每天1分鐘, 從五指按摩做起!

中醫懸灸 15個超級有效穴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