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紹興華堂村,歷史上曾有十廟十庵十祠堂之稱

簡單瞭解一下華堂村

浙江紹興嵊州是越劇故鄉, 這裡的古戲臺多, 民間戲班子多。 古戲臺大都和古村落聯繫在一起。 嵊州的古村落也不少, 華堂村就是其中最大的古村落。

華堂村位於浙江省嵊縣東部, 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嫡傳後裔王氏的聚居之地, 古時曾是新昌、寧波等地的農副產品集散中心。 村子的西面曾是華堂村的出入主道, 即“官路”。 兩座造型雄偉的更樓依舊聳立。 村內的前街和後街道路兩邊店鋪林立, 不少店鋪依舊保持了舊時的風貌。 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氏祠堂, 建於明正德年間,

至今保存完好。 祠堂內外各有兩眼古池相互對峙, 祠內的古池風光最佳, 雕欄石橋、古池亭閣、浮萍游魚, 古意盎然。 祠堂內還有孝節殿、七間開大殿等建築可參觀。

去過的朋友們這麼評價TA

1)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氏祠堂, 建於明正德年間, 至今保存

2)很有歷史的一處地方, 歷史韻味很濃

3)這裡周圍的景色很不錯, 有山有水, 玩好了就來這裡買點水果帶回去, 新鮮方便。

地方傳統習俗有會期、祭祖、義學、書藝等。

風味小吃有春捲、豆腐腦、臭豆腐幹、豆沙夾心? 糍、湯包、薄荷糖等。

據《王氏宗譜》記載, 王氏子孫多擅書畫, 家家戶戶都會將書畫懸於廳堂, 供人品賞, 人稱畫堂村。 後因其屋舍精麗, 山水清妙, “畫堂”易名為“華堂”。 明正德年間, 村落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 王氏子孫以華堂村為聚居中心, 周圍岩頭、小坑、觀下、濟渡等十餘村都有王氏後代。 華堂村到清代發展成為“剡東第一大村”, 現今居住著5700多名村民, 其中80%以上都是王氏後人。

華堂村處於臥龍山脈、毓秀山和平溪江環抱之中, 與溪流、群山構成和諧的空間環境。

華堂村根據山水的走勢, 從東至西設置了前街和後街, 作為主要的商業街道。 另有上橫街、下橫街兩條村道與前、後街相互垂直, 構成井字格局。 這四條主要街道貫穿東西和南北, 長逾1200米, 卵石鋪路, 光滑黑亮。

以前老街上店肆林立, 百雜齊全, 每到趕集的日子, 更是全村沸騰, 熱鬧非凡。 現在老街靜寂了下來, 但兩側樓上住人、樓下開店的木結構商鋪依然還在, 並且還有三兩商家做著買賣。 井字中心為“市心街”, 有一個大戲臺, 建於明代, 結構牢固, 形式美觀。 每逢年節, 村裡請來的越劇班子還在這個古戲臺上表演。

華堂古村中有一條貫通全村的神秘水渠, 堪稱華堂先民對江水利用的傑作。 渠水非常清澈, 在村中蜿蜒穿行, 時而沿牆而走, 時而隱入村民家中, 頓時使古村靈動而富於生機起來。 以前村裡有規定, 早上7時之前是不准洗衣服的, 因為大家都要挑水喝。

古村現有面積10萬平方米, 村內保留了大批明清時期格局與風貌基本完整的古建築和歷史街區,

名勝古跡眾多, 有別具一格的街道、明清時期的建築、典雅樸素的宗祠, 還有民國時期浙江省最後一任省長周岩的故居, 歷史上曾有“十廟十庵十祠堂”之稱。

王氏宗祠是村裡的標誌性古建築, 面積約1800平方米, 最早建於元代, 為王羲之後裔的宗祠, 現存建築建于明朝正德七年,系王氏後人為紀念王羲之第36代孫、大孝子王瓊和他的貞節夫人石氏而建。建築坐西朝東,前後三進,規模不大,但設計獨特。兩層四簷的高峻門鬥之後,是一方“凹”字形的水池,“凹”字的中間是一座3孔的石砌梁橋。前廳為王氏36世祖王瓊與其配偶石氏的靈位,前廳與後廳之間有二層廂房,後廳面積最大,是供奉祖先畫像和牌位的地方。端坐的王羲之像位於廳的正中,兩邊如山的牌位,標榜著這個家族的規模盛大和歷史悠長。

華堂村的交通

嵊州汽車東站搭乘班車前往華堂村,每幾分鐘就有一班車,票價3.5元,行車45分鐘。

本文由雲果樹官方網路收集整理,如有侵犯還請聯繫刪除!

現存建築建于明朝正德七年,系王氏後人為紀念王羲之第36代孫、大孝子王瓊和他的貞節夫人石氏而建。建築坐西朝東,前後三進,規模不大,但設計獨特。兩層四簷的高峻門鬥之後,是一方“凹”字形的水池,“凹”字的中間是一座3孔的石砌梁橋。前廳為王氏36世祖王瓊與其配偶石氏的靈位,前廳與後廳之間有二層廂房,後廳面積最大,是供奉祖先畫像和牌位的地方。端坐的王羲之像位於廳的正中,兩邊如山的牌位,標榜著這個家族的規模盛大和歷史悠長。

華堂村的交通

嵊州汽車東站搭乘班車前往華堂村,每幾分鐘就有一班車,票價3.5元,行車45分鐘。

本文由雲果樹官方網路收集整理,如有侵犯還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