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蘇州觀音為什麼PK不過無錫大佛?無錫靈山和蘇州大觀音禪寺區別

本文只是探討客觀事實,

絕無對佛教的不敬之意。

在我國已經公佈的8批次共225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 宗教類景區達到104個, 占景區總數的46%。

傳統名山名寺遊人如織(如四大菩薩道場和禪宗祖庭少林寺等傳統宗教聖地), 其他宗教文化景區很少能起到吸引人氣帶動當地旅遊業的作用。

宗教文化景區做得好壞不僅影響到景區的客流, 還會使景區的營收相差甚遠。

今天就來說說無錫和蘇州的兩個標誌性的宗教文化景區, 無錫靈山景區和蘇州大觀音禪寺, 看看它們有哪些差別。

財女郎決定從景區的基礎、建設時間、建設方案、建成後客流營收情況,

以及原因這幾方面來分析。

一、基礎

靈山的起點幾乎為零, 其在太湖之濱, 原名馬山, 當年幾乎就是荒山野嶺。 靈山人當年曾有評價:“馬山有山有水, 但遠非名山勝水;有些文保遺跡, 但文物價值有限;有宗教文化遺存, 但只剩殘垣斷壁。

▲馬山原貌

但蘇州的大觀音禪寺可是歷史悠久、大有來頭的。

蘇州觀音寺位於蘇州太湖西山島西南角的綺裡塢, 古稱花山寺、觀音院、觀音寺, 是中華最古老的觀音道場, 比浙江普陀山的觀音道場(西元863年創建) 還要早四百多年,

已歷經近1600年的歷史長河。

始建于南朝, 西元425年, 由當時益州刺史張裕奏請朝廷, 皇帝劉義隆御筆批准建造。 (看到沒!是皇帝親自批准建造的!)

開山祖師為立安禪師, 寺內供奉觀音菩薩, 由徐州刺史楊謨所造。 張裕有感於寺內水池中蓮花盛開, 山上鮮花爭妍, 將寺命名為花山寺。

宋代著名詩人蘇舜欽來到西山花山寺, 在寺內牆壁上題詩一首:

寺裡山因花得名, 繁英不見草縱橫;

栽培剪伐須勤力, 花易凋零草易生。

這首詩還被選入五年級小學語文課本, 影響深遠。

自南北朝至清朝, 花山寺代稱江南名刹, 宗風遠播, 高僧輩出。

著名文人如唐代的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 宋代的蘇舜欽、范成大、孫覿, 元朝的張雨, 明代的王鏊、文徵明,

清代的王維德、姚承緒、淩如煥等, 都曾經在此流連忘返, 擊節讚歎, 留下了263首唐詩、宋詞、元曲、遊記、題記等詩文。

至清末, 花山寺逐漸衰落, 到民國期間已基本荒廢。

如此說來, 蘇州西山大觀音禪寺比無錫靈山大佛有著更深遠的歷史, 更扎實的文化基礎。

二、建設時間

靈山大佛是1997年開始建造的, 至今已有二十年, 經歷過四次迭變, 打造出了四期產品, 個個是精品。

蘇州大觀音禪寺是2007年5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 以“國家特大宗教場所”的規模重建的, 至今也已經十年了。 並於2016年12月正式開放。

三、建造方案

從建設方案上來說, 靈山景區的四期各不相同。

一期主要就是造佛, 建造了88米高的釋迦摩尼佛像。

已故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鼎力相助, 把靈山大佛定為“五方五佛”之一。

並親自進行“五定”, 即定點(靈山大佛屹立于馬山之麓)、定形(確定為莊嚴、慈祥的釋迦牟尼佛立像, 並選下小像像稿)、定名(定為靈山大佛)、定位(神州五方五佛之東方大佛)、定向(定為佛教研習中心和國際佛教文化中心)。

在靈山大佛建成後,1998年入園人數立刻攀上160萬大關,超過了很多知名的佛教景區。

隨著靈山大佛走入大家視線,各地紛紛開放效仿做大體量、大規模的人造景觀。同類項目逐漸增多,競爭愈加激烈。(後來蘇州大觀音寺建造的66.99米的大觀音佛像也是仿效者之一。)

靈山二期和科技結合在一起,投資2.5億元,先後製作了阿育王柱、五智門。為了再現“九龍灌浴、花開見佛”,打造了國內最大的音樂動態青銅雕塑群,成為傳世精品工程。

其與靈山大佛相比,由靜到動,從視覺、聽覺、觸覺、感覺等四個方面突破了傳統佛教文化景觀的表現形式,靈山景區的客流量也迅速超過了200萬人次。

靈山第三期產品核心就是耗資26億,大名鼎鼎的世界佛教論壇永久會址 “梵宮”。梵宮於2008年11月建成,09年初即舉行了世界佛教論壇,並成為永久會址。且於次年11月獲得了中國建築行業最高獎魯班獎。

梵宮總建築面積達7萬餘平方米,由聖壇(佛教表演劇場)、廊廳(佛教展示館),以及佛教餐飲和會議中心組成。

氣勢恢宏的建築和瑰麗璀璨的內裝,加上東陽木雕、敦煌壁畫、揚州漆器、景泰藍、琉璃、溫州甌塑等等藝術品。

這個由眾多國內頂級工藝美術大師打造的奢華精美又極富藝術氣息的宮殿,用不計工本來形容尚尤不及,號稱東方盧浮宮之言不虛。

以上三期工程的26處景點組成了目前的靈山勝境景區,年入園遊客攀上了350萬人大關。

四期產品無疑就是拈花灣了。

拈花灣使靈山從一個單純的觀光景區,脫變為度假勝地,賦予了更完善的休閒功能,大大提高遊客的遊覽時間、過夜率和附加消費。

靈山小鎮•拈花灣歷經5年多的精心打造,於2015年11月14日開放。

是的,你沒看錯,現在喧囂一時的小鎮概念,靈山早在2010年就已經在打造,可見領先的觀念才有可能締造領先的產品。

和靈山景區一樣,蘇州大觀音寺也建造了巨大的佛像——66.99米的大觀音佛像。

蘇州觀音寺地處西山綺裡塢,這裡山彎連湖灣,背山面水,左環右抱,北靠南眺,還有一棵近400 年的古樹,風水極佳,風光極好。

大觀音寺有三進院落,殿宇宏偉。大殿南廣場左邊是如意,右邊是佛手,金光燦燦。

進入大殿,金碧輝煌,牆壁有眾神浮雕,工藝精湛;殿頂敦煌飛天頂燈,裝飾精美;還有高大的玉石觀音像,玲瓏剔透。令人驚歎。

進入殿后的觀音寺廣場,高高聳立的如意觀音像坐落在高處;廣場有10尊觀音塑像,端莊慈祥,表情生動,形象各異,栩栩如生。

大佛高66.99米,要親近參拜大佛,需登高432級臺階。

蘇州觀音寺內還在建造一座寶塔,叫萬佛琉璃寶塔,基礎都建好了,但目前還沒有完工。

萬佛琉璃寶塔於2014年11月15日奠基開工。寶塔13層,總高40余米,寶塔總面積約1100平方米,塔內供奉萬佛,塔身八尊八面佛,八面佛歷來被作為吉祥、平安、財富和幸福的象徵!

而且在蘇州觀音寺內,有一尊罕見的明代早期騎犼觀音金銅像,在流落美國72年後,終於回到了祖國,成為觀音寺的鎮寺之寶。

據國內著名文物及考古專家介紹,此騎犼觀音金銅像為青銅造的等身法像,在存世的佛像中極為罕見,是我國唯一的一尊,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實屬稀世國寶。

雖說蘇州大觀音寺的佛像同樣莊嚴,殿宇也十分宏偉,但其景區設計和建造的水準還處於無錫靈山的一期階段。

這樣的水準如果說在2000年前,也許還能吸引不少遊客,但如今全國各地都建造了各種主打大佛的宗教文化景區,僅憑這一點已很難吸引到遊客。

四、建成後客流

靈山大佛剛建成後的客流前面已經提到過了,1998年入園人數立刻攀上160萬大關,超過了很多知名的佛教景區。

蘇州大觀音寺是2016年12月份開業的,目前還沒有發佈具體的客流資料,不過從一位元遊客最近拍的照片能看出景區的人氣。

售票處、停車場、大殿、走廊、廣場……全部空空蕩蕩,只偶爾能看到兩位遊客:這樣的客流情況完全無法和19年前建成的靈山大佛相比。

蘇州大觀音寺(大如意聖境),顯然是想複製無錫靈山大佛的成功經驗。

從選址、規劃到投入,也絕不是平庸之作。大觀音寺,堪稱觀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緣何香火不旺?

有人說建設時間拉得太長(整整造了十年),後續掃尾工程遲遲不結束,嚴重影響景觀品質;定價偏高,影響一些遊客的心理;交通不便,如果不是自駕遊,去一趟不容易。

確實。

圍擋、水泥牆都顯示工程還沒完全結束

我覺得下面幾點靈山成功的原因也正是蘇州大觀音寺可以借鑒的:

1、 創新

從靈山景區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他們每一個產品在當時都可以說是領先業界數年。景區投資大週期長,開發方擁有領先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靈山在創意策劃和設計方面一直非常重視,捨得投入。

任何時候,受眾只會對第一個產生深刻記憶,二則次、三則竭。第三個之後的同類產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 衝擊

景區要給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受感染並沉浸於營造的氛圍中,衝擊感很重要。

有兩種表現形式:片或點。片就如婺源的油菜花,點的話就是景區標誌物的打造,一定要有極高的辨識度和視覺衝擊性。

比如宗教景區一定要給遊客一種震撼和神聖感,在這點上靈山掌門人吳國平深有感觸。

在靈山梵宮開始計畫時,他特意出國考察了大量西方知名大教堂,這些教堂垂直向上與弧形向上拱的線條,高大寬敞而明亮的建築空間,都使人產生一種敬仰上帝的神聖感。

加之窗戶是用彩色玻璃組成的宗教畫,光線通過彩色玻璃,照在教堂裡,產生一種神聖輝煌的天堂般的美麗。

這與中國寺廟建築高度因受到木結構的限制而顯得相對狹小,採光灰暗,烏煙瘴氣的壓抑氛圍是完全不同的。

最終,靈山集團定下了建築設計上的總體要求,“希望借鑒歐洲建築對空間感的塑造,打造一個融宗教、藝術於一身的世界級聖殿,讓每個進去的人都有一種崇敬感。”

借鑒不等於抄襲,雖然梵宮在設計上大量借鑒歐洲教堂的設計理念,但它同時融入了佛教和中國傳統建築的表現形式,可謂中西合璧的典範。

3、 彙集眾智

靈山每一個項目都非常注重借助外腦的助力,並為此不惜重金。設計梵宮請了國內最頂尖的設計公司做了數十個方案,拈花灣從策劃、設計到完工也經歷5年之久,直到開工前依然在修改設計方案。

4、 精益求精

必須由“品質偏執狂”才能反復磨礪出打動人心的奇觀,這點靈山和陳向宏的烏鎮、古北水鎮很像。拈花灣的一片瓦、一叢苔蘚、一堵土牆、一塊石頭、一排竹籬笆、一個茅草屋頂都是經過數十種備選方案精心選擇,嚴苛的戶外測試,甚至請來國外匠人指導工藝。

什麼是情懷?什麼是匠人精神?這些熱詞不是吹出來的,切實把自己的每一份心力傾注於景區,反復揣摩打造,這才是有情懷的匠人精神。

“無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特、特中生優”,只有不停地反覆運算、不停地創新、不停地引領,始終走在改革創新潮流的前沿,引領市場需求,才能成就傳奇。

在靈山大佛建成後,1998年入園人數立刻攀上160萬大關,超過了很多知名的佛教景區。

隨著靈山大佛走入大家視線,各地紛紛開放效仿做大體量、大規模的人造景觀。同類項目逐漸增多,競爭愈加激烈。(後來蘇州大觀音寺建造的66.99米的大觀音佛像也是仿效者之一。)

靈山二期和科技結合在一起,投資2.5億元,先後製作了阿育王柱、五智門。為了再現“九龍灌浴、花開見佛”,打造了國內最大的音樂動態青銅雕塑群,成為傳世精品工程。

其與靈山大佛相比,由靜到動,從視覺、聽覺、觸覺、感覺等四個方面突破了傳統佛教文化景觀的表現形式,靈山景區的客流量也迅速超過了200萬人次。

靈山第三期產品核心就是耗資26億,大名鼎鼎的世界佛教論壇永久會址 “梵宮”。梵宮於2008年11月建成,09年初即舉行了世界佛教論壇,並成為永久會址。且於次年11月獲得了中國建築行業最高獎魯班獎。

梵宮總建築面積達7萬餘平方米,由聖壇(佛教表演劇場)、廊廳(佛教展示館),以及佛教餐飲和會議中心組成。

氣勢恢宏的建築和瑰麗璀璨的內裝,加上東陽木雕、敦煌壁畫、揚州漆器、景泰藍、琉璃、溫州甌塑等等藝術品。

這個由眾多國內頂級工藝美術大師打造的奢華精美又極富藝術氣息的宮殿,用不計工本來形容尚尤不及,號稱東方盧浮宮之言不虛。

以上三期工程的26處景點組成了目前的靈山勝境景區,年入園遊客攀上了350萬人大關。

四期產品無疑就是拈花灣了。

拈花灣使靈山從一個單純的觀光景區,脫變為度假勝地,賦予了更完善的休閒功能,大大提高遊客的遊覽時間、過夜率和附加消費。

靈山小鎮•拈花灣歷經5年多的精心打造,於2015年11月14日開放。

是的,你沒看錯,現在喧囂一時的小鎮概念,靈山早在2010年就已經在打造,可見領先的觀念才有可能締造領先的產品。

和靈山景區一樣,蘇州大觀音寺也建造了巨大的佛像——66.99米的大觀音佛像。

蘇州觀音寺地處西山綺裡塢,這裡山彎連湖灣,背山面水,左環右抱,北靠南眺,還有一棵近400 年的古樹,風水極佳,風光極好。

大觀音寺有三進院落,殿宇宏偉。大殿南廣場左邊是如意,右邊是佛手,金光燦燦。

進入大殿,金碧輝煌,牆壁有眾神浮雕,工藝精湛;殿頂敦煌飛天頂燈,裝飾精美;還有高大的玉石觀音像,玲瓏剔透。令人驚歎。

進入殿后的觀音寺廣場,高高聳立的如意觀音像坐落在高處;廣場有10尊觀音塑像,端莊慈祥,表情生動,形象各異,栩栩如生。

大佛高66.99米,要親近參拜大佛,需登高432級臺階。

蘇州觀音寺內還在建造一座寶塔,叫萬佛琉璃寶塔,基礎都建好了,但目前還沒有完工。

萬佛琉璃寶塔於2014年11月15日奠基開工。寶塔13層,總高40余米,寶塔總面積約1100平方米,塔內供奉萬佛,塔身八尊八面佛,八面佛歷來被作為吉祥、平安、財富和幸福的象徵!

而且在蘇州觀音寺內,有一尊罕見的明代早期騎犼觀音金銅像,在流落美國72年後,終於回到了祖國,成為觀音寺的鎮寺之寶。

據國內著名文物及考古專家介紹,此騎犼觀音金銅像為青銅造的等身法像,在存世的佛像中極為罕見,是我國唯一的一尊,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實屬稀世國寶。

雖說蘇州大觀音寺的佛像同樣莊嚴,殿宇也十分宏偉,但其景區設計和建造的水準還處於無錫靈山的一期階段。

這樣的水準如果說在2000年前,也許還能吸引不少遊客,但如今全國各地都建造了各種主打大佛的宗教文化景區,僅憑這一點已很難吸引到遊客。

四、建成後客流

靈山大佛剛建成後的客流前面已經提到過了,1998年入園人數立刻攀上160萬大關,超過了很多知名的佛教景區。

蘇州大觀音寺是2016年12月份開業的,目前還沒有發佈具體的客流資料,不過從一位元遊客最近拍的照片能看出景區的人氣。

售票處、停車場、大殿、走廊、廣場……全部空空蕩蕩,只偶爾能看到兩位遊客:這樣的客流情況完全無法和19年前建成的靈山大佛相比。

蘇州大觀音寺(大如意聖境),顯然是想複製無錫靈山大佛的成功經驗。

從選址、規劃到投入,也絕不是平庸之作。大觀音寺,堪稱觀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緣何香火不旺?

有人說建設時間拉得太長(整整造了十年),後續掃尾工程遲遲不結束,嚴重影響景觀品質;定價偏高,影響一些遊客的心理;交通不便,如果不是自駕遊,去一趟不容易。

確實。

圍擋、水泥牆都顯示工程還沒完全結束

我覺得下面幾點靈山成功的原因也正是蘇州大觀音寺可以借鑒的:

1、 創新

從靈山景區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他們每一個產品在當時都可以說是領先業界數年。景區投資大週期長,開發方擁有領先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靈山在創意策劃和設計方面一直非常重視,捨得投入。

任何時候,受眾只會對第一個產生深刻記憶,二則次、三則竭。第三個之後的同類產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 衝擊

景區要給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受感染並沉浸於營造的氛圍中,衝擊感很重要。

有兩種表現形式:片或點。片就如婺源的油菜花,點的話就是景區標誌物的打造,一定要有極高的辨識度和視覺衝擊性。

比如宗教景區一定要給遊客一種震撼和神聖感,在這點上靈山掌門人吳國平深有感觸。

在靈山梵宮開始計畫時,他特意出國考察了大量西方知名大教堂,這些教堂垂直向上與弧形向上拱的線條,高大寬敞而明亮的建築空間,都使人產生一種敬仰上帝的神聖感。

加之窗戶是用彩色玻璃組成的宗教畫,光線通過彩色玻璃,照在教堂裡,產生一種神聖輝煌的天堂般的美麗。

這與中國寺廟建築高度因受到木結構的限制而顯得相對狹小,採光灰暗,烏煙瘴氣的壓抑氛圍是完全不同的。

最終,靈山集團定下了建築設計上的總體要求,“希望借鑒歐洲建築對空間感的塑造,打造一個融宗教、藝術於一身的世界級聖殿,讓每個進去的人都有一種崇敬感。”

借鑒不等於抄襲,雖然梵宮在設計上大量借鑒歐洲教堂的設計理念,但它同時融入了佛教和中國傳統建築的表現形式,可謂中西合璧的典範。

3、 彙集眾智

靈山每一個項目都非常注重借助外腦的助力,並為此不惜重金。設計梵宮請了國內最頂尖的設計公司做了數十個方案,拈花灣從策劃、設計到完工也經歷5年之久,直到開工前依然在修改設計方案。

4、 精益求精

必須由“品質偏執狂”才能反復磨礪出打動人心的奇觀,這點靈山和陳向宏的烏鎮、古北水鎮很像。拈花灣的一片瓦、一叢苔蘚、一堵土牆、一塊石頭、一排竹籬笆、一個茅草屋頂都是經過數十種備選方案精心選擇,嚴苛的戶外測試,甚至請來國外匠人指導工藝。

什麼是情懷?什麼是匠人精神?這些熱詞不是吹出來的,切實把自己的每一份心力傾注於景區,反復揣摩打造,這才是有情懷的匠人精神。

“無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特、特中生優”,只有不停地反覆運算、不停地創新、不停地引領,始終走在改革創新潮流的前沿,引領市場需求,才能成就傳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