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林旭:為國人“量身定制”精准營養方案

■本報記者 黃辛

什麼時候才能擁有為國人“量身定制”的精准營養方案?在日前於京舉行的全國營養科學大會暨全球華人營養科學家大會上,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首席科學家, 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基礎營養分會主任委員林旭被再一次追問。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 不同地域間在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上的差異, 造成了人群營養適應性方面的差異。 ”林旭指出, 營養科學沒有全世界通用的標準, 而現在被人們所熟悉的各種膳食營養推薦方案往往根據歐美白種人的研究資料推算而來。

與此同時,

近年來, 我國居民膳食結構有了顯著改變, 也會影響特定脂肪酸、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攝入總量、種類和比例的改變。 然而, 這些營養素與代謝性疾病發生發展之間的關係, 尚缺乏系統研究。 “中國人需要建立符合國人特點和健康需求的營養標準與膳食指南。 ”林旭表示。

“營養是一門很有‘個性’的學問, 不僅存在種族差異, 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較大差異。 ”林旭解釋說,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物有多樣性, 人類在遺傳易感性、代謝表型和營養適應性方面的差異會導致其在營養代謝應答方面的差異, 因此精准營養要求的其實是根據不同個體或同一類人群的營養健康需求給予“量身定制“。

美國營養學會已將個體化營養作為“21世紀營養科學需要優先發展的6個領域”之首。

而個體化營養著重研究個體對膳食和食物代謝的反應多樣性及形成的原因和結構, 並解析引發亞洲人群對食物產生相同或不同反應的遺傳、表觀遺傳和種族(民族)等因素, 為制定個體化營養干預和膳食推薦等相關政策提供更好的循證依據。

林旭認為, 目前在大佇列中運用多組學大資料的精准營養研究仍在起步階段, 並且現有的多組學佇列研究主要局限于歐美人群。 由於中西方人群在遺傳背景、膳食結構和生活方式、代謝表型以及疾病易感性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我國亟須在大型流行病學佇列和干預研究的基礎上, 運用多組學的方法深入瞭解中國人群和亞洲人群的營養需求;解析形成群體/個體間與營養代謝應答多樣性和疾病易感性差異相關的生理學基礎,

從而為實現“營養個體化”以及制定“精確”的營養推薦和營養干預方案提供循證依據。

目前, 林旭團隊已在中國人群中發現了幾十個與食物和營養成分、環境暴露相關的組學標記物, 並通過多個營養干預發現亞麻子及有效成分、核桃、糙米等對肥胖、代謝綜合征的改善作用。 最近, 他們還首次系統評估了中國人群維生素D補充的量效關係及遺傳和非遺傳因素的影響。 這些原創性的工作填補了大量中國人群或亞洲人群研究的空白, 為今後在中國人群中開展代謝性疾病的精准預測、預防及營養干預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報》 (2017-06-06 第4版 綜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