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家風教育要隨時代創新性轉型

天府好家規評委譚繼和。

這是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

大約在西元前1600年的一天, 大禹的孫子太康貪圖享樂, 打獵不歸, 導致國都被侵佔, 這就是著名的“太康失國”事件。 太康的五個弟弟和母親被趕到洛河邊, 面對著奔騰的河水, 這群被驅逐的王族憶起先祖大禹的告誡, 後悔不已, 作“五子之歌”, 以警後人。

“五子之歌中寫道, ‘皇祖有訓, 民可近, 不可下,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這正是當年大禹對兒子夏啟的告誡。 ”首屆“天府好家規”評選活動評委之一, 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省社科院研究員譚繼和告訴記者, 在大禹看來,

人民可以親近, 而不可看輕。 人民是國家的根本, 根本牢固, 國家就安寧。

“可以說, 大禹的祖訓, 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早的家訓。 ”譚繼和說, 從大禹時代至今, 跨過千百年光陰的長河, 家風家規從未變更底線, 就是要崇尚做人正道、勤勞節儉, 直至公忠體國、誠實正直的“義方教育”。

家風文化 關乎家國的興衰榮辱

什麼是家風文化?在譚繼和看來, 家風是指家有教、祖有訓, 從待人接物、為人處事到赤子之心、人格境界, 從孝悌家庭、親仁睦鄰到造福社會、忠貞愛囯, 代代感染薰陶, 世世傳承不息, 形成從家族到民族共同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和文化認同, 這就是家風。 歷代華夏家風, 多體現在家教、祖訓、書信、庭言、遺令、家規、家俗等方面。 這是華夏民族給世界歷史文化寶庫留下的獨特珍貴精神遺產。

譚繼和告訴記者, 古老中國傳承千年的家風文化, 也關乎著家國的興衰榮辱。 例如西周時成王的叔叔周公, 用五子之歌傳承的大禹精神作《詔太子發》, 教導年幼的周成王行冠禮, 學習“敬民以保社稷”。 孔孟又學習周公敬天保民思想, 提倡仁與義, 宋代大儒又提出了一整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 譚繼和感歎, 如此這般從家訓變為國訓的過程, 就是歷代華夏祖宗對家國同構的文化認同和精神追求的過程。

另一方面, 家是最小國, 國是千萬家, 這源自于夏商周家族公社和農村公社宗法制度的祖宗崇拜。 “從史前邦國部族時代起, 首領高舉旗幟成為眾人凝聚團結的中心,

這就是中字的來源。 眾家圍繞中心而成中國, 中國由最初指京師而擴大為指全國。 中國又凝聚萬家而守護和造福於每個小家, 這是歷代祖先傳下來的對於文化中國共同體的價值共識。 ”老子雲, “治大國如烹小鮮”, 家治理得好, 家和萬事興, 才能社會自然和諧、國家長足發展、民族持續興旺。 因此, 治家與治國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家風是全家立世做人的風範, 也是民風和社會風氣形成的根基。

家訓傳承 根植內心的行為準則

作為此次“天府好家規”評選活動評委之一, 譚繼和看著全省各地的家規家風故事, 時常欣喜不已。 “看見有的大家族儘管已四散各方, 但仍能從所提到的家訓, 包括熟悉親人的文風、文筆, 而找到失散的親人,

這就是家風文化的傳承力量。 ”

家風是植根宗族、家族、家庭的文化, 家訓是根植于家族成員心中的行為準則。 對此, 譚繼和告訴記者, 成都郫縣就是漢代大儒揚雄的家。 他為其9歲兒子揚烏著蒙學課本《凡將篇》, 兒子從中懂得尊師重道的規矩, 凡揚雄講課, 揚烏一定避席肅立, 仔細筆記, 莫不敢忘。

“這就是好的家風。 ”譚繼和感歎道, 對於後代的培養, 比物質更重要的, 應該是精神的富足, “教會其吾日三省吾身, 辨別忠奸善惡、行好事、樂吃虧, 豁達人生, 這會是一輩子的財富。 ”

另一方面, 在譚繼和看來, 好的家風文化, 不但是個人的財富, 也是整個家族的紐帶。 就如同錢穆先生曾指出的, 歷史上許多名門望族能夠綿延百世,

其背後依靠的乃是家族文化的力量。 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 有許多優秀的家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家族文化。 例如孔氏家族的儒家思想和孝道, 曾氏家族儒墨結合的德教思想, 嶽氏家族的精忠報國祖訓, 都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家風的傳承上, 祠堂、鄉賢祠、合族祭祀等儀式, 都是一個家族傳承祖訓的重要載體。 譚繼和告訴記者, 如今四川全省還保存尚好的14座文廟, 就是從前地方祭拜鄉賢的場所, 是鄉賢文化的傳習所。 “可見, 從家庭祠堂, 到文廟、孔廟, 古人對先賢始終心存敬畏, 這樣的敬畏, 能讓人見賢思齊, 更加規範自己的言行。 ”譚繼和說。

家風教育 一定是正義健康的內容

從傳統到現代, 怎樣的家風才算是好家風?《左傳》中曾提到:“愛子, 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這就是說教孩子做人要走正道,不走邪道,這叫‘義方’教育。”譚繼和解釋道,華夏家風就是用“義方”教育的形式而形成起來和傳承下去的。事實上,每個家庭的情況千差萬別,在家規的制定上更難以有統一的評價標準,但在譚繼和眼中,家風家訓一定要是正義、健康的內容,也要隨著時代而轉型,與時俱新。當代中國家風教育,有當代中國的特色。它既是幾千年華夏家風的傳承,又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時代特色的新家風的創新性轉型和創造性發展。

對於當代家風,譚繼和覺得主要有三方面的意義:首當其衝就是傳承和發展祖宗傳下來的“國事重於家事”的愛國主義浩然正氣教育,包括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其次是做人正道,勤勞節儉,“以奢靡為恥,以儉素為美”的“清白文化”教育;最後,還需要繼承傳統禮教和詩教,“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知書識禮,為做人之根本工夫”,傳承耕讀傳家的書香家庭、書香農居、書香城鄉的“書香教育”。

“當然遠遠不止這些方面,總之,現代家風就應該是秉持修身、治家、報國、和諧天下的理念。”譚繼和總結道,這是從傳統“修齊治平”轉型來的。修身是指個人的自我修養,治家則是用良好的家風影響人,報國是時刻謹記的家國精神,和諧天下則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最終實現天下和諧。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攝影雷遠東

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這就是說教孩子做人要走正道,不走邪道,這叫‘義方’教育。”譚繼和解釋道,華夏家風就是用“義方”教育的形式而形成起來和傳承下去的。事實上,每個家庭的情況千差萬別,在家規的制定上更難以有統一的評價標準,但在譚繼和眼中,家風家訓一定要是正義、健康的內容,也要隨著時代而轉型,與時俱新。當代中國家風教育,有當代中國的特色。它既是幾千年華夏家風的傳承,又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時代特色的新家風的創新性轉型和創造性發展。

對於當代家風,譚繼和覺得主要有三方面的意義:首當其衝就是傳承和發展祖宗傳下來的“國事重於家事”的愛國主義浩然正氣教育,包括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其次是做人正道,勤勞節儉,“以奢靡為恥,以儉素為美”的“清白文化”教育;最後,還需要繼承傳統禮教和詩教,“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知書識禮,為做人之根本工夫”,傳承耕讀傳家的書香家庭、書香農居、書香城鄉的“書香教育”。

“當然遠遠不止這些方面,總之,現代家風就應該是秉持修身、治家、報國、和諧天下的理念。”譚繼和總結道,這是從傳統“修齊治平”轉型來的。修身是指個人的自我修養,治家則是用良好的家風影響人,報國是時刻謹記的家國精神,和諧天下則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最終實現天下和諧。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攝影雷遠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