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兩年調整39個專業 “雙一流”出臺前中山大學的“新工科”之路

上任兩年多, 中大校長羅俊推動了一系列大手筆改革。 CFP 供圖

時代週報記者 馬歡 發自廣州

接捧“985、211”的“雙一流”已正式啟動。 按照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說法,

教育部將爭取“2017年上半年完成, 公佈第一批建設學校和學科的名單”。

時至2017年6月, 一年已至年中, “雙一流”的名單仍然“猶抱琵琶半遮面”, 但這不影響高校為了這張還未出臺的名單早已鉚足幹勁。

作為廣東省僅有的兩所教育部直屬大學之一, 中山大學的一系列改革大動作就頻頻引發關注, 並被認為是奔著“雙一流”而去:校園改造, 大刀闊斧調整院系專業, 建設深圳校區, 構建“三校區五校園”新格局, 引進人才, 佈局探測引力波的“天琴計畫”……

一連串的改革動作後面, 都能看到中山大學現任校長羅俊。 自2015年1月擔任中大校長以來, 這位理工科出身的校長就以改革者的形象, 讓外界印象深刻。

“中大是國內高校第二方陣的排頭兵,

進入國內高校的第一方陣是中大的明確目標。 ”羅俊在多個場合表達了改革的雄心壯志。

“中大現在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準備再創新局。 所以跟原來大家習慣的對中山大學的期待、希望或者思想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 這首先需要一個思想上的轉變, 知道這個學校是要再上一個臺階的。 不一定轉型, 但一定要升級。 ”在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期間,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專訪時, 對這一系列改革作出了正面回應。

大類招生趨勢還將持續

4月23日, 世界讀書日, 廣州陰雨綿綿。 在中山大學歷史悠久的南校區, 惺亭前的草坪上, 央視熱播節目《朗讀者》的“朗讀亭”啟用了。 不過與以往不同,

市民們在進入學校參加活動前需要先出示證件。 就在這個月初, 中山大學開始加強南校園物理化學系。 他于2001年成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上任沒多久, “進入國內大學第一方陣”就成了羅俊時常掛在嘴邊的目標。

“看看我們學校的一些關鍵指標, 例如全國排名第一的學科數量、院士的數量、科研經費、專案平臺等, 與北大、清華、浙大、復旦、上海交大、南大等兄弟院校都有很大的差距。 去年我們的預算排全國第五, 但與第四位有著很大的落差。 可以說, 我們與第一方陣大學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

在中山大學的2015年春季工作會議上, 羅俊作了《凝聚共識、主動發展,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專題報告,

在報告中, 羅俊表示, 中大已穩居全國高校前十的位置, 但還不是第一方陣的大學。

2015年9月16日, 羅俊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出思想是文科最高標準》一文, 可以說代表了他的大學治理思路。 文章既讚揚中山大學“自由、包容、開放”的舊氣質, 也提出文科要正視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並要以“入主流”、“立潮頭”和“走出去”為具體策略, 提升中大的層次。

羅俊也提出, 中山大學要在五年內引進和培育12-15位院士。

兩院院士是高校科研和人才實力的集中表現。 資料顯示, 北京大學有78名院士之多, 清華大學也有76名院士, 南京大學一所高校就有31位院士, 而廣東的全職兩院院士只有30多人, 在高校的只有20多人。

到任中大一年多的時間內, 羅俊就引進4名全職院士,

其中包括了香港浸會大學前校長、著名不對稱合成化學專家陳新滋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東昕, 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培震和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銳。

中大官網顯示, 目前中大兩院院士人數共20人, 其中全職10人, 雙聘10人。

“雙一流”這趟列車, 成了羅俊急於追趕的目標。

2015年10月24日, 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 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藥學院(化合藥/生物藥)以及3家附屬醫院, 與廣州校區現有的學科方向實行錯位發展。

“中山大學是綜合性大學, 但其實工科是短板, 我們在深圳校區辦學, 補的就是工科的短板。 ”羅俊這樣解釋。

羅俊對自己上任兩年後中大的成績持欣慰與肯定態度:“2016年辦學經費超過70億元, 5年內預計將躋身國內高校辦學經費‘百億俱樂部’;頂尖學科數量保持穩定,已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1%,國內高校僅次於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並列第2。”

今年秋天,中大將迎來一次新的改革考驗:本科新生中的3000多人將統一到南校區學習,此舉意在增進學生對學校文化傳統的體驗,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羅俊表示,爭取到明年,中大所有大一新生都先在南校區集中學習一年,大二開始再遷往廣州、珠海、深圳三地的“三校區五校園”學習。

“三校區五校園”的新生總數龐大,未來將會達到8000多人,歷史悠久的南校區,將第一次接收這麼多“新鮮人”。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5年內預計將躋身國內高校辦學經費‘百億俱樂部’;頂尖學科數量保持穩定,已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1%,國內高校僅次於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並列第2。”

今年秋天,中大將迎來一次新的改革考驗:本科新生中的3000多人將統一到南校區學習,此舉意在增進學生對學校文化傳統的體驗,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羅俊表示,爭取到明年,中大所有大一新生都先在南校區集中學習一年,大二開始再遷往廣州、珠海、深圳三地的“三校區五校園”學習。

“三校區五校園”的新生總數龐大,未來將會達到8000多人,歷史悠久的南校區,將第一次接收這麼多“新鮮人”。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