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3:12:17 人民網-國際頻道 小字

南美百年僑報 見證中秘建交 13:12:17 人民網-國際頻道 小字

人民網里約熱內盧3月8日電(記者 陳效衛) 在遙遠的南半球秘魯,有一份百年歷史的中文報紙《公言報》。 這份報紙地處地球最南端,雖然在久遠的年代與祖國相距遙遠,通訊不暢,但它的傳奇歷史卻始終與祖國息息相關。 這份南美最古老的中文報紙,在祖國的不同歷史時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百多年來由於經濟和其他原因,報紙曾幾度停刊、復刊,卻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

秘魯的《公言報》可以說是報界鼻祖。 該報創刊於1910年3月7日,正是清政府崩潰前不久。

在此之前那段漫長的時期,飽受煎熬的旅秘僑眾從來沒有自己的華文刊物。 《公言報》始終高舉共和的旗幟,聲援大洋彼岸孫中山先生旨在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統治的革命運動。

《公言報》最初的名字是《興華報》,由何海珊主辦,不久因經費困難而停刊。 袁世凱復辟帝制後,為了聲討其叛逆行為,在旅秘富商謝寶山的資助下,主筆何勵儒重整旗鼓復刊改名為《救國報》,後又易名《僑聲報》,1928年定名《公言報》。 從報名變更可以看出,這是一份愛國並竭誠為僑胞服務的報紙。 抗日戰爭時期,《公言報》號召廣大旅秘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宣傳抗日,有效地支援祖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言報》不僅在旅秘的僑眾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且在老一輩的秘魯人當中也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老一輩秘魯人中,張耀明先生為《公言報》做出了突出貢獻。 張先生1949年來到秘魯,此時的秘魯在反共的高壓事態下,僑界中兩派有著嚴重的政治分歧。 他積極爭取《公言報》和僑界先進的愛國人士,運用報紙為宣傳新中國做工作。 當年在秘魯宣傳新中國是會被跟蹤監視的,負責《公言報》的張耀明、劉劍虹等都曾為此坐過牢,但所有困難都沒有阻礙報紙的出版和發行。

90歲高齡的何蓮香女士時,在接受總編輯孟可心採訪時,回憶起1957年進入《公言報》的工作經歷。 當年她進入報社是因為總編張耀明和劉劍虹被抓入獄,報紙要繼續出版,沒有人手,那個時期又沒有人敢冒這樣的風險。

何女士在秘魯出生,她稱當時自己的中文水準只有小學程度,而且是在秘魯僑校學到的一點點中文知識。 當時的報社條件極差,拿不到工資,加上還有秘魯當局經常派人來報社審查,但他們仍堅持每天出報。 大家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多宣傳新中國的資訊。

何蓮香至今記憶猶新的是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畫冊。 由於當時秘魯政府對新中國不認同,從中國寄來的東西要經過複雜途徑才能收到。 她又為愛國僑報《公言報》的工作,當時政府把她當重點盤查對象,經常上門搜查與新中國有關的資料。 這本畫冊來之不易,她非常珍惜。 為保護家中收藏的五星紅旗,她將其埋在花園裡,可是這本畫冊卻被當局發現沒收了。

她非常痛心,哭了整整一個晚上。

1969年,當時秘魯政府的支柱產業魚粉銷路不佳,大量積壓。 秘魯政府瞭解到將有一個中國商務代表團訪問智利,秘魯總統就找到在《公言報》做總編的何蓮香,把秘魯政府開始考慮與中國建交的想法向她透露,讓她説明把這個資訊傳達給中國,並希望她帶一封信交給中國駐智利大使館。 這麼重要的事情能委託她去辦,何女士非常激動,她自費飛去智利,親手把這封信交到了中國駐智利大使林平手中。 1971年,中秘正式建交,何蓮香也被人們尊稱為“中秘建交的使者”。

何女士回憶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秘魯華僑不敢公開買《公言報》,怕被扣上親共的帽子,一些華僑偷偷買份《公言報》趕緊放進口袋裡,回到家裡才看。

但是許多華僑還是通過這份報紙的新聞資訊,慢慢改變了對新中國的看法。 她說,特別是中國與秘魯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後,中國政府邀請了秘魯國會議員和秘魯最大的《商報》老闆訪問中國,秘魯政界和媒體對中國的印象從此發生很大變化,當年的《公言報》也銷量大增。

1961年10月,何蓮香隨華僑代表團回國參加國慶觀禮。 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盛大國慶招待會上,她見到了周恩來、朱德等党和國家領導人。 “文化大革命”後,何蓮香又一次隨華僑代表團回國參觀訪問,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 鄧小平對她說:“要依靠廣大僑胞,發揮大家的積極性,克服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並根據群眾的需求,實事求是地介紹新中國,努力把報紙辦得更好。 ”1995年10月,李鵬總理為《公言報》題詞:“努力辦好《公言報》,增進中秘友誼。”

”1995年10月,李鵬總理為《公言報》題詞:“努力辦好《公言報》,增進中秘友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