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京東辦了場音樂節,當天影音產品銷量超過“雙11”

“最高立減500, 99元秒殺, 十二期分期付款, 直播的朋友們可以直接掃碼, 點擊購物車購買, 娛樂購物兩不誤……”

如果給這段話搭配一個場景, 可能很少有人想到“音樂節”。 但在京東所舉辦的“京東線上音樂盛”典中聽到, 又似乎順理成章。 相比於其他音樂節, 京東的現場加入了更多的商業化元素, 但同時也不能否認, 這是一場具有誠意的活動。

京東3C事業部數碼業務總經理楊啓焜是這次京東音樂節的負責人, 他在採訪中告訴36氪京東舉辦音樂節的原因:

“數碼品類區別於其他京東銷售的3C品類。 比如手機、電腦, 手機和電腦屬於剛需,

是‘水和食物’, 賣這些商品只要是正品、服務好、價格低、品類豐富, 就能夠贏得市場。 相對來說, 耳機、音像、平板、相機等數碼品類的生存更艱難。 它們像是‘男人的化妝品’, 不是剛需。 有更好, 沒有也行, 而且可以不止一個。 這類商品銷售對於有創造性的行銷的依賴很強。 行銷數碼產品需要解決的不是硬體問題, 而是場景問題。 ”

此次舉辦音樂節便是一種“場景式”的行銷方式。 這次的活動或許可以和去年京東舉辦的“京東影像+”做類比, 該活動中京東聯合索尼、尼康、佳能等數家相機品牌贊助, 通過抽獎方式, 免費讓網友出國旅行並跟隨攝影師拍攝大片。 而這次的音樂節, 京東同樣聯合了索尼、Beats、JBL、FIIL、森海塞爾等諸多影音品牌贊助,

通過免費抽票等形式, 贈票給觀眾。

儘管不直接收取費用, 但對於廠商來說, 一方面活動幫助拓展了整體市場、吸引更多潛在客戶, 另一方面也有促銷作用。 而對於京東自身, 除了直接的行銷作用外, 更大的目標則是塑造京東的品牌形象。 “這體現了京東作為數碼網路電商行業老大的行業責任。 ” 楊啓焜在採訪中說。

京東音樂節現場

京東本身是有一定泛娛樂資源的:京東文娛部門推廣銷售過不少歌手的唱片, 擁有許多歌手資源, 而京東合作的耳機廠商也能請到一些一線歌手。 並且, 京東還能直接將音樂節和線上影音類購物嫁接, 而並非只依賴線下的收入。

但這次音樂節對京東而言, 還是更具試水意味。 2016年, 中國一共舉辦了約200場音樂節, 相比於08年全年只有10場的資料, 在近幾年音樂節出現了井噴式的爆發, 並通過門票、線上轉播、贊助等途徑實現了初步盈利。 但隨著音樂節的增多, 歌手同質化、特色不明確的缺點也顯現出來, 業內人士也預計未來音樂節的門檻會逐漸升高,

只留存下成熟的舉辦方。

目前, 如草莓音樂節等頭部音樂節, 一般會邀請上百樂隊, 接待數萬觀眾。 相較而言, 京東這次的音樂節體量上確實偏小。 同時, 相比之下, 京東在本次音樂節的宣發方面也呈現弱勢:宣發管道相對不足, 關注度也相對傳統的音樂節偏低。 而調和好京東本身的“商業性”和音樂節自帶“文藝性”, 也會是京東音樂節需要面對的問題。

不過, 或許比起傳統的音樂節, 京東本次的音樂節嘗試更可以和淘寶的“二樓”對標。 網路電商目前趨於成熟, 新增流量降低, 因此如何盤活現有客戶成了問題。 內容行銷被認為是增加用戶粘性和購買欲望的好方法, 同時還可以塑造品牌形象。 京東的音樂節、“影像+”、京東號等活動,

可以說都是內容行銷的體現。

京東表示未來音樂節將成為常態活動, 約一年一次, 並會擴大規模。 同時還會在更多品類上嘗試“場景化”的內容行銷方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