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又到一年高考時 憶往昔商界大佬的“高考之路”

高考, 是許多人人生都要過的“獨木橋”, 企業大佬也不例外。 馬雲曾豪氣沖天要考北大, 但無奈複讀, 僥倖上了本科;俞敏洪也經歷了艱苦的複讀期;史玉柱、李彥宏都是高考狀元;潘石屹偷偷換名“石屹”參加高考;張朝陽則在自學成材的故事激勵下考上清華……下面跟著錢貸網小編一起來看看那些商界大佬們的高考之路。

王健林:只有堅持 才能得到成功

王健林, 1954年生於四川綿陽, 1970年入伍, 1978年進入大連陸軍學院學習, 1983年就讀遼寧大學黨政專修班, 1986年畢業獲得經濟管理專業學位。 1987年, 為了響應國家“百萬裁軍”的號召, 王健林告別了自己18年的部隊生活。 轉業後, 他來到大連市西崗區區政府。 一年後,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王健林的人生軌跡發生了重大轉變——負債數百萬元的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瀕臨破產, 區政府為了拯救這個“爛攤子”公開招賢。 王健林主動請纓,

擔任西崗住宅開發公司經理。 1992年, 大連市西崗住宅開發公司改名為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王健林和他的萬達故事就此開始。

李彥宏:陽泉高考狀元

1987年, 19歲的李彥宏考取了山西陽泉市的高考狀元。 在填報高考志願時, 高中時參加全國青少年程式設計大賽的他, 毫無疑問地喜愛電腦, 但是第一志願卻不是北大電腦系, 而是資訊管理系, 因為他考慮到:將來, 電腦肯定應用廣泛, 單純地學電腦恐怕不如把電腦和某項應用結合起來有前途。 讀北大, 學會獨立思考。 面臨畢業, 正是沉悶的1991年, 決定“走出去看世界”的李彥宏如期接到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的入學通知。

馬雲:因英語成績好 專科生直升本科

1982年的時候, 18歲的馬雲迎來了生命裡的第一次高考。

不過馬雲並沒因數學不好而退縮, 反而在報考志願表上赫然寫著:北京大學。 那年的高考成績出來以後, 馬雲的數學成績是——1分。 但是這時候路遙的《人生》的改變了馬雲的想法, 馬雲開始了艱苦的複讀, 並在19歲的那一年, 再次走進了高考的考場。 不過馬雲的數學成績只有19分。 馬雲又開始了一遍打工一邊複習的日子。 就這樣, 到了馬雲20歲那年, 他毅然參加了第三次高考, 馬雲這次數學的考試成績及格了——79分。 最終, 英語成績很牛的馬雲以本科生的身份踏進了杭州師範學院。

劉強東:宿遷狀元 為了當縣長放棄進入清華

劉強東的班主任是一個非常關心時事的老師, 總是喜歡帶著學生們思考一些社會問題。

那時候劉強東的成績是全校第一, 所以他非常欣賞劉強東, 並對他也給予了厚望:也許你一個人改變不了這個社會, 但是以你的能力, 回家可以做我們宿遷縣的縣長, 在你的許可權範圍內, 對宿遷人民好點, 為老百姓多做點實事。 於是劉強東便在那時有了一個夢想:從政, 做縣長。 在1992年7月高考成績公佈後, 劉強東高考成績全宿遷第一, 副縣長親自送大紅花進家。 而這時劉強東的成績是完全可以上清華大學物理系的, 但他早已經在填報志願時, 放棄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填寫了人大社會學系。 畢業多年以後, 值中國人民大學校慶80周年之際, 京東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及京東集團,
於6月2日宣佈, 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3億元人民幣, 設立中國人民大學京東基金。 這是該校建校以來的最高社會捐贈記錄。

俞敏洪:英語40分鐘就交卷 考95分

複習了10個月左右, 俞敏洪參加了1978年的高考, 英語卻只考了33分, 別的幾門也不理想。 1979年, 俞敏洪再次參加高考, 他的總分過了錄取分數線, 但英語只考了55分, 而常熟師專的錄取分數線是60分, 結果再度落榜。

史玉柱:全縣第一, 數學差1分滿分

1980年, 史玉柱以全縣總分第一, 數學119分(120分滿分)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數學系。 但在浙江大學數學系剛過了一學期, 史玉柱就放棄了成為陳景潤的理想。 “從圖書館借到《數論》, 看了之後, 我才瞭解到數學是那麼的難。 ”和周圍同學比聰明也讓史玉柱壓力很大。 “尤其是長江以南的,成績好的並不想上清華、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們那個班裡聰明人太多,學習好的也太多了。”

張朝陽:在自學成材的故事激勵下考上清華

張朝陽屬於同齡人裡較早有念書意識的一批人,很小就懂得,要出人頭地,學習特重要。他常看《中國青年報》,上面很多自學成材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他成績一直非常好,經過5年苦讀,從西安的一所廠礦子弟中學轉到了西安中學,1981年順利地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潘石屹:偷偷換名“石屹”參加高考

1979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被一輛卡車撞斷了肩胛骨。知道自己沒考好,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個縣以“石屹”這個名字報考中專,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蘭州培黎石油學校。1981年從培黎學校畢業後,潘石屹又以整個石油部系統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石油管道學院。

郭廣昌:自己決定放棄中專,改讀高中

對大多數人來說,大學畢業前的這段時間的人生軌跡基本上是被確定了的:小學——中學——考大學。可是對於郭廣昌來說,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捩點就出現在中學時代。像大多數的農家父母一樣,郭廣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兒子早日跳出“農門”,因此父母讓他報考師範,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跳出“農門”,就這樣,成績優異的郭廣昌報考了師範。1985年,18歲的郭廣昌又面臨一次選擇——高考。有意思的是,念理科的郭廣昌竟然報考了復旦大學的哲學系。正是這兩個關鍵的決定,幾乎影響了郭廣昌的一生。正是因為讀了高中,才有了他後來的上大學的機會。而選擇哲學,則是因為那時最熱門的講座,都在哲學領域。1992年,郭選擇和校團委4個夥伴下海創業。哲學帶給他做生意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創造性的破壞”,即要在別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發展。

王石:上了工農兵大學

王石,原籍安徽,1951年出生於廣西柳州。在新疆做了5年汽車兵,轉業後在蘭州做了1年的工人。由於其父在柳州鐵路局當領導,王石得以進入蘭州鐵道學院當了工農兵大學生,讀給排水專業。畢業後進入廣東省經貿委做經濟情報研究工作。1984年左右他下海創業,組建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1988年更名為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馮侖:中央黨校最年輕的研究生

恢復高考之後,馮侖參加了第二屆高考,成功考上了西北大學,之後又順利考上了中央黨校。馮侖是當時最年輕的研究生,他的語言風格、思維方式、決策習慣,自覺不自覺地就會露出那個時代的痕跡來。西北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陝西大學堂,最初只有商學學科,就在1977年恢復高考時,西北大學恢復了經濟學專業和經濟學系,1985年正式成立了經濟管理學院。這與馮侖求學幾乎是在同一時期,不得不說這正是奠定馮侖成功的基礎。後來成為經濟學家的魏傑和張維迎也與馮侖在同一院系學習。1984年,作為中共中央黨校最年輕的研究生,馮侖被學校調到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小組辦公室下屬的專題研討小組,從事“文化及意識形態領導體制改革”的研究,1988年又被借調到中宣部。1988年年底,他被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任命為比較制度研究室副主任,同時被派往海南省籌建改革發展研究所,並擔任常務副所長。

孫宏斌:我的未來我做主

孫宏斌,1963年生於山西臨猗,四兄弟中的長子,十三四歲從上高中起就開始離開父母了,高考填志願以及以後報考研究生時,都是自己做的主。本科就讀于武漢,碩士研究生就讀于清華大學,均為水利專業,後到美國哈佛大學研讀了管理課程。

李開複:哥倫比亞大學更符合自己性格

1978年年底到1979年年初,李開複已經是一個十一年級的美國高中生。SAT成績出來了,雖然數學考了滿分800分,但是英文考得非常不理想,只有550分,這離哈佛的平均錄取分數有很大的差距。4月份在收到哈佛這些拒絕信的同時,哥倫比亞大學向其拋出了橄欖枝。又過了幾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也給了offer。李開複稱後來的經歷證明,哥倫比亞大學年輕、活潑、新銳、自由的學風一生受益,而正是哥倫比亞大學比較自由的轉系制度,讓他迅速找到了自己一生的鍾愛——電腦。

每年高考出分的時候,哭一批笑一批,只有上過大學的才知道,四年後的風騷,誰的天下,都別說得太早。 哪有什麼一考定終生,以後的人生處處是考場!別緊張,試卷不過一張紙,未來才是一幅畫。

所以童鞋們,文憑不過是一張火車票,清華的軟臥,本科的硬臥,專科的硬座。火車到站,都下車找工作,才發現老闆並不太關心你是怎麼來的,只關心你會幹什麼。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難道坐頭等艙會比坐經濟艙先到達目的地嗎?”盡力就好!站一路也是一種歷練……

考試是個點,生命是條線。沒有人因考試贏得所有,也沒有人因考試輸掉一生。所以,考好考壞,只要努力了拼搏了,剩下的就是聽命了。請相信,如果未能盡如人意,定是上天另有安排。

“尤其是長江以南的,成績好的並不想上清華、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們那個班裡聰明人太多,學習好的也太多了。”

張朝陽:在自學成材的故事激勵下考上清華

張朝陽屬於同齡人裡較早有念書意識的一批人,很小就懂得,要出人頭地,學習特重要。他常看《中國青年報》,上面很多自學成材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他成績一直非常好,經過5年苦讀,從西安的一所廠礦子弟中學轉到了西安中學,1981年順利地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潘石屹:偷偷換名“石屹”參加高考

1979年高考前8天,潘石屹被一輛卡車撞斷了肩胛骨。知道自己沒考好,他立即偷偷在另外一個縣以“石屹”這個名字報考中專,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蘭州培黎石油學校。1981年從培黎學校畢業後,潘石屹又以整個石油部系統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石油管道學院。

郭廣昌:自己決定放棄中專,改讀高中

對大多數人來說,大學畢業前的這段時間的人生軌跡基本上是被確定了的:小學——中學——考大學。可是對於郭廣昌來說,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捩點就出現在中學時代。像大多數的農家父母一樣,郭廣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兒子早日跳出“農門”,因此父母讓他報考師範,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跳出“農門”,就這樣,成績優異的郭廣昌報考了師範。1985年,18歲的郭廣昌又面臨一次選擇——高考。有意思的是,念理科的郭廣昌竟然報考了復旦大學的哲學系。正是這兩個關鍵的決定,幾乎影響了郭廣昌的一生。正是因為讀了高中,才有了他後來的上大學的機會。而選擇哲學,則是因為那時最熱門的講座,都在哲學領域。1992年,郭選擇和校團委4個夥伴下海創業。哲學帶給他做生意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創造性的破壞”,即要在別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發展。

王石:上了工農兵大學

王石,原籍安徽,1951年出生於廣西柳州。在新疆做了5年汽車兵,轉業後在蘭州做了1年的工人。由於其父在柳州鐵路局當領導,王石得以進入蘭州鐵道學院當了工農兵大學生,讀給排水專業。畢業後進入廣東省經貿委做經濟情報研究工作。1984年左右他下海創業,組建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1988年更名為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馮侖:中央黨校最年輕的研究生

恢復高考之後,馮侖參加了第二屆高考,成功考上了西北大學,之後又順利考上了中央黨校。馮侖是當時最年輕的研究生,他的語言風格、思維方式、決策習慣,自覺不自覺地就會露出那個時代的痕跡來。西北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陝西大學堂,最初只有商學學科,就在1977年恢復高考時,西北大學恢復了經濟學專業和經濟學系,1985年正式成立了經濟管理學院。這與馮侖求學幾乎是在同一時期,不得不說這正是奠定馮侖成功的基礎。後來成為經濟學家的魏傑和張維迎也與馮侖在同一院系學習。1984年,作為中共中央黨校最年輕的研究生,馮侖被學校調到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小組辦公室下屬的專題研討小組,從事“文化及意識形態領導體制改革”的研究,1988年又被借調到中宣部。1988年年底,他被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任命為比較制度研究室副主任,同時被派往海南省籌建改革發展研究所,並擔任常務副所長。

孫宏斌:我的未來我做主

孫宏斌,1963年生於山西臨猗,四兄弟中的長子,十三四歲從上高中起就開始離開父母了,高考填志願以及以後報考研究生時,都是自己做的主。本科就讀于武漢,碩士研究生就讀于清華大學,均為水利專業,後到美國哈佛大學研讀了管理課程。

李開複:哥倫比亞大學更符合自己性格

1978年年底到1979年年初,李開複已經是一個十一年級的美國高中生。SAT成績出來了,雖然數學考了滿分800分,但是英文考得非常不理想,只有550分,這離哈佛的平均錄取分數有很大的差距。4月份在收到哈佛這些拒絕信的同時,哥倫比亞大學向其拋出了橄欖枝。又過了幾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也給了offer。李開複稱後來的經歷證明,哥倫比亞大學年輕、活潑、新銳、自由的學風一生受益,而正是哥倫比亞大學比較自由的轉系制度,讓他迅速找到了自己一生的鍾愛——電腦。

每年高考出分的時候,哭一批笑一批,只有上過大學的才知道,四年後的風騷,誰的天下,都別說得太早。 哪有什麼一考定終生,以後的人生處處是考場!別緊張,試卷不過一張紙,未來才是一幅畫。

所以童鞋們,文憑不過是一張火車票,清華的軟臥,本科的硬臥,專科的硬座。火車到站,都下車找工作,才發現老闆並不太關心你是怎麼來的,只關心你會幹什麼。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難道坐頭等艙會比坐經濟艙先到達目的地嗎?”盡力就好!站一路也是一種歷練……

考試是個點,生命是條線。沒有人因考試贏得所有,也沒有人因考試輸掉一生。所以,考好考壞,只要努力了拼搏了,剩下的就是聽命了。請相信,如果未能盡如人意,定是上天另有安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