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湛江:打造世界級可持續城市樣板

湛江成為聯合國環境署“GIREC全球資源高效城市”中國首批試點城市。 市府辦供圖
湛江成為聯合國環境署“SUC專案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中國首批示範創建城市。

碧海銀沙網訊3月14至16日, “萬象國際市長論壇”暨第十屆環保可持續交通(EST)地區(亞洲)論壇在老撾萬象舉辦, 來自聯合國相關機構、國際組織及亞太區近20個國家的400多名嘉賓出席。 會上正式宣佈湛江市成為聯合國環境署“GIREC全球資源高效城市”試點和“SUC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中國首批試點兩項殊榮。

湛江代表團參加了授牌儀式,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辦公廳最高長官Jong Soo Yoon、SUC專案國際技術顧問Robert Earley為湛江市授牌。

打造未來世界級可持續城市樣板

2016年, 我市向聯合國環境署與SUC專案辦公室遞交了 “SUC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和“GIREC全球資源高效城市”申報申請, 並在300個競選城市中脫穎而出, 成為全國首批獲得“先鋒城市”申報資格的城市之一。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 我市申報工作獲得圓滿成功。 湛江正式成為聯合國環境署“GIREC全球資源高效城市”中國首批試點城市、“SUC專案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中國首批示範創建城市, 對推動湛江“腳印城市、海綿城市、迴圈城市”建設, 大幅提升湛江市綜合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國際合作能力,

對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均衡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據悉, 首批在中國遴選三城市“‘SUC’可持續城市與社區專案”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43年來, 首次針對發展中國家並先期選擇中國城市與社區領域推出的高規格可持續發展實效行動計畫, 主要涵蓋低碳城市、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等方面。 SUC項目旨在通過編制可持續發展標準、組建可持續發展國際專家庫與團隊、建設可持續發展示範、開展綠色發展國際合作等行動, 全面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幫助入選城市打造成為未來世界級可持續城市樣板。 同時, 為入選城市搭建國際交流平臺, 促進入選城市建立和發展與外國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社會團體及國際組織的良好合作關係,

為促進國內外經濟合作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

湛江獲選SUC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後, 未來三年聯合國環境署委派的國際專家庫與團隊將給予系統輔導, 按照聯合國環境署為發展中國家制定城市與社區可持續發展標準, 通過綠色交通、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綠色基礎設施、迴圈經濟、節能環保等領域建設可持續發展示範專案、開展綠色發展國際合作等行動, 全面提升湛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腳印城市”引導低碳出行

繼去年湛江獲批為國家迴圈經濟示範城市建設地區, 成為廣東省繼廣州市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城市後, 如今湛江又迎來了成為聯合國環境署“GIREC全球資源高效城市”試點和“SUC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在華首批試點的喜訊。

這些都和湛江近年來開展“三個城市”建設的舉措密不可分, 而“三個城市”建設與SUC項目在全球推廣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推廣可持續建築及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動員社會成員參與可持續社區建設等城市發展理念是一致的。

2014年, 湛江秉承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發展理念, 提出建設腳印城市、海綿城市和迴圈城市“三個城市”, 推進一系列項目, 包括汙水處理、垃圾資源化處理、宣導綠色低碳出行等, 目的是讓老百姓有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讓城市更加可持續發展。

在“腳印城市”建設方面, 我市一方面在交通上要適合步行、自行車和公車, 宣導低碳出行;另一方面,在城市格局上要建設活力街區和小尺寸街區,方便市民生活。2015年初,我市啟動公共自行車系統,首批投放了5000輛,設立272個租賃點。目前第二批已經投入使用,總數達到10000輛,打通了市民出行的“最後一公里”,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我市在城市道路規劃上走出建大馬路、寬馬路的誤區,科學合理分配路權,建設公交都市。探索TOD開發模式,按照公交、行人優先的原則重新分配路權,劃出公交專用道、縮窄機動車車道,對市區32條道路進行了改造。“以前道路基本上都是給汽車使用,沒有自行車的路權,也沒有行人的路權,現在對路權重新進行科學分配,更加體現了以人為本、綠色出行的理念。”市民宋先生說。

在赤坎“三民路”片區和霞山東堤路、漢口路、青島路片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擁有大批保存完好的近代歐式與嶺南騎樓建築群,我市通過建設生活化街道、緊湊型街區,強化社區開放通達,整治城市臨街退縮公共空間,打造適合休閒步行的商業區。

“迴圈城市”推動綠色發展

近年來,我市把迴圈發展的理念延伸到經濟發展全過程,深入社會建設各領域。目前我市正大力推進餐廚垃圾分類收集,加強城市汙水處理和建築垃圾再生利用,建設迴圈型示範社區和美麗社區。

我市率先在金沙灣片區試點垃圾分類回收,全面落實“分類、分袋、分放、分運、分責”原則,赤坎區和相關部門採購並安放了1100個分類垃圾桶,免費向片區居民發放垃圾袋。市供銷社成立了再生資源回收隊伍,設置了金沙灣再生資源回收站和有害垃圾存放鐵皮屋,購置了垃圾清運三輪電動車,實現“六統一”,確保垃圾分類、回收、集散、運輸等全過程規範運行。目前,片區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分類收集覆蓋率及準確率明顯提升,垃圾減量化成效顯著,社會反映良好。

如今,湛江鋼鐵基地和中科煉化兩個國家級臨港重化產業項目建設步伐加快,我市借此契機,力促推進高爐礦渣高值化資源化,以及鋼廠含鐵塵泥資源綜合利用,發展鋼鐵石化迴圈經濟。同時建設再生資源交易平臺、迴圈經濟資訊服務平臺和技術研發及孵化器平臺,強化迴圈經濟服務支撐。

我市還制定了《廣東省湛江市建設國家迴圈經濟示範城市實施方案》,不斷深入推進迴圈城市建設。根據該方案,到2019年湛江將投入435億元建設82個迴圈經濟專案,形成輕工、食品、醫藥保健、裝備製造、能源開發五大產業集群共生發展的迴圈型工業體系;基本形成以產、城、港一體化、工業化和城鎮化“三輪驅動”、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資源高效高質迴圈、生態綠色環保的綠色化迴圈化地區發展模式;完善以“五化”農業為基礎的工農業複合迴圈農業;構建完善園區城鎮迴圈經濟基礎設施,全面建成生產生活資源迴圈利用體系;建立起體制健全、政策完善、激勵充分的迴圈經濟發展長效機制,將湛江建成沿海地區經濟社會迴圈綠色發展的典範。

“海綿城市”構建可持續水環境

我市颱風多發,每年很多街區都因此遭受嚴重水浸。為緩解城市內澇,我市提出建設“海綿城市”,使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為推動“海綿城市”建設,我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化管理規範,明確人行鋪裝、雨水溝渠設計、停車場生態、屋頂綠化等22個技術標準,集中整治市區河湧和水浸街黑點。在市政建設中減少水泥地,減少不透水的硬化鋪裝,減少佔用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濕地,重視自然修復和淨化河床河體植被、濕地、岸線;聯片整治城區河渠及上游農村污水,綜合整治海灣沿線污染源,構建完整的生物鏈、食物鏈和清水結構。

近年來,我市對華田路、體育北路、南方路等道路進行了改造,用環保滲透磚取代花崗岩材料,同時發揮南國熱帶花園等濕地的調節作用。通過實施公園綠化地影響開發建設、海綿社區試點、城市道路雨水系統構建試點等六大行動,計畫逐步基本解決市區水浸街問題,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構建健康可持續的城市水環境。

近年來,我市在“治水”方面狠下功夫,綠塘河綜合整治“五箭齊發”,南溪河和綠塘河連通工程、銀帆公園工程、綠塘河下游污水泵站及管道工程、綠塘河生態廊道工程、綠塘河上游農村分散式水質淨化站相繼動工建設,力爭早日發揮效益,使得“根治”後的河湧能變得水清、岸綠、景美、生態宜人。

爭當國內“綠色可持續發展城市”代表

我市在不斷推進“三個城市”建設,遵循“車行要暢順、慢行要宜人、水行要生態、風行要流通、物行要迴圈”原則的同時,還將利用湛江成為聯合國環境署“GIREC全球資源高效城市”試點和“SUC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中國首批試點的契機,借鑒和引入世界先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經驗,推動其在湛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使湛江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走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力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城市。

記者從市規劃局瞭解到,接下來我市將按照SUC可持續城市標準,全面開展城市可持續發展與資源高效利用領域建設。在聯合國專家團隊指導下,依據聯合國環境署主編的《SUC可持續城市標準》,編制湛江《可持續城市國際指標體系與戰略報告》,作為未來湛江城市可持續建設的指導性、綱要性檔。圍繞“綠色湛江”、“藍色湛江”,推進全域生態環境建設與資源高效建設。全面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體系,生物質發電體系。對城市進行水敏感性設計,打造“海綿城市”。

同時,我市將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建設南方海穀,創建藍色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示範基地,組建藍色經濟智庫。圍繞“宜游湛江”、“人文湛江”, 建設“腳印城市”和“公交都市”,深度發掘和弘揚城市文化與遺產;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擴建城市綠道網路、大力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與公交網站,凸顯湛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及“一帶一路”戰略重要支點城市的歷史底蘊與現代地位,發展海上貿易、弘揚中國經貿文化與湛江人文魅力。

未來三年,我市將在相關領域推出示範專案實施行動計畫,與聯合國及SUC專案中國辦公室深度合作,致力於示範項目的落地與實施。為實現綠色環保、低碳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做好先鋒表率,爭當國內“綠色可持續發展城市”代表,未來世界可持續發展典範城市。

宣導低碳出行;另一方面,在城市格局上要建設活力街區和小尺寸街區,方便市民生活。2015年初,我市啟動公共自行車系統,首批投放了5000輛,設立272個租賃點。目前第二批已經投入使用,總數達到10000輛,打通了市民出行的“最後一公里”,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我市在城市道路規劃上走出建大馬路、寬馬路的誤區,科學合理分配路權,建設公交都市。探索TOD開發模式,按照公交、行人優先的原則重新分配路權,劃出公交專用道、縮窄機動車車道,對市區32條道路進行了改造。“以前道路基本上都是給汽車使用,沒有自行車的路權,也沒有行人的路權,現在對路權重新進行科學分配,更加體現了以人為本、綠色出行的理念。”市民宋先生說。

在赤坎“三民路”片區和霞山東堤路、漢口路、青島路片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擁有大批保存完好的近代歐式與嶺南騎樓建築群,我市通過建設生活化街道、緊湊型街區,強化社區開放通達,整治城市臨街退縮公共空間,打造適合休閒步行的商業區。

“迴圈城市”推動綠色發展

近年來,我市把迴圈發展的理念延伸到經濟發展全過程,深入社會建設各領域。目前我市正大力推進餐廚垃圾分類收集,加強城市汙水處理和建築垃圾再生利用,建設迴圈型示範社區和美麗社區。

我市率先在金沙灣片區試點垃圾分類回收,全面落實“分類、分袋、分放、分運、分責”原則,赤坎區和相關部門採購並安放了1100個分類垃圾桶,免費向片區居民發放垃圾袋。市供銷社成立了再生資源回收隊伍,設置了金沙灣再生資源回收站和有害垃圾存放鐵皮屋,購置了垃圾清運三輪電動車,實現“六統一”,確保垃圾分類、回收、集散、運輸等全過程規範運行。目前,片區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分類收集覆蓋率及準確率明顯提升,垃圾減量化成效顯著,社會反映良好。

如今,湛江鋼鐵基地和中科煉化兩個國家級臨港重化產業項目建設步伐加快,我市借此契機,力促推進高爐礦渣高值化資源化,以及鋼廠含鐵塵泥資源綜合利用,發展鋼鐵石化迴圈經濟。同時建設再生資源交易平臺、迴圈經濟資訊服務平臺和技術研發及孵化器平臺,強化迴圈經濟服務支撐。

我市還制定了《廣東省湛江市建設國家迴圈經濟示範城市實施方案》,不斷深入推進迴圈城市建設。根據該方案,到2019年湛江將投入435億元建設82個迴圈經濟專案,形成輕工、食品、醫藥保健、裝備製造、能源開發五大產業集群共生發展的迴圈型工業體系;基本形成以產、城、港一體化、工業化和城鎮化“三輪驅動”、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資源高效高質迴圈、生態綠色環保的綠色化迴圈化地區發展模式;完善以“五化”農業為基礎的工農業複合迴圈農業;構建完善園區城鎮迴圈經濟基礎設施,全面建成生產生活資源迴圈利用體系;建立起體制健全、政策完善、激勵充分的迴圈經濟發展長效機制,將湛江建成沿海地區經濟社會迴圈綠色發展的典範。

“海綿城市”構建可持續水環境

我市颱風多發,每年很多街區都因此遭受嚴重水浸。為緩解城市內澇,我市提出建設“海綿城市”,使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為推動“海綿城市”建設,我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化管理規範,明確人行鋪裝、雨水溝渠設計、停車場生態、屋頂綠化等22個技術標準,集中整治市區河湧和水浸街黑點。在市政建設中減少水泥地,減少不透水的硬化鋪裝,減少佔用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濕地,重視自然修復和淨化河床河體植被、濕地、岸線;聯片整治城區河渠及上游農村污水,綜合整治海灣沿線污染源,構建完整的生物鏈、食物鏈和清水結構。

近年來,我市對華田路、體育北路、南方路等道路進行了改造,用環保滲透磚取代花崗岩材料,同時發揮南國熱帶花園等濕地的調節作用。通過實施公園綠化地影響開發建設、海綿社區試點、城市道路雨水系統構建試點等六大行動,計畫逐步基本解決市區水浸街問題,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構建健康可持續的城市水環境。

近年來,我市在“治水”方面狠下功夫,綠塘河綜合整治“五箭齊發”,南溪河和綠塘河連通工程、銀帆公園工程、綠塘河下游污水泵站及管道工程、綠塘河生態廊道工程、綠塘河上游農村分散式水質淨化站相繼動工建設,力爭早日發揮效益,使得“根治”後的河湧能變得水清、岸綠、景美、生態宜人。

爭當國內“綠色可持續發展城市”代表

我市在不斷推進“三個城市”建設,遵循“車行要暢順、慢行要宜人、水行要生態、風行要流通、物行要迴圈”原則的同時,還將利用湛江成為聯合國環境署“GIREC全球資源高效城市”試點和“SUC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中國首批試點的契機,借鑒和引入世界先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經驗,推動其在湛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使湛江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走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力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城市。

記者從市規劃局瞭解到,接下來我市將按照SUC可持續城市標準,全面開展城市可持續發展與資源高效利用領域建設。在聯合國專家團隊指導下,依據聯合國環境署主編的《SUC可持續城市標準》,編制湛江《可持續城市國際指標體系與戰略報告》,作為未來湛江城市可持續建設的指導性、綱要性檔。圍繞“綠色湛江”、“藍色湛江”,推進全域生態環境建設與資源高效建設。全面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體系,生物質發電體系。對城市進行水敏感性設計,打造“海綿城市”。

同時,我市將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建設南方海穀,創建藍色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示範基地,組建藍色經濟智庫。圍繞“宜游湛江”、“人文湛江”, 建設“腳印城市”和“公交都市”,深度發掘和弘揚城市文化與遺產;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擴建城市綠道網路、大力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與公交網站,凸顯湛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及“一帶一路”戰略重要支點城市的歷史底蘊與現代地位,發展海上貿易、弘揚中國經貿文化與湛江人文魅力。

未來三年,我市將在相關領域推出示範專案實施行動計畫,與聯合國及SUC專案中國辦公室深度合作,致力於示範項目的落地與實施。為實現綠色環保、低碳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做好先鋒表率,爭當國內“綠色可持續發展城市”代表,未來世界可持續發展典範城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