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他開過公司寫過小說當過處長,如今斬獲長江 傑青 國家自然獎!

他不認為他的人生是一場“折騰”, 因為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他都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

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 人生只有一次,

我們大多選擇平凡地度過。

但這個世界上總有少數天賦異稟者, 不甘心只做一件事, 他們掙脫世俗枷鎖、信馬由韁地馳騁, 硬是活出了好幾種人生。 他們並不在意結果, 但不經意間的揮手, 便將世界改變。

他1971年出生, 90年代初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讀本科, 獲工學學士學位;在校期間曾是排球國家級運動員, 北京代表隊隊員, 代表北京獲得全國比賽亞軍;在校期間還寫過歷史小說, 開過創業公司, 當時一年的流水過千萬;

本科畢業後放棄保研, 選擇報考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 獲文學碩士學位;

北外畢業後選擇從政, 不到30歲就成為當時國家郵電部最年輕的處長;

而立之年選擇出國去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留學, 僅三年多就拿下電腦碩士和博士;

博士畢業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數年後又回到清華大學做教授, 入選首批青年千人、國家傑青、長江學者、IEEE Fellow、ACM Fellow, 2011年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此外, 他還是全中國最早正式定義物聯網的學者, 2016年獲中國電腦學會物聯網專委會十周年青年成就獎(僅1人)。

他是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ACM中國理事會主席劉雲浩。

01

本科創業, 流水過千萬

90年代初, 大學生創業還是個新鮮事兒。 劉雲浩那時就很喜歡琢磨PC機, 自己拆箱DIY。 後來中關村的公司就有人花錢請他説明裝軟體、裝電腦, 解決“疑難雜症”。 做了一年多, 開始有了固定的客戶群, 常有顧客直接打電話找他上門維修。 有一次給一個客戶聯調成功之後, 客戶忽然說, 第一次見過你這樣的, 就一個人對付我們這麼多人, 特別理解我們的需求, 不僅免費設計網路配置, 做預算、寫簽報, 還能自己直接上手, 軟、硬體一齊搞定。 你要是有公司我們就買你的貨。

雖然本科學業、排球訓練已經很忙了, 但這個商機還是讓劉雲浩按捺不住“想試試”的衝動。

他很快和朋友創辦了一家公司, 他負責進貨、攢機器、銷售、售後, 朋友負責財務、稅收、雇人。 客戶除了大大小小的公司之外甚至有很多政府部委和銀行, 一年的流水可以達到1000萬出頭, 這在90年代的中關村算是一個不小數目。

大四時穿戴整齊去投標, 中了第一個10萬以上的標

02

理工男搞文學

劉雲浩心中的“文學”情結要“歸功於”一場不大不小的病。 小學三年級由於生病被隔離在家將近一年, “家裡就我一個人, 沒有電視沒有答錄機, 只能看書”。 那時候文革剛結束不久, 家裡書不多還都是繁體字甚至文言文, 看不懂也沒處問就天天看, 家裡書看了個遍。 “開始就《一千零一夜》《亞瑟王》能看懂, 來來回回看了好多遍, 後來《東周列國志》《聊齋志異》也勉強能理解了”。

劉雲浩所著《無頭案雍正暴亡之謎》

大學時,通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的數位文獻專案,劉雲浩接觸了大量清朝歷史資料,對“雍正之死”的歷史謎案產生興趣。在隨後的研究中,他用心考證,試圖還原雍正的真實死因:勤政的雍正在連續12年的工作中積勞成疾,外加飲食多高蛋白,缺乏鍛煉,最終死於腦溢血,像清朝大多皇帝一樣。(這一觀點收錄于劉雲浩所著《無頭案雍正暴亡之謎》)

本科畢業,本來已經在本系“保研”,他卻考去了北外讀“同傳”。“覺得外交官酷,”他笑著搖了搖頭,“雖然後來沒有當成外交官,但是英語的底子打得很好,出國讀書的時候派上了大用場。”

即使是在郵電部當了幾年處長之後,從決定出國到考完TOFEL和GRE只用了不到20天;到了美國,聽課、寫作業也比其他同學顯得遊刃有餘,這都是當年北外讀研究生那段經歷“派到的用場”。

“年輕的時候,想做就認真去做。只要認真了,一定會在今後的人生中用得上。”劉雲浩說,“歷史和未來一定不是兩個完全分割的階段,歷史是未來的根基。”

03

不到30歲成處級幹部

劉雲浩從北外畢業後在郵電公文考試中獲得第一名而被列為後備幹部,陸續出任前郵電部副部長秘書、國家郵政局局長秘書、資訊產業部郵政電子辦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成為一名處級幹部,這時還不到30歲。

1997年和1998年他參與中國互聯網和郵政綜合電腦網設計工作。1999-2001年任資訊產業部國家郵政局電子郵政辦公室副主任,並全國郵政電子匯兌系統技術總負責人。該電子匯兌系統覆蓋全國236個大中城市、2468個縣、8萬多網點,日交易量峰值到達數百萬筆。從2000年起擔任國家通信軟體委員會委員及郵政科技委員會委員。

04

三年多拿下電腦博士學位

三十而立的時候劉雲浩反躬自省,終於認定最適合自己的是科研工作。於是用不到20天時間準備並考完TOFEL和GRE,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三年零九個月拿到了碩士和博士,博士論文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獲得優秀獎(DCF: Dissertation Completion Fellowship),成為該系歷史上第二快畢業的博士。

在美國期間代表密西根州立大學參加了美國大學生排球聯賽並獲得第九名,成為該校建校以後唯一的中國籍和博士男排隊員。

05

快樂科研,成就斐然

從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畢業,劉雲浩在香港科技大學開始了他的教書生涯。“選擇做科研,最棒的一點是工作時間彈性大。不用每天打卡上班,你就是自己的老闆,可以自由地安排什麼時候工作、什麼時間休息。”說起當初選擇科研為職業的目的,劉雲浩笑得很愜意, “好多人覺得做科研苦,我不覺得。我跟我們的同學一直強調要做快樂科研,做你喜歡的東西,在你覺得適合工作的時候。”

2004年,劉雲浩的無線傳感網研究苦於找不到killer-application。有一天在計程車上聽廣播,新聞裡說國內國外連續兩次礦難,他猛然意識到無線傳感網在煤礦有不一般的用武之地,很快聯繫了內蒙古的煤礦,帶著他的博士生李默,下到煤礦實地勘查、做實驗。“系統部署在地下300多米,是全國最大的煤礦,坐小火車進出,下去之前所有工人都在那裡拜關公像。我問李默,你敢不敢?李默說,你敢我就敢。我倆就跟著工人們下去了。”直到現在,劉雲浩回憶起在煤礦做實驗的那段經歷,仍然能想起當時那種嗓子疼、胸悶的感覺。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下到煤礦部署傳感網系統的科研工作者,他有點兒“猛”。這股子猛勁兒,是上學時打球養成的。如今找到一個科研的“點”,在他的眼中,就是一個扣球的機會,要“快、穩、准、狠”。無線傳感網在煤礦中的應用的一系列paper為他和李默贏得了“香港最佳創新與研究大獎”。

接下來的幾年,他帶著他的團隊,又去了山東的海港、浙江天目山,把他們的系統搭建在首都機場、海口美蘭機場、無錫新區、克拉瑪依油田。

2013年獲得ACM主席獎做獲獎感言,劉雲浩是該獎1985年設立以來首位獲獎華人

劉雲浩近年來在學術上也成就斐然。他是全中國最早正式定義物聯網的學者。2011年,出版教材《物聯網導論》,作為物聯網領域的開篇專著備受業內人士好評。

近年來,圍繞物聯網與工業4.0、普適計算等領域開展科研工作,發表SCI論文120多篇,單篇論文他引超過2000次,累計他引超過15000次。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副主編,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和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等國際期刊編委。

2010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3年獲得ACM主席獎, 2014年獲MobiCom大會唯一最佳論文獎,2015年成為全世界五個最年輕的70後IEEE和ACM雙 Fellow之一(IEEE Fellow是由IEEE董事會賦予個人在IEEE領域內完成特別成就的記錄,IEEE Fellow是最高等級的成員,是由技術界公認的殊榮,也是重要的事業成就;ACM Fellow是由美國電腦協會授予資深會員之榮譽,表揚對於電腦相關領域有傑出貢獻之學者),2016年獲得物聯網青年成就獎。

06

提高效率的“笨蘋果”理論

我們很好奇劉雲浩怎麼能做這麼多事,上學的時候打球、創業、寫小說,還要上好每門課。“我們那時候學習可真是一點兒不輕鬆,每學期要修好幾十個學分。”提起考試,劉雲浩說至今他仍然會做上了考場做不出題的噩夢。“忙歸忙,大學五年,學分績一直排在班裡前一半。”

在2015年INFOCOM會議上領獎牌

2016年10月29日,劉雲浩教授獲中國電腦學會物聯網專委會十周年青年成就獎

“上大學的時候一般等車、等人這種空閒常常用構思自己虛構的某個小說來打發時間,有些也會寫出來,除了《雍正之死》,上學的時候還出版了一些翻譯作品比如《藍色長袍的國度》《胡迪尼傳奇》等等,其實很多idea都是在零敲碎打的時間想出來的,比如博士論文裡面的一個重要工作Bipartite Overlay就是在下四國軍棋的時候忽然意識到的。”這種不刻意追求坐在辦公室裡鑽牛角尖兒的“娛樂即科研”被劉雲浩總結成“笨蘋果理論”,在他的學生嘴裡口口相傳。

劉雲浩與學生亦師亦友。“70後”導師喜歡與學生們一起打Dota。然而學生們帶“浩哥”打Dota,比“浩哥”帶他們做學術要“難帶”得多。“四個人保他一個,經常保不動”,“隊友”們笑談——而劉雲浩指導的學生吳陳沭,拿了2014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

劉雲浩說,他不認為他的人生是一場“折騰”,因為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他都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被虐泉了我也不退的”他笑著說。他也不覺得自己的經歷特別與眾不同:“只是多做了一些嘗試吧。”

劉雲浩所著《無頭案雍正暴亡之謎》

大學時,通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的數位文獻專案,劉雲浩接觸了大量清朝歷史資料,對“雍正之死”的歷史謎案產生興趣。在隨後的研究中,他用心考證,試圖還原雍正的真實死因:勤政的雍正在連續12年的工作中積勞成疾,外加飲食多高蛋白,缺乏鍛煉,最終死於腦溢血,像清朝大多皇帝一樣。(這一觀點收錄于劉雲浩所著《無頭案雍正暴亡之謎》)

本科畢業,本來已經在本系“保研”,他卻考去了北外讀“同傳”。“覺得外交官酷,”他笑著搖了搖頭,“雖然後來沒有當成外交官,但是英語的底子打得很好,出國讀書的時候派上了大用場。”

即使是在郵電部當了幾年處長之後,從決定出國到考完TOFEL和GRE只用了不到20天;到了美國,聽課、寫作業也比其他同學顯得遊刃有餘,這都是當年北外讀研究生那段經歷“派到的用場”。

“年輕的時候,想做就認真去做。只要認真了,一定會在今後的人生中用得上。”劉雲浩說,“歷史和未來一定不是兩個完全分割的階段,歷史是未來的根基。”

03

不到30歲成處級幹部

劉雲浩從北外畢業後在郵電公文考試中獲得第一名而被列為後備幹部,陸續出任前郵電部副部長秘書、國家郵政局局長秘書、資訊產業部郵政電子辦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成為一名處級幹部,這時還不到30歲。

1997年和1998年他參與中國互聯網和郵政綜合電腦網設計工作。1999-2001年任資訊產業部國家郵政局電子郵政辦公室副主任,並全國郵政電子匯兌系統技術總負責人。該電子匯兌系統覆蓋全國236個大中城市、2468個縣、8萬多網點,日交易量峰值到達數百萬筆。從2000年起擔任國家通信軟體委員會委員及郵政科技委員會委員。

04

三年多拿下電腦博士學位

三十而立的時候劉雲浩反躬自省,終於認定最適合自己的是科研工作。於是用不到20天時間準備並考完TOFEL和GRE,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三年零九個月拿到了碩士和博士,博士論文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獲得優秀獎(DCF: Dissertation Completion Fellowship),成為該系歷史上第二快畢業的博士。

在美國期間代表密西根州立大學參加了美國大學生排球聯賽並獲得第九名,成為該校建校以後唯一的中國籍和博士男排隊員。

05

快樂科研,成就斐然

從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畢業,劉雲浩在香港科技大學開始了他的教書生涯。“選擇做科研,最棒的一點是工作時間彈性大。不用每天打卡上班,你就是自己的老闆,可以自由地安排什麼時候工作、什麼時間休息。”說起當初選擇科研為職業的目的,劉雲浩笑得很愜意, “好多人覺得做科研苦,我不覺得。我跟我們的同學一直強調要做快樂科研,做你喜歡的東西,在你覺得適合工作的時候。”

2004年,劉雲浩的無線傳感網研究苦於找不到killer-application。有一天在計程車上聽廣播,新聞裡說國內國外連續兩次礦難,他猛然意識到無線傳感網在煤礦有不一般的用武之地,很快聯繫了內蒙古的煤礦,帶著他的博士生李默,下到煤礦實地勘查、做實驗。“系統部署在地下300多米,是全國最大的煤礦,坐小火車進出,下去之前所有工人都在那裡拜關公像。我問李默,你敢不敢?李默說,你敢我就敢。我倆就跟著工人們下去了。”直到現在,劉雲浩回憶起在煤礦做實驗的那段經歷,仍然能想起當時那種嗓子疼、胸悶的感覺。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下到煤礦部署傳感網系統的科研工作者,他有點兒“猛”。這股子猛勁兒,是上學時打球養成的。如今找到一個科研的“點”,在他的眼中,就是一個扣球的機會,要“快、穩、准、狠”。無線傳感網在煤礦中的應用的一系列paper為他和李默贏得了“香港最佳創新與研究大獎”。

接下來的幾年,他帶著他的團隊,又去了山東的海港、浙江天目山,把他們的系統搭建在首都機場、海口美蘭機場、無錫新區、克拉瑪依油田。

2013年獲得ACM主席獎做獲獎感言,劉雲浩是該獎1985年設立以來首位獲獎華人

劉雲浩近年來在學術上也成就斐然。他是全中國最早正式定義物聯網的學者。2011年,出版教材《物聯網導論》,作為物聯網領域的開篇專著備受業內人士好評。

近年來,圍繞物聯網與工業4.0、普適計算等領域開展科研工作,發表SCI論文120多篇,單篇論文他引超過2000次,累計他引超過15000次。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副主編,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和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等國際期刊編委。

2010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3年獲得ACM主席獎, 2014年獲MobiCom大會唯一最佳論文獎,2015年成為全世界五個最年輕的70後IEEE和ACM雙 Fellow之一(IEEE Fellow是由IEEE董事會賦予個人在IEEE領域內完成特別成就的記錄,IEEE Fellow是最高等級的成員,是由技術界公認的殊榮,也是重要的事業成就;ACM Fellow是由美國電腦協會授予資深會員之榮譽,表揚對於電腦相關領域有傑出貢獻之學者),2016年獲得物聯網青年成就獎。

06

提高效率的“笨蘋果”理論

我們很好奇劉雲浩怎麼能做這麼多事,上學的時候打球、創業、寫小說,還要上好每門課。“我們那時候學習可真是一點兒不輕鬆,每學期要修好幾十個學分。”提起考試,劉雲浩說至今他仍然會做上了考場做不出題的噩夢。“忙歸忙,大學五年,學分績一直排在班裡前一半。”

在2015年INFOCOM會議上領獎牌

2016年10月29日,劉雲浩教授獲中國電腦學會物聯網專委會十周年青年成就獎

“上大學的時候一般等車、等人這種空閒常常用構思自己虛構的某個小說來打發時間,有些也會寫出來,除了《雍正之死》,上學的時候還出版了一些翻譯作品比如《藍色長袍的國度》《胡迪尼傳奇》等等,其實很多idea都是在零敲碎打的時間想出來的,比如博士論文裡面的一個重要工作Bipartite Overlay就是在下四國軍棋的時候忽然意識到的。”這種不刻意追求坐在辦公室裡鑽牛角尖兒的“娛樂即科研”被劉雲浩總結成“笨蘋果理論”,在他的學生嘴裡口口相傳。

劉雲浩與學生亦師亦友。“70後”導師喜歡與學生們一起打Dota。然而學生們帶“浩哥”打Dota,比“浩哥”帶他們做學術要“難帶”得多。“四個人保他一個,經常保不動”,“隊友”們笑談——而劉雲浩指導的學生吳陳沭,拿了2014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

劉雲浩說,他不認為他的人生是一場“折騰”,因為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他都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被虐泉了我也不退的”他笑著說。他也不覺得自己的經歷特別與眾不同:“只是多做了一些嘗試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