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水產養殖新亮點:娃娃魚“游”上市民餐桌

“你看,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娃娃魚嗎?”“是啊,娃娃魚不是我國瀕臨滅絕的保護動物嗎,市場上的到底是什麼呢?”連日來,記者走訪市場瞭解到,貴為國家二級瀕危保護動物的娃娃魚,目前在我市經過繁殖和人工養殖,數量大增,已悄然走上市民餐桌。 目前丹東市場已有商家在銷售娃娃魚,且售價不菲。

養殖娃娃魚“現身”市場

“5斤大小的娃娃魚每斤平均價格是200元。 ”6月4日上午,記者在四道橋附近發現,有商家在銷售娃娃魚,每條大約5公斤左右。 這些娃娃魚頭大、嘴大、尾尖,還長著四隻腳。 據商家介紹,娃娃魚又稱大鯢,全國實行養殖娃娃魚及其產品標識化管理,每條可進入市場流通的養殖娃娃魚都有專屬“身份證”。

這個身份證與大閘蟹的“指環”一樣,具有防偽功能。 通過標識牌和標識簽代碼,可以查詢和追溯到所對應的養殖娃娃魚及其產品相關資訊來源。 在我市養殖娃娃魚,必須取得《大鯢馴養繁殖許可證》及《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等。

探訪娃娃魚“家園”

6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振安區五龍背鎮老古溝村一處娃娃魚馴化養殖基地。 據該基地負責人馬國棟介紹,目前娃娃魚的養殖用水為自取地下水,水源充足,水質條件優良,非常適合娃娃魚人工養殖。

在馬國棟的指引下,記者借著手電筒的光亮,進入陰暗的娃娃魚養殖場。

這裡四處黑漆漆的,只聽見流水聲,借助手電筒的光亮,可以看見躲在黑暗中的娃娃魚們趴在水泥砌成的一個個小水池裡。 它們似乎生性好靜,即便被燈光照射依然一動不動。 走近發現,這些娃娃魚長相獨特,身材扁平,口大,全身為黑褐色,皮膚光滑無鱗,上面佈滿黏液。 “你看,這幾條大的是種魚,那些是魚苗。 ”馬國棟介紹說,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模擬大鯢生長的自然環境,以利進行人工馴養、繁殖。 娃娃魚喜歡低溫、陰暗、潮濕的環境,養娃娃魚一定要細心,勤觀察,熟悉它的生長習性。

談起養殖娃娃魚的初衷馬國棟說,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看到了娃娃魚養殖商機。 經多方考察學習,他決定利用這裡資源豐富、自然環境適宜的獨特優勢養殖娃娃魚。

隨著養殖逐漸順手,他擴大規模,目前養殖量在6萬尾左右,預計今年銷售量可達上萬尾,2018年年產量可達2萬尾。

“小娃娃”大商機

“別看它長得難看,市場行情很好。 ”採訪中馬國棟介紹,老古溝村小型淡水養殖場較多,大多數以養殖傳統魚類為主,收益較低,通過養殖娃娃魚,可以提高養殖場的收益,開拓養殖戶的新視野,帶動該地區養殖戶增收,具有引導和輻射作用。 以每個農戶養殖2000尾大鯢計算,養殖週期30個月,便可獲利百萬元。

採訪瞭解到,丹東市娃娃魚養殖項目在養殖之初由於技術缺乏、設施落後,娃娃魚成活率低,現在養殖技術日漸成熟,設施日益完善,通過工廠化人工養殖和仿生態繁殖,走上了規模化經營之路。

這幾年,娃娃魚逐漸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 婚宴、生日宴和節慶活動上,開始頻頻出現娃娃魚的身影。 “上次,一個老常客一下就從我們這裡買了10條魚去辦婚宴。 ”馬國棟說,目前娃娃魚主要銷往河北、內蒙古及東北三省地區。 丹東本地也有銷售。

娃娃魚養殖收益很高,目前遼寧省娃娃魚市場常常供低於求。 接下來,馬國棟還將建娃娃魚深加工廠,將娃娃魚加工成魚丸、魚面,分割包裝成半成品、即食產品等,同時研發提取娃娃魚的膠原蛋白、氨基酸等微量元素,製成美容產品及保健品。

採訪中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稱,娃娃魚屬我國特有兩棲動物,以雜食為主,對其它淡水魚無影響。 近年來,野生娃娃魚數量越來越少,通過人工養殖,也是對娃娃魚的一種保護。

相關連結:大鯢,俗稱娃娃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重點開發品種。 娃娃魚肉味鮮美,藥用價值極高,對人體滋補有奇效。 天然的娃娃魚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間,洞穴位於水面以下,夜間靜守在灘口石堆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