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防禦自然災害應以氣象災害為重

中國氣象報記者黃彬 通訊員 齊忻敏

預防自然災害在和平建設時期對國家公共安全、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 近日,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在山西舉辦的“氣象科技活動周”系列活動上表示, 防禦自然災害應以氣象災害為重。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自然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 由於在各類自然災害中, 其他災害發生往往和氣象災害交織在一起, 這就導致氣象災害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所占比重很大, 約為75%。 “如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往往由降雨誘發,

赤潮、藍藻等生物災害的發生往往需要一定的氣象條件。 ”李澤椿說, 氣象致災會對國家公共安全、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安全產生嚴重影響。

李澤椿認為, 在當前對自然災害的防禦工作上應以氣象為重。 一方面, 因為氣象致災涉及國計民生, 對農業生產影響最為明顯, 其在時間上貫穿一年四季, 在空間上覆蓋全國各地, 同時災種多、會引發衍生災害、累計損失大、具有必然發生性;另一方面, 我國大氣科學研究相對比其他學科更加成熟, 為預報預測所建立的業務系統和服務體系也較為先進齊備, 當前投入後產出會更大一些。 近年來, 氣象災害影響嚴重, 加強氣象災害防禦也是解決國家迫切需求的重要途徑。

自然災害的防禦應立足科技、以預防為主。 在預防中, 預報預測是最重要一環。 準確的氣象預報有待於大氣科學研究的深度發展, 也與當前科學技術發展有極大關係。

“我們也應認識到, 目前預報預測精度是有局限性的。 ”李澤椿說。

當前, 特別需要注意自然災害對生態環境、對新建中小城鎮和國家公共安全的影響。 由於城市氣象災害存在週期性、季節性和必然性的特點, 它會連鎖性危及供電、供水、供氣、供暖、通信、交通乃至醫療生命線工程。 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人口密集居住, 因此氣象災害影響大, 損失嚴重甚至影響社會穩定。 此外, 城市化改變了地面自然狀態, 由此產生的局地大氣環流對自淨能力不利, 加大極端氣象條件產生的可能性,

對氣象災害有擴大作用。

“夯實基礎性工作是減災防災的戰略大計。 ”李澤椿認為, 要建立完善統一的全國性及區域性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加強對致災天氣的機理研究, 加強對致災過程規律的研究;建立標準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制定切合實際的應急對策、行動方案與應採取措施的步驟;在城市發展建設時, 要深入考慮氣象條件, 以科技為手段, 加強城市建設對氣象環境、資源能源、減災防災等利弊的評估與規劃。

李澤椿指出, 提升基層減災能力迫在眉睫, 要開展全面的防災科普教育, 增強群眾自救意識, 提高領導層對自然災害規律的認識;完善應對預案、相關社會性配套措施, 如保險制度、慈善救助等;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保護生態環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