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八面山下的“電商西施” 記黔江區“巾幗致富能手”李紹瓊

3月7日, 李紹瓊正在整理網上訂單。 記者 蔡正奮 攝

黔江區八面山山腳下, 有一條清澈流淌的小溪, 小溪岸邊有一家特殊的店鋪,

專門收購十裡八鄉農產品, 然後再通過分撿、定級、打包、上網、掛單、郵遞, 在網店銷售, 這家電商的負責人叫李紹瓊, 是黔江區城西街道大莊社區的返鄉創業者, 被人們稱為“電商西施”。

“為鄉親們幫忙我樂意”

“紹瓊, 我今天在坡上挖到點折耳根, 你要不要?”“要!姑婆, 你賣給我就是, 你趕場天賣的什麼價我就什麼價收。 ”這是記者近日在李紹瓊家採訪時看見的情景。 賣折耳根的是年近七旬的當地村民李秉英老人。

李秉英說, 這些折耳根是她在地裡勞作時在自家田坎上挖的, 自己一家人吃不完, 如果拿到最近的市場上去賣的話, 也要走上一個多小時, 是否賣得出去還說不定。 自從李紹瓊來到這裡, 當地村民的農副產品都是賣到這裡。

李秉英老人離開後, 李紹瓊又忙起了手裡的活計——選黃豆。 記者在現場看到, 她將一袋黃豆倒進簸箕, 然後將其中的殘次豆一顆顆地選出來。

李紹瓊介紹, 這些黃豆是當地村民自家地裡種出來的土黃豆, 顆粒較良種黃豆要小得多, 由於其中有部分殘次品, 所以出售前必須挑揀。

記者在李紹瓊的店鋪中看到, 蘿蔔、黃豆、黑豆、臘肉這些在當地尋常可見的農副產品, 經過她的處理跟分裝後, 已整齊碼放在店內。

其實, 銷售這些東西利潤不高, 但李紹瓊卻十分樂意。 她感慨地說:“我從小就在八面山長大, 現在能夠為鄉親們做點事情, 我很開心!”

要脫貧就要一起想辦法

李紹瓊說, 對於開這家店鋪的初衷, 源于自己兒時的一段經歷。

她的父母都是農民。 她打小就記得, 父母親常常天不亮就要上山做農活, 直到天黑才回家。 每逢趕場天, 母親就要背上農產品去集市賣錢, 然後供她跟弟弟上學。 那時候她就想, 如果不出門就能夠把家裡的農副產品賣出去, 那該有多好。

2003年, 李紹瓊初中畢業後, 和村裡的許多小夥伴一樣, 選擇了外出打工。 在外面打拼的幾年間, 她吃了不少苦, 也長了不少見識。

2013年, 李紹瓊回到黔江老家,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 做起了農村電商。 她的店鋪開張後, 一些原本在當地沒有多少銷售量的農副產品, 在這裡變成了寶。

鄉親們自家種的綠豆、紅薯、腎豆、土豆, 自家養的蜂蜜, 做的鹹菜、紅薯粉、幹豇豆、糍粑, 都成了網上的俏貨。

鄉親們也樂意把最好的土特產送到李紹瓊的店鋪來,

都誇她幫了大忙。 如今, 李紹瓊的店鋪已成為了當地農副產品的“定點”收購站。

李紹瓊說, 她做電商一是自己得到發展, 同時, 也真心想為鄉親們幫忙, “脫貧致富不只是政府的事情, 而是要大家一起動手。 我能夠把山裡農副產品銷出去, 也算為脫貧致富做點事情。 ”

做人做事就要講誠信

李紹瓊丈夫還根據顧客的回饋, 經常上山下鄉到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大戶家裡去, 一起商量規範生產、品質安全。

2016年, 她的網上訂單達1萬多單, 銷售額100多萬元。 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這段時間, 她的網店銷售的紅薯就達1000多公斤。

每年春節前, 都是香腸和臘肉的銷售旺季。 為了保證香腸和臘肉的品質, 去年李紹瓊早早就到山裡農家預訂了幾頭土豬。

今年年初, 幾頭土豬宰殺後, 她和家人用最傳統的方式人工薰制臘肉、灌制香腸。 在今年春節前,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 七八百公斤香腸和臘肉就在網上銷售一空。 有顧客給她留言:“貨品綠色、放心, 太難得了!”還有顧客為了買個放心, 已經下了來年的訂單。

今年“三八”婦女節前夕, 李紹瓊被當地政府評為“巾幗致富能手”。 據瞭解, 一些貧困鄉親通過讓李紹瓊代銷土特產而實現增收, 再加上其他的收入, 他們已逐步擺脫貧困, 過上了好日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