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敖包神 錫林河畔的額爾敦十三敖包

在錫林浩特市北的貝子廟背面是十三敖包山, 這也是藏傳佛教或蒙古族建築的一個重要標誌——敖包。 十三敖包的十三, 被認定為敖包神, 是神靈所在和享祭之地。

相傳, 清朝年間, 此處水草豐美, 錫林河從身旁輕輕流過, 山腳下住著一位叫額爾敦的老牧人, 他信仰佛教, 因樂善好施而遠近聞名。 後來人們在他去世後, 把這座山叫額爾敦山, 山上的敖包也隨之被稱為額爾敦敖包。

額爾敦敖包始建於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 由十三個敖包組成。 中間的大敖包為佛祖敖包, 也是原阿巴哈納爾旗敖包;左邊的第一個敖包是貝子廟朝克沁主殿敖包;右邊第一、二個是貝子廟敖包, 剩下九個敖包分別是原阿巴哈納爾旗所轄9個佐的敖包(佐也就是現在的蘇木, 相當於鄉)。

敖包是蒙古語, 漢語意為堆子, 意為木、石、土堆。 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 舊時遍佈蒙古各地, 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 也有用樹枝壘成的。

原來是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誌, 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

在敖包上插上蘇力德, 據說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用過的刀槍, 鐫刻著開疆擴土的輝煌, 把哈達系在蘇力德上, 以表達子孫的敬仰。

貝子廟建在錫林河畔的一座山丘之南麓,這裡四周平坦開闊、河水蜿蜒、水草豐美、景色怡人,堪稱是一處理想的居址寶地。這裡既體現了“背山面水”的傳統建宅選址,還應照了“依水草而居”的遊牧文化。

蒙古族有崇尚數字9的習俗,額爾敦敖包山的臺階一共建了171階,171是19個9組成,171相加也是9。

貝子廟建在錫林河畔的一座山丘之南麓,這裡四周平坦開闊、河水蜿蜒、水草豐美、景色怡人,堪稱是一處理想的居址寶地。這裡既體現了“背山面水”的傳統建宅選址,還應照了“依水草而居”的遊牧文化。

蒙古族有崇尚數字9的習俗,額爾敦敖包山的臺階一共建了171階,171是19個9組成,171相加也是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