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原創攝影:歲月留痕 鼓浪嶼老屋隨拍(二)

這一集博文中的鼓浪嶼老屋, 主要位於安海路。

三一堂(基督教堂), 位於鼓浪嶼安海路67號。 資料記載, 其主體建築在1934年基本落成, 由於種種原因, 堂內天花板的裝修及屋頂八角形鐘樓的工程延至1945年秋才修建完成。 1935年1月8日, 三堂會長執聯合會在廈門基督教青年會召開,

廈門區會亦派人參加, 會議決定把新堂會定名為“三一堂”。 三一堂既寓意三個教會聯合興建之意, 更蘊含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 1992年續建牧師樓(現為辦公樓), 2000年擴建教堂正門以及附屬建築並圍牆欄杆等未了工程, 整體工程先後共歷時六十六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

從任何一個角度觀賞, 這座建築物的壯觀無不令人歎為觀止。 2006年5月, 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轉載一段來自“鼓浪語博客”中的記錄:上世紀90年代某日, 一個剛畢業於北京著名學府的外事官員, 陪外賓參觀鼓浪嶼三一堂。 老外問起這座教堂所屬教派問題, 這可難住了這位從沒上過宗教課的仁兄。 不想在一旁掃地的老婦突然停下來,

用純正流利的英語清楚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手裡還握著掃帚。

番婆樓,位於鼓浪嶼安海路36號,以其宏大巍峨中西合璧成為鼓浪嶼建築的經典記憶。

2016年12月,列為廈門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番婆樓”落成,其主人是菲律賓僑商許經權先生。據網路資料記載,鼓浪嶼原住民“番婆樓”主人許經權的曾外孫吳米納考證,其樓皇冠形女牆上原有高鼻深目的西洋女郎淺浮雕,才被人稱作“番婆樓”。1959年8·23女牆被一個大颱風所刮倒,從此“番婆樓”之名的由來變得撲朔迷離。如今口頭傳說的、以及百度的,均是“許母平常出門一身珠光寶氣,儼然一個南洋富婆。街坊鄰居稱其為番婆,她住的這幢別墅自然就叫成番婆樓了。”人們對“番婆樓”會錯意,讓吳米納很是無奈。當年許經權建“番婆樓”是想在鼓浪嶼安居樂業,無奈1937年抗戰爆發,迫於形勢舉家遷往菲律賓,直到1956年9月病逝于馬尼拉,許經權再也沒有回到鼓浪嶼居住。

許經權建“番婆樓”的初衷是想讓母親安享晚年,沒想到兩年之後母親逝世,“番婆樓”作為許經權孝心的見證留存至今。時隔近一個世紀,“番婆樓”早已易主。這座樓多次被電影導演選中,在這裡拍攝過《廖仲凱》、《春天裡的秋天》、《土樓人家》等多部影劇。現在是鉑爵婚紗攝影集團旗下的婚紗攝影基地,遊客不能進入。

安海路34號,與番婆樓一牆之隔的是“西歐小築”。查詢網路資料獲知,西歐小築建於1897年,原為英華書院的“三公會”(美國歸正教會、英國倫敦公會、長老會)人員的公寓。鄭柏年是書院的主要籌建人,是書院的首任“舍監”,後任英華中學校長。1909年,龍海港尾卓岐村人王子恒向鄭柏年購得此屋,作為住宅至今。百年來王家五代連續居住在此,經常維修,使西歐小築才能夠保存得這麼完好。

位於安海路35號的鼓浪嶼食品廠,原是一棟建於1930年的日式建築,現作為鼓浪嶼食品廠文化傳播店,遊客可以進入參觀瞭解鼓浪嶼食品廠的每個發展歷程,深度體驗鼓浪嶼餡餅的百年傳統工藝及瞭解鼓浪嶼島上的餡餅文化發展歷程。

資料記載,鼓浪嶼食品廠創立於1956年,最初由添成麵包店、達華餅店等十七家餅鋪共同成立鼓浪嶼食品生產合作社,1958年,正式命名為鼓浪嶼食品廠。遊客熟知的鼓浪嶼餡餅,特指“鼓浪嶼”品牌的餡餅,從五、六十年代盛行於市,隨著華僑與遊子們的腳步而走向世界,名揚海內外。2001年獲得中國內貿部頒發的“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並在歷年廈門市糕點評比中名列榜首。

與鼓浪嶼食品廠相鄰的這個老屋,原先是在網路中看到的,吸引我的是它的轉角和形狀,當時還看了一些有關老屋居住者的敘述。現在我也拍到這張圖片,但是在網路中卻找不到當初看到的文字說明了。

這個地方,是年輕人鍾情拍攝婚紗照的地方。

緊鄰廈門二中的是安海路6號,英華書院舊址。2016年12月,列為廈門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網路資料記載,其建於十九世紀末,系文藝復興風格的外廊殖民地建築。該建築為一座二層的英式建築,坐西北朝東南,前有庭院,二樓廊道外牆正中有灰塑“吳添丁閣”三字。該樓紅磚牆體,白灰牆面,兩面坡屋頂,裝飾古樸素雅,個性鮮明,是鼓浪嶼保留的極少數同類別墅之一。1898年,基督教倫敦差會傳教士山雅谷與長老會及美國歸正教會在此創辦“英華書院”,初名“中西學”。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中西學”改由英長老會接辦,遷入筆山東麓今廈門第二中學所在地。1917年,長老會宣教士洪顯理任英華書院主理。20年代末,隨著各地收回教育權運動的開展,英華書院向國民政府教育廳立案,1924年改稱“英華中學”,鄭柏年為首任華人校長。1938年5月,廈門淪陷,為了避免日寇騷擾,英華中學交由長老會辦理,英國人李樂白擔任校長,並懸掛米字旗。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鼓浪嶼,英華中學被日偽接管,改稱“廈門市第二中學”。直到1945年9月,抗戰勝利才收回復辦,許楊三為複辦後首任校長。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辦,後與廈大校友中學、廈門女子中學合併,改為廈門第二中學。英華書院舊址建築物一直為二中教師宿舍。

另有一段網路資料是這樣記載的,位於安海路6號蒙學堂舊址,建築建設之初是殷承宗祖父的私宅,建於1908年。在1908年至1911年之間曾借給教會辦學,是蒙學堂的第二校址。該建築是一座二層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風格簡樸,坐北朝南,南面上下兩層均設外廊,為連續七個圓拱券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券廊。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每層都有南北貫穿的五間窄長房間,可作為教室使用。建築外是很小的院落,在院牆的裝飾中採用了中國傳統園林的花漏窗及吉祥圖案裝飾。林巧稚回憶錄中提到她曾經就讀于這座蒙學堂。1911年,蒙學堂搬入“懷仁女學”舊址(後來改名“懷德幼稚園”),這座建築被菲律賓華僑吳添丁購買,後來在建築入口二層的憑欄處加上“吳添丁閣”字樣匾額。

現在蒙學堂舊址(吳添丁閣)修繕後為片仔癀博物館,免費參觀,讓消費者在片仔癀傳統中醫藥文化氛圍中,體驗片仔癀的文化底蘊和服務。

鼓浪嶼十大別墅之一的楊家園,是在20世紀鼓浪嶼的建房高潮中,由福建龍溪縣旅菲華僑楊知母兄弟在鼓浪嶼筆架山麓向英國長老會購得舊房一座,折舊建新,建造了四棟歐式別墅,分別是安海路4號-8號、鼓新路27-29號,統稱為“楊家園”。2016年12月,列為廈門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四棟別墅,每棟都不一樣,但均華貴秀美。1913年楊忠權最先建成“忠權樓”,而後楊知母、楊啟泰再建其餘三幢。該建築由圍牆庭院、4棟各有地下室(防潮層)和附樓的洋樓組成,四幢別墅為一整體,內有小巷可通,各有花園配屬,供水設施先進實用,為鼓浪嶼之最,其中4號樓即忠全樓最具代表性。

位於鼓浪嶼安海路的老屋非常多,值得遊客行走觀賞的一個地方。我們沒有時間去一一觀賞拍攝,只能匆匆走過。今天先發一些圖片,供朋友們觀賞!

文章來源新浪博客:老貓俠yz的博客

番婆樓,位於鼓浪嶼安海路36號,以其宏大巍峨中西合璧成為鼓浪嶼建築的經典記憶。

2016年12月,列為廈門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番婆樓”落成,其主人是菲律賓僑商許經權先生。據網路資料記載,鼓浪嶼原住民“番婆樓”主人許經權的曾外孫吳米納考證,其樓皇冠形女牆上原有高鼻深目的西洋女郎淺浮雕,才被人稱作“番婆樓”。1959年8·23女牆被一個大颱風所刮倒,從此“番婆樓”之名的由來變得撲朔迷離。如今口頭傳說的、以及百度的,均是“許母平常出門一身珠光寶氣,儼然一個南洋富婆。街坊鄰居稱其為番婆,她住的這幢別墅自然就叫成番婆樓了。”人們對“番婆樓”會錯意,讓吳米納很是無奈。當年許經權建“番婆樓”是想在鼓浪嶼安居樂業,無奈1937年抗戰爆發,迫於形勢舉家遷往菲律賓,直到1956年9月病逝于馬尼拉,許經權再也沒有回到鼓浪嶼居住。

許經權建“番婆樓”的初衷是想讓母親安享晚年,沒想到兩年之後母親逝世,“番婆樓”作為許經權孝心的見證留存至今。時隔近一個世紀,“番婆樓”早已易主。這座樓多次被電影導演選中,在這裡拍攝過《廖仲凱》、《春天裡的秋天》、《土樓人家》等多部影劇。現在是鉑爵婚紗攝影集團旗下的婚紗攝影基地,遊客不能進入。

安海路34號,與番婆樓一牆之隔的是“西歐小築”。查詢網路資料獲知,西歐小築建於1897年,原為英華書院的“三公會”(美國歸正教會、英國倫敦公會、長老會)人員的公寓。鄭柏年是書院的主要籌建人,是書院的首任“舍監”,後任英華中學校長。1909年,龍海港尾卓岐村人王子恒向鄭柏年購得此屋,作為住宅至今。百年來王家五代連續居住在此,經常維修,使西歐小築才能夠保存得這麼完好。

位於安海路35號的鼓浪嶼食品廠,原是一棟建於1930年的日式建築,現作為鼓浪嶼食品廠文化傳播店,遊客可以進入參觀瞭解鼓浪嶼食品廠的每個發展歷程,深度體驗鼓浪嶼餡餅的百年傳統工藝及瞭解鼓浪嶼島上的餡餅文化發展歷程。

資料記載,鼓浪嶼食品廠創立於1956年,最初由添成麵包店、達華餅店等十七家餅鋪共同成立鼓浪嶼食品生產合作社,1958年,正式命名為鼓浪嶼食品廠。遊客熟知的鼓浪嶼餡餅,特指“鼓浪嶼”品牌的餡餅,從五、六十年代盛行於市,隨著華僑與遊子們的腳步而走向世界,名揚海內外。2001年獲得中國內貿部頒發的“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並在歷年廈門市糕點評比中名列榜首。

與鼓浪嶼食品廠相鄰的這個老屋,原先是在網路中看到的,吸引我的是它的轉角和形狀,當時還看了一些有關老屋居住者的敘述。現在我也拍到這張圖片,但是在網路中卻找不到當初看到的文字說明了。

這個地方,是年輕人鍾情拍攝婚紗照的地方。

緊鄰廈門二中的是安海路6號,英華書院舊址。2016年12月,列為廈門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網路資料記載,其建於十九世紀末,系文藝復興風格的外廊殖民地建築。該建築為一座二層的英式建築,坐西北朝東南,前有庭院,二樓廊道外牆正中有灰塑“吳添丁閣”三字。該樓紅磚牆體,白灰牆面,兩面坡屋頂,裝飾古樸素雅,個性鮮明,是鼓浪嶼保留的極少數同類別墅之一。1898年,基督教倫敦差會傳教士山雅谷與長老會及美國歸正教會在此創辦“英華書院”,初名“中西學”。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中西學”改由英長老會接辦,遷入筆山東麓今廈門第二中學所在地。1917年,長老會宣教士洪顯理任英華書院主理。20年代末,隨著各地收回教育權運動的開展,英華書院向國民政府教育廳立案,1924年改稱“英華中學”,鄭柏年為首任華人校長。1938年5月,廈門淪陷,為了避免日寇騷擾,英華中學交由長老會辦理,英國人李樂白擔任校長,並懸掛米字旗。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鼓浪嶼,英華中學被日偽接管,改稱“廈門市第二中學”。直到1945年9月,抗戰勝利才收回復辦,許楊三為複辦後首任校長。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辦,後與廈大校友中學、廈門女子中學合併,改為廈門第二中學。英華書院舊址建築物一直為二中教師宿舍。

另有一段網路資料是這樣記載的,位於安海路6號蒙學堂舊址,建築建設之初是殷承宗祖父的私宅,建於1908年。在1908年至1911年之間曾借給教會辦學,是蒙學堂的第二校址。該建築是一座二層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風格簡樸,坐北朝南,南面上下兩層均設外廊,為連續七個圓拱券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券廊。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每層都有南北貫穿的五間窄長房間,可作為教室使用。建築外是很小的院落,在院牆的裝飾中採用了中國傳統園林的花漏窗及吉祥圖案裝飾。林巧稚回憶錄中提到她曾經就讀于這座蒙學堂。1911年,蒙學堂搬入“懷仁女學”舊址(後來改名“懷德幼稚園”),這座建築被菲律賓華僑吳添丁購買,後來在建築入口二層的憑欄處加上“吳添丁閣”字樣匾額。

現在蒙學堂舊址(吳添丁閣)修繕後為片仔癀博物館,免費參觀,讓消費者在片仔癀傳統中醫藥文化氛圍中,體驗片仔癀的文化底蘊和服務。

鼓浪嶼十大別墅之一的楊家園,是在20世紀鼓浪嶼的建房高潮中,由福建龍溪縣旅菲華僑楊知母兄弟在鼓浪嶼筆架山麓向英國長老會購得舊房一座,折舊建新,建造了四棟歐式別墅,分別是安海路4號-8號、鼓新路27-29號,統稱為“楊家園”。2016年12月,列為廈門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四棟別墅,每棟都不一樣,但均華貴秀美。1913年楊忠權最先建成“忠權樓”,而後楊知母、楊啟泰再建其餘三幢。該建築由圍牆庭院、4棟各有地下室(防潮層)和附樓的洋樓組成,四幢別墅為一整體,內有小巷可通,各有花園配屬,供水設施先進實用,為鼓浪嶼之最,其中4號樓即忠全樓最具代表性。

位於鼓浪嶼安海路的老屋非常多,值得遊客行走觀賞的一個地方。我們沒有時間去一一觀賞拍攝,只能匆匆走過。今天先發一些圖片,供朋友們觀賞!

文章來源新浪博客:老貓俠yz的博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