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本農民的一年掙多少?收入秒殺安倍晉三的農民大有人在!

中國人喜歡買東西, 尤其是外出旅遊時, 除了給自己買的也不忘給三大姑八大姨家做做代購什麼的, 總是大包小包的往回扛。 因此人多勢眾、購買力強的中國遊客, 前些年在日本留下了“爆買”的美名。

過去, 日本的商家一看到說中文的人, 就雙眼炯炯發光:每一位中國遊客都是一隻可以自行移動的錢包, 塞滿了鈔票和購買欲, 正鼓鼓囊囊地朝他們奔過去……全世界中國人的錢最好賺, 這是海內外商人共同的認識。

日本街頭隨處可見國人身影

而如今的國人已經逐漸趨於理性, 爆買熱度下降, 從中國人身上撈錢的大勢已去後, 日本人想回頭賺日本人自己的錢時, 則發現變得有些困難——因為, 現在的日本正出現越來越多的“極限民”。

所謂“極限民”, 在日文中被音譯為“ミニマリスト”, 意為“極小限主義者”, “極小限主義”又叫被稱為“斷舍離”即:

①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②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

③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 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 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在歐美和日本等許多地區流行著,

人們過著一種與中國人熱衷於買買買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當然, 這不是讓自己過上“勒緊褲腰帶”的窮苦日子, 而是讓物品發揮最大的價值, 卸下無端消耗自己人生的包袱。

下圖的這個男人叫佐佐木典士, 就是一位典型的“極限民”和“斷舍離”人士。

他就是一個靠著極簡主義, 實現屌絲逆襲的活生生案例, 讓我們走進他的極簡生活。

這就是他的家, 二十平的房間, 客廳臥室餐廳三合一。 然而對門這邊除了窗戶……就是牆壁, 一清二白。

收掉桌椅,攤開床墊被子,這裡就成了臥室。

邊上的衣櫃,就只放著6套衣服。

走進唯一獨立的衛生間,散發著一股清冽氣質和單身漢的氣息。

然而佐佐木的家以前是這樣的,亂糟糟的房間,可見佐佐木的人生也是亂糟糟的。35歲,0存款,蝸居在一個擠滿雜物的小房間裡,女朋友實在看不下去了,跑了。

佐佐木感覺自己人生無望了,越發喜愛買買買。家裡東西已經多到走不開了,可他還是不滿足。窗外白色法拉利風馳電掣駛過十字路口,他心裡念叨著,“這跑車能買兩套我租的公寓了吧?”

他動不動就跟別人比,可是越比越痛苦,一痛苦就喝悶酒逃避現實……憤怒、忌妒、自卑、絕望……這些不可愛的小情緒,在每一個喝悶酒的夜晚如影隨形。那時候,他每個禮拜雷打不動買一張彩票,“萬一逆襲了呢?”

改變佐佐木典士人生的,可不是頭等獎彩票,而是2013年的一次克羅埃西亞之旅。下雨天,佐佐木典士和同伴被困在酒店,古老的酒店空曠質樸,充滿禪意,同伴感歎有如“Minimalist”(極小限主義者)一般。

同伴的感歎引起了佐佐木典士對於Minimalist一詞的興趣,回國後,在網路搜索了下Minimalist,看到了只擁有15件物品的“極限民”安得烈·海德(Andrew Hyde),和史蒂夫·約伯斯坐禪的一組寫真。佐佐木典士感覺這才應該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開始做出改變。

現在,他一年就靠6套衣服輪流穿,廚房也只放一組餐具。

浴室裡只有一罐三合一的沐浴露,一條毛巾,一把剃鬚刀。

以前堆成小山的CD啊、書本啊統統不要,現在一台Mac,一隻kindle,一本筆記本就足以應付。

每天佐佐木帶在身上的就四件東西:手錶、錢包、鑰匙和眼鏡。

佐佐木把自己的體驗發佈在了網上,一不小心就成了日本當紅的博主,不久後,還出了書。曾經做夢都渴望的“逆襲”,好像真的到來了。

可是,當真的被突如其來的鉅款砸中時,佐佐木卻把所有的版稅都捐了出去,因為現在他的所需已經不多。

“重新評價自己所擁有的物品,真正瞭解自己需要什麼。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減少物品數量。”佐佐木的話聽著好耳熟,這不就是約伯斯宣導的麼?眾所周知約伯斯是“私人著裝制服化”的實踐者,一條牛仔褲外加黑色上衣,十年如一日。

而另一位“私人著裝制服化”的實踐者,是Facebook的CEO馬克·紮克伯格。紮克伯格曾在Facebook上曬出他的衣櫃——衣櫃裡掛滿了一模一樣的圓領灰色短袖T恤和黑色外套。

美國作者詹妮弗的暢銷書《法國人只須十件衣》,講述了一家法國貴族後裔“極限民”的精緻生活。詹妮弗發現,許多法國人的衣櫃裡,通常只有幾套可供不同場合穿戴的服裝,衣服不多,但每一件都品質上乘。更重要的是,這些法國人不管什麼樣的年齡,都能保持美好的身材。通過法國人的衣櫥,美國人詹妮弗看到了一種充滿自律精神的品質生活。

全世界越來越多人加入“極限民”的行列,最先的“極限民”是美國人,後來這一風潮從美國刮到日本。然而,在日本被發揚光大之後又刮回了美國……

在《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一書中,佐佐木典士總結了他成為“極限民”之後的12條好處:

1. 有了自己的時間;

2. 生活變得愉悅輕鬆;

3. 感到了自由與解放感;

4. 不再與他人做對比;

5. 不再畏懼他人的目光;

6. 擁有更強的行動力;

7. 注意力更集中,更徹底地做自己;

8. 更加節約,也更加環保;

9. 變得更健康,有安全感;

10. 改變了人際關係;

11. 開始深刻地品味到“此時”“此地”

12. 能夠心懷感恩

當一切返璞歸真,才發現人生簡單起來,精神就越集中。從生活中去掉的無用越多,我們才會越清楚什麼是真正在乎的。

收掉桌椅,攤開床墊被子,這裡就成了臥室。

邊上的衣櫃,就只放著6套衣服。

走進唯一獨立的衛生間,散發著一股清冽氣質和單身漢的氣息。

然而佐佐木的家以前是這樣的,亂糟糟的房間,可見佐佐木的人生也是亂糟糟的。35歲,0存款,蝸居在一個擠滿雜物的小房間裡,女朋友實在看不下去了,跑了。

佐佐木感覺自己人生無望了,越發喜愛買買買。家裡東西已經多到走不開了,可他還是不滿足。窗外白色法拉利風馳電掣駛過十字路口,他心裡念叨著,“這跑車能買兩套我租的公寓了吧?”

他動不動就跟別人比,可是越比越痛苦,一痛苦就喝悶酒逃避現實……憤怒、忌妒、自卑、絕望……這些不可愛的小情緒,在每一個喝悶酒的夜晚如影隨形。那時候,他每個禮拜雷打不動買一張彩票,“萬一逆襲了呢?”

改變佐佐木典士人生的,可不是頭等獎彩票,而是2013年的一次克羅埃西亞之旅。下雨天,佐佐木典士和同伴被困在酒店,古老的酒店空曠質樸,充滿禪意,同伴感歎有如“Minimalist”(極小限主義者)一般。

同伴的感歎引起了佐佐木典士對於Minimalist一詞的興趣,回國後,在網路搜索了下Minimalist,看到了只擁有15件物品的“極限民”安得烈·海德(Andrew Hyde),和史蒂夫·約伯斯坐禪的一組寫真。佐佐木典士感覺這才應該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開始做出改變。

現在,他一年就靠6套衣服輪流穿,廚房也只放一組餐具。

浴室裡只有一罐三合一的沐浴露,一條毛巾,一把剃鬚刀。

以前堆成小山的CD啊、書本啊統統不要,現在一台Mac,一隻kindle,一本筆記本就足以應付。

每天佐佐木帶在身上的就四件東西:手錶、錢包、鑰匙和眼鏡。

佐佐木把自己的體驗發佈在了網上,一不小心就成了日本當紅的博主,不久後,還出了書。曾經做夢都渴望的“逆襲”,好像真的到來了。

可是,當真的被突如其來的鉅款砸中時,佐佐木卻把所有的版稅都捐了出去,因為現在他的所需已經不多。

“重新評價自己所擁有的物品,真正瞭解自己需要什麼。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減少物品數量。”佐佐木的話聽著好耳熟,這不就是約伯斯宣導的麼?眾所周知約伯斯是“私人著裝制服化”的實踐者,一條牛仔褲外加黑色上衣,十年如一日。

而另一位“私人著裝制服化”的實踐者,是Facebook的CEO馬克·紮克伯格。紮克伯格曾在Facebook上曬出他的衣櫃——衣櫃裡掛滿了一模一樣的圓領灰色短袖T恤和黑色外套。

美國作者詹妮弗的暢銷書《法國人只須十件衣》,講述了一家法國貴族後裔“極限民”的精緻生活。詹妮弗發現,許多法國人的衣櫃裡,通常只有幾套可供不同場合穿戴的服裝,衣服不多,但每一件都品質上乘。更重要的是,這些法國人不管什麼樣的年齡,都能保持美好的身材。通過法國人的衣櫥,美國人詹妮弗看到了一種充滿自律精神的品質生活。

全世界越來越多人加入“極限民”的行列,最先的“極限民”是美國人,後來這一風潮從美國刮到日本。然而,在日本被發揚光大之後又刮回了美國……

在《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一書中,佐佐木典士總結了他成為“極限民”之後的12條好處:

1. 有了自己的時間;

2. 生活變得愉悅輕鬆;

3. 感到了自由與解放感;

4. 不再與他人做對比;

5. 不再畏懼他人的目光;

6. 擁有更強的行動力;

7. 注意力更集中,更徹底地做自己;

8. 更加節約,也更加環保;

9. 變得更健康,有安全感;

10. 改變了人際關係;

11. 開始深刻地品味到“此時”“此地”

12. 能夠心懷感恩

當一切返璞歸真,才發現人生簡單起來,精神就越集中。從生活中去掉的無用越多,我們才會越清楚什麼是真正在乎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