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經絡穴位雖然“看不見”,關鍵時刻卻救你的命:收藏幾個救命穴!

在現代醫學中, 沒有經絡、穴位的認知, 因為最先進的醫療設備至今也無法檢測到。

對於中醫、以及很多中國人來說, 經絡也許說不清道不明,

但穴位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 無論是傳統醫生還是普通老百姓, 經常會運用一些穴位來解決身體出現的不適, 甚至試圖通過一些穴位按摩去救命。

按揉人中穴真的能救命嗎?

在中醫學中, 穴位的本義即是指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轉輸或輸注於體表的分肉腠理和骨節交會的特定的孔隙。

分為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類。 功能輸注臟腑經絡氣血, 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繫。 通過穴位治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針刺, 但針刺是很嚴謹的技術活, 一般人不建議輕易嘗試。

事實上,

的確有很多穴位僅僅通過按揉就能夠立竿見影地達到治療效果。 記住這些特殊穴位, 關鍵時刻或許真的可以緩急、救命呢。

至陽穴:緩解心絞痛

至陽穴位於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即取臥位、垂臂時, 兩側肩胛角下緣經脊背連線的正中點處。 心絞痛發作時,

患者常伴有胸部壓迫感和窒息感。

按壓3分鐘至6分鐘至陽穴, 心絞痛即可緩解, 若每日定時按壓3次~4次至陽穴, 便可預防心絞痛的發生。

膻中穴、內關穴:氣喘胸悶

膻中屬於任脈穴, 位於胸前正中線上, 兩乳頭之間。 如果感覺胸悶、憋氣, 最容易產生反應的叫膻中穴。

此時用拇指按揉, 按揉後能夠產生疼痛感, 疼痛的刺激再加上穴位行氣的作用, 可以達到寬胸理氣的效果, 緩解胸悶、哮喘等症狀。

內關穴位於前臂, 在腕橫紋上2寸, 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 仰掌取穴。 內關穴屬於心包經, 能夠寬胸、理氣、強心, 和膻中穴搭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足三裡穴 :止胃痛

足三裡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胃痛時,可用雙拇指按揉雙腿足三裡穴,直至有酸痛麻脹感後,胃痛即可明顯減輕。小孩子的腹瀉、便秘,也可以通過按揉足三裡來快速緩解。

勞宮穴:心絞痛急救以及治血壓驟升

將手緊握程拳狀,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勞宮穴,同時勞宮穴又處於手心的最凹處,很好找。用力按揉勞宮穴可以快速緩解心肌缺血、心絞痛等心血管系統急症。同時,高血壓患者遇到血壓的急劇上升,也可按壓勞宮穴,用大拇指從另一隻手的勞宮穴開始按壓,左右手交替按壓。按壓時要保持心平氣和、呼吸均勻。即可有效的緩解血壓升高。

三陰交、十七椎 :緩解痛經

痛經是女性常見的一種現象,月經快來時,可以事先按摩三陰交穴來“防患於未然”,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匯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位置。在經前一周左右時間,按摩“三陰交”,對緩解痛經有很好療效。

如果月經中,按摩“十七椎”穴。“十七椎”位於腰部的後正中線上,第五腰椎棘突下。在《千金翼方》中被稱為“背部奇穴”,操作時,用拇指指關節加點力度,按揉該穴致有輕微的痛感,揉按此穴保證血脈暢通,疼痛才能緩解。

天樞穴:治療便秘

天樞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肚臍左側二寸,治療腸胃疾病為主。

便秘患者可以用左手中指點壓左側天樞穴,感覺有明顯酸脹感則按住不動,堅持1分鐘左右,有便感,然後屏住氣息,稍後即可排便。

合穀穴:治暈厥

合谷穴位於左右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稍靠近第二掌骨處。因中暑、中風、虛脫等原因導致暈厥、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者,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續按揉2分鐘至3分鐘後,暈厥等症狀可消失。

怎樣確認穴位是否找准了呢:在穴位所在位置反復按揉尋找,出現酸、麻、脹最明顯的那個點,一般就是該穴位的準確位置。然後再根據自己身體即時反應調整刺激力度和時間,長此以往,有希望把自己訓練成穴位按摩的高手。

經絡、穴位是中醫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代名家們歸納總結出完整的經絡、穴位治療體系,是留給後人的重要瑰寶。通過對一些常見穴位的認知及運用,也有利於我們逐步跨進中醫學浩瀚博大的寶庫,盡享前人的智慧傳承,以及帶給我們生活的豐富及方便。

和膻中穴搭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足三裡穴 :止胃痛

足三裡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胃痛時,可用雙拇指按揉雙腿足三裡穴,直至有酸痛麻脹感後,胃痛即可明顯減輕。小孩子的腹瀉、便秘,也可以通過按揉足三裡來快速緩解。

勞宮穴:心絞痛急救以及治血壓驟升

將手緊握程拳狀,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勞宮穴,同時勞宮穴又處於手心的最凹處,很好找。用力按揉勞宮穴可以快速緩解心肌缺血、心絞痛等心血管系統急症。同時,高血壓患者遇到血壓的急劇上升,也可按壓勞宮穴,用大拇指從另一隻手的勞宮穴開始按壓,左右手交替按壓。按壓時要保持心平氣和、呼吸均勻。即可有效的緩解血壓升高。

三陰交、十七椎 :緩解痛經

痛經是女性常見的一種現象,月經快來時,可以事先按摩三陰交穴來“防患於未然”,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相交匯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位置。在經前一周左右時間,按摩“三陰交”,對緩解痛經有很好療效。

如果月經中,按摩“十七椎”穴。“十七椎”位於腰部的後正中線上,第五腰椎棘突下。在《千金翼方》中被稱為“背部奇穴”,操作時,用拇指指關節加點力度,按揉該穴致有輕微的痛感,揉按此穴保證血脈暢通,疼痛才能緩解。

天樞穴:治療便秘

天樞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肚臍左側二寸,治療腸胃疾病為主。

便秘患者可以用左手中指點壓左側天樞穴,感覺有明顯酸脹感則按住不動,堅持1分鐘左右,有便感,然後屏住氣息,稍後即可排便。

合穀穴:治暈厥

合谷穴位於左右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稍靠近第二掌骨處。因中暑、中風、虛脫等原因導致暈厥、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者,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續按揉2分鐘至3分鐘後,暈厥等症狀可消失。

怎樣確認穴位是否找准了呢:在穴位所在位置反復按揉尋找,出現酸、麻、脹最明顯的那個點,一般就是該穴位的準確位置。然後再根據自己身體即時反應調整刺激力度和時間,長此以往,有希望把自己訓練成穴位按摩的高手。

經絡、穴位是中醫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代名家們歸納總結出完整的經絡、穴位治療體系,是留給後人的重要瑰寶。通過對一些常見穴位的認知及運用,也有利於我們逐步跨進中醫學浩瀚博大的寶庫,盡享前人的智慧傳承,以及帶給我們生活的豐富及方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