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廈門“紅色沙美”紀念館 記錄紅色記憶

沙美村農民協會舊址。 記者 陳曉青 攝

“紅色沙美”紀念館, 記錄紅色記憶。 記者 陳曉青 攝

遺址名片

沙美村農民協會舊址位於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沙美社區中部。 1927年2月, 中共黨員彭友圃、彭再添等在此創辦了沙美村農民協會, 宣傳革命思想, 打擊土豪劣紳, 在大革命時期掀起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 發動農民積極開展反帝、反封建、反剝削的鬥爭。

1991年11月, 沙美村農民協會舊址被同安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類別為革命遺址, 2011年4月被翔安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月的鵲峰山下, 滿眼的紅花綠柳。 在鵲峰峰頂, 可遠眺大金門和英雄三島, 俯視海邊村莊錯落有致。 這其中, 有一處傍山面海的小村莊, 它便是如今的翔安新店沙美社區。

作為革命老區基點村, 這裡遺存著一處革命舊址———沙美村農民協會舊址。 近日, 記者走進沙美社區, 感受濃濃的紅色之美。

辦夜校|

教平民學習文化

沙美村農民協會舊址始建於清代, 原為民房, 捐作“同安縣第十區公立第二國民學校”校舍, 1997年翻建。 在村民的帶領下, 記者走進這座三合院式的磚牆古厝。 古厝坐東朝西, 卵石牆體磚木結構, 以磚牆隔成三間,

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

走出農民協會舊址院門, 便能看到沙美學校舊址。 記者看到, 由於“莫蘭蒂”颱風肆虐, 沙美學校和農民協會舊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 但仍能看到沙美學校舊址內那塊小黑板。

“這裡曾是沙美村農民協會的活動據點, 也是共產黨人接頭、聚會的地點。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 在大革命時期, 革命者彭友圃先後介紹了不少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到此教書, 同時以教員身份掩護革命活動。 他們辦平民夜校, 讓貧苦老百姓學習文化、瞭解革命道理, 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

值得一提的是, 當年在此接受過革命教育的農民, 後來不少人參加了安南永工農紅軍遊擊隊、閩中同安遊擊大隊, 從事地下革命鬥爭活動。

演文明戲|批判封建舊禮教

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 同安縣早期的革命者彭友圃、李松林、李毅然等人, 就在沙美村開展革命活動, 組織農會, 領導農會會員結合學校高年級生演“文明戲”。

據悉, “文明戲”以方言說唱演出, 化妝簡樸、內容精短, 大部分揭露封建舊禮教的毒害, 語言通俗易懂, 深受農村廣大群眾喜愛, 是中共地下黨員用於播撒紅色革命種子的有力宣傳武器之一。

《解放纏足》《禁種鴉片》《三易奴僕》《學講普通話》……這些當年深受百姓喜愛的經典劇碼從沙美開始演出, 而後深入到馬巷、新圩、巷東山區, 甚至演到當時的霞浯、後村、南安蓮河、同安彭厝等沿海角落。

例如《三易奴僕》, 講述黑心地主雇傭奴僕訂條約, 可到期時奴僕卻分文未得。

地主三易奴僕, 第三個受雇者沒有受制於條約, 而是運用智慧教訓了黑心地主, 使其狼狽不堪。 這樣一齣戲, 大長勞動人民的志氣, 大滅地主階級的威風, 當年巡演了多場。

紅色傳承|建紅色沙美紀念館

當年的濃煙炮火早已散去, 在沙美這塊被紅色文化氤氳的土地上, 沙美人民除了努力保存革命舊址和遺跡外, 還以另一種形式記錄下屬于先輩的紅色記憶, 以更加嶄新的面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記者看到, 就在沙美社區居委會旁邊, 一座別具韻味的僑建沙美學校十分亮眼。 原來, 2014年10月25日, 在翔安區委、區政府等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 沙美社區利用僑建沙美學校舊址創辦了“紅色沙美”紀念館, 以此作為沙美學校建校100周年暨沙美農民協會建會88周年的獻禮之作。

走進紀念館,記者看到入門右側地上擺放著棉花紡線架、犁、杉木桶等極具年代感的革命群眾生產用具。“紅色足跡”“紅色土地”“建校百年”……在占地65平方米的紀念館內,設有三個展室,用圖文的形式向人們訴說著這片熱土上的紅色歷史。

紅色故事

深入虎穴

鎮壓土豪

1927年3月30日晚,沙美小學創辦人之一、同安農民協會委員長、中共同安特支書記彭友圃率領100多名農民武裝,深入虎穴,鎮壓了當時為非作歹、魚肉百姓的馬巷商會會長、反動分子陳劍經。

進入陳宅後,彭友圃和農民武裝在屋裡屋外找不到人,隨後便略施巧計,埋伏在周圍佯裝撤兵,果然發現陳劍經躲藏於貼牆角落。本想活捉陳劍經,陳劍經卻抱住廊柱死賴著不走,企圖拖延等待他的武裝人員趕來營救。此時,馬巷各處爆發激烈槍聲,彭友圃一行只好宣佈他的罪狀,將其當場擊斃,為馬巷人民除了一大禍害。

此事引起很大震動,同年4月29日,同安國民黨右派召開了“護党擁蔣”大會,通緝共產黨員。彭友圃首當其衝,只好和李松林、辜仲釗等同志到南同邊界前阪村(今屬南安市)彭友圃的岳父家裡,暫時隱匿一段時間,隨後分批往南洋去了。

濃霧掩護

夜裡突圍

1936年農曆三月,工農紅軍閩南遊擊隊第二支隊政委彭德清帶領部分遊擊隊員突破敵人的封鎖,從安溪轉移到當時的沙美村。遊擊隊員白天以親戚身份下地幫忙種田,晚上就集合在沙美村的六祧小樓內進行革命活動。

三月初七傍晚,濃霧重重,叛徒易培祥和國民黨聯合聯保主任李其諒帶人埋伏在沙美,企圖圍捕革命者。彭德清一行則利用濃霧掩護,順利突圍。

(記者陳曉青整理沙美社區居委會提供部分資料)

(責編:陳楚楚、吳舟)

以此作為沙美學校建校100周年暨沙美農民協會建會88周年的獻禮之作。

走進紀念館,記者看到入門右側地上擺放著棉花紡線架、犁、杉木桶等極具年代感的革命群眾生產用具。“紅色足跡”“紅色土地”“建校百年”……在占地65平方米的紀念館內,設有三個展室,用圖文的形式向人們訴說著這片熱土上的紅色歷史。

紅色故事

深入虎穴

鎮壓土豪

1927年3月30日晚,沙美小學創辦人之一、同安農民協會委員長、中共同安特支書記彭友圃率領100多名農民武裝,深入虎穴,鎮壓了當時為非作歹、魚肉百姓的馬巷商會會長、反動分子陳劍經。

進入陳宅後,彭友圃和農民武裝在屋裡屋外找不到人,隨後便略施巧計,埋伏在周圍佯裝撤兵,果然發現陳劍經躲藏於貼牆角落。本想活捉陳劍經,陳劍經卻抱住廊柱死賴著不走,企圖拖延等待他的武裝人員趕來營救。此時,馬巷各處爆發激烈槍聲,彭友圃一行只好宣佈他的罪狀,將其當場擊斃,為馬巷人民除了一大禍害。

此事引起很大震動,同年4月29日,同安國民黨右派召開了“護党擁蔣”大會,通緝共產黨員。彭友圃首當其衝,只好和李松林、辜仲釗等同志到南同邊界前阪村(今屬南安市)彭友圃的岳父家裡,暫時隱匿一段時間,隨後分批往南洋去了。

濃霧掩護

夜裡突圍

1936年農曆三月,工農紅軍閩南遊擊隊第二支隊政委彭德清帶領部分遊擊隊員突破敵人的封鎖,從安溪轉移到當時的沙美村。遊擊隊員白天以親戚身份下地幫忙種田,晚上就集合在沙美村的六祧小樓內進行革命活動。

三月初七傍晚,濃霧重重,叛徒易培祥和國民黨聯合聯保主任李其諒帶人埋伏在沙美,企圖圍捕革命者。彭德清一行則利用濃霧掩護,順利突圍。

(記者陳曉青整理沙美社區居委會提供部分資料)

(責編:陳楚楚、吳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