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雲計算應用“脫虛入實” 萬達聯手IBM推進“實體雲”

3月15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 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做出了新解, 稱“‘雙創’不僅是中小微企業的事, 也是大企業的事”, 為大型企業在“雙創”浪潮中增加了戲份。

誠如總理所言, 現在許多大企業也在推動“雙創”, 讓線上的工人當創客, 和訂單背後的市場需求結合起來, 更適應消費者的需要。 尤其是線上上, 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巨頭, 一邊自己幹, 一邊投資孵化扶持新兵, 全面涉足“雙創”變革。

相比之下, 線下的大型企業在“雙創”介入上要遜色不少。 究其原因, 主要是這一波“雙創”經濟主要是圍繞“供給側改革”和“消費升級”展開的,

實體企業受限於在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科技生產力”方面的能力不足, 自身尚需轉型升級“獨善其身”, 遑論“兼濟天下”!

不過, 實體行業也在發生“異動”, 先行者在摩拳擦掌, 緊扣市場需求變化和國家政策導向。 近日, 新近組建網路科技集團的萬達集團, 宣佈聯合IBM進軍公有雲市場, 在國內進軍公有雲服務。

雲計算市場迎來新玩家

市場調研機構IDC的報告顯示, 2014年中國公有雲市場規模為9.38億美元, 到2020年將達到52.4億美元, 平均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3.2%。 儘管整體體量還無法與美國和歐洲相比, 但中國市場的增長率處於世界第一梯隊。 在這種背景下, 國內外的科技巨頭紛紛將目光瞄準了中國市場。

當前, 中國公有雲市場彙聚了包括互聯網企業、運營商、IT廠商以及傳統IDC服務商在內的一大票玩家。 這其中包括微軟雲+世紀互聯、亞馬遜AWS+光環新網等組合。 IBM與萬達合作, 意味著中國雲計算市場又迎來了新玩家。

此前, 儘管亞馬遜AWS和微軟在國際市場做得風生水起,

但中國市場卻是本土廠商的天下。 同樣來自IDC的資料顯示, 2015年阿裡雲以31%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 遙遙領先於微軟雲+世紀互聯7.3%, 以及亞馬遜AWS+光環新網4.3%的市場份額。

萬達與IBM的強強聯合, 不由得不讓人重新審視國內公有雲市場的格局。 有資深業內人士告訴筆者, 萬達有資本優勢, IBM有技術優勢, 兩家聯手, 很可能會成為打破目前市場格局的組合。 消息人士則進一步向筆者透露, 兩大巨頭此番聯手進軍公有雲, 是看准了中國市場企業雲和政務雲即將爆發的節點。

機會大挑戰也大, 萬達底氣在哪裡?

多方信號顯示, 在高速增長的中國雲計算市場, 面向垂直行業的企業雲和政務雲處在發展快車道。 艾瑞諮詢的最新報告指出,

繼前期在社交、電商、遊戲、視頻等領域的應用後, 當前雲計算正朝著政務、教育、醫療、金融以及工業等縱深行業挺進。 而在這一趨勢背後, 是各政府有關部門頻頻發出“紅頭”文件, 從體制、安全、規範等層面為政府購買政務雲、企業加速IT雲化掃清了障礙。

2015年7月, 華為頂著運營商“反水”的壓力正式走到前臺提供華為企業雲, 主打金融、媒資、園區、教育、醫療等垂直行業。 今年兩會前夕, 阿裡雲正式推出中國政務雲, 面向黨政部門和事業單位提供政務雲服務。 此外, 三大運營商、浪潮的雲服務, 也在政企市場打下名聲。 同時, 不甘落後的騰訊雲, 更是積極採取激進辦法追趕;前不久該公司以0.01元競標廈門政務雲專案的新聞曝出,

讓業界為之震驚。

某種程度上看, IBM全球領先的技術, 以及成熟的雲計算產品服務庫, 加上萬達的資本優勢, 以及在零售、酒店、金融、文化、醫療等行業的客群及服務場景積累, 有助於它們把握機會, 後來居上。

但同時需要指出的是, 當面對在企業及政務雲市場同樣雄心勃勃的國內玩家時, 萬達面臨的挑戰依然很大。 畢竟, 雲計算服務是一個非常“重”且回報週期很長的行業, 資料中心要建、頻寬要買、市場份額要“砸”, 這些都不僅僅是投入技術和資金就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

差異化競爭, ABC一體化或是新突破點

有市場觀察者將2017年稱為中國雲計算市場的轉折年, 認為其最大標誌就是政府積極推動雲計算“脫虛向實”, 由互聯網類應用滲入更多實體場景。 在這一點上,出身線下,且很早就開始致力於用“實體+互聯網”推動實體行業轉型升級的萬達,算是撿到了“紅包”。沿著這個路徑展開差異化競爭,通過ABC(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一體化提供服務,可能是萬達+IBM組合作為後來者的機會。

成熟市場的經驗表明,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多種技術要素融合的新平臺,是社會智慧化大趨勢下客戶的新訴求。IT雲化之後,客戶希望能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更多的服務,這些服務往往超出雲計算提供的計算、存儲和網路本身;包括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在內的技術要素的加入,方算得上是徹底將企業及組織的IT平臺從支撐系統升級到生產力系統。

在這方面,IBM和萬達都具備優勢。老牌的IBM自不必說,旗下不但IaaS、PaaS和SaaS齊備足以提供全面的雲計算服務能力,在移動、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領域也具備完善系統,且已開始嘗試與雲融合。譬如,IBM的PaaS平臺BlueMix已經融合了豐富的API和IBM專有服務,包括物聯網API、Watson人工智慧的語義識別、分析、預測的API等。

合作的另一方面,萬達的科技能力其實也不容忽視,其旗下萬達網路科技集團的科技儲備,已經覆蓋了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前沿技術領域。其中在雲計算層面,該公司投資30億元建設的萬達雲基地資料中心已於2015年底在成都雙流落成,可為各行業企業提供高標準的資料服務和雲計算整體解決方案。在大資料、物聯網和人工智慧層面,萬達網路科技集團旗下的“實體+互聯網”開放平臺飛凡公司、商業WiFi提供商邁外迪公司、智慧停車服務提供者ETCP公司,都已展開深度融合商用實踐。就在剛過去的3月11至3月12日,萬達網路科技集團還聯合IBM、Linux基金會在上海舉辦了亞洲首個“超級帳本”項目“駭客馬拉松”大賽,展示了該公司在區塊鏈應用領域的創新。

簡言之,此次合作雙方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多個科技領域都擁有深厚儲備,並且已在各自的場景展開了融合實踐,具備了提供ABC一體化服務的能力。

有趣的是,在本月初的3月2日,萬達與中國銀聯在北京舉行戰略合作啟動儀式,聯手打造消費場景全管道“實體雲服務”。當時,業界對這個“實體雲服務”多不甚了了,不曾想萬達這麼快就再度出手,將“實體雲服務”徹底坐實。可預見,這個新玩家的出現將改變很多東西。

在這一點上,出身線下,且很早就開始致力於用“實體+互聯網”推動實體行業轉型升級的萬達,算是撿到了“紅包”。沿著這個路徑展開差異化競爭,通過ABC(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一體化提供服務,可能是萬達+IBM組合作為後來者的機會。

成熟市場的經驗表明,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多種技術要素融合的新平臺,是社會智慧化大趨勢下客戶的新訴求。IT雲化之後,客戶希望能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更多的服務,這些服務往往超出雲計算提供的計算、存儲和網路本身;包括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在內的技術要素的加入,方算得上是徹底將企業及組織的IT平臺從支撐系統升級到生產力系統。

在這方面,IBM和萬達都具備優勢。老牌的IBM自不必說,旗下不但IaaS、PaaS和SaaS齊備足以提供全面的雲計算服務能力,在移動、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領域也具備完善系統,且已開始嘗試與雲融合。譬如,IBM的PaaS平臺BlueMix已經融合了豐富的API和IBM專有服務,包括物聯網API、Watson人工智慧的語義識別、分析、預測的API等。

合作的另一方面,萬達的科技能力其實也不容忽視,其旗下萬達網路科技集團的科技儲備,已經覆蓋了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前沿技術領域。其中在雲計算層面,該公司投資30億元建設的萬達雲基地資料中心已於2015年底在成都雙流落成,可為各行業企業提供高標準的資料服務和雲計算整體解決方案。在大資料、物聯網和人工智慧層面,萬達網路科技集團旗下的“實體+互聯網”開放平臺飛凡公司、商業WiFi提供商邁外迪公司、智慧停車服務提供者ETCP公司,都已展開深度融合商用實踐。就在剛過去的3月11至3月12日,萬達網路科技集團還聯合IBM、Linux基金會在上海舉辦了亞洲首個“超級帳本”項目“駭客馬拉松”大賽,展示了該公司在區塊鏈應用領域的創新。

簡言之,此次合作雙方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多個科技領域都擁有深厚儲備,並且已在各自的場景展開了融合實踐,具備了提供ABC一體化服務的能力。

有趣的是,在本月初的3月2日,萬達與中國銀聯在北京舉行戰略合作啟動儀式,聯手打造消費場景全管道“實體雲服務”。當時,業界對這個“實體雲服務”多不甚了了,不曾想萬達這麼快就再度出手,將“實體雲服務”徹底坐實。可預見,這個新玩家的出現將改變很多東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