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ofo愛投廣告摩拜擅長公關,傳播策略背後是產品差異

2016年下半年以來, 共用單車領域的領頭羊ofo和摩拜單車雙方圍繞著究竟是誰是行業第一展開激烈的競爭, 其中比達諮詢《2016年中國共用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ofo的市場佔有率達到51.2%, Trustdata發佈《2016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則認為摩拜的佔有率超過72.5%。

拋開兩家圍繞著融資和市場佈局方面的“口水戰”, 摩拜和OFO在行銷和傳播策略方面也展開了激烈較量, 值得注意的是,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 兩家在品牌傳播方面, 有意無意地呈現給外界明顯不同:ofo更傾向於赤裸裸的投放廣告, 而摩拜更多的是在做公關。

其實這背後的道理不難明白, 摩拜的CEO, 畢業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是個騎行愛好者, 媒體報導裡對他的評價“沉穩”居多。

另外, 從兩人在媒體報導裡對於共用單車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胡煒煒曾高調表示, “(摩拜創業)失敗了, 就當做公益。 ”而戴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出不同理解, 認為共用單車說到底是一門生意, 不是公益。

今年3月5日兩會期間, 人民直播推出節目《郎永淳對話摩拜胡煒煒:共用單車能走多遠》,

胡煒煒在被問到“押金比競爭對手高”、“‘idea是否涉嫌抄襲國外專案”等外界普遍關心的問題時, 反復強調摩拜的首創者角色, 無論是胡煒煒還是摩拜單車, 其首創者的角色, 正是ofo在傳播中不具備的一個點。

摩拜和ofo分別對公關和廣告的“偏愛”,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歸根於產品。 這一點, 不妨看看《為什麼ofo投廣告, 而摩拜卻做公關?》作者小雲子的觀點:

ofo的產品優勢很明顯, 它可以通過內容很簡單的廣告, 讓人們記住小黃車的概念。

而摩拜本身的優勢諸如黑科技和情懷等, 無法通過兩三句廣告語來說明白, 所以就要靠CEO親自出馬, 以寫文章、做視頻、做演講的方式去慢慢講故事, 做公關。 這樣也能把使用者的注意力從產品轉移至企業的使命和CEO的情懷,

從而不會那麼在意摩拜比較難騎...

“產品的媒體化”是近些年被無數互聯網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從衛龍辣條的蘋果風, 到江小白的定制瓶, 這些產品不再滿足於基本的功能需求, 而是更具有媒體的屬性。

產品一旦具有了“媒體屬性”, 就可以吸引大眾的注意力, 並且引發傳播和討論。 一句話——讓消費者為你的產品做推廣。

很明顯, 在這方面, 摩拜比ofo做得更好。 從摩拜一代的“變態車架”、實心輪胎、GPS定位、自發電、6000元造價、大資料分析, 到摩拜Lite的鏤空輪胎, 這些都是普通自行車不具備的特點, 而這種反差性和新奇性就很容易吸引大眾的目光, 從而引發傳播。

公關是什麼?就是更便宜的廣告嘛!只要你說句話, 無數媒體和“自媒體”都會跟著你一起說,比如辦公室裡那些見多識廣的小專家們:“嘿!你知道嗎?一台摩拜的造價要6000元呢!”

反觀ofo,除了顏色更顯眼,和普通自行車比起來,並沒有什麼明顯特徵。所以,它的“自傳播”屬性較弱,必須通過打廣告的硬方法。(當然,摩拜的推廣行動也為ofo鋪了路)

公關等於便宜廣告?

“公關等於便宜廣告”?在一個產品的複雜行銷體系裡,公關到底該扮演何種角色?摩拜和ofo因為自己創始人、產品乃至企業基因的不同,有意或者無意地選擇了自己的戰略側重點,那麼,對於其他初創品牌方特別是互聯網創業企業,在有限的傳播預算裡該如何取捨?

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公司在廣告上投入的錢比在公關上投入的錢明顯要多很多。有時要差好幾個數量級;而隨著互聯網社會化行銷的興起,公關在關鍵傳播節點的作用,往往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快速增加,這些年公關行業特別是國外頂級公關公司在華生意也急劇膨脹,

但對於相當不一部分企業來說,公關看上去並不像一個好投資。善達公關曾提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最近我們和一家熱門公司的品牌經理共進午餐,他非常想聘用我們,但他承受不了我們的價格。他懇請我們降低價格。我們自然說不。一周後,我們在《亞特蘭大日憲法報》(AtlantaJoumal-Constitutwn)上看到這個公司聘用一個廣告公司推出了一個5000萬美元的廣告運動。顯然廣告對客戶值5000萬美元,但是諮詢服務卻不值我們要收它的5萬美元。”

世界商業評論作者林景新認為,在新行銷時代,廣告和公關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將市場行銷比喻成一個圓圈,企業/產品位於圓圈的一端,消費者處於圓圈的另一端。在行銷推廣中,公關向左行,通過新聞報導、座談會、論壇、公益活動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拉近消費者與企業/產品的距離;廣告則向右行,通過精美畫面、精闢的廣告語、簡單明瞭的資訊發佈等方式,將企業/產品的資訊推給消費者。兩者的完美配合,使市場行銷在產品推廣、產品品牌塑造、產品危機管理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對於那些公眾可理解性不強、信任感差的產品,單純的廣告行銷很難啃開市場的缺口,要直接將讓目標客戶群接受相關資訊也是困難重重。專業性強的產品或大眾關注度低的產品如工業用品、虛假資訊太多的藥品等都屬於此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廣告往往需要公關的協助才能進行有效的行銷推進。

無數媒體和“自媒體”都會跟著你一起說,比如辦公室裡那些見多識廣的小專家們:“嘿!你知道嗎?一台摩拜的造價要6000元呢!”

反觀ofo,除了顏色更顯眼,和普通自行車比起來,並沒有什麼明顯特徵。所以,它的“自傳播”屬性較弱,必須通過打廣告的硬方法。(當然,摩拜的推廣行動也為ofo鋪了路)

公關等於便宜廣告?

“公關等於便宜廣告”?在一個產品的複雜行銷體系裡,公關到底該扮演何種角色?摩拜和ofo因為自己創始人、產品乃至企業基因的不同,有意或者無意地選擇了自己的戰略側重點,那麼,對於其他初創品牌方特別是互聯網創業企業,在有限的傳播預算裡該如何取捨?

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公司在廣告上投入的錢比在公關上投入的錢明顯要多很多。有時要差好幾個數量級;而隨著互聯網社會化行銷的興起,公關在關鍵傳播節點的作用,往往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快速增加,這些年公關行業特別是國外頂級公關公司在華生意也急劇膨脹,

但對於相當不一部分企業來說,公關看上去並不像一個好投資。善達公關曾提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最近我們和一家熱門公司的品牌經理共進午餐,他非常想聘用我們,但他承受不了我們的價格。他懇請我們降低價格。我們自然說不。一周後,我們在《亞特蘭大日憲法報》(AtlantaJoumal-Constitutwn)上看到這個公司聘用一個廣告公司推出了一個5000萬美元的廣告運動。顯然廣告對客戶值5000萬美元,但是諮詢服務卻不值我們要收它的5萬美元。”

世界商業評論作者林景新認為,在新行銷時代,廣告和公關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將市場行銷比喻成一個圓圈,企業/產品位於圓圈的一端,消費者處於圓圈的另一端。在行銷推廣中,公關向左行,通過新聞報導、座談會、論壇、公益活動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拉近消費者與企業/產品的距離;廣告則向右行,通過精美畫面、精闢的廣告語、簡單明瞭的資訊發佈等方式,將企業/產品的資訊推給消費者。兩者的完美配合,使市場行銷在產品推廣、產品品牌塑造、產品危機管理中,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對於那些公眾可理解性不強、信任感差的產品,單純的廣告行銷很難啃開市場的缺口,要直接將讓目標客戶群接受相關資訊也是困難重重。專業性強的產品或大眾關注度低的產品如工業用品、虛假資訊太多的藥品等都屬於此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廣告往往需要公關的協助才能進行有效的行銷推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