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選擇最有前景的行業?

我高中的時候, 特別懶。

有多懶呢?高三畢業, 考完試, 離開宿舍的那一天, 大家說, 我們來撕書慶祝一下吧(好孩子不要學)。 我說好呀。

回過頭才發現:

我好像沒有什麼書可以撕啊。

參考書, 習題冊, 一本都沒買;學校發的模擬卷子, 基本都沒做, 不知道丟哪兒, 找都找不到了。

所以, 我其他科目還好, 就是數學特別差。 因為基本沒做過題。

高二分科的時候, 不確定報什麼, 問家人。 家人說, 還是報理科吧, 理科多好, 將來報專業可以比文科多50%。

想想也是, 就報了理科。

後來證實這個選擇並不那麼明智。 高三數學模考, 我考出了重點班的最低分。 低得令閱卷老師詫異, 一直追問我是不是哪裡不舒服, 不敢相信這是重點班學生考出的成績。

一晃就到了高考。

你能相信嗎?高考數學, 五道大題, 整整50分, 我從頭看到尾, 又從尾看到頭, 發現一個可悲的事實:

我一道都不會。

當時冷汗就下來了。

後來……後來也不記得是怎麼走出考場的。 反正, 最後的五道大題, 50分, 一個字都沒寫, 原樣放在那裡。

當時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完了, 這次不會要複讀吧。

提心吊膽了一個月, 直到分數出來。 還好, 雖然數學又考了全班最低, 但其他科目發揮算是正常, 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最終, 壓線上了一所普通的985。

報專業的時候, 家人說, 要不報軟體工程吧, 一技傍身, 有底氣。 我說, 不了, 我要報文科。

當時的我, 想法很簡單:這一輩子, 都不想再跟數學有任何牽連了。

最後, 我以全級唯一一個第一志願的身份, 進了廣告學。

又後來, 大學四年, 果真沒有碰過一次數學。

講這些, 想說明什麼呢?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命運的主人, 總覺得, 對每一個影響命運走向的選項,

都要謹慎對待。

但實際上, 許多重大的決定, 都是在不知不覺之間, 做出選擇的。

我有時會想:如果當初分科的時候, 報了文科, 高考是不是能考好一點?是不是能進一所更好的學校?

如果不是抱著對數學深深的怨念, 選了理工科專業, 我後來的人生是不是會完全不同?

如果實習的時候, 不是去了公關公司, 我是不是會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職業道路?

……

博爾赫斯在《小徑分叉的花園》中寫道:

……他認為時間有無數系列, 背離的、匯合的和平行的時間織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複雜的網。 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打擾的時間織成的網路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在大部分時間裡, 我們並不存在;在某些時間,

有你而沒有我;在另一些時間, 有我而沒有你;再有一些時間, 你我都存在。

這就是人生的悲劇。 世界有無限可能, 但這些可能只在未選擇時成立, 當你選擇了, 它們就成為既定的事實。 這種無限的可能令人著迷, 但我們卻永遠只能看見它們虛幻的倒影。

畢業的時候, 我一心想進公關公司, 為此, 拒了幾個很誘人的Offer。 每天, 拿著微薄的薪水, 做著超過12個小時的工作, 熬夜到兩三點, 樂此不疲。

那時, 又怎麼會想到:我在這一行幹了幾年, 就已經看到天花板, 開始覺得厭倦了呢。

後來, 跳互聯網;再後來, 做自媒體, 簽了書;直到現在, 全職創業……

這些事情, 我在大學乃至畢業的時候有想過嗎?想都不敢想。

但它們就是這樣發生了。

我們對於這個世界,

對於種種未知的可能性, 所能夠掌控的資訊, 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經常有讀者問我:

我今年剛畢業, 應該選擇什麼行業好呢?

請問該怎麼判斷一個行業有沒有前景呢?

L叔, 我看好這幾個行業, 請問應該選哪一個呢?

這些問題, 其實是沒法回答的。

沒有人能真正看透「行業」, 這太難了。 如果做得到的話, 那那個人現在已經是億萬富翁——因為只要靠買股票就能發家致富了。

10年前, 每個人都在說:電腦行業太飽和了, 競爭太激烈, 不好就業, 不如選一些冷門些的專業, 一定會火。

現在呢?最新的消息, 國家統計局發佈2016年平均工資, IT圈以12萬的年薪超過金融業, 成為行業第一。

歷史的發展有其規律, 但受到的因素制約太大。 很多時候, 它其實更近似一個混沌系統。

我們只能基於事實,得到一些簡單的結論:

17年政府報告提及人工智慧,BAT都建立了自己的人工智慧實驗室,人工智慧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主流。

——但人工智慧什麼時候會真正火起來?什麼時候會有突破性的民用產品?有哪些公司能成為獨角獸?我現在投身進去,可以做些什麼,往哪個方向發展,多久能看到回報?

不知道。

就像Uber剛發展起來的時候,沒多少人看好這個模式在國內的前景。結果滴滴越做越大,現在已經估值超550億美元,成了名副其實的巨頭。

同樣,摩拜剛剛做起來的時候,質疑聲不絕於耳:偽需求,防盜成本,城市管理矛盾……現在呢,摩拜估值也過百億了,真真正正成了獨角獸。

但其實,共用單車的模式,Ofo比摩拜做得早。14年,Ofo成立。但那時,他們只在大學城內運營,面向學生。沒有人想過,這套模式可以推向整座城市,全面覆蓋一線、二線,成為一個全新的風口。

同樣,直播前幾年,只有YY一直在做。去年莫名其妙突然大火,誕生了上百家直播平臺,BAT紛紛注資扶持,一時間火遍全網,炙手可熱。但直播為什麼會突然火起來?沒人知道,也沒什麼人關心。

就像今年,直播驟然遇冷,讓位於知識經濟。這波潮流,去得和來時一樣迅猛。那知識經濟什麼時候會迎來拐點,什麼時候會真正式微——又有誰能看明白呢?

所以,我常說,不要盲目去追求「行業熱潮」。因為它的不可控性和不確定性太強了。

這些都很對。但它們講了這麼多,唯獨少了一點——究竟應該怎樣去分析行業,挑選行業呢?

它們不會告訴你這一點,因為它們自己也不知道。

實際上,就像我在《火在燃燒起來之前,總是黑暗的》中提到的:真正有前景的行業,大多數,現在都隱藏在黑暗中。如果一個行業火到眾所周知,那它通常也已經不具備什麼價值。

往大裡說,整體的市場格局已經確定了,基本分不到什麼蛋糕;往小裡說,與你競爭的人,太多太多了。你的投入產出比會變得非常低。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商業觸覺,提高資訊敏感度,提高自己的價值。盡可能地搶佔更優先、更有效的位置。

如果你還處於迷惘之中,我想給你幾個建議:

1. 以「我」為主,培養核心競爭力

每個人都在講「風口」。但真正的風口,往往,與你我無緣。因為我們不具備那個能力,去操縱和利用它。

什麼才是「風口」?只有對我們有利的,能夠與你的能力和特質結合,幫助你發揮才能的,才是風口。

達成這一點的前提,是你要非常清楚你自身的定位,抓住一切機會,用來發展和壯大自己。

如果外部世界是一片混沌,找不到方向,那不妨把目光轉向內部,從自身出發,尋找答案。

無論世界如何變幻莫測,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讓自己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發揮價值,永遠是沒錯的。

我從一名普通文案,到當上公司主創,帶著一支比我資深得多的團隊,只用了半年。這並不是因為我的創意特別出色,也不是因為我的執行能力非常高,而是因為,我能夠協調不同的成員,調配好時間、任務、優先順序,搭建框架,最高效地完成項目。

這就是我的定位和競爭力:以「高效」為核心,整體地、系統地去解決問題。

培養一種核心競爭力,並將它發展到極致,無論行業如何變遷,你都可以憑藉著它,迅速佔領一席之地。

2. 敢於試錯,彌補視角盲區

在一個行業、一個公司、甚至一個職位待久了,最大的後果,就是,你容易變得保守起來。

你會趨向於用已有的經驗做事,這就是所謂的「路徑依賴」。

同樣,遇到新的挑戰和機遇,你會傾向于後退一步。因為,你的視角已經變得十分狹小,你只能看到自己反反復複做過的那些事情。

其他的東西,都落在我們的「視角盲區」之內。即使有全新的機會,你也很難再去好好利用它。

所以,我在以往的多篇文章中,反復強調過一點:

一定要勇於試錯,去主動接觸新鮮事物,把握每一次自我挑戰的機會。

這在如今這個時代,太重要了。

在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廣泛尋找能夠讓自己發光發熱的機會,勇敢嘗試,再在嘗試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彌補、完善,填補自己的認知,這樣才能彌補我們的「視角盲區」。

你接觸到的「可能性」越多,你的格局也會越高。

3. 研究行業,提升商業認知水準

不要盲目追求「行業」,是不是完全不去瞭解行業呢?當然不是。

我在前幾個月的文章後面,留了幾份行業報告。目的並不是去預測行業發展——這也是無法預測的——而是,通過瞭解行業,學習行業,加深我們對商業的理解,提高認知水準。

一切商業模式,本質上都是提供價值。但是,具體到一個行業裡面,它存在的根基是什麼?它提供了什麼價值?它有著哪些環節?由誰來控制這些環節?它盈利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制約因素又是什麼?誰掌握行業鏈條的定價權?行業市場的規模和潛力如何?集中度如何?行業鏈條是如何運轉起來的?——諸如此類。

瞭解這些,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個社會是如何運轉的,社會上的每個環節,背後有什麼樣的邏輯和機制。

隨著認知水準的提升,我們也更容易實現「認知升級」,實現心智的全面成長。

我們對自身價值的利用效率,也會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作者:Lachel

我們只能基於事實,得到一些簡單的結論:

17年政府報告提及人工智慧,BAT都建立了自己的人工智慧實驗室,人工智慧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主流。

——但人工智慧什麼時候會真正火起來?什麼時候會有突破性的民用產品?有哪些公司能成為獨角獸?我現在投身進去,可以做些什麼,往哪個方向發展,多久能看到回報?

不知道。

就像Uber剛發展起來的時候,沒多少人看好這個模式在國內的前景。結果滴滴越做越大,現在已經估值超550億美元,成了名副其實的巨頭。

同樣,摩拜剛剛做起來的時候,質疑聲不絕於耳:偽需求,防盜成本,城市管理矛盾……現在呢,摩拜估值也過百億了,真真正正成了獨角獸。

但其實,共用單車的模式,Ofo比摩拜做得早。14年,Ofo成立。但那時,他們只在大學城內運營,面向學生。沒有人想過,這套模式可以推向整座城市,全面覆蓋一線、二線,成為一個全新的風口。

同樣,直播前幾年,只有YY一直在做。去年莫名其妙突然大火,誕生了上百家直播平臺,BAT紛紛注資扶持,一時間火遍全網,炙手可熱。但直播為什麼會突然火起來?沒人知道,也沒什麼人關心。

就像今年,直播驟然遇冷,讓位於知識經濟。這波潮流,去得和來時一樣迅猛。那知識經濟什麼時候會迎來拐點,什麼時候會真正式微——又有誰能看明白呢?

所以,我常說,不要盲目去追求「行業熱潮」。因為它的不可控性和不確定性太強了。

這些都很對。但它們講了這麼多,唯獨少了一點——究竟應該怎樣去分析行業,挑選行業呢?

它們不會告訴你這一點,因為它們自己也不知道。

實際上,就像我在《火在燃燒起來之前,總是黑暗的》中提到的:真正有前景的行業,大多數,現在都隱藏在黑暗中。如果一個行業火到眾所周知,那它通常也已經不具備什麼價值。

往大裡說,整體的市場格局已經確定了,基本分不到什麼蛋糕;往小裡說,與你競爭的人,太多太多了。你的投入產出比會變得非常低。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商業觸覺,提高資訊敏感度,提高自己的價值。盡可能地搶佔更優先、更有效的位置。

如果你還處於迷惘之中,我想給你幾個建議:

1. 以「我」為主,培養核心競爭力

每個人都在講「風口」。但真正的風口,往往,與你我無緣。因為我們不具備那個能力,去操縱和利用它。

什麼才是「風口」?只有對我們有利的,能夠與你的能力和特質結合,幫助你發揮才能的,才是風口。

達成這一點的前提,是你要非常清楚你自身的定位,抓住一切機會,用來發展和壯大自己。

如果外部世界是一片混沌,找不到方向,那不妨把目光轉向內部,從自身出發,尋找答案。

無論世界如何變幻莫測,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讓自己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發揮價值,永遠是沒錯的。

我從一名普通文案,到當上公司主創,帶著一支比我資深得多的團隊,只用了半年。這並不是因為我的創意特別出色,也不是因為我的執行能力非常高,而是因為,我能夠協調不同的成員,調配好時間、任務、優先順序,搭建框架,最高效地完成項目。

這就是我的定位和競爭力:以「高效」為核心,整體地、系統地去解決問題。

培養一種核心競爭力,並將它發展到極致,無論行業如何變遷,你都可以憑藉著它,迅速佔領一席之地。

2. 敢於試錯,彌補視角盲區

在一個行業、一個公司、甚至一個職位待久了,最大的後果,就是,你容易變得保守起來。

你會趨向於用已有的經驗做事,這就是所謂的「路徑依賴」。

同樣,遇到新的挑戰和機遇,你會傾向于後退一步。因為,你的視角已經變得十分狹小,你只能看到自己反反復複做過的那些事情。

其他的東西,都落在我們的「視角盲區」之內。即使有全新的機會,你也很難再去好好利用它。

所以,我在以往的多篇文章中,反復強調過一點:

一定要勇於試錯,去主動接觸新鮮事物,把握每一次自我挑戰的機會。

這在如今這個時代,太重要了。

在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廣泛尋找能夠讓自己發光發熱的機會,勇敢嘗試,再在嘗試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彌補、完善,填補自己的認知,這樣才能彌補我們的「視角盲區」。

你接觸到的「可能性」越多,你的格局也會越高。

3. 研究行業,提升商業認知水準

不要盲目追求「行業」,是不是完全不去瞭解行業呢?當然不是。

我在前幾個月的文章後面,留了幾份行業報告。目的並不是去預測行業發展——這也是無法預測的——而是,通過瞭解行業,學習行業,加深我們對商業的理解,提高認知水準。

一切商業模式,本質上都是提供價值。但是,具體到一個行業裡面,它存在的根基是什麼?它提供了什麼價值?它有著哪些環節?由誰來控制這些環節?它盈利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制約因素又是什麼?誰掌握行業鏈條的定價權?行業市場的規模和潛力如何?集中度如何?行業鏈條是如何運轉起來的?——諸如此類。

瞭解這些,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這個社會是如何運轉的,社會上的每個環節,背後有什麼樣的邏輯和機制。

隨著認知水準的提升,我們也更容易實現「認知升級」,實現心智的全面成長。

我們對自身價值的利用效率,也會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作者:Lachel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