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權威發佈:東莞市高等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

關於印發《東莞市高等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園區管委會), 市府直屬各單位, 在莞各高校, 各市屬學校:

《東莞市高等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業經市人民政府同意, 現印發給你們, 請認真貫徹實施。

東莞市教育局

2017年3月20日

為促進我市高等教育發展, 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共東莞市委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教育改革發展, 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東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東莞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特制訂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主要成績

“十二五”期間, 我市大力推進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 通過深化辦學體制機制改革, 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加強學科與專業建設, 促進我市高等教育快速發展, 成為廣東省高等教育發展最快的地級市之一。

1.辦學規模迅速擴大。 截至2015年底, 全市共有高等院校9所, 分別是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醫科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科技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東莞市廣播電視大學。 其中有普通高校8所、成人高校1所;本科高校6所, 高職專科學校3所。 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從2010年的9萬人增加到2015年的15.8萬人,

高等教育在校生從4.7萬人增加到11.2萬人, 遠超“十二五”提出的高等教育在校生7萬人的發展目標。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0年的63.5%提高到66.8%, 實現了高標準普及高等教育。

2.教育品質明顯提升。 “十二五”期間, 在莞高校的教育品質和辦學水準不斷提升。 東莞理工學院被列入省市共建高水準理工科大學建設單位、廣東省立項建設的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61所實施高校之一, 綜合實力位列理工類院校全省第3位、全國第145位。 廣東醫學院升格為“廣東醫科大學”, 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東莞南博職業技術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 更名為“廣東科技學院”。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被省教育廳確立為第三批廣東省示範性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廣東省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協同育人試點,

綜合實力名列全省高職院校前20強。 各高校在學科建設、重點專業、精品課程、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都取得明顯成效, 2015年全市高校共有本科專業139個, 專科專業106個, 其中省級重點學科6個、省級示範專業22個;省級示範課程22門、省級教學改革專案181個、省級教學成果獎11個。 近五年來, 在莞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

3.師資隊伍不斷優化。 2015年, 全市高校專任教師5478人, 比2010年增加了1778人, 年均增長8%, 生師比平均在20以內。 專任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比例達到13%, 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教師隊伍總數的45%;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為48%。

國家“千百十工程”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13人, 省級教學名師6人, 省級教學團隊16個。 東莞理工學院為加快高水準理工科大學建設, 共引進院士(雙聘、特聘)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2名、中組部“千人計畫”學者5人, 以及多名專業領軍人才、骨幹人才。

4.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從2011-2015年, 我市高等教育經費投入近100億元, 平均每年高教投入達20億元, 在莞高校的設施設備、校園環境等條件不斷優化、美化。 全市9所高校總占地面積近600萬平方米, 建築總面積達345萬平方米;有各類實驗室和實訓中心470個, 其中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 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超萬元;有各類實習實訓基地1206個, 其中省級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21個。

各高校基本實現校園教學與管理的網路化、資訊化, 推動東莞高等教育快速發展。

5.服務能力日漸增強。 “十二五”期間, 我市高校在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緊缺人才培養、科研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技創新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如東莞理工學院建成科技創新省級平臺12個, 市級平臺6個, 其中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廣東高校工程技術開發中心2個、廣東高校國際暨港澳臺合作創新平臺1個、廣東省清潔生產技術中心1個、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1個。 廣東醫科大學獲國家和省級科研專案539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專案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0項、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3項, 5年共獲科研經費21063.61萬元。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6個技術研發與服務中心,主持參與制訂國家行業標準4項,獲得各類授權專利150項、著作權33項。2015年,全市高校有省、市產學研項目46項,開展省和國家級課題研究260多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40多項。在莞高校科研經費突破億元,橫向項目不斷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得到有力的推進,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果進一步彰顯。

6.多元化高教體系初步呈現。適應社會需求,我市高等教育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9所在莞高校中,有4所公辦高校、5所民辦高校;有6所本科院校、3所高職專科院校;有8所普通高校、1所成人高校。民辦高校發展迅速,在校生達65000多人,占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8%,已成為我市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在校生22000多人,占總數的20.1%。東莞有6所高校開辦了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含現代遠端教育和自學考試),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7000多人,占總數的15.2%。東莞高等教育已從單一體系逐步發展為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的高教體系,成為我市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打造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平臺。

(二)存在問題

1.辦學結構有待優化。高校設置缺少整體規劃,現有高校的辦學層次主要是大專和本科,沒有研究生教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缺乏。理工類學科專業規模占比偏低,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偏小,未能滿足我市產業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教育水準亟需提高。我市缺乏高水準大學和高水準學科,專業特色優勢不夠明顯,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缺少高水準學科專業帶頭人和拔尖創新技術領軍人才,高等教育綜合實力與現代製造業名城的地位不相匹配。

3.服務能力有待增強。在莞高校的學科建設、專業設置與產業契合度不夠緊密,學科研究水準相對較低,在產學研結合、自主創新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能力尚待提高,在人才培養、服務產業、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的作用有待增強。

4.國際化水準有待提升。在莞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專案較少,專案層次較低,引進世界知名高校到我市合作辦學的步伐滯後,在引進國際人才、評聘政策和環境方面有待優化,在引進先進辦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課程方面有待加強。

(三)形勢挑戰

當前,我市正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國務院“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走在前列發展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進入“十三五”新時期,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東莞高等教育在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提升內涵品質等重大挑戰。

1.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對東莞高等教育形成巨大挑戰。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我市產業必須面對愈來愈激烈的國內和國際競爭,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科技含量高的智慧製造、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轉變。如何推動在莞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如何打造高水準大學和學科匹配重大項目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如何創建高水準的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引領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東莞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2.建設國際化現代製造業名城對東莞高等教育產生重大挑戰。要實現從“東莞製造”到“東莞創造”、“東莞智造”的重大轉變,將東莞建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推動“東莞製造”成為“中國製造”的卓越品牌,使東莞從製造業大市轉變為製造業強市,迫切需要大量高水準科技研發人才和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作支撐。但東莞目前高等教育整體規模、品質、水準都與建設製造業強市的要求有較大距離,高技能人才培養力不足,難以滿足我市製造產業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3.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對東莞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基礎教育水準和群眾生活水準的逐步提高,廣大市民和青年學生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及終身教育學習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目前我市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缺少研究生教育,缺乏知名高校和品牌專業,辦學特色不夠鮮明,難以滿足廣大群眾對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需求。

4.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東莞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更大的挑戰。為適應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擴大教育供給的形勢要求,引導並激發在莞高校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服務東莞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通過科學統籌、超前謀劃、合理確定東莞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定位,科學規劃東莞未來高等教育的規模、層次和結構,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佈局;亟需構建科學的高等教育分類管理體系,引導各高校實現科學定位、明確發展方向,立足不同類型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準,為推進東莞高等教育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為指引,全面落實省、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以廣東省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為統領,以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以提高品質為核心,以打造特色為重點,完善佈局,優化結構,提升內涵,全面提高我市高等教育的辦學水準和競爭力,努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結構合理的高等教育體系,為推動東莞產業轉型升級、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援和科技支撐。

(二)發展原則

1.需求導向,引領發展。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城市總體規劃、人口變化趨勢、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才需求為主要依據,科學規劃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資源,形成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格局。引導東莞高校主動對接產業需求,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推動高等教育穩定發展。

2.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注重高校的合理佈局和分層辦學,充分考慮不同類型高校對人文環境、財政能力、智力資源和產業支撐的需求。高校設置應把握適度超前與現實需求相結合的原則,新增高校的辦學條件要適當高於國家標準,確保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同類院校的競爭實力。

3.深挖潛力,內涵發展。推動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完善學校治理體系。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夯實基礎,不斷提高教育品質和辦學水準,增強高等教育服務社會能力。

4.國際視野,創新發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式高等教育體系,充分利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吸收先進辦學理念和借鑒成功經驗,結合東莞實際,積極探索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思維、新模式、新路徑。

5.分類引導,特色發展。根據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科專業設置,加強分類指導,引導高校明晰辦學定位,促進錯位競爭、特色辦學和多樣化發展,在各自領域內追求卓越、爭創一流,形成東莞高等教育特色發展、高水準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0年,東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70%,高等教育總體發展水準和競爭力處於全國地級市前列。通過五年努力,基本建成以高水準理工科大學為引領、辦學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數量、結構、品質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設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國內一流學科專業和引領產業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平臺,培養大批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人才,產出技術創新成果,服務社會經濟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2.具體目標

——規模適度擴大。“十三五”期間,我市新建高職高專學校2-3所(公辦1所,民辦1-2所),到2020年,全市高校總數增加到12-13所,在校生達15.5萬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13.5萬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萬人。

——結構明顯改善。專科教育和本科教育協調發展,專科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在校生比例為1:2。研究生教育取得突破性發展。學科結構更加優化,提高產業契合度,理工科專業占比40%以上。教師隊伍學歷層次進一步提高,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占高校專任教師總數的60%以上,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達到70%以上。

——品質顯著提高。建成1-2所高水準應用型大學,建設1-2所高品質民辦本科院校和1所全省一流高職院校。東莞理工學院建成為高水準理工科大學,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理工類院校排名前100名。廣東醫科大學建成為特色鮮明、國內知名的高水準醫科大學。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建成為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綜合實力進入全省高職十強、全國高職百強行列。建立一批省和國家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擁有一支高水準的師資隊伍,東莞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和水準顯著提升。

——形成鮮明特色。在莞高校發展定位更加準確,全面推進特色學科、特色專業的建設,並取得明顯成效。民辦高等教育實現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高職教育繼續做精做強,進一步強化與產業緊密相關專業的優勢。

三、主要任務

(一)優化佈局結構,促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

1.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按照“分層分類、精准定位、突出特色、錯位發展”的要求,通過新建、擴建、升格、置換、設立二級學院、合作辦學等辦法,調整高等院校佈局結構,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引導各高校科學定位,爭創特色,提升投入產出效益。適應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提升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完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有機銜接機制。支援、鼓勵有條件的園區、鎮街和行業企業舉辦本專科高校、特色產業學院、培訓學院等各類型高等教育機構,努力形成“一片一校”的高等教育發展格局,促進提高我市高等教育整體水準,優化人文環境和投資環境。

2.優化學科結構。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做實一級學科,做強二級學科,構建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新興學科互為聯繫、互為促進、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從服務我市支柱產業出發,加強省級以上重點學科建設,爭取到2020年,打造一批省級以上重點學科和一批高水準學科創新平臺。

3.優化專業結構。圍繞“東莞製造2025”戰略,根據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理工類專業,著力打造智慧製造、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製造、節能環保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工業設計等一批特色骨幹專業。力推東莞理工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在智慧製造領域相關專業和廣東醫科大學在醫學領域相關專業水準進入同類高校國內前列、省內一流,促進提高專業人才培養品質,增強東莞製造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加強分類指導,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1.推動建設高水準應用型大學。貫徹國家“雙一流”和廣東省“雙高”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高水準應用型大學。大力推進東莞理工學院建設高水準理工科大學,實施智慧製造領域新興學科專業群建設、特色產業學院建設、科技創新研發服務平臺建設“三大工程”,力爭在2020年把東莞理工學院建設成為廣東省高水準理工科大學,並爭取更名為“大學”。支持廣東醫科大學加強醫學類學科專業群建設,加快直屬臨床醫學教學基地和東莞研究院建設,創建廣東省高水準醫科大學。支持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啟動校園二期工程建設,加快完善辦學條件,創建高水準應用型本科院校。支援廣東科技學院規劃建設松山湖(生態園)總校區,進一步提高辦學水準,努力創建高水準的理工科民辦大學。支援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圍繞水鄉片產業需求,積極打造鮮明區域辦學特色,由獨立學院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

2.創新發展研究生教育。制定實施引進高水準大學研究生院落戶東莞行動計畫,加快松山湖名校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建設,為合作高校在莞培養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學研究和實踐實習環境,重點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繼續推進“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東莞)”建設,加強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國內名校合作,進一步擴大研究生聯合培養規模。推動東莞理工學院儘快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自主開展研究生培養。支持廣東醫科大學新增博士學位授權點、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專業學位授權點,在東莞校區建設臨床醫學研究生學位點,擴大在莞學習的臨床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規模,爭取成為省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示範點。支持、鼓勵其他有條件的在莞高校多形式開展研究生教育,推動我市高層次人才培養。

3.提升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進一步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加強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促進我市高等職業教育提升發展。支持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廣東省示範性高職院校和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爭取在2020年前建設成為我省一流的職業技術學院,並進入國家優質專科學校行列。支持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申請升格本科院校,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向職業高等教育發展。支持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置換新校區及變更校名,擴大辦學規模。扶持廣東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擴大發展,著力打造旅遊和酒店管理等現代服務業專業特色。加快籌建公辦東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社會亟需的醫療衛生專業高技能人才。引入民間資金投資建設1-2所民辦高職院校,推動民辦職業教育發展。

(三)改革體制機制,增強高等教育發展活力

1.完善高校共建合作機制。在現有省市共建高水準大學機制基礎上,推動建立省市共建一流高職院校機制,探索部、省屬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模式,探索高校與專業鎮、行業企業合作共建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模式,創新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機制。在省統籌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舉辦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我市優勢產業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增強高校發展活力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2.創新多元投資辦學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探索教育資源的市場配置體制與機制創新。鼓勵社會力量多元參與創辦新型特色高校,探索多元舉辦者混合出資的社會力量辦學體制。探索民辦教育融資機制與獎勵機制,完善政府補貼和購買服務制度。組建不同類型的高校聯盟,在聯盟內部實現協同合作、錯位競爭、特色發展,推動高等學校的行業自治、自律機制建設。

3.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公辦高校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校長治校、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民辦高校堅持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組織要在民辦高校中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加強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建設,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的作用,保障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促進高校依法制定學校章程,依照章程規定管理學校。推進高校理(董)事會制度建設,構建社會支援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四)實施強師工程,提升高等院校師資水準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機制,扎實做好師德師風教育培訓工作,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考評制度,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準和教書育人能力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評聘和評優評先等重要依據,對職業道德不合格者實行“一票否決”。

2.強化教師能力培養。全面實行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和中青年骨幹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落實普通高校青年教師助講培養制度,著力提升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服務社會能力。推動高校實施中青年骨幹教師培育工程,重點培養一批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學科專業帶頭人和學術領軍人才,提高中青年骨幹教師在高職稱教師中的比例。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推行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制度,強化動手能力培養,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業務能力。

3.加快高層次人才引進。支持在莞高校大力引進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千人計畫”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企業高級管理人才、技術工程師、社會“能工巧匠”等傑出人才和特色人才。緊扣我市重大戰略、支柱產業、關鍵領域的發展需求,依託高校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創新創業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平臺建設,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加快集聚拔尖科技人才、專業領軍人才和企業精英,全面優化在莞高校的師資隊伍層次結構。

(五)創新培養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品質

1.強化立德樹人理念。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以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高校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不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扎實做好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強化信念教育。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2.推進教學改革創新。深入推進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強化教學中心地位,加快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和重點平臺的建設。繼續推進教學內容、課程(教材)體系、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改革,重點推動實踐教學的推廣,探索人才分類分層培養的創新教學模式。把握“打造東莞慧教育”戰略重點,大力推進高校教育教學資訊化建設,著力構建“互聯網+高等教育”支撐環境,推動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和文化建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搭建東莞高校教學資源交流網路平臺,推廣“慕課”教育等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資訊化教學模式,大力發展線上學習、泛在學習、智慧學習等新型教與學模式,加強“互聯網+”思維下“名校課堂”、“名師課堂”、“同步課堂”、“翻轉課堂”等建設,不斷提高教學品質。

3.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貫徹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支援、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立創新創業學院或成立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安排專項資金扶持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強化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訓練。大力實施“創業導師培育工程”,聘請有創業經驗的人才擔任創業導師,建設一支創業導師隊伍。支援與合作企業建立創新創業基地,共建創業基金,為高校師生實訓實習、科技孵化、創新創業提供綜合服務,培育創新型人才。

4.創新培養技能人才。以培養高水準技能人才為目標,以創建一流職業院校項目為引領,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重點扶持建設一批職業教育名校、一批品牌實訓基地、一批重點特色專業,培養一批職業院校專業帶頭人。深化校企合作,引導和鼓勵行業企業發揮資源、技術、資訊等優勢,積極參與職業院校辦學。支持、鼓勵職業院校開展集團化辦學,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努力構建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與育人機制。進一步完善高職自主招生、中高職“三二分段”、“五年一貫制”等中高職銜接培養模式,搭建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依託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等高校,探索建立“3+2”專本科連貫培養制度和四年制本科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水準的實用性技能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產業的能力。

(六)推進協同創新,增強高等教育服務能力

1.提升高校科研水準。建立健全高校科研工作機制,加強科研專案全過程管理,建立形成涵蓋立項申報、專案實施、預算執行、結題驗收、成果保護及推廣應用的全方位科研服務體系。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加快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設高水準的科技創新團隊。支援在莞高校參與國家和區域重大科技專案研究,加快科研創新基地與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提升科學研究水準和科技創新能力,努力產出高水準科研成果。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鼓勵高校聯合國內外著名大學、研發機構、科技企業等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利用外部科技資源促進提高科研水準和自主創新能力。

2.深化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主動融入區域技術創新體系,與各級政府、行業企業共建政產學研合作基地。探索實施“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專業鎮+高新企業”合作辦學模式,推進集人才培養、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於一體的特色產業學院建設。支持高校和企業共建實驗室、研發中心等研發平臺,鼓勵高校教師到企業轉化科研成果或開展聯合攻關,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的高層次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等到高校擔任兼職教師,全面推進在莞高校與企業的人才、技術合作,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準。

3.建設高水準創新平臺。以我市產業需求為導向,支援在莞高校建設高水準科技創新平臺,承擔國家、省、市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支持高校以著名科學家命名並牽頭組建高水準學科的實驗室,支援、鼓勵社會捐贈、民間資本投資建設高水準學科實驗室,推動開展科技專案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為我市高新產業發展服務。

4.建設研究成果轉化體系。支援高校設立專門服務機構,加強對研究成果轉化的組織、管理和協調,及時將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人才培養和產業創新發展資源。充分利用省市智慧財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科技金融產業資訊平臺和大學科技園等,打通高校科研項目與社會資本的對接通道,構建技術交易、投融資等支撐服務平臺,促進形成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運營體系。完善激勵機制,落實政策賦予高校的科研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支援高校與企業聯合實施科研成果轉化,提高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效益。拓寬研究成果來源,鼓勵高校積極參與“科技合作周”、“智博會”和“海博會”等大型科技活動,結合產業需求,加快引進國內外優秀研究成果落戶東莞,力爭把我市建設成為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

(七)擴大對外開放,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準

1.支援高校開展國際交流。積極鼓勵在莞高校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推動在莞高校和國外知名高校聯合建立東莞國際友好城市大學聯盟。支援高校組織骨幹教師和管理人員赴海外培訓進修和教學交流,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思想、辦學理念、教學方法和管理經驗。支持高校引進高水準的國際教學團隊,利用國際優質師資推廣先進辦學理念,以開放辦學促進提高學校教育品質,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以國際化推動我市高等教育現代化。

2.大力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支持在莞高校與國外知名高校開展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專案合作,鼓勵中外合作創辦高水準大學、高端研發機構和教育培訓機構。積極推進高校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引進國外高校職業課程體系和通用職業資格證書。支持東莞理工學院與法國國立工藝學院合作舉辦“東莞理工學院法國國立工藝學院聯合學院”,以及開展國際研究生聯合培養、工程技術職業培訓與認證等方面的合作辦學。支援各職業院校與全球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高職院校、企業和機構開展多元化職業教育合作,舉辦多形式的國際課程班,共同培養有國際職業教育背景的高技能人才。

(八)發揮高教優勢,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

1.建設東莞開放大學。以東莞市廣播電視大學為基礎組建成立東莞開放大學,構建開放性終身教育學習和服務平臺。東莞開放大學以課程為單位建立學習資源,並充分利用成人高校的開放平臺,促進學習資源的共建共用。以現代資訊技術為依託,充分利用現代遠端教育網路,積極推進“慕課”課程、“學分銀行”建設,通過建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學分的累積、轉換制度,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充分發揮開放大學在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成人繼續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建立覆蓋全市、滿足廣大市民多樣化學習需要的終身教育平臺。

2.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支持、鼓勵高等院校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集聚、優質教育資源豐富的條件優勢,通過成人教育、自學考試、遠端教育、職業培訓、慕課教學等途徑,面向社會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與培訓。推動在莞高校、省市外高校與各鎮街企業、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社區學院)、教育培訓機構等合作,採取業餘、函授、全日制等多種形式,舉辦成人大專、成人本科、在職研究生等多類型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班,努力提高在職人員和廣大市民的文化水準和學歷層次。支持、鼓勵職業院校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面向我市各鎮街富餘勞動力、青年畢業生、企業員工、外來務工人員等,開展以提高崗位就業技能水準為重點的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城鄉就業創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建設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切實抓好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各級黨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保證高校正確辦學方向,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不斷加強高校黨風廉政建設,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強化高等教育統籌協調

加強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協調與管理,把高等教育工作納入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會商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在莞高校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市各有關部門和各鎮街也要建立相關的工作機制,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服務。積極鼓勵、引導行業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支援高等教育事業發展。

(三)完善高等教育品質評價機制

建立校內外結合、符合東莞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校人才培養品質評價體系,推動在莞高校進一步完善教學業績考核評價辦法,制定突出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品質的綜合考評制度。探索建立吸納用人單位、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等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教育評估機制。建立統一的大學生培養資訊平臺,完善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及人才培養品質調查制度,定期發佈畢業生就業創業、畢業生發展、教學評估、社會評價等資訊,引導高校人才培養的交流與競爭,促進高校提高人才培養品質。

(四)保障高等教育經費投入

完善在莞高校生均財政撥款制度,進一步加大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建設投入,保障高等教育經費不斷增長,在全國同類地區處於前列水準。完善高水準大學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以及高端科技創新專案的財政投入機制,推動我市高等教育發展規模、水準穩步提高。加大對民辦高等教育的財政支援力度,督促各項財政配套資金專案、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扶持政策有效落實,引導更多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舉辦高等教育。進一步完善高校經費使用管理制度,嚴格管理經費,確保使用程式規範、專款專用,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五)優化高等教育發展環境

大力宣傳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定期公佈東莞高校的辦學情況和重大事項,宣傳高教系統湧現的先進事蹟和創新成就,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高等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統籌做好高等教育發展用地規劃,保證高等教育土地供給。落實高層次人才政策,對高校引進的各類傑出人才、特色人才,提供包括科研配套資助、落戶、醫療、社保、稅收、住房、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優惠政策和配套服務。堅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強和諧校園建設,重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生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依法維護學校、學生、教師、校長和舉辦者的權益,及時化解各類矛盾,使各高校保持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6個技術研發與服務中心,主持參與制訂國家行業標準4項,獲得各類授權專利150項、著作權33項。2015年,全市高校有省、市產學研項目46項,開展省和國家級課題研究260多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40多項。在莞高校科研經費突破億元,橫向項目不斷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得到有力的推進,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果進一步彰顯。

6.多元化高教體系初步呈現。適應社會需求,我市高等教育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9所在莞高校中,有4所公辦高校、5所民辦高校;有6所本科院校、3所高職專科院校;有8所普通高校、1所成人高校。民辦高校發展迅速,在校生達65000多人,占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8%,已成為我市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在校生22000多人,占總數的20.1%。東莞有6所高校開辦了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含現代遠端教育和自學考試),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7000多人,占總數的15.2%。東莞高等教育已從單一體系逐步發展為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的高教體系,成為我市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打造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平臺。

(二)存在問題

1.辦學結構有待優化。高校設置缺少整體規劃,現有高校的辦學層次主要是大專和本科,沒有研究生教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缺乏。理工類學科專業規模占比偏低,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偏小,未能滿足我市產業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教育水準亟需提高。我市缺乏高水準大學和高水準學科,專業特色優勢不夠明顯,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缺少高水準學科專業帶頭人和拔尖創新技術領軍人才,高等教育綜合實力與現代製造業名城的地位不相匹配。

3.服務能力有待增強。在莞高校的學科建設、專業設置與產業契合度不夠緊密,學科研究水準相對較低,在產學研結合、自主創新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能力尚待提高,在人才培養、服務產業、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的作用有待增強。

4.國際化水準有待提升。在莞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專案較少,專案層次較低,引進世界知名高校到我市合作辦學的步伐滯後,在引進國際人才、評聘政策和環境方面有待優化,在引進先進辦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課程方面有待加強。

(三)形勢挑戰

當前,我市正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國務院“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走在前列發展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進入“十三五”新時期,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東莞高等教育在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提升內涵品質等重大挑戰。

1.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對東莞高等教育形成巨大挑戰。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我市產業必須面對愈來愈激烈的國內和國際競爭,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科技含量高的智慧製造、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轉變。如何推動在莞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如何打造高水準大學和學科匹配重大項目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如何創建高水準的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引領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東莞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2.建設國際化現代製造業名城對東莞高等教育產生重大挑戰。要實現從“東莞製造”到“東莞創造”、“東莞智造”的重大轉變,將東莞建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推動“東莞製造”成為“中國製造”的卓越品牌,使東莞從製造業大市轉變為製造業強市,迫切需要大量高水準科技研發人才和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作支撐。但東莞目前高等教育整體規模、品質、水準都與建設製造業強市的要求有較大距離,高技能人才培養力不足,難以滿足我市製造產業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3.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對東莞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基礎教育水準和群眾生活水準的逐步提高,廣大市民和青年學生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及終身教育學習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目前我市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缺少研究生教育,缺乏知名高校和品牌專業,辦學特色不夠鮮明,難以滿足廣大群眾對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需求。

4.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東莞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更大的挑戰。為適應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擴大教育供給的形勢要求,引導並激發在莞高校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服務東莞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通過科學統籌、超前謀劃、合理確定東莞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定位,科學規劃東莞未來高等教育的規模、層次和結構,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佈局;亟需構建科學的高等教育分類管理體系,引導各高校實現科學定位、明確發展方向,立足不同類型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準,為推進東莞高等教育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為指引,全面落實省、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以廣東省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為統領,以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以提高品質為核心,以打造特色為重點,完善佈局,優化結構,提升內涵,全面提高我市高等教育的辦學水準和競爭力,努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結構合理的高等教育體系,為推動東莞產業轉型升級、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援和科技支撐。

(二)發展原則

1.需求導向,引領發展。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城市總體規劃、人口變化趨勢、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才需求為主要依據,科學規劃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資源,形成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格局。引導東莞高校主動對接產業需求,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推動高等教育穩定發展。

2.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注重高校的合理佈局和分層辦學,充分考慮不同類型高校對人文環境、財政能力、智力資源和產業支撐的需求。高校設置應把握適度超前與現實需求相結合的原則,新增高校的辦學條件要適當高於國家標準,確保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同類院校的競爭實力。

3.深挖潛力,內涵發展。推動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完善學校治理體系。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夯實基礎,不斷提高教育品質和辦學水準,增強高等教育服務社會能力。

4.國際視野,創新發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式高等教育體系,充分利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吸收先進辦學理念和借鑒成功經驗,結合東莞實際,積極探索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思維、新模式、新路徑。

5.分類引導,特色發展。根據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科專業設置,加強分類指導,引導高校明晰辦學定位,促進錯位競爭、特色辦學和多樣化發展,在各自領域內追求卓越、爭創一流,形成東莞高等教育特色發展、高水準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0年,東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70%,高等教育總體發展水準和競爭力處於全國地級市前列。通過五年努力,基本建成以高水準理工科大學為引領、辦學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數量、結構、品質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設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國內一流學科專業和引領產業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平臺,培養大批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人才,產出技術創新成果,服務社會經濟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2.具體目標

——規模適度擴大。“十三五”期間,我市新建高職高專學校2-3所(公辦1所,民辦1-2所),到2020年,全市高校總數增加到12-13所,在校生達15.5萬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13.5萬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萬人。

——結構明顯改善。專科教育和本科教育協調發展,專科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在校生比例為1:2。研究生教育取得突破性發展。學科結構更加優化,提高產業契合度,理工科專業占比40%以上。教師隊伍學歷層次進一步提高,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占高校專任教師總數的60%以上,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達到70%以上。

——品質顯著提高。建成1-2所高水準應用型大學,建設1-2所高品質民辦本科院校和1所全省一流高職院校。東莞理工學院建成為高水準理工科大學,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理工類院校排名前100名。廣東醫科大學建成為特色鮮明、國內知名的高水準醫科大學。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建成為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綜合實力進入全省高職十強、全國高職百強行列。建立一批省和國家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擁有一支高水準的師資隊伍,東莞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和水準顯著提升。

——形成鮮明特色。在莞高校發展定位更加準確,全面推進特色學科、特色專業的建設,並取得明顯成效。民辦高等教育實現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高職教育繼續做精做強,進一步強化與產業緊密相關專業的優勢。

三、主要任務

(一)優化佈局結構,促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

1.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按照“分層分類、精准定位、突出特色、錯位發展”的要求,通過新建、擴建、升格、置換、設立二級學院、合作辦學等辦法,調整高等院校佈局結構,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引導各高校科學定位,爭創特色,提升投入產出效益。適應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提升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完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有機銜接機制。支援、鼓勵有條件的園區、鎮街和行業企業舉辦本專科高校、特色產業學院、培訓學院等各類型高等教育機構,努力形成“一片一校”的高等教育發展格局,促進提高我市高等教育整體水準,優化人文環境和投資環境。

2.優化學科結構。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做實一級學科,做強二級學科,構建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新興學科互為聯繫、互為促進、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從服務我市支柱產業出發,加強省級以上重點學科建設,爭取到2020年,打造一批省級以上重點學科和一批高水準學科創新平臺。

3.優化專業結構。圍繞“東莞製造2025”戰略,根據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理工類專業,著力打造智慧製造、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製造、節能環保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工業設計等一批特色骨幹專業。力推東莞理工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在智慧製造領域相關專業和廣東醫科大學在醫學領域相關專業水準進入同類高校國內前列、省內一流,促進提高專業人才培養品質,增強東莞製造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加強分類指導,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1.推動建設高水準應用型大學。貫徹國家“雙一流”和廣東省“雙高”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高水準應用型大學。大力推進東莞理工學院建設高水準理工科大學,實施智慧製造領域新興學科專業群建設、特色產業學院建設、科技創新研發服務平臺建設“三大工程”,力爭在2020年把東莞理工學院建設成為廣東省高水準理工科大學,並爭取更名為“大學”。支持廣東醫科大學加強醫學類學科專業群建設,加快直屬臨床醫學教學基地和東莞研究院建設,創建廣東省高水準醫科大學。支持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啟動校園二期工程建設,加快完善辦學條件,創建高水準應用型本科院校。支援廣東科技學院規劃建設松山湖(生態園)總校區,進一步提高辦學水準,努力創建高水準的理工科民辦大學。支援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圍繞水鄉片產業需求,積極打造鮮明區域辦學特色,由獨立學院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

2.創新發展研究生教育。制定實施引進高水準大學研究生院落戶東莞行動計畫,加快松山湖名校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建設,為合作高校在莞培養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學研究和實踐實習環境,重點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繼續推進“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東莞)”建設,加強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國內名校合作,進一步擴大研究生聯合培養規模。推動東莞理工學院儘快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自主開展研究生培養。支持廣東醫科大學新增博士學位授權點、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專業學位授權點,在東莞校區建設臨床醫學研究生學位點,擴大在莞學習的臨床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規模,爭取成為省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示範點。支持、鼓勵其他有條件的在莞高校多形式開展研究生教育,推動我市高層次人才培養。

3.提升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進一步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加強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促進我市高等職業教育提升發展。支持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廣東省示範性高職院校和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爭取在2020年前建設成為我省一流的職業技術學院,並進入國家優質專科學校行列。支持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申請升格本科院校,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向職業高等教育發展。支持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置換新校區及變更校名,擴大辦學規模。扶持廣東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擴大發展,著力打造旅遊和酒店管理等現代服務業專業特色。加快籌建公辦東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社會亟需的醫療衛生專業高技能人才。引入民間資金投資建設1-2所民辦高職院校,推動民辦職業教育發展。

(三)改革體制機制,增強高等教育發展活力

1.完善高校共建合作機制。在現有省市共建高水準大學機制基礎上,推動建立省市共建一流高職院校機制,探索部、省屬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模式,探索高校與專業鎮、行業企業合作共建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模式,創新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機制。在省統籌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舉辦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我市優勢產業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增強高校發展活力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2.創新多元投資辦學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探索教育資源的市場配置體制與機制創新。鼓勵社會力量多元參與創辦新型特色高校,探索多元舉辦者混合出資的社會力量辦學體制。探索民辦教育融資機制與獎勵機制,完善政府補貼和購買服務制度。組建不同類型的高校聯盟,在聯盟內部實現協同合作、錯位競爭、特色發展,推動高等學校的行業自治、自律機制建設。

3.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公辦高校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校長治校、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民辦高校堅持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組織要在民辦高校中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加強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建設,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的作用,保障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促進高校依法制定學校章程,依照章程規定管理學校。推進高校理(董)事會制度建設,構建社會支援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四)實施強師工程,提升高等院校師資水準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機制,扎實做好師德師風教育培訓工作,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考評制度,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準和教書育人能力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務評聘和評優評先等重要依據,對職業道德不合格者實行“一票否決”。

2.強化教師能力培養。全面實行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和中青年骨幹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落實普通高校青年教師助講培養制度,著力提升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服務社會能力。推動高校實施中青年骨幹教師培育工程,重點培養一批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學科專業帶頭人和學術領軍人才,提高中青年骨幹教師在高職稱教師中的比例。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推行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制度,強化動手能力培養,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業務能力。

3.加快高層次人才引進。支持在莞高校大力引進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千人計畫”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企業高級管理人才、技術工程師、社會“能工巧匠”等傑出人才和特色人才。緊扣我市重大戰略、支柱產業、關鍵領域的發展需求,依託高校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創新創業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平臺建設,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加快集聚拔尖科技人才、專業領軍人才和企業精英,全面優化在莞高校的師資隊伍層次結構。

(五)創新培養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品質

1.強化立德樹人理念。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以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高校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不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扎實做好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強化信念教育。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2.推進教學改革創新。深入推進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強化教學中心地位,加快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和重點平臺的建設。繼續推進教學內容、課程(教材)體系、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改革,重點推動實踐教學的推廣,探索人才分類分層培養的創新教學模式。把握“打造東莞慧教育”戰略重點,大力推進高校教育教學資訊化建設,著力構建“互聯網+高等教育”支撐環境,推動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和文化建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搭建東莞高校教學資源交流網路平臺,推廣“慕課”教育等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資訊化教學模式,大力發展線上學習、泛在學習、智慧學習等新型教與學模式,加強“互聯網+”思維下“名校課堂”、“名師課堂”、“同步課堂”、“翻轉課堂”等建設,不斷提高教學品質。

3.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貫徹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支援、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立創新創業學院或成立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安排專項資金扶持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強化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訓練。大力實施“創業導師培育工程”,聘請有創業經驗的人才擔任創業導師,建設一支創業導師隊伍。支援與合作企業建立創新創業基地,共建創業基金,為高校師生實訓實習、科技孵化、創新創業提供綜合服務,培育創新型人才。

4.創新培養技能人才。以培養高水準技能人才為目標,以創建一流職業院校項目為引領,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重點扶持建設一批職業教育名校、一批品牌實訓基地、一批重點特色專業,培養一批職業院校專業帶頭人。深化校企合作,引導和鼓勵行業企業發揮資源、技術、資訊等優勢,積極參與職業院校辦學。支持、鼓勵職業院校開展集團化辦學,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努力構建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與育人機制。進一步完善高職自主招生、中高職“三二分段”、“五年一貫制”等中高職銜接培養模式,搭建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依託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等高校,探索建立“3+2”專本科連貫培養制度和四年制本科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水準的實用性技能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產業的能力。

(六)推進協同創新,增強高等教育服務能力

1.提升高校科研水準。建立健全高校科研工作機制,加強科研專案全過程管理,建立形成涵蓋立項申報、專案實施、預算執行、結題驗收、成果保護及推廣應用的全方位科研服務體系。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加快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設高水準的科技創新團隊。支援在莞高校參與國家和區域重大科技專案研究,加快科研創新基地與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提升科學研究水準和科技創新能力,努力產出高水準科研成果。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鼓勵高校聯合國內外著名大學、研發機構、科技企業等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利用外部科技資源促進提高科研水準和自主創新能力。

2.深化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主動融入區域技術創新體系,與各級政府、行業企業共建政產學研合作基地。探索實施“高校+新型研發機構+專業鎮+高新企業”合作辦學模式,推進集人才培養、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於一體的特色產業學院建設。支持高校和企業共建實驗室、研發中心等研發平臺,鼓勵高校教師到企業轉化科研成果或開展聯合攻關,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的高層次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等到高校擔任兼職教師,全面推進在莞高校與企業的人才、技術合作,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準。

3.建設高水準創新平臺。以我市產業需求為導向,支援在莞高校建設高水準科技創新平臺,承擔國家、省、市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支持高校以著名科學家命名並牽頭組建高水準學科的實驗室,支援、鼓勵社會捐贈、民間資本投資建設高水準學科實驗室,推動開展科技專案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為我市高新產業發展服務。

4.建設研究成果轉化體系。支援高校設立專門服務機構,加強對研究成果轉化的組織、管理和協調,及時將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人才培養和產業創新發展資源。充分利用省市智慧財產權交易服務中心、科技金融產業資訊平臺和大學科技園等,打通高校科研項目與社會資本的對接通道,構建技術交易、投融資等支撐服務平臺,促進形成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運營體系。完善激勵機制,落實政策賦予高校的科研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支援高校與企業聯合實施科研成果轉化,提高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效益。拓寬研究成果來源,鼓勵高校積極參與“科技合作周”、“智博會”和“海博會”等大型科技活動,結合產業需求,加快引進國內外優秀研究成果落戶東莞,力爭把我市建設成為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

(七)擴大對外開放,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準

1.支援高校開展國際交流。積極鼓勵在莞高校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推動在莞高校和國外知名高校聯合建立東莞國際友好城市大學聯盟。支援高校組織骨幹教師和管理人員赴海外培訓進修和教學交流,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思想、辦學理念、教學方法和管理經驗。支持高校引進高水準的國際教學團隊,利用國際優質師資推廣先進辦學理念,以開放辦學促進提高學校教育品質,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以國際化推動我市高等教育現代化。

2.大力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支持在莞高校與國外知名高校開展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專案合作,鼓勵中外合作創辦高水準大學、高端研發機構和教育培訓機構。積極推進高校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引進國外高校職業課程體系和通用職業資格證書。支持東莞理工學院與法國國立工藝學院合作舉辦“東莞理工學院法國國立工藝學院聯合學院”,以及開展國際研究生聯合培養、工程技術職業培訓與認證等方面的合作辦學。支援各職業院校與全球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高職院校、企業和機構開展多元化職業教育合作,舉辦多形式的國際課程班,共同培養有國際職業教育背景的高技能人才。

(八)發揮高教優勢,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

1.建設東莞開放大學。以東莞市廣播電視大學為基礎組建成立東莞開放大學,構建開放性終身教育學習和服務平臺。東莞開放大學以課程為單位建立學習資源,並充分利用成人高校的開放平臺,促進學習資源的共建共用。以現代資訊技術為依託,充分利用現代遠端教育網路,積極推進“慕課”課程、“學分銀行”建設,通過建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學分的累積、轉換制度,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充分發揮開放大學在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成人繼續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建立覆蓋全市、滿足廣大市民多樣化學習需要的終身教育平臺。

2.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支持、鼓勵高等院校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集聚、優質教育資源豐富的條件優勢,通過成人教育、自學考試、遠端教育、職業培訓、慕課教學等途徑,面向社會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與培訓。推動在莞高校、省市外高校與各鎮街企業、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社區學院)、教育培訓機構等合作,採取業餘、函授、全日制等多種形式,舉辦成人大專、成人本科、在職研究生等多類型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班,努力提高在職人員和廣大市民的文化水準和學歷層次。支持、鼓勵職業院校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面向我市各鎮街富餘勞動力、青年畢業生、企業員工、外來務工人員等,開展以提高崗位就業技能水準為重點的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城鄉就業創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建設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切實抓好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各級黨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保證高校正確辦學方向,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不斷加強高校黨風廉政建設,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強化高等教育統籌協調

加強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協調與管理,把高等教育工作納入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會商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在莞高校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市各有關部門和各鎮街也要建立相關的工作機制,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服務。積極鼓勵、引導行業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支援高等教育事業發展。

(三)完善高等教育品質評價機制

建立校內外結合、符合東莞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校人才培養品質評價體系,推動在莞高校進一步完善教學業績考核評價辦法,制定突出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品質的綜合考評制度。探索建立吸納用人單位、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等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教育評估機制。建立統一的大學生培養資訊平臺,完善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及人才培養品質調查制度,定期發佈畢業生就業創業、畢業生發展、教學評估、社會評價等資訊,引導高校人才培養的交流與競爭,促進高校提高人才培養品質。

(四)保障高等教育經費投入

完善在莞高校生均財政撥款制度,進一步加大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建設投入,保障高等教育經費不斷增長,在全國同類地區處於前列水準。完善高水準大學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以及高端科技創新專案的財政投入機制,推動我市高等教育發展規模、水準穩步提高。加大對民辦高等教育的財政支援力度,督促各項財政配套資金專案、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扶持政策有效落實,引導更多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舉辦高等教育。進一步完善高校經費使用管理制度,嚴格管理經費,確保使用程式規範、專款專用,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五)優化高等教育發展環境

大力宣傳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定期公佈東莞高校的辦學情況和重大事項,宣傳高教系統湧現的先進事蹟和創新成就,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高等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統籌做好高等教育發展用地規劃,保證高等教育土地供給。落實高層次人才政策,對高校引進的各類傑出人才、特色人才,提供包括科研配套資助、落戶、醫療、社保、稅收、住房、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優惠政策和配套服務。堅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強和諧校園建設,重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生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依法維護學校、學生、教師、校長和舉辦者的權益,及時化解各類矛盾,使各高校保持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