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半農半歌”的壯族音樂人

西南邊陲,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坡縣坡荷鄉, 一群小學生在彈古典吉他的岜農的帶領下, 用壯族話唱著一首名叫《誰會飛》的童謠, 成年人和孩子一問一答的唱法, 很有童趣, 生動自然, 讓人聽了忍不住嘴角上揚。 這是岜農和他的朋友發起的“童謠采風再唱”計畫的第一首。

岜農與孩子們一起練歌

計畫中, “童謠采風再唱”收錄到9首歌左右, 就會出唱片。 在所有的歌曲中, 孩子將是真正的主唱, 而不僅僅是以音樂採樣的形式陪襯一下。 這項計畫背後的壯族音樂人岜農, 同時也是瓦依那樂隊的主創兼主唱。 岜農出生在廣西壯鄉, 學校畢業後分別在東北和南方的城市工作十餘年。 2006年在廣州組建瓦依那樂隊, 業餘時間參加一些音樂活動。 2012年, 岜農開始整理自己十年的日記式音樂作品, 並與樂隊朋友及村民等錄製完成《那歌三部曲》。 除此之外, 岜農自行繪畫插圖,

設計唱片裝幀, 並創作一萬餘字壯族口頭文學式的神話敘事詩《那詩》, 2015年3月一併由刀馬旦唱片合作出品發行。 2015年, 他回到老家廣西, 把舊房舍改造, 耕田唱歌, 與搭檔一起實踐自然農法。

務農中的岜農

問岜農何以開始童謠計畫, 他回答說,

最初一位朋友在一所小學支教, 聽了一首當地童謠很是喜歡, 希望岜農能將其重新編曲, 讓它再次傳唱開來。 他們共同為傳統童謠的消失感到惋惜。

《誰會飛》是一首口頭念的童謠, 很有韻律, “歌詞能啟發小朋友去聯想每件事物的不同”, 其中的天然美感和靈性讓人印象深刻, 曲子則是後來新編的。 岜農找會說壯話的孩子來練唱, 一找才發現, 現在鄉里會說壯話的孩子已經不多了。

“(準備)一首歌要有很多步驟。 先找到好的樣本, 前去采風錄音, 整理編排, 再去找孩子排練, 最後才是正式錄音。 之前我計畫連配器也要教小朋友一起完成, 但是後來發現費用太大, 也比較花時間, 所以這項工作還在不停地尋找平衡點。 ”岜農說。 在尋訪過程中,

他遇到人會問:你們這兒有唱山歌的嗎?少數民族老百姓、政府文化部門工作人員, 有不少會熱心幫忙。 山歌手懂得多。 找到山歌手, 就可以接著問關於童謠的事。 作為一個70年代末出生的壯族人, 岜農小時候聽過大人唱山歌, 比自己大幾歲的70年代初生初生的前輩也會唱。 可到了80年代出生的孩子, 由於電視出現了, 唱山歌的就少了。

回家造房子

“唱山歌主要(為的是)談戀愛。 等我們這個歲數的人該談戀愛時, 打工潮已經開始了, 姑娘們都進城了。 ”岜農笑道。

耕樂同步, 岜農和朋友已經走訪了三個壯族村, 一個瑤族村, 一個侗族村采風, 涉及金秀瑤族、裡湖瑤族、隆安瑤族、那坡黑衣壯、從江侗族等少數民族。 “廣西十幾個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 預備每個都找一兩首, ”岜農對我說, 有一首已經被一所當地小學採用, 成為校歌。

“金秀瑤族有一兩首感覺可以, 預計要去, 隆安瑤族有一首也去過兩次了”, 岜農這樣介紹他稱之為“進展緩慢”的工作計畫。

想通過眾籌來推進“童謠采風再唱”計畫嗎?我問他。 不太想,他回答,追問為什麼呢,“太吵了,哈哈”!

童謠《誰會飛》

誰會飛

鳥會飛

鳥兒怎樣飛

撲撲翅膀去又回

誰會跑

馬會跑

馬兒怎樣跑

四腳離地身不搖

誰會遊

魚會游

魚兒怎樣游

搖搖尾巴調調頭

誰會爬

蟲會爬

蟲兒怎樣爬

許多腳兒慢慢爬

壯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腳歌、排歌、散歌等。排歌為壯族詩歌的自由體,每詩只詠一事,有時長達 300多行。長篇敘事詩比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歌》、《六丘和達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現形式較為特別。它不是以敘事方式講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領主的兼併戰亂作為背景,通過抒情的對唱表現一對男女青年悲歡離合的感情。四句一組,相互問答,拆開來是獨立的抒情詩,連綴起來又是一首有頭有尾的故事詩。

壯族人愛唱歌,不僅平時唱,家裡唱,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或“歌節”。歌圩的日期主要在農曆三月初三,但在春節、四月八、中元節、中秋節以及婚嫁、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時甚至在趕集的路上也形成臨時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吟唱傳授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等。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

不太想,他回答,追問為什麼呢,“太吵了,哈哈”!

童謠《誰會飛》

誰會飛

鳥會飛

鳥兒怎樣飛

撲撲翅膀去又回

誰會跑

馬會跑

馬兒怎樣跑

四腳離地身不搖

誰會遊

魚會游

魚兒怎樣游

搖搖尾巴調調頭

誰會爬

蟲會爬

蟲兒怎樣爬

許多腳兒慢慢爬

壯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腳歌、排歌、散歌等。排歌為壯族詩歌的自由體,每詩只詠一事,有時長達 300多行。長篇敘事詩比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歌》、《六丘和達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現形式較為特別。它不是以敘事方式講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領主的兼併戰亂作為背景,通過抒情的對唱表現一對男女青年悲歡離合的感情。四句一組,相互問答,拆開來是獨立的抒情詩,連綴起來又是一首有頭有尾的故事詩。

壯族人愛唱歌,不僅平時唱,家裡唱,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或“歌節”。歌圩的日期主要在農曆三月初三,但在春節、四月八、中元節、中秋節以及婚嫁、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時甚至在趕集的路上也形成臨時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吟唱傳授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等。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