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厲害了,高考作弊,我只服古人!

又是一年高考時。 各種“高超”電子作弊術正在來的路上, 然鵝, 這些技術在高科技防作弊神器的掃蕩下都是浮雲好嗎?

論作弊套路,

還是古人厲害!為了考出個好成績, 學渣們也是拼了, 作弊時和考官鬥智鬥勇, 事後又能毀滅證據……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古人傳統又犀利的作弊套路吧!

請托說白一點就是賄買。 通過“money”打通天地線, 賄賂考官, 謀求考試通過。 其中包括了三個可選套餐:探題、關節、偷改。

探題就是靠拉關係走後門, 買通相關人員, 提前探知考試題目, 難度係數等於現代的進老師辦公室偷試卷。

但問題是, 即使知道了題目, 也得背得下答案呀!探題說到底只不過是把背誦的範圍縮小一點, 所以這個方法註定只適用于高階一點的學渣。

對於已經放棄治療的學渣, 你倒是可以花更高的價錢, 走另外一條捷徑通關節!

“關節”其實就是行賄考生在試卷上做的特殊記號, 讓考官改卷的時候可以通過暗號辨認, 進而達到作弊的目的, 像畫個小圈圈、小星星之類的。

別看暗號簡單, 內涵卻很深!“於詩下加一墨圈者銀一百兩, 加一黃圈者金一百兩”, 看來受賄考官給分的時候也是秉承著“一分錢一分貨”的原則啊!

不過, 太爆款的圖案很容易撞暗號, 所以有的考生“或書數虛字, 或也歟或也哉或也矣”。 既別致又不會像畫圈圈那麼明顯, 這麼有創意的頭腦如果用在好好讀書多好啊!

但也不要以為“通關節”這種事只有貪官污吏會幹, 同治、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也幹過!

當年翁同龢很欣賞張謇的才華, 可惜張謇這個人對考試真的不怎麼在行, 屢屢落榜。 翁同龢看得很著急啊!於是就專門把他找來“通關節”。

沒想到他卻把同學劉可毅也帶來了, 這下說話就不太方便了……於是, 翁同龢只好話裡有話地提醒他:“今日時勢, 宜統籌全域。 ”

天真的張謇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反而是機靈的劉可毅聽出了其中的深意。

後來出任主考官的翁同龢在一份卷子裡發現了“統籌全域”這個“關節”, 於是就毫不猶豫地把它排在了第一名。 放榜時卻傻眼了, 高中會元的是跟張謇一起來的劉可毅!至於張謇, 不好意思,又沒考上……

為了防止考官與考生一起搞小動作,朝廷也是操碎了心。唐宋時期就已經隆重推出了兩大防作弊神招——糊名和謄錄。

“糊名”就是把試卷上考生的名字、籍貫等個人資訊用紙糊起來,防止考官故意給個別考生放水。這還是武則天發明的!

/武則天/

據《新唐書·選舉志》記載,武則天“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看現在大大小小的考試都還沿用著這個制度,就知道這個方法是真好用!

而“謄錄”更厲害,為了避免考官靠認字跡、記號對考生們區別對待,考生交卷後,考場會讓專門的謄錄人員把考生們的答案重新抄寫一遍,再交考官評閱。

哼,看你現在還怎麼作弊!

而沒有門路、錢也不夠多的學渣們只好找代筆。代筆俗稱“請槍手”,在那個沒有身份證的年代,這招目測挺好用!晚唐的《玉泉子》就有記載“今子弟求名者,大半假手也”。

代筆門下又分替名入試和就院假手兩種。

“替名入試”就是找一個學霸代替自己去考場開始表演。據說這招盛行的時候,“入試非正身,十有三四”。

而“就院假手”則是買家和賣家同時進場,然後學霸的試卷寫學渣的名字,學渣的試卷寫學霸的名字,相當於考場版的狸貓換太子。這裡面還有一個厲害的人物——溫庭筠。

溫庭筠是唐朝宰相溫彥博的後人,遺傳了高智商,卻沒繼承好人品,在考場上“多為鄰鋪假手”,真是就怕流氓有文化啊!

據《唐才子傳·溫庭筠》記載,在一次會試中,主考官沈詢對“神槍手”溫庭筠早有耳聞,於是把他列作重點防控對象,“特召庭筠試於簾下,恐其潛救”。

這招弄得溫庭筠很不高興,草草寫了千把字就提前交卷了。

本來沈詢還為自己的妙計沾沾自喜,事後才知道溫庭筠“私占授者已八人”,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幫八個考生作弊了……

果然一山還有一山高!沈詢防得了溫庭筠假手,卻沒想到他還有授義這一招。

“授義”其實就是傳答案,既可以是交頭接耳,也可以遞小紙條。

這種作弊方法在明經考試中比較好用。因為明經科的題目都是有標準答案的。但到考驗考生創意和急才的進士科考試就比較麻煩了。

所以,俗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是不是也有這個原因呢?

但窮書生沒錢又沒文化怎麼辦?那就要靠自己自力更生了!於是,各種腦洞大開的招數就出現了,其中最流行的是懷藏。

“懷藏”,也叫夾帶,顧名思義就是把夾帶小抄進考場。但怎麼藏得不被發現,這就要看技術了!下面這些 “厲害”的招式,要高考的小朋友不要學哦!

唐代的時候,有考生想出來用烏賊汁寫小抄的方法,作弊的時候把小抄書寫在鞋底或衣服褲子的夾層,再塗上爛泥巴掩人耳目。泥巴幹了之後去掉,就能想抄就抄了。

而且據說烏賊汁寫的字跡時間一長就會自動消退,所以事後追查起來也找不到證據。

不過塗泥巴什麼的實在不太優雅,還可能因為衣冠不整引人注目。據《清稗類鈔•考試類》記載,“道、鹹前,大小科場搜檢至嚴,有至解衣脫履者。”一旦被懷疑,可是要被脫光光檢查的呀!

我們明明還可以有更優雅的方法,例如繼燭。

“繼燭”本義是指一支接著一支地點蠟燭。因為以前鄉試和會試一考就是幾天,所以考生不僅要準備食物、生活用具,還要自帶夜晚照明的蠟燭,於是就有人利用這個BUG作弊。

有把小抄藏在食盒裡的,也有塞在饅頭裡的,還有極具技術含量的一種是把蠟燭沿著引線從底往上一點點掏空,然後塞小抄進去,再用蠟油將底部封平。

小抄也大有講究,例如作弊工具書《四書典倉》,全書就跟拇指那麼大,裡面蠅頭小字要用老鼠鬍鬚特製的“鼠毫”才能寫。

除了有給力的“工具書”,家人的力量也是防不勝防!《宋會要輯稿·選舉》中寫道“既繼以燭,難免代筆,況以一晝夜,繼以次日乎!於是人率備三五卷,或父代其子,兄挾其弟,而太半以貨取”。考官真的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才能發現啊!

更加神乎其技的一種方法是飛鴿傳書,用現代話說就是請求“場外援助”,不過不是電話連線,是飛鴿連線。“特工鴿”一般是富人家養在家裡專門訓練來傳信的,窮人家可能只會吃掉吧……

到大考的時候,考生的家人趁夜把“特工鴿”放進考場,讓考生把試題傳回家,然後家裡的槍手、高手、老手一擁而上把題做好,給鴿子再帶去考場。“特工鴿”則完成任務後悄然離場,深藏功與名。

果然,古人連在作弊這件事上都是現代人的祖師爺啊!

但是如果你對古人們的這些作弊手段躍躍欲試,那請跟著文字君一起把以下這句話默讀十遍:作弊不如多學習,學習使我進步,學習使我快樂,我愛學習!

不好意思,又沒考上……

為了防止考官與考生一起搞小動作,朝廷也是操碎了心。唐宋時期就已經隆重推出了兩大防作弊神招——糊名和謄錄。

“糊名”就是把試卷上考生的名字、籍貫等個人資訊用紙糊起來,防止考官故意給個別考生放水。這還是武則天發明的!

/武則天/

據《新唐書·選舉志》記載,武則天“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看現在大大小小的考試都還沿用著這個制度,就知道這個方法是真好用!

而“謄錄”更厲害,為了避免考官靠認字跡、記號對考生們區別對待,考生交卷後,考場會讓專門的謄錄人員把考生們的答案重新抄寫一遍,再交考官評閱。

哼,看你現在還怎麼作弊!

而沒有門路、錢也不夠多的學渣們只好找代筆。代筆俗稱“請槍手”,在那個沒有身份證的年代,這招目測挺好用!晚唐的《玉泉子》就有記載“今子弟求名者,大半假手也”。

代筆門下又分替名入試和就院假手兩種。

“替名入試”就是找一個學霸代替自己去考場開始表演。據說這招盛行的時候,“入試非正身,十有三四”。

而“就院假手”則是買家和賣家同時進場,然後學霸的試卷寫學渣的名字,學渣的試卷寫學霸的名字,相當於考場版的狸貓換太子。這裡面還有一個厲害的人物——溫庭筠。

溫庭筠是唐朝宰相溫彥博的後人,遺傳了高智商,卻沒繼承好人品,在考場上“多為鄰鋪假手”,真是就怕流氓有文化啊!

據《唐才子傳·溫庭筠》記載,在一次會試中,主考官沈詢對“神槍手”溫庭筠早有耳聞,於是把他列作重點防控對象,“特召庭筠試於簾下,恐其潛救”。

這招弄得溫庭筠很不高興,草草寫了千把字就提前交卷了。

本來沈詢還為自己的妙計沾沾自喜,事後才知道溫庭筠“私占授者已八人”,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幫八個考生作弊了……

果然一山還有一山高!沈詢防得了溫庭筠假手,卻沒想到他還有授義這一招。

“授義”其實就是傳答案,既可以是交頭接耳,也可以遞小紙條。

這種作弊方法在明經考試中比較好用。因為明經科的題目都是有標準答案的。但到考驗考生創意和急才的進士科考試就比較麻煩了。

所以,俗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是不是也有這個原因呢?

但窮書生沒錢又沒文化怎麼辦?那就要靠自己自力更生了!於是,各種腦洞大開的招數就出現了,其中最流行的是懷藏。

“懷藏”,也叫夾帶,顧名思義就是把夾帶小抄進考場。但怎麼藏得不被發現,這就要看技術了!下面這些 “厲害”的招式,要高考的小朋友不要學哦!

唐代的時候,有考生想出來用烏賊汁寫小抄的方法,作弊的時候把小抄書寫在鞋底或衣服褲子的夾層,再塗上爛泥巴掩人耳目。泥巴幹了之後去掉,就能想抄就抄了。

而且據說烏賊汁寫的字跡時間一長就會自動消退,所以事後追查起來也找不到證據。

不過塗泥巴什麼的實在不太優雅,還可能因為衣冠不整引人注目。據《清稗類鈔•考試類》記載,“道、鹹前,大小科場搜檢至嚴,有至解衣脫履者。”一旦被懷疑,可是要被脫光光檢查的呀!

我們明明還可以有更優雅的方法,例如繼燭。

“繼燭”本義是指一支接著一支地點蠟燭。因為以前鄉試和會試一考就是幾天,所以考生不僅要準備食物、生活用具,還要自帶夜晚照明的蠟燭,於是就有人利用這個BUG作弊。

有把小抄藏在食盒裡的,也有塞在饅頭裡的,還有極具技術含量的一種是把蠟燭沿著引線從底往上一點點掏空,然後塞小抄進去,再用蠟油將底部封平。

小抄也大有講究,例如作弊工具書《四書典倉》,全書就跟拇指那麼大,裡面蠅頭小字要用老鼠鬍鬚特製的“鼠毫”才能寫。

除了有給力的“工具書”,家人的力量也是防不勝防!《宋會要輯稿·選舉》中寫道“既繼以燭,難免代筆,況以一晝夜,繼以次日乎!於是人率備三五卷,或父代其子,兄挾其弟,而太半以貨取”。考官真的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才能發現啊!

更加神乎其技的一種方法是飛鴿傳書,用現代話說就是請求“場外援助”,不過不是電話連線,是飛鴿連線。“特工鴿”一般是富人家養在家裡專門訓練來傳信的,窮人家可能只會吃掉吧……

到大考的時候,考生的家人趁夜把“特工鴿”放進考場,讓考生把試題傳回家,然後家裡的槍手、高手、老手一擁而上把題做好,給鴿子再帶去考場。“特工鴿”則完成任務後悄然離場,深藏功與名。

果然,古人連在作弊這件事上都是現代人的祖師爺啊!

但是如果你對古人們的這些作弊手段躍躍欲試,那請跟著文字君一起把以下這句話默讀十遍:作弊不如多學習,學習使我進步,學習使我快樂,我愛學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