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國都推廣混齡編班,原因竟然是?

當幼稚園“混齡編班”逐步被國人接受時, 殊不知德國幼稚園幾十年前就廣泛實施了這種教學體制, 而且年齡跨度非常大, 不僅0—6歲學前兒童混齡編班, 中小學也逐步實施了混齡體制。 他們將不同年齡組的兒童編在一個班級中學習、生活和遊戲。 這種混齡體制在德國全國範圍內所有幼稚園中實施。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實:混齡班幼兒的靈敏度, 比傳統教育的分齡班高出很多。 德國混齡班一個班約有15 名幼兒, 採取小組教學形式。 每班至少有兩位老師, 而老師的角色不是傳統教育的教導者, 而是引導者、觀察者及教育環境的維護者。

為配合混齡教育, 德國幼稚園的環境創設也為之作了很大的努力。 混齡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 是幼稚園的班級類似與一個溫馨的家庭, 在這樣一個家庭中, 有不同年齡的孩子, 他們像兄弟姐妹般的生活在一起, 一起遊戲、一起學習。 每個孩子都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員, 他們有自己生活的空間和喜好。

表現在環境創設上, 有些幼稚園就將原來一個大的活動室分割成若干個小的活動區域, 還搭建了一些小閣樓。 孩子們除了有進行學習和遊戲活動的場所以外,

還有進餐的地方, 如有小廚房(便於自己洗滌餐具), 有休息(午睡)的地方和大齡兒童作業學習的場所。 在教玩具的設置上, 更多地考慮了不同年齡兒童的不同需求, 如既有小年齡兒童喜愛的娃娃等玩具, 也有大年齡兒童喜愛的智力拼插玩具。 在傢俱的準備上同樣如此, 桌椅的尺寸有著一定程度的差異, 特別是椅子的大小和高低, 便於不同身高兒童的使用。 當然, 在進行活動時, 教師並不嚴格限制兒童的活動類型, 而是讓不同年齡的兒童共同遊戲與學習。

在德國, 蒙特梭利教育模式與本土化教育理念已經融合在了一起, 結合混齡編班模式, 形成了獨有的蒙氏混齡體系。 而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也被世界的一些發達國家廣泛傳播。

混齡編班模式的推廣在中國最具代表的就是大學的選修課模式, 大部分的課程選修都是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一起進行的。 當然混齡教育在學前教育中體現最明顯的就是蒙氏混齡幼稚園的逐漸增多。

混齡理念被廣為傳播與實施, 是因為其有著對孩子產生影響的重要意義:

1、在混齡班裡, 年齡小的兒童與年齡大一些的兒童在一起遊戲與生活, 因而有機會向大齡兒童學習, 得到大齡兒童的幫助, 減少競爭壓力, 增多合作的機會。

2、年齡小一些的幼兒喜歡模仿年齡、能力與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

3、年齡大一些的兒童也可以幫助年齡小的兒童, 與他們一起活動而得到益處。 他們通過幫助小年齡兒童, 獲得快樂的體驗, 獲得成就感。

4、同伴之間“教與學”對扮演教育者的兒童有正向的影響。 他們由於幫助了別人, 又得到成人的讚揚, 會更加善於互相幫助, 從而養成互助的內驅力。

5、混齡教育因其混齡編班, 擴大了兒童的接觸面, 使他們學習了與不同年齡兒童的交往, 班級即是社會的雛形。

6、在一個班級中有不同年齡的兒童,彼此之間如兄弟姐妹一般。這種類似于家庭的編班方式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的角色經驗,促進角色承擔能力的發展。

7、從目前的社會狀況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獨生子女也越來越多,而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不良,則是一個公認的難題。這種類似于家庭的編班方式,對克服獨生子女社會適應不良的現狀,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8、通過與不同年齡同伴的相互交往、共同生活與活動,兒童學習了與人交往的正確態度與技能,克服自我中心,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方式,為形成積極健康的個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9、一個兒童在混齡班中的角色是動態的, 是會不斷變化發展的: 從最初的被照顧,發展到照顧別人,從一個“弱者”,努力地學習“強者”,發展到成為“強者”。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發育, 他們的心理、社會角色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混齡教育為兒童的這種發展變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促進了兒童的社會化進程,使得兒童的身心同步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獨生子女身上容易出現的缺點。

10、混齡班中的兒童年齡各不相同,因人而異、 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在原有水準上獲得發展。

11、作為一名混齡班的教師,不能像以往那樣地帶領兒童, 她必須學會與兒童交往,善於觀察兒童,能根據兒童不同的發展水準進行個別指導,同時又能針對全體的共同特點進行教育;她還要能夠運用各種方法使班級兒童異齡互動,共同促進,使每個兒童在原有水準上獲得發展。

12、混齡教育中更多地需要採取開放式的、個別化的教育, 讓兒童能夠自由地學習,充分地思考。同時,在教育過程中,除了教師教育兒童之外,要充分地運用“兒童教育兒童”的方法,如同齡促進、異齡促進、角色換位等,使每個兒童身心同步成長。

13、是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後,使優秀學生和後進生都能獲得有效發展。

14、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動,通過社會交往, 無論是年齡大的兒童還是年齡小的兒童,都能學到大量知識,並獲得社會能力的發展。

15、混齡教育促進了教師對兒童的因材施教,不分年級制有利於幼小銜接,使兒童從幼稚園教育自然地過渡到正規的學校教育。

班級即是社會的雛形。

6、在一個班級中有不同年齡的兒童,彼此之間如兄弟姐妹一般。這種類似于家庭的編班方式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的角色經驗,促進角色承擔能力的發展。

7、從目前的社會狀況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獨生子女也越來越多,而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不良,則是一個公認的難題。這種類似于家庭的編班方式,對克服獨生子女社會適應不良的現狀,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8、通過與不同年齡同伴的相互交往、共同生活與活動,兒童學習了與人交往的正確態度與技能,克服自我中心,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方式,為形成積極健康的個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9、一個兒童在混齡班中的角色是動態的, 是會不斷變化發展的: 從最初的被照顧,發展到照顧別人,從一個“弱者”,努力地學習“強者”,發展到成為“強者”。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發育, 他們的心理、社會角色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混齡教育為兒童的這種發展變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促進了兒童的社會化進程,使得兒童的身心同步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獨生子女身上容易出現的缺點。

10、混齡班中的兒童年齡各不相同,因人而異、 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在原有水準上獲得發展。

11、作為一名混齡班的教師,不能像以往那樣地帶領兒童, 她必須學會與兒童交往,善於觀察兒童,能根據兒童不同的發展水準進行個別指導,同時又能針對全體的共同特點進行教育;她還要能夠運用各種方法使班級兒童異齡互動,共同促進,使每個兒童在原有水準上獲得發展。

12、混齡教育中更多地需要採取開放式的、個別化的教育, 讓兒童能夠自由地學習,充分地思考。同時,在教育過程中,除了教師教育兒童之外,要充分地運用“兒童教育兒童”的方法,如同齡促進、異齡促進、角色換位等,使每個兒童身心同步成長。

13、是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後,使優秀學生和後進生都能獲得有效發展。

14、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動,通過社會交往, 無論是年齡大的兒童還是年齡小的兒童,都能學到大量知識,並獲得社會能力的發展。

15、混齡教育促進了教師對兒童的因材施教,不分年級制有利於幼小銜接,使兒童從幼稚園教育自然地過渡到正規的學校教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