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青訓系列報導|為什麼說家長的觀念成為了中國足球青訓的障礙?——中國足球騰飛,首先要從家長抓起

【提要】:《中國足球改革與發展總體方案》發佈已經有兩年時間了。 3月19號, 中國足球改革兩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足球想要騰飛, 夯實青少年足球訓練基礎必不可少, 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當中, 又會遭遇到哪些實際的困難和觀念上的差異呢?這些問題又如何影響了青少年足球的發展?五星體育廣播記者何佳在實地走訪了多家青少年足球培訓機構之後發回系列報導。 下面就請聽系列報導之一《中國足球騰飛, 首先要從家長抓起》。

職業足球復蘇促進青訓回暖

今年十三歲的張涵坤, 學踢足球兩年, 十一歲才開始接觸足球, 年齡絕對不算小。 他的父親坦言, 其實兒子從小就喜歡足球, 但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才讓他開始系統學踢球, 是因為前兩年中國足球大環境不好。

張涵坤父親說:“因為前幾年足球負面影響太多了, 你說踢球沒有幾個號的正面形象,

你像假球啊賭球啊, 而且成績也很差。 正好趕上了國內大環境在改善, 運氣還不錯, 我們算是踢的比較晚的, 四年級下學期才開始的。 ”

隨著大環境的變好, 這兩年像張涵坤這樣想要系統學踢球的孩子越來越多。 在上海, 各種青少年足球培訓也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 張涵坤之前在一家職業俱樂部下屬青訓學校練球, 但隨後來到了如今這個由日本教練組建的足球青訓機構。 小張比較直接地說出了自己“轉學”的原因。

“這邊訓練的時候比較嚴謹, 就不會聊天, 之前呆過一個。 ”張涵坤說, “(離開的原因)一個是休息次數太多了, 還有就是訓練的時候不認真, 老講話, 小朋友之間。 ”

中日家長足球理念有差異

球場邊的日本家長們

在TFA經常會有日本孩子和中國孩子混合踢球的情況, 說起中日兩國的孩子和家長在學足球這件事上最大的不同, 日本媽媽田中太太這樣回答:

“以前我們的球隊有中國的小朋友日本的小朋友一個球隊的時候, 中國的小朋友不來比賽,

他們那時候冬天吧, 下雨吧, 怕感冒, 那時候我覺得文化不一樣, 日本人的話, 如果我兒子不去的話, 會給隊友們增加麻煩。 中國家長最重要的是自己孩子的健康和身體, 哪個想法也很好, 但是跟我們不一樣, 很有意思。 ”

足球教練大祥正在給孩子們上課

中國家長的理念問題, 同樣也在困擾著舜祥足球俱樂部的總教練劉大祥。 大祥從事青少年足球培訓已經十年, 最頭疼的是碰到家長孩子還沒送來, 就先打聽踢球能不能直升重點學校, 或者能不能去職業隊。

大祥說:“剛開始的時候很困難, 家長過來就問你們有沒有證書啊, 你們有沒有跟學校掛鉤啊, 有沒有機會進好的學校啊, 有沒有機會進職業隊, 有沒有機會去徐根寶那裡, 他們為了踢球而踢球。 ”

相比於教“一張白紙”的孩子踢球, 讓孩子的家長轉變觀念是件更難的事。 除了讓家長們接受孩子從小練踢球是為了培養更開放, 更注重團隊協作的性格這個觀念, 大祥坦言更難的是要求家長轉變角色, 家長不只是送孩子來踢球的一個保姆, 也要成為訓練的一份子。

大祥說:“我會發一個短信很簡單的就是說如果是300萬以下的生意,請你放棄來陪孩子玩,如果是300萬以上的你就去做吧。哈哈!”

日本孩子練踢球時,經常會有父母在場邊給孩子加油鼓勁。來自日本的高橋教練介紹,日本的青訓經常會給家長也提出相應的要求:

“我們告訴家長,要做最好的支援者,我們也會告訴家長,不要把正確答案強加給孩子,要讓孩子們自己去思考。我們教練和家長孩子是一個三角關係,要保持這樣的關係去教孩子踢球。”

而在國內,雖然經過大祥這一批擁有更開放教育理念的足球教練的努力,以及大環境的改變,情況在變好,但依然時不時會有家長在場邊玩手機,或者站在場邊當著他隊友的面訓斥才上幼稚園的孩子,剛剛那個球處理地太差!張涵坤的父親說在日本家長身上學到很多,大多數家長都非常支持孩子踢球,雖然也希望孩子能往職業球員發展,但不會作為唯一目標:

“足球是很多人的夢想,在日本中學生最理想的職業是足球,這個跟環境有關係,放在這個環境裡,希望他更多純粹一些的東西。如果他能成為職業選手我會全力支持,如果作為一個愛好,他 能成為校隊的主力或者隊長,也挺好的,他會有自信心。”

中國足球要從家長抓起

“中國足球從娃娃抓起”這句口號已經喊了30年多年,成效甚微。兩年前,中國足球改革整體方案提出要實現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這個中期目標。但要實現這個目標,或許目前首先要面臨改革的並不是中國的孩子。踢球不是為謀取特長加分,也不是只為走職業球員這條路,孩子對於足球最初的理念,不是來自教練也不是來自學校,往往來自家長,所以中國足球,首先要從家長抓起。

也要成為訓練的一份子。

大祥說:“我會發一個短信很簡單的就是說如果是300萬以下的生意,請你放棄來陪孩子玩,如果是300萬以上的你就去做吧。哈哈!”

日本孩子練踢球時,經常會有父母在場邊給孩子加油鼓勁。來自日本的高橋教練介紹,日本的青訓經常會給家長也提出相應的要求:

“我們告訴家長,要做最好的支援者,我們也會告訴家長,不要把正確答案強加給孩子,要讓孩子們自己去思考。我們教練和家長孩子是一個三角關係,要保持這樣的關係去教孩子踢球。”

而在國內,雖然經過大祥這一批擁有更開放教育理念的足球教練的努力,以及大環境的改變,情況在變好,但依然時不時會有家長在場邊玩手機,或者站在場邊當著他隊友的面訓斥才上幼稚園的孩子,剛剛那個球處理地太差!張涵坤的父親說在日本家長身上學到很多,大多數家長都非常支持孩子踢球,雖然也希望孩子能往職業球員發展,但不會作為唯一目標:

“足球是很多人的夢想,在日本中學生最理想的職業是足球,這個跟環境有關係,放在這個環境裡,希望他更多純粹一些的東西。如果他能成為職業選手我會全力支持,如果作為一個愛好,他 能成為校隊的主力或者隊長,也挺好的,他會有自信心。”

中國足球要從家長抓起

“中國足球從娃娃抓起”這句口號已經喊了30年多年,成效甚微。兩年前,中國足球改革整體方案提出要實現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這個中期目標。但要實現這個目標,或許目前首先要面臨改革的並不是中國的孩子。踢球不是為謀取特長加分,也不是只為走職業球員這條路,孩子對於足球最初的理念,不是來自教練也不是來自學校,往往來自家長,所以中國足球,首先要從家長抓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