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考才是我們最真實的青春片

今天正式高考了。

每年這幾天, 只要參加過高考的人, 一定會回想起自己當年那段日子——

語文、數學、英語、綜合......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習題, 週一週三一小測, 週六一大測, 周日歸補習班和課後作業。

那些日子裡, 好像永遠有不認識的英語單詞, 永遠有答不上來的政治歷史題。

我記得在高考前的動員會上, 班主任帶大家一起唱《真心英雄》, 唱完以後她說, 你們現在可能覺得高三很苦, 但以後回想起來, 一定會懷念這段奮鬥的日子, 會想重來一次。

十多年以後, 我想告訴班主任, 就算現在給我十萬塊, 我也一點都不想再上一次高三。

因為就算加上了回憶濾鏡, 那段日子依舊好壓抑、好黑暗。

高二升高三的那個暑假, 全校放假, 只有我們每天要上半天補習。 教室天花板上的風扇開了跟沒開一樣, 大家已經在地上灑了幾盆水, 依然熱到好幾個女生中暑暈倒。

可有什麼辦法, 還不是得繼續做題?

現在好多影視劇裡的高中生活, 統統自帶美顏十級——

在灑滿陽光卻一點都不悶熱的教室裡上課寫作業:

《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同學們穿著整齊又好看的校服拍畢業照:

《青春派》

其實呢?我猜大部分人的教室應該是這樣:

拍畢業照的場景也更類似這樣:

至於幾乎每部校園青春片裡一定會有的, 高考完畢所有人撕了習題從樓上往下撒的壯觀場面……

嗯哼, 我猜現實中, 大部分人都跟肉叔一樣, 考完就把複習資料全當廢紙賣了。

最多捏著到手的幾塊錢感歎一聲:老子這三年血汗只值這麼點……

比起青春片裡被美化後的高中生活, 有這樣一部紀錄片, 它能喚醒你最不願面對的真實高三。

上面那兩張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截圖就來自它——

高三

周浩導演的這部紀錄片, 聚焦中國福建省武平縣一中, 再普通不過的高三(7)班。

鏡頭正對準一間教室:教室外有蟬雜訊, 教室內的空氣悶熱而逼仄。 每個學生都神情麻木地做著試卷。

今年他們高三, 所有人目標一致:考上大學。

高考,是每個中國人都曾經、正在或即將要面對的一件事。

這種類型的影視作品大多勵志又雞湯。比如《墊底辣妹》裡,村花飾演的差生努力學習,成功逆襲,放學後一邊騎單車回家一邊背英語單詞的美好畫面,大家看到都會被打一針雞血吧。

可這一點也不真實。

中國的高三學生們,往往灰頭土臉、眼神呆滯,課桌上堆著比自己還高的練習冊,心裡還時時縈繞著恐懼感。

如果硬要給高三加一個關鍵字,肉叔會選擇:掙扎。

在家長和老師的目光中掙扎,在荷爾蒙與壓抑的學習中掙扎,在瘋狂打雞血和一次次自我質疑中掙扎。

高三(7)班的孩子們在掙扎中,每天與自己抗衡,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比如他——

鐘生明,不僅是班上的差等生,還是網癮少年。他對學習心不在焉,經常曠課,就算去教室也是睡覺。

同學們都處於高三的緊張學習下,他和另一個網癮少年每個星期起碼翻牆三四次去網吧玩。

班主任和他們談話,語氣早已沒有憤怒,而是無奈。

這話是不是好耳熟

鐘生明和家裡的關係也不怎麼好。因為曠課過多,網癮成癖,學校請來家長一起開會處置。鐘父說,自己和兒子幾乎沒有聯絡:

他什麼都不會告訴我,半年才給家裡打電話,不是沒錢了就是沒大米了。

面對政教處逼問,鐘生明垂著頭,一句不吭,最後撂下句話轉頭就走:我隨便學校怎麼處分,可以了吧?

他真的網癮成癖嗎?好像又不是。

相比于在學校、老師前的沉默寡言,鐘生明卻能與導演周浩侃侃而談。

原來他去網吧不為網癮,為錢。他早就摸索出一套用遊戲賺錢的方法。

和導演聊到自己怎麼通過網路賺錢時,他頭向上仰,直視著對方。與那個被班主任叫出來,低著頭,眼神怯怯望向老師的孩子,天差地別。

你說他會賺錢,不想上大學?也不是。

他對導演說,考大學是他的一個夢想。他嚮往著大學生無憂無慮的自在生活。但是......

鐘生明沒再往下說,只留下一個尷尬的笑容。

因為分數,是高考唯一的指標,是劃分成敗的唯一標準。

對他而言,一邊是在學習上早就註定被歸為“失敗”的強烈挫敗感;一邊在網路世界中如魚得水,做著讓人景仰的大神級人物。

哪邊更有歸屬感?哪邊更有成就感?

他怕的不只是試卷上鮮紅的數位,更是數位背後大人們失望的眼神,是被現實社會定制的“成功標準”排斥在外的恐懼。

有人面對高考選擇放棄,也有人拼命努力,卻不知道努力的盡頭在哪裡。

片子裡有一首歌讓肉叔特別觸動,齊秦的《北方的狼》。班會上,班主任為了鼓舞大家,帶著全班同學一起唱著:

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走在無垠的曠野中。淒厲的北風吹過,漫漫的黃沙掠過,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

林佳燕和張興旺,都是那頭咬著冷冷的牙,孤注一擲的狼。

優等生林佳燕成績好是好,但她的夢想也不容易達到:考上北大。

可是報考北大,好成績哪裡夠,要好中再好。對自己的極高要求,讓她每一次小考分數不理想時,總會痛苦得要命。

你看她寫的日記:

你為什麼每次都計較和班上同學比較名次呢?如果再把怕自己被打敗和輸不起的思想帶到下學期,我怕你甭讀書了,說不定高考還沒完你先得抑鬱症死了。

離高考還有10天,今天做語文考卷,居然錯了6個!人家才錯了2個或3個。而我呢?why?我分析我還是未盡心。

今天,我碰到了班主任,我很內疚,我知道他對我很關心,但我卻很不爭氣。

她每一天都在質疑自己,因為她差全班第一名四分。

漂亮分數的背後,映射出長期高壓下,一個越來越不相信自己的、有點自卑的孩子。

高考代表的應試教育,把多少人對自己的期待,扭曲成一個高分?

中等生張興旺同樣如此。越接近高考,他越怕,越對自己沒信心。

離高考剩十幾天時,他突然沒來上課,給班主任留了一封信。信上說,他在教室裡面就像行屍走肉,讀不進去。

所以,他選擇不參加今年高考,準備複讀。

大人們會說,你看,他不夠強大,他懦弱,他逃避。可捫心自問,在高考這頭猛獸面前,誰沒有過心生退卻的瞬間?

再者,會不會恰恰是成人世界對成功的單一理解,讓高考成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

這種質問,還體現在紀錄片的無數片段中。

南京市因為搞素質教育,放鬆了學生作業,增強課外活動,導致考上重點大學人數的比例逐年遞降。

開會時,領導用一種“早知如此”的態度,說:

你素質是提高了,但是考大學成績上見。你沒考到650,你就不能進清華、北大。

這時的畫面裡,學生們在早讀時機械而麻木地背誦著:"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他們壓根不知道,為什麼要念這些。

個性在分數面前被秒成渣。

導演周浩在接受訪談時曾說,這一段在上映時,好幾次惹觀眾笑場。有人曾向他提議把這段刪掉,他不肯,因為現實不就是這樣荒謬的、不切實際的麼?

就像我小學上的第一課是“毛主席萬歲”,第二課是“千萬別忘記階級鬥爭”,它確確實實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

說白了,這些孩子在人生的前18年,為了大人眼裡的所謂成功與優秀,被縛上沉重的枷鎖。

高三(7)班裡,有的孩子背負的不是一個人的高考,而是全家族的使命。因為家族裡只有她一個孩子上了高中,如果她考砸了,就會給父親蒙羞。

所以說這個整個家族的眼光都在(我)這,家族的使命,你不完成也得完成。你不考上,爸臉上掛不住面子。

她早就已經不是在為自己考試。

高考這座獨木橋,擠滿的何止是幾百萬高考生,還有期期盼盼的家長。

在武平這座小縣城,經濟發展不發達,就連鐵路和高速公路都寥寥無幾。家長們在縣城裡當農民、做苦工,拿著少到可憐的工資。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通過高考走出去,擁抱更好的未來。

每天我早上6點鐘起來,起來就幹活到晚上的8點。一天干得13塊、12塊。

有的父母表示,為了孩子受到好教育,賣了房子也在所不惜。

如果錢不夠可以把房子賣掉,只要她願意讀書,願意做什麼。

還記得《舌尖上的中國》裡飽受爭議的紅燒肉那集麼?

一個媽媽為了女兒學琴,從河南到上海當全職陪讀。為了不影響女兒學習,她和女兒五年沒回過河南,沒有與丈夫相見,連家裡的老人病重化療都沒回去看一眼。

不少觀眾看完覺得這“三觀不正”。

但片子裡的旁白告訴我們:這是中國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選擇。

就像電影《青春派》裡男主角第一次高考落榜後,他對父母說自己決不複讀,媽媽氣得動了手:考試是你一個人的事兒?你說不考就不考?!

最後他只得乖乖重新背起書包,走進複讀的教室。

所有人都在這趟渾水中沉溺,掙扎著做第一個遊上岸的人。

前幾年網上流傳著一組中國高考照片,據說把歪果仁都嚇尿了。

我們且不追究“嚇尿”的真實性,但光看照片,也足夠震撼:

當然,如果說高三的關鍵字是掙扎,那麼掙扎也意味著成長,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成長。

紀錄片裡的優等生林佳燕,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

片子於2005年拍攝,12年後的今天,她已經在北京打拼多年,月收入五位數。

當年那個寫日記安慰自己的內向女生,現在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她已成長為當年日記裡期許的自己:做一隻勇敢的海燕,勇敢前行。

我決定了,我要做一隻勇敢的海燕,不管暴風雨有多猛烈,我仍會而且一定會繼續堅定信念,勇敢前行。

北京高昂的物價房價,是她現在人生中的下一道難關。

中等生張興旺在與班主任溝通之後,選擇直面自己對高考的膽怯,參加了考試,考上仰恩大學。

畢業後,在大學城輾轉了幾年,他選擇回到家鄉武平,成為一家線路廠的技術小主管。現在的他,已經是三個小孩的父親。

網癮少年鐘生明在採訪後,被導演周浩“教育”了一番——

如果你上了大學,你成功的概率有50%,如果你沒有上大學的話,你也能成功,但是成功的概率只有5%,我說你賭5%還是賭50%,你自己決定。

最後,他選擇了複讀,後來考上了一所泉州的三本。

在大學期間,他進入了一家知名物流公司。當時電商行業剛剛興起,他成功地捲進了時代的風口,摸爬滾打後取得佳績。現在,他手下帶著一百多人,成為副總經理,意氣風發。

在《高三》這部紀錄片中,經常響起樸樹的《那些花兒》: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

如今這裡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

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當年坐在同一間教室,一起度過高三的同學,現在也散落在天涯,各有各的際遇,各有各的堅持。

《高三》末尾,高考完的學生們走出考場,有人笑了,有人流淚。

與此同時,班主任走上講臺,對著新的一批高一新生,重新念起了再熟悉不過的“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新一輪的掙扎,又要開始。

應試教育給中國學生帶來的,是希望還是重壓?沒有答案。

在肉叔這樣的過來人看來,高考不過是身為一個中國學生,你人生中需要對抗的第一隻怪獸。現在回頭看,那段時間依然是我已經走過的前1/3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歲月。

因為它足夠黑暗,但你又不得不面對。

所以與其把高考當成會讓你丟掉半條命的打怪任務,不如拐個彎,讓它成為你成長過程的一個注解。

如果無法反抗,不如躺下來好好享受吧。

圖片來自網路

最後祝各位考生高考順利!

就算真考砸了也沒關係,複讀的時候繼續努力就好了啊。

反正就算考上北大,你們也不會成為馬雲劉強東的。

高考,是每個中國人都曾經、正在或即將要面對的一件事。

這種類型的影視作品大多勵志又雞湯。比如《墊底辣妹》裡,村花飾演的差生努力學習,成功逆襲,放學後一邊騎單車回家一邊背英語單詞的美好畫面,大家看到都會被打一針雞血吧。

可這一點也不真實。

中國的高三學生們,往往灰頭土臉、眼神呆滯,課桌上堆著比自己還高的練習冊,心裡還時時縈繞著恐懼感。

如果硬要給高三加一個關鍵字,肉叔會選擇:掙扎。

在家長和老師的目光中掙扎,在荷爾蒙與壓抑的學習中掙扎,在瘋狂打雞血和一次次自我質疑中掙扎。

高三(7)班的孩子們在掙扎中,每天與自己抗衡,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比如他——

鐘生明,不僅是班上的差等生,還是網癮少年。他對學習心不在焉,經常曠課,就算去教室也是睡覺。

同學們都處於高三的緊張學習下,他和另一個網癮少年每個星期起碼翻牆三四次去網吧玩。

班主任和他們談話,語氣早已沒有憤怒,而是無奈。

這話是不是好耳熟

鐘生明和家裡的關係也不怎麼好。因為曠課過多,網癮成癖,學校請來家長一起開會處置。鐘父說,自己和兒子幾乎沒有聯絡:

他什麼都不會告訴我,半年才給家裡打電話,不是沒錢了就是沒大米了。

面對政教處逼問,鐘生明垂著頭,一句不吭,最後撂下句話轉頭就走:我隨便學校怎麼處分,可以了吧?

他真的網癮成癖嗎?好像又不是。

相比于在學校、老師前的沉默寡言,鐘生明卻能與導演周浩侃侃而談。

原來他去網吧不為網癮,為錢。他早就摸索出一套用遊戲賺錢的方法。

和導演聊到自己怎麼通過網路賺錢時,他頭向上仰,直視著對方。與那個被班主任叫出來,低著頭,眼神怯怯望向老師的孩子,天差地別。

你說他會賺錢,不想上大學?也不是。

他對導演說,考大學是他的一個夢想。他嚮往著大學生無憂無慮的自在生活。但是......

鐘生明沒再往下說,只留下一個尷尬的笑容。

因為分數,是高考唯一的指標,是劃分成敗的唯一標準。

對他而言,一邊是在學習上早就註定被歸為“失敗”的強烈挫敗感;一邊在網路世界中如魚得水,做著讓人景仰的大神級人物。

哪邊更有歸屬感?哪邊更有成就感?

他怕的不只是試卷上鮮紅的數位,更是數位背後大人們失望的眼神,是被現實社會定制的“成功標準”排斥在外的恐懼。

有人面對高考選擇放棄,也有人拼命努力,卻不知道努力的盡頭在哪裡。

片子裡有一首歌讓肉叔特別觸動,齊秦的《北方的狼》。班會上,班主任為了鼓舞大家,帶著全班同學一起唱著:

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走在無垠的曠野中。淒厲的北風吹過,漫漫的黃沙掠過,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

林佳燕和張興旺,都是那頭咬著冷冷的牙,孤注一擲的狼。

優等生林佳燕成績好是好,但她的夢想也不容易達到:考上北大。

可是報考北大,好成績哪裡夠,要好中再好。對自己的極高要求,讓她每一次小考分數不理想時,總會痛苦得要命。

你看她寫的日記:

你為什麼每次都計較和班上同學比較名次呢?如果再把怕自己被打敗和輸不起的思想帶到下學期,我怕你甭讀書了,說不定高考還沒完你先得抑鬱症死了。

離高考還有10天,今天做語文考卷,居然錯了6個!人家才錯了2個或3個。而我呢?why?我分析我還是未盡心。

今天,我碰到了班主任,我很內疚,我知道他對我很關心,但我卻很不爭氣。

她每一天都在質疑自己,因為她差全班第一名四分。

漂亮分數的背後,映射出長期高壓下,一個越來越不相信自己的、有點自卑的孩子。

高考代表的應試教育,把多少人對自己的期待,扭曲成一個高分?

中等生張興旺同樣如此。越接近高考,他越怕,越對自己沒信心。

離高考剩十幾天時,他突然沒來上課,給班主任留了一封信。信上說,他在教室裡面就像行屍走肉,讀不進去。

所以,他選擇不參加今年高考,準備複讀。

大人們會說,你看,他不夠強大,他懦弱,他逃避。可捫心自問,在高考這頭猛獸面前,誰沒有過心生退卻的瞬間?

再者,會不會恰恰是成人世界對成功的單一理解,讓高考成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

這種質問,還體現在紀錄片的無數片段中。

南京市因為搞素質教育,放鬆了學生作業,增強課外活動,導致考上重點大學人數的比例逐年遞降。

開會時,領導用一種“早知如此”的態度,說:

你素質是提高了,但是考大學成績上見。你沒考到650,你就不能進清華、北大。

這時的畫面裡,學生們在早讀時機械而麻木地背誦著:"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他們壓根不知道,為什麼要念這些。

個性在分數面前被秒成渣。

導演周浩在接受訪談時曾說,這一段在上映時,好幾次惹觀眾笑場。有人曾向他提議把這段刪掉,他不肯,因為現實不就是這樣荒謬的、不切實際的麼?

就像我小學上的第一課是“毛主席萬歲”,第二課是“千萬別忘記階級鬥爭”,它確確實實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

說白了,這些孩子在人生的前18年,為了大人眼裡的所謂成功與優秀,被縛上沉重的枷鎖。

高三(7)班裡,有的孩子背負的不是一個人的高考,而是全家族的使命。因為家族裡只有她一個孩子上了高中,如果她考砸了,就會給父親蒙羞。

所以說這個整個家族的眼光都在(我)這,家族的使命,你不完成也得完成。你不考上,爸臉上掛不住面子。

她早就已經不是在為自己考試。

高考這座獨木橋,擠滿的何止是幾百萬高考生,還有期期盼盼的家長。

在武平這座小縣城,經濟發展不發達,就連鐵路和高速公路都寥寥無幾。家長們在縣城裡當農民、做苦工,拿著少到可憐的工資。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通過高考走出去,擁抱更好的未來。

每天我早上6點鐘起來,起來就幹活到晚上的8點。一天干得13塊、12塊。

有的父母表示,為了孩子受到好教育,賣了房子也在所不惜。

如果錢不夠可以把房子賣掉,只要她願意讀書,願意做什麼。

還記得《舌尖上的中國》裡飽受爭議的紅燒肉那集麼?

一個媽媽為了女兒學琴,從河南到上海當全職陪讀。為了不影響女兒學習,她和女兒五年沒回過河南,沒有與丈夫相見,連家裡的老人病重化療都沒回去看一眼。

不少觀眾看完覺得這“三觀不正”。

但片子裡的旁白告訴我們:這是中國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選擇。

就像電影《青春派》裡男主角第一次高考落榜後,他對父母說自己決不複讀,媽媽氣得動了手:考試是你一個人的事兒?你說不考就不考?!

最後他只得乖乖重新背起書包,走進複讀的教室。

所有人都在這趟渾水中沉溺,掙扎著做第一個遊上岸的人。

前幾年網上流傳著一組中國高考照片,據說把歪果仁都嚇尿了。

我們且不追究“嚇尿”的真實性,但光看照片,也足夠震撼:

當然,如果說高三的關鍵字是掙扎,那麼掙扎也意味著成長,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成長。

紀錄片裡的優等生林佳燕,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

片子於2005年拍攝,12年後的今天,她已經在北京打拼多年,月收入五位數。

當年那個寫日記安慰自己的內向女生,現在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她已成長為當年日記裡期許的自己:做一隻勇敢的海燕,勇敢前行。

我決定了,我要做一隻勇敢的海燕,不管暴風雨有多猛烈,我仍會而且一定會繼續堅定信念,勇敢前行。

北京高昂的物價房價,是她現在人生中的下一道難關。

中等生張興旺在與班主任溝通之後,選擇直面自己對高考的膽怯,參加了考試,考上仰恩大學。

畢業後,在大學城輾轉了幾年,他選擇回到家鄉武平,成為一家線路廠的技術小主管。現在的他,已經是三個小孩的父親。

網癮少年鐘生明在採訪後,被導演周浩“教育”了一番——

如果你上了大學,你成功的概率有50%,如果你沒有上大學的話,你也能成功,但是成功的概率只有5%,我說你賭5%還是賭50%,你自己決定。

最後,他選擇了複讀,後來考上了一所泉州的三本。

在大學期間,他進入了一家知名物流公司。當時電商行業剛剛興起,他成功地捲進了時代的風口,摸爬滾打後取得佳績。現在,他手下帶著一百多人,成為副總經理,意氣風發。

在《高三》這部紀錄片中,經常響起樸樹的《那些花兒》: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

如今這裡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

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當年坐在同一間教室,一起度過高三的同學,現在也散落在天涯,各有各的際遇,各有各的堅持。

《高三》末尾,高考完的學生們走出考場,有人笑了,有人流淚。

與此同時,班主任走上講臺,對著新的一批高一新生,重新念起了再熟悉不過的“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新一輪的掙扎,又要開始。

應試教育給中國學生帶來的,是希望還是重壓?沒有答案。

在肉叔這樣的過來人看來,高考不過是身為一個中國學生,你人生中需要對抗的第一隻怪獸。現在回頭看,那段時間依然是我已經走過的前1/3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歲月。

因為它足夠黑暗,但你又不得不面對。

所以與其把高考當成會讓你丟掉半條命的打怪任務,不如拐個彎,讓它成為你成長過程的一個注解。

如果無法反抗,不如躺下來好好享受吧。

圖片來自網路

最後祝各位考生高考順利!

就算真考砸了也沒關係,複讀的時候繼續努力就好了啊。

反正就算考上北大,你們也不會成為馬雲劉強東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