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各方合力 讓知識科學“跑”在食品謠言之前

法制網評論員 買園園

近年來, 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網路謠言層出不窮, 除“塑膠紫菜”之外, 還有“塑膠大米”、“棉花肉鬆”、“假雞蛋”、“塑化劑麵條”、“西瓜打針”等。 其中不乏食品謠言榜上的“常客”, 比如“黑心商販給西瓜打針”基本是每年夏天都得來一次。 即便是相關部門每年都會對這類傳言進行闢謠, 但為什麼還會出現“年年喊打、年年有”的尷尬局面?被媒體解讀為“缺乏常識”的“塑膠紫菜”謠言又為何會蔓延?

導致食品安全謠言難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網路科學技術迅速傳播以及資訊知識“爆炸式”的增長所造成公眾認識上的鴻溝,

是食品謠言反復出現、屢禁不止的最主要原因。 能否準確辨別一則傳聞是否為謠言, 網友往往需要具備很多學科知識和常識作為支撐。 食品謠言製造者正是利用了公眾對健康尤為關注, 對那些沒辦法準確判斷真假的資訊, 往往“寧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無”的心理進行傳播和擴散。

此外, 造謠門檻過低是另一個原因。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 造謠傳謠的成本隨之降低, 而與其相對應的闢謠成本卻水漲船高, 一些涉事企業有可能在耗費大量財力物力進行闢謠後, 結果仍不盡如人意。 所以, 對於一些惡意攻擊自己的謠言, 一些企業往往採取了能夠快速息事寧人的態度, “花錢消災”、“無聲刪帖”。

這樣所導致的結果, 是助長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企業或是個人造謠和傳謠的氣焰。

所以, 多方主體通力配合, 採取有效措施遏制食品安全謠言刻不容緩。

首先, 各地各級政府部門需要把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提升到維護政府公信力的高度, 嚴把食品安全關。 政府有關部門對於出現食品安全的問題企業要重拳出擊, 使得食品品質長期保持在安全的水準線上。

其次, 各地各級政府要完善資訊公開制度, 建立能第一時間對食品謠言傳播的關鍵點進行管控的通道, 同時聯合主流媒體、新媒體平臺通力配合, 形成“打擊食品謠言以及普及食品安全的聯盟”, 及時闢謠和發佈權威食品安全資訊。 公安部門和食藥監管部門要通力協作,

嚴厲打擊造謠生事者, 切斷其背後利益鏈, 並且要增加對傳播擴散食品謠言的個人、社交媒體平臺的嚴懲力度, 同時追究社交媒體平臺的法律責任, 促使其加大對食品謠言的篩查防範力度。

除此之外, 食品製造企業在加強自身產品品質的同時, 還應提高自己對於危機公關的應對能力, 並肩負起對食品安全科學進行普及推廣的社會責任。 讓知識科學“跑”在謠言之前, 這樣才能變“被動挨打”為“主動防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