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党建引領強堡壘,脫貧攻堅漢水源——甯強縣漢源街道辦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甯強縣漢源街道辦地處“南水北調水源地, 漢江源頭第一城”的甯強縣城所在地, 位於秦巴山區, 緊鄰川陝交界, 現轄19個村3個社區居委會5.8萬餘人。 為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供西安, 甯強當地嚴格實施了退耕還林、水土保持、工業限制等水資源保護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

漢源街道辦2015年初識別貧困人口1352戶3820人, 通過2年的努力, 2016年底退出了374戶1192人, 現有貧困村6個, 其中整村脫貧需要鞏固提升的2個村, 在規定的年限要脫貧摘帽的4個村。 2017年5月, 通過反復核實及資料清洗, 從2016年在冊貧困戶中剔除 274戶 782人, 新增 135戶 383人, 返貧 51戶150人, 貧困戶最終確定為969戶2605人, 扶貧工作任務非常艱巨。

党建引領強堡壘

為了幫助山區群眾脫貧致富, 漢源街道辦黨委、辦事處認真落實國家扶貧政策, 採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 依託當地優越的生態資源,

鼓勵扶持村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特色養殖等綠色生態農業, 農民收入逐年提高, 脫貧攻堅持續推進初見成效。

大力實施漢源扶貧領航行動——黨委班子成員帶頭, 全部下沉一線到矛盾突出、重點專案多、有脫貧攻堅任務的村兼任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駐村解決實際問題。 夯實“十個一” 工作措施, 明確要求每個工作隊要有一份扶貧責任書、一本民情日記、一份扶貧調研報告、一份扶貧計畫、一個產業示範園、一個致富項目、每週解決一個突出問題、打造一村一亮點、實行一月一點評、一季一通報。

積極探索“五位元一體”工作模式——街道辦黨委創新思維, 積極探索扶貧工作新模式, 建立了黨委班子成員兼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總負責、包扶單位下派第一書記具體抓、強村帶弱村相互促進取長補短、所有包扶幹部和貧困戶共同參與的“五位元一體”工作模式。 結合“1+X”包扶機制, 街道辦黨委制定了駐辦全體單位參與, 全體幹部按職責級別聯繫包扶貧困戶的“5432”包扶機制,

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分門別類建立了包扶幹部、家庭醫生、家庭教師、農技指導員扶貧聯心卡, 讓每一戶貧困戶都能切身感受到黨委、政府對貧困群眾的關心溫暖。

量化細化工作目標任務——為了把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街道辦黨委明確提出“三個五”的具體要求:

幫扶工作做到“五個講明白”:要求幹部把脫貧政策講明白;第一書記要把幫扶承諾事項講明白;村組幹部要把發展規劃、年度計畫和家鄉變化講明白;幫扶單位(企業)要把百姓享受實惠講明白;貧困家庭要把發展計畫和困難問題講明白。

扶貧成果要實現“五個經得起”:即工程經得起查、房子經得起住、收入經得起算、資料經得起看、群眾滿意度經得起驗。

扶貧成效要凸顯“五個美”: 即全面規劃鄉村美,

全民入股事業美, 全辦產業發展美, 全村受益生活美, 全域旅遊享受美。

扶貧扶智更扶志

扶貧首先重在扶志,根據歷年來總結的扶貧經驗, 多數貧困群眾的癥結在於缺乏知識、技能、信心和鬥志, 扶貧首先重在扶志, 只有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 扶起自主脫貧的“志氣”,才能實現徹底脫貧。街道辦組織了6個貧困村的村幹部和第一書記20余人,到留壩縣武關驛鎮松樹壩村參觀學習,重點就村級扶貧合作社組建運行模式與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經驗進行了學習和交流,感受深刻受益匪淺。

結合開展“科技下鄉春風行動”,街道辦主管領導帶隊,組織黨建、扶貧、產業部門負責人和衛生院醫護人員,分別到各個貧困村開展志氣提升、技能培訓和免費體檢義診活動,參與培訓的貧困群眾上千人次,讓周邊看得見的產業帶頭人和致富榜樣現身說法,扶貧扶志驅懶漢,充分激發群眾主動脫貧、自我“造血”的熱情,啟動貧困群眾自我奮鬥的內生動能,不等不靠苦幹實幹,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為了將國家扶貧政策傳達落實到每一戶群眾家中,街道辦針對全辦4個脫貧重點村、2個已脫貧鞏固村、13個非貧困村不同情況,抽調幹部分別成立了19個扶貧工作組,進村召開群眾代表會和院落說事會,到各家各戶宣傳政策,核實核准扶貧對象,確保全覆蓋不落一戶。

同時,街道辦黨委、辦事處結合入戶走訪,給各家各戶發放扶貧政策知識手冊、宣傳單3萬餘份;結合黨建促脫貧,產業園區帶動脫貧和扶貧政策宣傳,在108國道沿線和產業園區樹立大型宣傳牌12面,各村宣傳欄36面,牆體標語60餘副;按照省委宣傳部、省扶貧辦統一政策宣傳內容,還製作了32面宣傳牌,在縣城中心廣場和各村擺放,全面宣傳扶貧政策。通過各種形式,大張旗鼓宣傳扶貧政策,確保深入人心群眾擁護

2017年5月11日,由漢中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天漢百姓宣講團脫貧攻堅文藝宣傳隊,來到甯強縣漢源街道辦事處二道河村,漢中歌舞劇院的演員們把扶貧政策融入節目表演者中,為村民們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演出前,街道辦扶貧工作組負責人、駐村第一書記和產業發展大戶結合村情,現身說法講故事,深入淺出宣講扶貧政策。現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吸引了周邊群眾300餘人參與,宣講活動效果良好。

精准識別打基礎

為確保扶貧物件精准,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街道辦黨委採取“六步工作法”,通過幹部入戶走訪,召開群眾會議評議,多次召開村組幹部會議聯評,對照政策標準,深入細緻核查,具體做法是:

“一走”——全面走訪全辦所有農業戶口,戶戶見面並填寫核查表,做到村不漏組,組不漏戶。

“二訪”——訪問非貧困戶,訪問本組群眾威信高的群眾代表及全體黨員,妥善處理好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的關係。

“三精”——精准識別、精細算帳和精確標準,做到該進的必須進,不該進入的堅決不允許進入。

“四公”——公開評判標準、公開調查核實、公開接受監督和公開評選結果,消除優親厚友,弄虛作假。

“五個講明白”——工作組到組到戶必須要把中省市縣脫貧政策講明白,幫扶承諾事項講明白,發展規劃、年度計畫和扶貧變化講明白,貧困群眾享受的實惠講明白,貧困家庭發展計畫和存在的困難講明白,主要是讓貧困群眾瞭解政策,積極參與脫貧攻堅;

“六核”——一核病,二核房,三核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四核收入夠不夠檔,五核產業強不強,六核脫貧有沒有望。通過這六步工作法,做到底子清,情況明,嚴把精准識別關。

同時,街道辦還成立了由黨委成員帶隊,邀請“兩代表一委員”、社會知名人士參與的脫貧攻堅督查組,對各村進行交叉檢查、反復核查、隨機抽查,對發現問題及時通報限期整改,確保扶貧物件精准,脫貧攻堅平穩推進。

因戶施策開 “良方”

街道辦在全面入戶走訪基礎上,對全辦農村居民住戶情況、各檔次收入情況,以及低保、五保、殘疾、喪失勞動能力住戶情況進行了全面摸底,準確掌握了貧困人口生活現狀及發展意願潛能,健全了完善貧困村、貧困人口基本資訊台賬。結合貧困戶家庭實際,精准開出“七劑良方”,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產業建園“方”——對有土地勞力、可建園發展的,通過政府配套搞扶持、企業生產搭檯子、農戶入園經營促增收。充分發揮滴水鋪食用菌基地、石牆院春潤農業迴圈產業園區和新建的二道河食用菌產業園、花卉苗木基地等產業大戶的帶動作用,優先吸收貧困群眾到園區、基地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土地流轉“方”——對有土地勞力但不宜連片發展的,動員農戶將土地流轉交由企業規模經營,貧困戶優先入園務工,同一塊地兩頭實現增收。

勞務輸出“方”——對無地或失地農戶但有勞力的,積極組織開展技能培訓,有序引導轉移就業增收。

聯戶分紅“方”——對無土地無勞力的,採取“企業聯戶帶動、貧困戶入股分紅”的方式,動員貧困戶通過小額扶貧貸款入股企業享受分紅獲利。

技術幫扶“方”——對有土地勞力,但缺技術資金的,落實技術幹部結對幫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築牢增收基礎。

搬遷致富“方”——對居住分散、條件較差的吊莊戶,多策並舉支持群眾搬遷安置挪窮窩、進城入鎮謀發展;2016年,全辦搬遷安置150戶465人,其中戶均務工就業1.5人,實現了就地增收目標。

就業安置“方”——對無土地無項目就業困難的貧困戶,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辦法,統籌安排城鄉環衛、生態護林、農村道路養護等崗位,有效解決了82名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

基礎設施大推進

街道辦從農村道路建設、人飲工程、住房改造等農村群眾最關心、最急切的問題著手,按照“擬建專案抓儲備、儲備專案抓立項、開工專案抓進度”的思路,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先後完成了二道河村八、九組3.3公里,至青年茶廠2.9公里,寬6.5米的道路建設工程;完成了黃壩驛村一組1.9公里道路拓寬、維修、硬化建設;實施了金桃路、張趙路、雙五路3條通村道路的完善工程;草壩場村至七裡壩馬家溝2公里長4.5米寬的水泥路建設正有序推進;滴水鋪村至王家老屋6.8公里、路面寬4.5米的村級硬化道路建設已開工, 預計11月底完工通車;漢水源村主幹道9.9公里7.5米寬的3級柏油路建設已經立項,目前擴建工程正在協調土地申報和前期招標手續,預計2017年內建成。

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在有條件的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鞏固促進脫貧攻堅成果。爭取資金1500萬元,修建了漢水源文化廣場、步道工程和服務設施,對漢水源村八組朱家河36戶農戶進行房屋包裝,修建了覆蓋漢水源保護區範圍的移動手機信號塔;對二道河八、九組20余戶農戶房屋進行包裝美化、院場硬化,拆除危舊土坯房57間,草壩場沿線路砌農戶花池300餘平方米,安裝仿木柵欄800米,完成了二草路堰河壩1200平方米,在二草路安裝太陽能路燈60盞,並對108國道沿線、甯陽路沿線農戶庭院進行了美化。

以陝南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和土坯房改造為契機,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吸納有條件的貧困群眾進城落戶,在筒車河、二道河等安置點集中安置,不具備條件的戶分散安置,盡力保障貧困群眾都有安全住房。

健康扶貧解民疾

漢源街道辦在扶貧工作實踐中,針對疾病是造成山區群眾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大力開展健康扶貧專題培訓,宣傳健康與衛生防病知識,組織轄區貧困群眾免費體檢,建立台賬結對幫扶,完善本地醫療服務,全面推進健康扶貧行動。

加強組織領導——街道辦成立了由主管領導任組長的健康扶貧領導小組,街道辦扶貧辦、衛計辦、漢源衛生院和各村負責人為主要成員,制定了健康扶貧工作總體方案,明確了各自的職責任務,建立了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

大力宣傳培訓——結合扶貧政策技能培訓,組織醫護人員到各村開展專題培訓,大力宣傳健康衛生知識和醫療優惠政策,指導貧困戶正確認識疾病、預防疾病,提高了農村幹部群眾和貧困人口對衛生防病知識和健康扶貧政策的知曉度。

定期免費體檢——以漢源衛生院為主,對街道辦19個村的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定期免費常規體檢。檢查項目主要包括身高、體重、血壓、空腹血糖、血脂、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腹部B超和心電圖等檢測,其中重點人群(65歲以上老年人、0-6歲兒童、孕產婦等)的健康體檢,穿插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同步進行。

建立健康台賬——街道辦組織漢源衛生院、村衛生室醫務人員和村計生專幹,在定期體檢的基礎上,通過入戶走訪,進一步核實核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患病情況,為農村貧困人口建立了健康扶貧工作臺賬。重點核實核准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患病情況,及時將其納入健康扶貧救治範圍。

結對健康幫扶——依據健康台賬資料,漢源衛生院、村衛生室醫務人員,結對幫扶患病貧困戶,定期入戶瞭解病人情況,合理建議治療方案,指導日常保健康復,宣講慢性病與重大疾病的醫療知識和新農合保障政策,讓患者樹立信心和勇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完善醫療服務——遷入七裡壩新址以來,漢源衛生院不斷加大投入,軟硬體設施都得到了極大改善。按照三級共建協定,漢源衛生院與漢中市中心醫院、縣天津醫院建立了資源分享模式,市、縣醫院醫師定期來漢源衛生院坐診,在家門口為貧困戶把脈問診,疑難雜症可以享受“直通車服務”,基本解決了轄區貧困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綠色產業開財源

“戶均一萬菌,當年能轉運;戶均兩畝茶,脫貧沒麻達;戶均三畝樹(銀杏),兩年能致富”。甯強縣漢源街道辦二道河村村民中間流傳著的順口溜證明,利用漢江源頭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得天獨厚的綠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茶葉、銀杏、食用菌、中藥材和中蜂養殖等綠色產業,是當地幹部群眾通過多年努力,探索出的脫貧致富行之有效的路子。

青山環抱,綠水長流,位於大山深處漢水源頭的甯強縣漢源街道辦二道河村草壩場,距離縣城雖然不足10公里,但受自然條件所限,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村民祖祖輩輩以傳統種養業為生,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2015年鎮村機構改革中,原草壩場村撤併入二道河村,全村現轄11個村民小組578戶2012人, 2015年精准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93戶300人,其中原草壩場村貧困戶82戶255人。

為了徹底改變該村貧困面貌,由漢中市扶貧辦和甯強縣委辦聯村幫扶,市扶貧辦下派第一書記,縣委辦派駐了駐村工作隊。在各級組織關心支援下,漢源街道辦黨委、辦事處認真落實“5342結對幫扶”措施,強力推進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變青山綠水為“金山銀水”, 村容村貌得到徹底改觀,村民收入逐年穩步提高,2016年底實現整村脫貧,村域經濟駛入快車道。

自2015年啟動整村推進扶貧工作以來,該村先後投入資金1152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扶持、農村環境整治等,村容村貌明顯改觀,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截止目前,全村茶園保有面積1420畝,苗木花卉種植340畝,銀杏種植600畝,中蜂養殖200箱,新建食用菌產業扶貧示範園1個,占地面積100畝,新建紅心獼猴桃120畝。

在發展產業過程中,為了降低農戶風險,提高示範效應和規模效益,普遍實行“企業+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建設和運行。以食用菌產業為例,二道河食用菌產業扶貧示範園由漢源街道辦建設主導,引進甯強縣萬信食用菌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標準化集中生產制袋、統一接種養菌,按成本價將菌袋投放給貧困戶,進入香菇栽培示範園經營管理,並按保護價收購鮮菇。公司實行“三包”,即包技術指導、包產品回收、包貧困戶穩賺不賠。

示範園由集中制袋生產基地和香菇栽培示範園區兩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100畝,其中生產基地占地面積40畝,示範栽培園區占地面積60畝。制袋生產基地有生產設備20餘套(台),建有標準化養菌棚40個,每季生產能力可達300萬袋以上。香菇栽培示範園區栽培規模100萬袋,吸納50餘戶脫貧戶入園,戶均栽培2萬袋,年收入5萬元以上。同時解決了40餘名以脫貧戶為主的勞動力在園區務工,半年人均工資收入1.5萬元以上。

多維支撐求發展

甯強縣春潤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位於漢源街道辦石牆院村,公司所在地山大溝深、樹高林密,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為發展無公害綠色農業創造了絕佳條件。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來,堅持以生豬規模養殖為先導,以健全綠色迴圈產業鏈條為目標,積極構建集種植、養殖、加工、採摘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為發展山區現代農業創造出可複製的經驗。

目前,公司建有標準化生豬養殖圈舍10棟,年出欄生豬3000頭;600立方米大型沼氣工程1處,萬噸有機肥加工廠1座。同時,發展設施蔬菜256畝、食用菌20萬袋、獼猴桃200畝、園林綠化苗木20畝,初步形成了畜-沼-肥-蔬菜(苗木等)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公司蔬菜、苗木基地年吸納臨時就業人員3000人次以上,有效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準提高,無公害食品成為市場消費的必然趨勢,春潤農業審時度勢、應勢而為,迅速建立起農業無公害設施,充分利用科學滅蚊蟲技術,生產出大批無公害、質優價廉的蔬果,很快便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與認可,市場需求逐年攀升。

2009年,趙永躍聯合當地6戶養豬大戶發起成立“甯強縣漢源生豬產業合作社”,當年便吸納社員56戶。合作社在生產經營中採取統一養殖標準和技術規範、統一供應種豬和仔豬、統一供應飼料、統一防疫、統一商品豬銷售“五統一”運作模式,獲得了十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生豬養殖業在當地一路走紅。

目前,該社已發展社員123戶,年養殖及出售生豬2.57萬頭,商品仔豬0.8萬頭,統一購置銷售飼料1300餘噸、獸藥及其它養豬設施設備價值達100萬元以上,年行銷總額4200萬元,利潤40萬元以上,社員人均純收入8000元以上,戶均增收2.4萬元以上,年培訓農戶500余人次,年帶動發展50戶以上農戶從事適度規模生豬養殖,為助農增收、助推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扶起自主脫貧的“志氣”,才能實現徹底脫貧。街道辦組織了6個貧困村的村幹部和第一書記20余人,到留壩縣武關驛鎮松樹壩村參觀學習,重點就村級扶貧合作社組建運行模式與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經驗進行了學習和交流,感受深刻受益匪淺。

結合開展“科技下鄉春風行動”,街道辦主管領導帶隊,組織黨建、扶貧、產業部門負責人和衛生院醫護人員,分別到各個貧困村開展志氣提升、技能培訓和免費體檢義診活動,參與培訓的貧困群眾上千人次,讓周邊看得見的產業帶頭人和致富榜樣現身說法,扶貧扶志驅懶漢,充分激發群眾主動脫貧、自我“造血”的熱情,啟動貧困群眾自我奮鬥的內生動能,不等不靠苦幹實幹,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為了將國家扶貧政策傳達落實到每一戶群眾家中,街道辦針對全辦4個脫貧重點村、2個已脫貧鞏固村、13個非貧困村不同情況,抽調幹部分別成立了19個扶貧工作組,進村召開群眾代表會和院落說事會,到各家各戶宣傳政策,核實核准扶貧對象,確保全覆蓋不落一戶。

同時,街道辦黨委、辦事處結合入戶走訪,給各家各戶發放扶貧政策知識手冊、宣傳單3萬餘份;結合黨建促脫貧,產業園區帶動脫貧和扶貧政策宣傳,在108國道沿線和產業園區樹立大型宣傳牌12面,各村宣傳欄36面,牆體標語60餘副;按照省委宣傳部、省扶貧辦統一政策宣傳內容,還製作了32面宣傳牌,在縣城中心廣場和各村擺放,全面宣傳扶貧政策。通過各種形式,大張旗鼓宣傳扶貧政策,確保深入人心群眾擁護

2017年5月11日,由漢中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天漢百姓宣講團脫貧攻堅文藝宣傳隊,來到甯強縣漢源街道辦事處二道河村,漢中歌舞劇院的演員們把扶貧政策融入節目表演者中,為村民們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演出前,街道辦扶貧工作組負責人、駐村第一書記和產業發展大戶結合村情,現身說法講故事,深入淺出宣講扶貧政策。現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吸引了周邊群眾300餘人參與,宣講活動效果良好。

精准識別打基礎

為確保扶貧物件精准,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街道辦黨委採取“六步工作法”,通過幹部入戶走訪,召開群眾會議評議,多次召開村組幹部會議聯評,對照政策標準,深入細緻核查,具體做法是:

“一走”——全面走訪全辦所有農業戶口,戶戶見面並填寫核查表,做到村不漏組,組不漏戶。

“二訪”——訪問非貧困戶,訪問本組群眾威信高的群眾代表及全體黨員,妥善處理好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的關係。

“三精”——精准識別、精細算帳和精確標準,做到該進的必須進,不該進入的堅決不允許進入。

“四公”——公開評判標準、公開調查核實、公開接受監督和公開評選結果,消除優親厚友,弄虛作假。

“五個講明白”——工作組到組到戶必須要把中省市縣脫貧政策講明白,幫扶承諾事項講明白,發展規劃、年度計畫和扶貧變化講明白,貧困群眾享受的實惠講明白,貧困家庭發展計畫和存在的困難講明白,主要是讓貧困群眾瞭解政策,積極參與脫貧攻堅;

“六核”——一核病,二核房,三核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四核收入夠不夠檔,五核產業強不強,六核脫貧有沒有望。通過這六步工作法,做到底子清,情況明,嚴把精准識別關。

同時,街道辦還成立了由黨委成員帶隊,邀請“兩代表一委員”、社會知名人士參與的脫貧攻堅督查組,對各村進行交叉檢查、反復核查、隨機抽查,對發現問題及時通報限期整改,確保扶貧物件精准,脫貧攻堅平穩推進。

因戶施策開 “良方”

街道辦在全面入戶走訪基礎上,對全辦農村居民住戶情況、各檔次收入情況,以及低保、五保、殘疾、喪失勞動能力住戶情況進行了全面摸底,準確掌握了貧困人口生活現狀及發展意願潛能,健全了完善貧困村、貧困人口基本資訊台賬。結合貧困戶家庭實際,精准開出“七劑良方”,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產業建園“方”——對有土地勞力、可建園發展的,通過政府配套搞扶持、企業生產搭檯子、農戶入園經營促增收。充分發揮滴水鋪食用菌基地、石牆院春潤農業迴圈產業園區和新建的二道河食用菌產業園、花卉苗木基地等產業大戶的帶動作用,優先吸收貧困群眾到園區、基地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土地流轉“方”——對有土地勞力但不宜連片發展的,動員農戶將土地流轉交由企業規模經營,貧困戶優先入園務工,同一塊地兩頭實現增收。

勞務輸出“方”——對無地或失地農戶但有勞力的,積極組織開展技能培訓,有序引導轉移就業增收。

聯戶分紅“方”——對無土地無勞力的,採取“企業聯戶帶動、貧困戶入股分紅”的方式,動員貧困戶通過小額扶貧貸款入股企業享受分紅獲利。

技術幫扶“方”——對有土地勞力,但缺技術資金的,落實技術幹部結對幫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築牢增收基礎。

搬遷致富“方”——對居住分散、條件較差的吊莊戶,多策並舉支持群眾搬遷安置挪窮窩、進城入鎮謀發展;2016年,全辦搬遷安置150戶465人,其中戶均務工就業1.5人,實現了就地增收目標。

就業安置“方”——對無土地無項目就業困難的貧困戶,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辦法,統籌安排城鄉環衛、生態護林、農村道路養護等崗位,有效解決了82名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

基礎設施大推進

街道辦從農村道路建設、人飲工程、住房改造等農村群眾最關心、最急切的問題著手,按照“擬建專案抓儲備、儲備專案抓立項、開工專案抓進度”的思路,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先後完成了二道河村八、九組3.3公里,至青年茶廠2.9公里,寬6.5米的道路建設工程;完成了黃壩驛村一組1.9公里道路拓寬、維修、硬化建設;實施了金桃路、張趙路、雙五路3條通村道路的完善工程;草壩場村至七裡壩馬家溝2公里長4.5米寬的水泥路建設正有序推進;滴水鋪村至王家老屋6.8公里、路面寬4.5米的村級硬化道路建設已開工, 預計11月底完工通車;漢水源村主幹道9.9公里7.5米寬的3級柏油路建設已經立項,目前擴建工程正在協調土地申報和前期招標手續,預計2017年內建成。

加快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在有條件的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鞏固促進脫貧攻堅成果。爭取資金1500萬元,修建了漢水源文化廣場、步道工程和服務設施,對漢水源村八組朱家河36戶農戶進行房屋包裝,修建了覆蓋漢水源保護區範圍的移動手機信號塔;對二道河八、九組20余戶農戶房屋進行包裝美化、院場硬化,拆除危舊土坯房57間,草壩場沿線路砌農戶花池300餘平方米,安裝仿木柵欄800米,完成了二草路堰河壩1200平方米,在二草路安裝太陽能路燈60盞,並對108國道沿線、甯陽路沿線農戶庭院進行了美化。

以陝南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和土坯房改造為契機,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吸納有條件的貧困群眾進城落戶,在筒車河、二道河等安置點集中安置,不具備條件的戶分散安置,盡力保障貧困群眾都有安全住房。

健康扶貧解民疾

漢源街道辦在扶貧工作實踐中,針對疾病是造成山區群眾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大力開展健康扶貧專題培訓,宣傳健康與衛生防病知識,組織轄區貧困群眾免費體檢,建立台賬結對幫扶,完善本地醫療服務,全面推進健康扶貧行動。

加強組織領導——街道辦成立了由主管領導任組長的健康扶貧領導小組,街道辦扶貧辦、衛計辦、漢源衛生院和各村負責人為主要成員,制定了健康扶貧工作總體方案,明確了各自的職責任務,建立了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

大力宣傳培訓——結合扶貧政策技能培訓,組織醫護人員到各村開展專題培訓,大力宣傳健康衛生知識和醫療優惠政策,指導貧困戶正確認識疾病、預防疾病,提高了農村幹部群眾和貧困人口對衛生防病知識和健康扶貧政策的知曉度。

定期免費體檢——以漢源衛生院為主,對街道辦19個村的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定期免費常規體檢。檢查項目主要包括身高、體重、血壓、空腹血糖、血脂、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腹部B超和心電圖等檢測,其中重點人群(65歲以上老年人、0-6歲兒童、孕產婦等)的健康體檢,穿插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同步進行。

建立健康台賬——街道辦組織漢源衛生院、村衛生室醫務人員和村計生專幹,在定期體檢的基礎上,通過入戶走訪,進一步核實核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患病情況,為農村貧困人口建立了健康扶貧工作臺賬。重點核實核准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患病情況,及時將其納入健康扶貧救治範圍。

結對健康幫扶——依據健康台賬資料,漢源衛生院、村衛生室醫務人員,結對幫扶患病貧困戶,定期入戶瞭解病人情況,合理建議治療方案,指導日常保健康復,宣講慢性病與重大疾病的醫療知識和新農合保障政策,讓患者樹立信心和勇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完善醫療服務——遷入七裡壩新址以來,漢源衛生院不斷加大投入,軟硬體設施都得到了極大改善。按照三級共建協定,漢源衛生院與漢中市中心醫院、縣天津醫院建立了資源分享模式,市、縣醫院醫師定期來漢源衛生院坐診,在家門口為貧困戶把脈問診,疑難雜症可以享受“直通車服務”,基本解決了轄區貧困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綠色產業開財源

“戶均一萬菌,當年能轉運;戶均兩畝茶,脫貧沒麻達;戶均三畝樹(銀杏),兩年能致富”。甯強縣漢源街道辦二道河村村民中間流傳著的順口溜證明,利用漢江源頭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得天獨厚的綠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茶葉、銀杏、食用菌、中藥材和中蜂養殖等綠色產業,是當地幹部群眾通過多年努力,探索出的脫貧致富行之有效的路子。

青山環抱,綠水長流,位於大山深處漢水源頭的甯強縣漢源街道辦二道河村草壩場,距離縣城雖然不足10公里,但受自然條件所限,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村民祖祖輩輩以傳統種養業為生,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2015年鎮村機構改革中,原草壩場村撤併入二道河村,全村現轄11個村民小組578戶2012人, 2015年精准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93戶300人,其中原草壩場村貧困戶82戶255人。

為了徹底改變該村貧困面貌,由漢中市扶貧辦和甯強縣委辦聯村幫扶,市扶貧辦下派第一書記,縣委辦派駐了駐村工作隊。在各級組織關心支援下,漢源街道辦黨委、辦事處認真落實“5342結對幫扶”措施,強力推進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變青山綠水為“金山銀水”, 村容村貌得到徹底改觀,村民收入逐年穩步提高,2016年底實現整村脫貧,村域經濟駛入快車道。

自2015年啟動整村推進扶貧工作以來,該村先後投入資金1152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扶持、農村環境整治等,村容村貌明顯改觀,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截止目前,全村茶園保有面積1420畝,苗木花卉種植340畝,銀杏種植600畝,中蜂養殖200箱,新建食用菌產業扶貧示範園1個,占地面積100畝,新建紅心獼猴桃120畝。

在發展產業過程中,為了降低農戶風險,提高示範效應和規模效益,普遍實行“企業+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建設和運行。以食用菌產業為例,二道河食用菌產業扶貧示範園由漢源街道辦建設主導,引進甯強縣萬信食用菌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標準化集中生產制袋、統一接種養菌,按成本價將菌袋投放給貧困戶,進入香菇栽培示範園經營管理,並按保護價收購鮮菇。公司實行“三包”,即包技術指導、包產品回收、包貧困戶穩賺不賠。

示範園由集中制袋生產基地和香菇栽培示範園區兩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100畝,其中生產基地占地面積40畝,示範栽培園區占地面積60畝。制袋生產基地有生產設備20餘套(台),建有標準化養菌棚40個,每季生產能力可達300萬袋以上。香菇栽培示範園區栽培規模100萬袋,吸納50餘戶脫貧戶入園,戶均栽培2萬袋,年收入5萬元以上。同時解決了40餘名以脫貧戶為主的勞動力在園區務工,半年人均工資收入1.5萬元以上。

多維支撐求發展

甯強縣春潤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位於漢源街道辦石牆院村,公司所在地山大溝深、樹高林密,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為發展無公害綠色農業創造了絕佳條件。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來,堅持以生豬規模養殖為先導,以健全綠色迴圈產業鏈條為目標,積極構建集種植、養殖、加工、採摘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為發展山區現代農業創造出可複製的經驗。

目前,公司建有標準化生豬養殖圈舍10棟,年出欄生豬3000頭;600立方米大型沼氣工程1處,萬噸有機肥加工廠1座。同時,發展設施蔬菜256畝、食用菌20萬袋、獼猴桃200畝、園林綠化苗木20畝,初步形成了畜-沼-肥-蔬菜(苗木等)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公司蔬菜、苗木基地年吸納臨時就業人員3000人次以上,有效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準提高,無公害食品成為市場消費的必然趨勢,春潤農業審時度勢、應勢而為,迅速建立起農業無公害設施,充分利用科學滅蚊蟲技術,生產出大批無公害、質優價廉的蔬果,很快便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與認可,市場需求逐年攀升。

2009年,趙永躍聯合當地6戶養豬大戶發起成立“甯強縣漢源生豬產業合作社”,當年便吸納社員56戶。合作社在生產經營中採取統一養殖標準和技術規範、統一供應種豬和仔豬、統一供應飼料、統一防疫、統一商品豬銷售“五統一”運作模式,獲得了十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生豬養殖業在當地一路走紅。

目前,該社已發展社員123戶,年養殖及出售生豬2.57萬頭,商品仔豬0.8萬頭,統一購置銷售飼料1300餘噸、獸藥及其它養豬設施設備價值達100萬元以上,年行銷總額4200萬元,利潤40萬元以上,社員人均純收入8000元以上,戶均增收2.4萬元以上,年培訓農戶500余人次,年帶動發展50戶以上農戶從事適度規模生豬養殖,為助農增收、助推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