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連雲港市工業投資集團全面打造“工業航母”

連雲港市工業投資集團自組建以來, 緊跟全市構建“三三三”工業體系步伐, 大力實施轉型升級工程, 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品質和效益, 加快構建“結構優化、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推進主導產業做強做優。

科技創新彰顯發展優勢

工投集團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 強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 突出主線, 聚焦重點, 科技創新工作呈現出了持續推進的良好態勢, 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1月9日,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工投集團申報的“幹法紡聚醯亞胺纖維製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專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該專案首次提出並建立了適用於PI纖維幹法紡絲成形的“反應紡絲”新方法, 形成聚合物合成-紡絲-後處理等纖維製備關鍵技術、裝備成套化及其與工藝匹配等關鍵技術, 在全球屬首創, 並建成了國際上首條幹法紡PI纖維1000 t/a 級生產線。 投產以來, 在高溫過濾、特種防護領域、航空航太等領域投入使用, 目前, 已經列裝森林武警15式消防作戰服, 並成功應用于我國某高端導彈、衛星的研製, 提升了我國特種裝備水準。

工投集團積極探索創新新思路、新方法, 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氨綸公司研究開發出了超柔氨綸絲、超細旦氨綸絲、黑色氨綸絲及彩色氨綸絲等差別化氨綸新品種,

提升了產品附加值。 神特新材料公司圍繞防彈防護複合材料, 開展了“剪切增稠液體材料”、“三維編織面料”以及民用生活領域的產品研發。 奧神新材料公司開發了細旦、原液著色聚醯亞胺纖維, 同時, 基於聚醯亞胺纖維優異的阻燃、耐高溫、抗菌、遠紅外性能, 開發聚醯亞胺武警戰訓頭套面料、聚醯亞胺新型消防戰鬥服面料 。 纖維新材料研究院聚醯亞胺纖維耐高溫絕緣複合材料項目中試一次成功, 產品品質達到中試預期。 “氯化苄高效水解製備苯甲醇工程化技術開發”專案已完成一、二步法反應、催化劑篩選、公斤級放大試驗和中試試驗, 並成功開車運行。 作為新材料上游原料的ODA項目也完成了從實驗室小試、中試到公斤級的放大試驗,
並按照集團發展儲備專案的要求完成了專案建議書的編制。 去年以來, 集團先後承擔國家、省、市項目106項, 獲得國家、省、市級各類科技創新類獎勵90多項。 集團累計獲得各類科技獎勵資金4160萬元。 其中, 奧神新材料公司“年產1200噸高速幹法紡細旦聚醯亞胺纖維項目”獲得了國家技術改造專項資金1837萬元;氨綸公司獲成果轉化專項獎勵1000萬元。

為了增加科技研發能力, 工投集團成立了科技協會, 承辦了中國首屆化纖科技大會, 主辦了沿海產業發展論壇。 “產學研”聯盟深入互動, 工投集團構建國家級、產業研究院、權屬企業研發機構和柔性合作四個層面的創新平臺體系, 依託連雲港纖維新材料研究院和金橋高新技術研究院,

進行纖維新材料、複合材料以及結構增強材料等應用技術研發。 加強與東華大學、江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及中科院、中國化纖工業協會、上海工化院等科研院所的聯盟, 聯合市開發區共建“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院士工作站”, 圍繞纖維新材料以及全市主導產業發展方向, 大力組織科技攻關, 開發附加值高、發展前景好的產品。 目前, 在纖維新材料產業上下游, 已經形成了20多家纖維原料及後道製品、裝備製造企業, 產業集中集聚發展的優勢已初步形成。 在企業研發機構層面, 以現有的6個省級研發平臺、10個市級研發平臺為基礎, 進一步加大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 工投集團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單位”, 榮獲全國紡織行業產品開發貢獻獎、全國化纖行業“十二五”創新平臺建設獎等國家級榮譽, 是全國唯一的“國家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研發製造示範基地”。 集團公司範圍內共申報及獲批各類專利計48項, 其中, 發明專利23項, 其他25項。 共發表專業學術論文50多篇。

專案建設促進產業轉型

工投集團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 大力實施投資拉動工程, 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 為“穩中提質、創新突破”加油助力。

該集團通過論證和研究並充分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 制定出臺專案管理、股權投資等四項管理辦法, 並與各權屬企業簽訂項目績效考核責任書, 明確專案實施單位與人員責任與專案建設目標,有效推動了專案保質保量完成。

過去的一年,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化工、高性能纖維等行業形勢嚴峻的條件下,投資21億實施了一批高性能纖維專案和鹽化工產業鏈等專案。纖維新材料方面,氨綸七期、神特二期、奧神新材料二期等專案順利投產。纖維新材料研究院聚醯亞胺複合材料專案廠房建成,進入設備購置階段。化工方面,完成雙氧水擴產、八溴醚Ⅱ型技改,推進氯化苄二期項目建設,收購泰樂公司,高新院ODA小試成功。制鹽方面,組織實施原料鹽基地建設,推進金橋制鹽立袋包裝生產線建設、雪花鹽車間搬遷,啟動了工投產業大廈項目建設,臺北標準廠房完成主體工程,徐圩悅升市政服務用房建成,供電新架線路80千米,農業開發專案順利通過市級驗收和省級抽檢。

今年,工投集團將投資10億元,按照“在建專案抓進度、前期專案抓開工、重點專案抓督查”的要求,打響項目建設攻堅戰。一是新建碳纖維複合材料試驗公共服務平臺專案,建成部分研發線和測試實驗室。專案將建立集碳纖維複合材料生產試製、檢測、評價一體化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碳纖維複合材料在飛機、汽車、高鐵、電力能源、機器人、建築、化工與海洋工程等製造業各個領域的應用,市場需求迫切、前景廣闊。平臺建設完成後,將會逐步替代金屬材料,實現輕量化目標,可以大幅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對於促進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上游纖維製造企業、下游終端應用企業提供生產試製、檢測、評價一體化的技術服務,提升“中國製造2025”碳纖維複合材料應用技術水準。二是新建年產1000噸高性能聚醯亞胺纖維複合材料項目,二期建設1.5萬平方米廠房,建設年產850噸聚醯亞胺纖維複合材料生產線。三是擴建年產1.2萬噸差別化易著色氨綸纖維項目,採用國內先進的連續聚合幹法紡絲工藝,關鍵工序採用進口設備,形成年產1.2萬噸差別化易著色氨綸纖維生產規模,並完成紡絲24頭生產線產能提升改造。四是新建鹽化產業鏈系列產品項目,推進苯甲醇等鹽化產業鏈系列產品項目,年底建設廠房、採購設備,推進利海氯化苄和苯甲醛二期生產線建設,完成設備安裝及調試。五是擴建年產15萬噸離子膜燒鹼項目,完成專案立項、環評、設計等前期工作,專案土建施工,設備選型,三年時間建成投產。在推進這些重點專案建設的同時,科研中試基地、工投產業大廈、金橋產業園等項目也穩步推進。

工投集團還立足“十三五”發展規劃,編制產業發展清單,加強專案調研,抓好專案儲備。鹽及鹽化工方面,重點加強對環氧氯丙烷、過碳酸鈉、氯化法鈦白粉等專案調研。纖維新材料方面,重點加強對碳纖維複合材料汽車傳動軸、深海油氣管道、聚醯亞胺泡沫等專案調研。謀劃好金融服務、園區配套、現代農業等具有發展潛力的儲備專案,優化產業結構,集聚產業孵化,提升服務能力。同時,及時跟蹤對接“一帶一路”、上合組織物流園和新型臨港產業基地建設,謀劃專案合作,爭取政策扶持,為企業跨越發展儲備能量。

股權投資實現戰略突破

工投集團以支持創業、創新、創造為主要目的,將股權投資作為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引擎,實現戰略合作的新突破。

穩紮穩打,扎實推進基金投資,出資5億元成立了連雲港市第一家產業基金公司,引導和撬動上級財政資金、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參與全市產業投資。與灌雲縣政府合作設立1億元灌雲產業基金,與東海縣政府合作設立2億元東海產業基金,助推區域產業經濟快速發展。與高新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綜合運用專案開發、基金投資、融資擔保、應急轉貸、委託貸款等多種手段,在多領域進行深入合作。對全市41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9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進行初步篩選,建立資源庫企業600餘家,先後完成諾泰製藥等50餘家優質企業的盡職調查工作,選定千櫻醫療等7家優質企業,直接拉動社會投資10多億元。

今年,該集團在現有資源企業庫的基礎上,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基金投資工作開展,全年計畫在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裝備製造等領域完成基金投資5億元,並以此為母基金,構建“1+X”產業基金發展模式,通過控股或參股等形式建立專業的子基金公司,力爭在5年內,將基金規模擴大到50億元。同時,加強對重點股權類工業投資專案的關注力度,計畫以股權方式投資聯瑞新材、德立信電子、諾泰醫藥、大吉塑業等企業,強化扶持力度,將資金扶持效應放大到10倍以上。

該集團還加強與雲南冶金、田灣核電、新海石化、盛虹石化等企業對接,通過股權投資或工業地產合作等方式,力爭在重大專案合作上取得新進展。重點投資無錫靈穀化工、中船電子智慧海洋、核電產業園等項目。同時,加大與上合組織物流園及有關縣區聯動力度,整合區域內土地、碼頭、廠房、科技、人才等資源要素,開展“攻央企、引龍頭”行動,在開發區生命健康產業、高新區智慧製造產業、東海縣矽產業的開發建設等方面,有效發揮集團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實現戰略合作的新突破。年內,力爭完成股權投資10億元。

金融服務拓展發展空間

工投集團堅持“拓展業務、防範風險”,依託現有的基金、創投、擔保、轉貸等平臺,培育壯大金融服務業。

為了給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援,工投集團與相關銀行結成戰略合作關係,獲得授信100億元;與興業證券、華英證券等合作,發行 27億元債券。與有關縣區合作,建立矽產業發展、醫療器械、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等不同性質的子基金。用好格斯達擔保、潤財創投相對成熟的業務平臺,加強與蘇高投、南京證券、中信建設等創投企業的合作,採取階段參股、跟進投資、風險補償等方式進行投資,為中小企業提供綜合服務的能力提高到10億元以上。

提質增量,放大應急轉貸功能,出資2億元設立市中小企業應急轉貸資金,與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11家商業銀行建立合作關係,化解企業融資難問題。用好用活政策資源,加強與國土、房產等部門溝通交流,開闢綠色通道,提高資金運作率,服務全市中小企業發展。目前已經辦理應急轉貸65筆,發放轉貸金額4.6億元,撬動銀行貸款5.7億元。

發揮格斯達擔保的資源優勢和資產管理公司的資金優勢,推行資產管理公司、格斯達擔保公司、合作銀行、優質客戶“四方聯動”的業務模式。為格斯達擔保公司註冊資本金增資1億元,將其對外擔保的規模由5億元提升到10億元,有效防止和化解了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幫助中小企業及時獲得金融機構轉貸支持,助推港城經濟快速、健康開展。還密切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合作,設立微貸寶,連文貸,連農貸等特色擔保品種。格斯達擔保被評為“省融資性擔保機構合規經營三十佳”、繼續保持全市唯一的“AA”級擔保信用評級。

明確專案實施單位與人員責任與專案建設目標,有效推動了專案保質保量完成。

過去的一年,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化工、高性能纖維等行業形勢嚴峻的條件下,投資21億實施了一批高性能纖維專案和鹽化工產業鏈等專案。纖維新材料方面,氨綸七期、神特二期、奧神新材料二期等專案順利投產。纖維新材料研究院聚醯亞胺複合材料專案廠房建成,進入設備購置階段。化工方面,完成雙氧水擴產、八溴醚Ⅱ型技改,推進氯化苄二期項目建設,收購泰樂公司,高新院ODA小試成功。制鹽方面,組織實施原料鹽基地建設,推進金橋制鹽立袋包裝生產線建設、雪花鹽車間搬遷,啟動了工投產業大廈項目建設,臺北標準廠房完成主體工程,徐圩悅升市政服務用房建成,供電新架線路80千米,農業開發專案順利通過市級驗收和省級抽檢。

今年,工投集團將投資10億元,按照“在建專案抓進度、前期專案抓開工、重點專案抓督查”的要求,打響項目建設攻堅戰。一是新建碳纖維複合材料試驗公共服務平臺專案,建成部分研發線和測試實驗室。專案將建立集碳纖維複合材料生產試製、檢測、評價一體化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碳纖維複合材料在飛機、汽車、高鐵、電力能源、機器人、建築、化工與海洋工程等製造業各個領域的應用,市場需求迫切、前景廣闊。平臺建設完成後,將會逐步替代金屬材料,實現輕量化目標,可以大幅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對於促進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上游纖維製造企業、下游終端應用企業提供生產試製、檢測、評價一體化的技術服務,提升“中國製造2025”碳纖維複合材料應用技術水準。二是新建年產1000噸高性能聚醯亞胺纖維複合材料項目,二期建設1.5萬平方米廠房,建設年產850噸聚醯亞胺纖維複合材料生產線。三是擴建年產1.2萬噸差別化易著色氨綸纖維項目,採用國內先進的連續聚合幹法紡絲工藝,關鍵工序採用進口設備,形成年產1.2萬噸差別化易著色氨綸纖維生產規模,並完成紡絲24頭生產線產能提升改造。四是新建鹽化產業鏈系列產品項目,推進苯甲醇等鹽化產業鏈系列產品項目,年底建設廠房、採購設備,推進利海氯化苄和苯甲醛二期生產線建設,完成設備安裝及調試。五是擴建年產15萬噸離子膜燒鹼項目,完成專案立項、環評、設計等前期工作,專案土建施工,設備選型,三年時間建成投產。在推進這些重點專案建設的同時,科研中試基地、工投產業大廈、金橋產業園等項目也穩步推進。

工投集團還立足“十三五”發展規劃,編制產業發展清單,加強專案調研,抓好專案儲備。鹽及鹽化工方面,重點加強對環氧氯丙烷、過碳酸鈉、氯化法鈦白粉等專案調研。纖維新材料方面,重點加強對碳纖維複合材料汽車傳動軸、深海油氣管道、聚醯亞胺泡沫等專案調研。謀劃好金融服務、園區配套、現代農業等具有發展潛力的儲備專案,優化產業結構,集聚產業孵化,提升服務能力。同時,及時跟蹤對接“一帶一路”、上合組織物流園和新型臨港產業基地建設,謀劃專案合作,爭取政策扶持,為企業跨越發展儲備能量。

股權投資實現戰略突破

工投集團以支持創業、創新、創造為主要目的,將股權投資作為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引擎,實現戰略合作的新突破。

穩紮穩打,扎實推進基金投資,出資5億元成立了連雲港市第一家產業基金公司,引導和撬動上級財政資金、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參與全市產業投資。與灌雲縣政府合作設立1億元灌雲產業基金,與東海縣政府合作設立2億元東海產業基金,助推區域產業經濟快速發展。與高新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綜合運用專案開發、基金投資、融資擔保、應急轉貸、委託貸款等多種手段,在多領域進行深入合作。對全市41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9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進行初步篩選,建立資源庫企業600餘家,先後完成諾泰製藥等50餘家優質企業的盡職調查工作,選定千櫻醫療等7家優質企業,直接拉動社會投資10多億元。

今年,該集團在現有資源企業庫的基礎上,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基金投資工作開展,全年計畫在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裝備製造等領域完成基金投資5億元,並以此為母基金,構建“1+X”產業基金發展模式,通過控股或參股等形式建立專業的子基金公司,力爭在5年內,將基金規模擴大到50億元。同時,加強對重點股權類工業投資專案的關注力度,計畫以股權方式投資聯瑞新材、德立信電子、諾泰醫藥、大吉塑業等企業,強化扶持力度,將資金扶持效應放大到10倍以上。

該集團還加強與雲南冶金、田灣核電、新海石化、盛虹石化等企業對接,通過股權投資或工業地產合作等方式,力爭在重大專案合作上取得新進展。重點投資無錫靈穀化工、中船電子智慧海洋、核電產業園等項目。同時,加大與上合組織物流園及有關縣區聯動力度,整合區域內土地、碼頭、廠房、科技、人才等資源要素,開展“攻央企、引龍頭”行動,在開發區生命健康產業、高新區智慧製造產業、東海縣矽產業的開發建設等方面,有效發揮集團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實現戰略合作的新突破。年內,力爭完成股權投資10億元。

金融服務拓展發展空間

工投集團堅持“拓展業務、防範風險”,依託現有的基金、創投、擔保、轉貸等平臺,培育壯大金融服務業。

為了給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援,工投集團與相關銀行結成戰略合作關係,獲得授信100億元;與興業證券、華英證券等合作,發行 27億元債券。與有關縣區合作,建立矽產業發展、醫療器械、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等不同性質的子基金。用好格斯達擔保、潤財創投相對成熟的業務平臺,加強與蘇高投、南京證券、中信建設等創投企業的合作,採取階段參股、跟進投資、風險補償等方式進行投資,為中小企業提供綜合服務的能力提高到10億元以上。

提質增量,放大應急轉貸功能,出資2億元設立市中小企業應急轉貸資金,與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11家商業銀行建立合作關係,化解企業融資難問題。用好用活政策資源,加強與國土、房產等部門溝通交流,開闢綠色通道,提高資金運作率,服務全市中小企業發展。目前已經辦理應急轉貸65筆,發放轉貸金額4.6億元,撬動銀行貸款5.7億元。

發揮格斯達擔保的資源優勢和資產管理公司的資金優勢,推行資產管理公司、格斯達擔保公司、合作銀行、優質客戶“四方聯動”的業務模式。為格斯達擔保公司註冊資本金增資1億元,將其對外擔保的規模由5億元提升到10億元,有效防止和化解了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幫助中小企業及時獲得金融機構轉貸支持,助推港城經濟快速、健康開展。還密切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合作,設立微貸寶,連文貸,連農貸等特色擔保品種。格斯達擔保被評為“省融資性擔保機構合規經營三十佳”、繼續保持全市唯一的“AA”級擔保信用評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